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鄔瑋芳 Wu, Wei-Fang |
---|---|
論文名稱: |
《夜雨秋燈錄》暨《續錄》中理想女性塑造的諷刺意蘊 |
指導教授: |
李志宏
Li, Chi-H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5 |
中文關鍵詞: | 夜雨秋燈錄 、夜雨秋燈續錄 、諷刺 、理想女性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19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7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出生於清道光年間的作家宣鼎,為安徽天長縣人,別號瘦梅、懊穠,是晚清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詩人、畫家,在其諸多著作中,以《夜雨秋燈錄》與《續錄》二書在問世後成為流傳較廣的文言小說集。兩書共十六卷二百三十篇志怪傳奇故事,是宣鼎於家道中落之後,歷經生活貧困及飽經人事滄桑,於四十多歲時「取生平目所見、耳所聞、心所記憶且深信者,仿稗官例」而開始創作,並期許其文為「刀圭」,為「鬼董狐」之筆,在「無語不關諷勸」中,能對人心、社會、時代之病有所醫治。
但由於出版後不久即有偽本流傳,使得其版本混亂,一度幾乎湮沒,也使二書長期以來未得到學術界之重視。不過近年來在中國大陸已逐漸受到注意,出現為數不少的相關研究,但都是較為零碎與表面性的概括論述,並未以特定議題進行分析探討。本論文在論述上所依據的版本為上海古籍於1988年出版,恆鶴先生所校訂之版本,同時以書中個性鮮明、性格突出的正面女性形象為論述的主要對象,期望透過探討這群被塑造完美的理想女性,以找尋背後所隱含的諷刺意蘊。
而在為數眾多的女性角色之中,首先將理想女性人物進行歸納整理,依其行為活動之意涵,劃分為二大類,接著再以其身份或表現的範疇為標準做更細緻的分類,並分析整理其人物行為的共通之處。接著再透過這些理想女性所展現的正面行為典範,探究其所反諷的時代現象為何,及這些理想女性所建構的完美世界樣貌,使作者的諷勸意圖,在被突顯的女性人物行為之中更加清晰立體。最後對於二書中作者所採取的諷刺藝術手法進行探討,通過剝除藝術手法的過程,除了能還原作者的創作本意之外,同時也能在其中發現作者於諷刺上精湛而巧妙的用心之處。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列、再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西漢】司馬遷 撰,宋裴駰集解:《史記(全十冊)》,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
【清】王錫祺 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
【清】宣瘦梅 著,洪翬校勘:《夜雨秋燈錄(全一冊)》,臺北:新興書局,1968年4月。
【清】《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二冊,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8月。
【清】宣鼎 著,恆鶴點校:《夜雨秋燈錄(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
【清】宣鼎 著,宋欣校點:《夜雨秋燈錄(全二冊)》,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1987年12月。
【清】宣鼎 著,項純文校點:《夜雨秋燈錄(上下)》,安徽:黃山書社,1995年9月。
【清】宣鼎 閑齋式 著,陶勇標點:《夜雨秋燈錄.夜譚隨錄》,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年3月。
【清】宣鼎 著,董文成點校:《夜雨秋燈錄》,黑龍江:黑龍江出版社,1997年。
【清】宣鼎 著,董文成點校:《夜雨秋燈續錄》,黑龍江:黑龍江出版社,1997年。
【清】徐珂編 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4月。
【清】蒲松齡 著,張友鶴輯校 :《聊齋誌異》,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9月。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年1月。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年6月。
王溢嘉:《不安的魂魄》,臺北:野鵝,1997年6月。
王溢嘉:《中國人的心靈圖譜:魂魄》,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王溢嘉:《中國人的心靈圖譜:命運》,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王稼句 編著:《晚清民風百俗》,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王嘉鈴:《析論聊齋誌異中的俠義精神》,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3月。
李又寧、張玉法 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 第一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7月。
李小江:《華夏女性之謎¬──中國婦女研究論集》,香港:三聯書店,1990年。
李漢秋 主編:《《儒林外史》研究新世紀》,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
李書緯:《晚清民國眾生繪:1840~1949市井百態全記錄》,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3年8月。
吳嘉陵:《流動的視覺記憶》,臺北:秀威資訊,2011年11月。
吳淳邦:《晚清諷刺小說的諷刺藝術》,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7月。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9月。
吳淳邦:《清代長篇諷刺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吳錫德主編:《文學中的幽默與反諷》,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6月。
邢麗鳳、劉彩霞、唐名輝:《天理與人欲──傳統儒家文化視野中的女性婚姻生活》,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汪民安編:《身體的文化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中國小說史叢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林保淳:《三姑六婆 妒婦 佳人──古典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新北市:暖暖書屋文化,2013年5月。
金鑫榮:《明清諷刺小說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12月。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宣鼎著,曹光甫、丁如明等 譯:《白話全本夜雨秋燈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3月。
柯上達:《捻亂及清代之治捻》,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5月。
馬大勇:《雲鬢鳳釵——中國古代女子髮型髮飾》,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
高洪興:《纏足史》,臺北:華成圖書,2004年。
高宣楊:《後現代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孫燕京:《急進與慢變──晚清以來社會變化的兩種型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9月。
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秦啟文、周永康:《形象學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1月。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曹正文:《中國俠文化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4月。
陳英仕:《清代鬼類諷刺小說三部曲—《斬鬼傳》《唐鍾馗平鬼傳》《何典》》,臺北 : 秀威資訊科技,2005年8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3月。
陳旭麓、方詩銘、魏建猷:《中國近代史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10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史傳」傳統與「詩騷」傳統》,臺北:久大文化,1990年5月。
