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婉娟
論文名稱: 教師專業成長、進修需求與教學效能感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為對象
指導教授: 劉秀嫚
Liou, Show-Man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專業成長專業進修教學效能感
英文關鍵詞: integrative activities, professional growth, needs of professional growth, teaching efficac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3下載:6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效能感的現況與相關性,以及教師在專業進修的現況及其需求,以提供相關單位辦理或改進國中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專業成長及提升教師教學效能感之參考。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研究對象以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91學年度任教七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教師為主,共抽取200位教師作為研究樣本,回收問卷為190份,剔除填答不完全之問卷,得有效問卷184份。調查結果以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分析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一、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在整體專業成長的情形尚佳,就專業成長各層面而言,以專業態度的現況最佳。
    二、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專業成長現況因性別及最高學歷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在整體教學效能感的情形尚佳,就教學效能感各層面而言,以教學評量的現況最佳。
    四、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教師教學效能現況因任教年資、最高學歷及服務學校曾否參與九年一貫試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在專業進修之意願、時間、管道、方式及內容需求方面:
    1.教師參加專業進修之意願相當高。
    2.時間不適宜是影響教師參加專業進修活動的主要因素。
    3.教師最希望參加專業進修活動之時段為「領域共同時間」、「寒暑假」
    4.教師最希望參加「教師研習機構」及「自己服務學校」所舉辦的專業進修活動。
    5.進修方式: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經常參加的專業進修活動為「參加短期研討或講習」,其次為「教學研究會」及「參加系列課程研習或成長工作坊」。
    6.認為最有助益的專業進修活動方式依序為「參加系列課程研習或成長工作坊」、「教學觀摩」及「教學研究會」。
    7.進修內容的需求:認為目前最需要充實的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之內容依序為「童軍知能」、「教學方法與活動設計」及「輔導知能」。
    六、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感有顯著正相關。
    根據本研究結論,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1. 鼓勵國中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在職進修,積極參與專業成長活動,以提昇其教學效能感
    2. 規劃符合教師需求之專業進修活動
    (1)在時段上:應充分利用領域共同時間及寒暑假,辦理各種專業進修活動。
    (2)在管道上:應以「學校本位教師進修」為主要考量,由教師自己服務的學校為辦理專業進修活動的單位,以方便教師參與專業進修課程。但亦應整合教師研習機構及師資培育機構之各項資源,以協助學校辦理專業進修活動。
    (3)在進修方式上:在規劃教師專業進修活動方式時,應以參加系列課程研習或成長工作坊、教學觀摩、教學研究會等列入優先考慮。
    (4)在進修內容的需求上:在規劃教師專業進修活動內容時,應以教師最感需求之童軍知能、教學方法與活動設計、輔導知能等優先納入專業進修的課程。
    二、對國民中學的建議
    1. 加強資淺教師的班級經營能力,以提昇其教學效能感
    2. 考量教師性別、任教年資、最高學歷、有無試辦經驗及專業進修的需求情形,設計合宜的進修課程
    3. 專業進修可採以學校本位研習之模式
    三、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之建議
    1. 利用各種專業進修或成長的管道,積極追求專業成長以提昇其教學效能感
    2. 加強教師自我反思的能力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teaching efficacy, and needs of inservice education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integrative activity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Additionally, this study also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teaching efficacy.
    Literature-review and questionnaire-survey were employed in this research. The content of the questionnaire composed of teachers’ background variables, professional growth, needs of inservic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fficacy. Two hundred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mong teachers teaching grade seven integrative activity from Taipei city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One hundred and eighty four out of the 190 questionnaires returned were usable. The data collected were subjected to statistical analyses using frequency,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integrative activity teachers was above average. Their professional attitude was the best among the four dimensions of professional growth investigated.
    2. The teaching 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tegrative activity teachers was above the average. Their perceived efficacy in teaching evaluation was the best among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eaching efficacy investigated.
    3.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following teachers’ background variables: gender and education.
    4.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aching efficacy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following teachers’ background variables: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education, and the school’s past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experiment.
    5. Findings concerning the willingness, time, channels, methods and content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integrative activity teachers to pursue “professional growth” indicated:
    (1) Most junior high school integrative activity teachers were willing to go on with their inservice education
    (2) The biggest obstacle for them to participate in inservice education was schedule problem.
    (3) The best time for them to participate in inservice education was the subject committee’s common preparation time and summer or winter break.
    (4) Teachers’ institute of inservice education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greatest channel to pursue inservice education.
    (5) Many junior high school integrative activity teachers considered systematic curriculum and workshop to be the most beneficial.
    (6) With regard to the content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scout knowledge, teaching method and activity planning, and consulting knowledge were considered to be most necessary.
    6.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teaching efficacy.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school administrators, junior high school integrative activity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were proposed.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專業成長的理論及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教學效能感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30 第三節 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感之相關研究‧‧‧‧‧‧‧‧ 42 第四節 教師專業進修現況與問題 ‧‧‧‧‧‧‧‧‧‧‧‧‧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8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5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6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62 第六節 資料處理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樣本描述 ‧‧‧‧‧‧‧‧‧‧‧‧‧‧‧‧‧‧‧‧64 第二節 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專業成長現況分析與差異 比較 ‧‧‧‧‧‧‧‧‧‧‧‧‧‧‧‧‧‧‧‧‧‧67 第三節 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師專業進修現況及需求 分析 ‧‧‧‧‧‧‧‧‧‧‧‧‧‧‧‧‧‧‧‧‧‧77 第四節 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效能感現況 分析與差異比較 ‧‧‧‧‧‧‧‧‧‧‧‧‧‧‧‧‧92 第五節 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感之 相關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06 第二節 建議‧‧‧‧‧‧‧‧‧‧‧‧‧‧‧‧‧‧‧‧‧‧109 參考書目 一、 中文‧‧‧‧‧‧‧‧‧‧‧‧‧‧‧‧‧‧‧‧‧‧‧‧114 二、 西文‧‧‧‧‧‧‧‧‧‧‧‧‧‧‧‧‧‧‧‧‧‧‧‧118 附 錄 附錄一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感受調查問卷 ---正式問卷 ‧‧‧‧‧‧‧‧‧‧‧‧‧‧‧‧‧‧‧‧120 附錄二 專家內容效度名單‧‧‧‧‧‧‧‧‧‧‧‧‧‧‧‧‧‧126

    一、中文
    王正雄(2001)。花蓮縣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支持系統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0)。教育局施政報告專區。2002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edu1/report/report-new.html
    田玲瑚(2002)。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江易穎(2002)。國中音樂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主編),教育專業,(頁1-30)。台北:師大書苑。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和堂(2000)。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明清(1990)。正視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載於黃政傑(主編),「一週教育論壇」,教育廣播叢書之十一(頁388-395)。台北:教育廣播電台。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美蘭(1999)。簡介「教師教學效能量表」及其應用。學生輔導,63,60-68。
    吳菜霞(1995)。迎向二十一世紀如何增進國中教師專業知能以提升教學效果。台灣教育,530,37-39。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金泉(1993)。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台北:松崗。
    李俊湖(199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義男(2002)。綜合活動的教育理想與教師素質之探討。載於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主編):邁向21世紀的公民資質與師資培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編行。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崇儒(199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崇儒(2000)。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策略之分析。中等教育,51(4),75-84。
    林生傳、陳慧芬、黃文三(2001)。國民教育階段教師在教育改革政策下的專業成長需求調查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及教育鬆綁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23-44。
    林海清(1994)。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其工作滿意服務士氣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邱柏翔(2001)。國民小學教師效能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俞國華(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洪靖惠(1999)。國中音樂教師自我效能與生涯規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高強華(1989)。從教師社會化論師資培育的興革。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編,當前師範教育問題研究,889-917。台北:五南。
    高強華(2002)。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效能。教育研究月刊,104,9-13。
    張文嘉(2002)。高中音樂教師專業知能需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俊紳(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不同教學效能信念類型教師的教學表現及其教學生產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哲豪(2002)。協同教學模式中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淳惠(2002)。國中教師角色知覺差異、教學效能信念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清濱(2001)。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張景媛、李書文(200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規劃方針。2002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08/08_08.htm
    張景媛、李書文、呂建政(200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內涵。2002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ccass.edu.hk/cth/ca-content-tw.doc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德銳(1994)。教師評鑑與教師專業成長,國教世紀,28(6),50-54。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許永熹(2002)。教師效能感的機制及其強化策略。初等教育學刊,12,273-288。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室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奕安(2002)。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麗文文化。
    陳靜婉(2001)。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成長知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榮祥(1990)。國民小學教師轉化、互易領導與教學效能之關係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馮莉雅(1997)。國中教師角色衝突、專業成長與其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昆輝(1970)。台北市高職教師態度與教學問題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2,189-330。
    楊斐如(2001)。國民中小學教師自我導向專業發展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試辦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雯雯、廖年淼(2002)。提升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探討。中等教育,53(6),56-65。
    劉威德(1994)。國中教師教學成敗歸因、社會支持與教學自我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蔡培村(1994)。國民小學教師生涯能力發展研究。台灣省教育廳委託研究。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麗華(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美玉(2001)。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成效之探討-以國小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鄭淑文(2002)。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專門知能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金青(2001)。走一條九年一貫的康莊大道—教師的學習、準備與行動。教育研究月刊,83,119-123。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妙桂(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學理基礎與實施策略。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頁362-376)。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顏銘志(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饒見維(2000)。如何培養教師之課程設計能力以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34,1-17。

    二、西文:
    Atchade, M. P. ( 1998).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impact of teacher development activities on EFL teachers at a West African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9(9), 3433.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T 9906818)
    Boggs, H.L. (1999).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school change: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of teachers integrating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0(2), 291. (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T 9919843)
    Burrel, D.L. (1994). Relationship among teacher’ efficacy, teacher’ locus of control, and stud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5(4), 934.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T 9424172)
    Capobianco, L.J. (1999). Peer coaching: An effective means of increasing collegiality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0(50), 1515.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T 9933440)
    Emrick, B.J. (1999). Teacher efficacy as related to satisfaction with school decision making.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0(7), 2301.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T 9939262)
    Enon, J.C. (1995). Teacher efficacy: Its effects 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student outcome in mathematic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7(3), 995.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T NN06207)
    Fessler, R., & Burke, P.J. (March 1983). Interaction: A esssential in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growth programs. NASSP Bulletin, 67(461), 43-49.
    Gibbons, M., & Norman, P.(1987). An integrated model for sustained staff development. In M.F.Widden & I. Andrews (Eds.), Staff development for school improvement: A focus on the teacher (pp.103-110). London: The Flamer Press.
    Gibson, S., & Dembo, M.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76, 569-582.
    Glathorn, A.A. (1987). 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eer-centered options for teacher growth.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3), 31-35.
    Hahn, S.C. (2000).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 (PDS) training: Impact on selected teacher variables in one North Carolina countr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1(6), 2261.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AAT 9976362)
    Hall, J., Benninga, J., & Clark, C. (1983). A three-part model-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the inservice training of teachers. NASSP Bulletin, 67(461), 17-21.
    Olrich, D.C. (1989). Staff development. Boston: Allyn & Bacon.
    Pressey, J.E. (2002). Gende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mensions of teacher efficac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3(5), 1782.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T3053037)
    Ross, J.A. (1995).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eachers’ beliefs in their effectiveness: Research on a school umprovement hypothesis. Teacher College Record, 97(2), 227-250.
    Sarabun, C.A. (199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efficacy for teaching and number of years teaching: An elementary school stud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6(7), 2549.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T 9539861)
    Tindill, A.S., & Coplin, L. (1989). A rationale evaluating staf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Education Canada, 29(1), 16-23.
    Vartanian-Gibbs, E.A. (2000). Power, partnership and professionalism: A model for needs-base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1(1), 140.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AAT 9959249)
    Well, J.G., & Anderson, D.K. (1997). Learners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of course: Adoption,diffusion, an stages of concer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0, 83-105.
    Woolfolk, A.E., & Hoy, W.K. (1990). Prospectiv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beliefs about contr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81-9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