陳萬益:〈明清小說的發展〉,收錄於《中國古典小說賞析與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8月初版。
張振國:《晚清民國志怪傳奇小說集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1月。
張意:《文化與符號權力:布爾迪厄的文化社會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7月。
郭立誠:《中國婦女生活史話》,臺北市:漢光文化出版社,1983年4月。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
郭松義:《中國婦女通史‧清代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年11月。
梁庚堯:《中國社會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10月。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7月。
楚愛華:《女性視野下的明清小說》,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7月。
葛洪兵:《身體政治──解讀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臺北:新銳文創,2013年8月。
趙景深:《中國戲曲叢談》,山東:齊魯書社,1986年5月。
齊裕焜、陳惠琴 著:《中國諷刺小說史》,遼寧:遼寧出版社,1993年5月。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出版社,2009年3月。
劉世德:《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北京:新華書店,2006年9月。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市:臺灣商務印
書館,1995年1月。
劉葉秋:《歷代筆記小說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年2月。
劉蘭英、孫全洲主編,張志公校訂:《語法與修辭》,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
潘洪鋼:《細說清人社會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鮑家麟 編:《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79年4月。
鮑家麟 編:《中國婦女史論集 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4月。
韓雲波:《中國俠文化:積澱與承傳》,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12月。
羅立群:《中國武俠小說史》,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2008年7月。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5月。
三、翻譯專書(依國名筆畫排列、再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日)井上円了 著,蔡元培 譯:《妖怪學講義》(《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121輯),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4年。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 著,劉暉 譯:《男性統治》,廣東:海天出版社,2002年5月。
(美)吉爾伯特‧哈特 著,萬書元、江寧康 譯:《諷刺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
(美)施堅雅(G.William Skinner)主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
(美)湯瑪斯‧內格爾(ThomasNagel)著,萬以 譯:《人的問題》,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1月。
(美)蘆葦菁著:《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
(英)大衛‧洛吉(David Lodge) 著 李維拉 譯:《小說的五十堂課》,臺北:木馬文化,2006年12月。
(英)亞瑟‧帕勒德(Arthur Pollard)著,董崇選 譯:《何謂諷刺》,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73年5月。
(英)福斯特 著,朱乃長 譯:《小說面面觀》,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年12月。
四、相關研究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博碩士論文
于師號:《宣鼎與《夜雨秋燈錄》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于基鵬:《清代前中期盛京社會風俗變遷研究(1644-1800)》,遼寧: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2014年。
毛成坤:《宣鼎《夜雨秋燈錄》(《續錄》)研究》,曲阜: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方韻萍:《唐代俠女小說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尤麗雯:《「士不遇」與「崇俠尚奇」:論唐俠女在明戲曲中的改編》,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王芳:《晚清小說中“新女性”的想象和建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王欣:《佛教的出世思想及其社會影響》,山西: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方明玉:《悠悠俠義魂 諄諄勸世心——論《聊齋志異》的俠義世界》,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田聖山:《清代徽州鹽商子弟教育研究(1644~1840)》,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朱芯儀:《冷眼觀:晚清《小說林》的敘事與觀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江慧玲:《《聊齋誌異》與《紅樓夢》女性觀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仰海龍:《宣鼎《夜雨秋燈錄》研究》,揚州: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何家閩:《儒林外史承祧與創新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余姒珉:《吳趼人社會小說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李潔瓊:《魔幻化諷刺小說的語匯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1年。
吳娜:《宣鼎《夜雨秋燈錄》及《夜雨秋燈續錄》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吳曉靜:《四大譴責小說與晚清社會生活》,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文藝學碩士,2012年。
吳楚:《文學和文化視閾下的明清女俠》,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辛佩珊:《《聊齋誌異》愛情故事中的女性書寫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孟園:《晚清文化思潮與吳趼人寫情小說創作的關系研究》,陝西:陜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林慧咨:《聊齋誌異諷刺性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4年。
林雅玲:《宣鼎《夜雨秋燈錄》及《夜雨秋燈續錄》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林海燕:《清代長篇諷刺小說研究》,濟南: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林秋敏:《近代中國的不纏足運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林瑞玲:《從《聊齋誌異》《鏡花緣》論清代女性自主意識》,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岳成成:《宣鼎文學創作研究》,長沙: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范杰:《《夜雨秋燈錄》《夜雨秋燈續錄》的思想文化價值及其創作特色研究》,漳州:漳州師範學院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段紅偉:《中國古典小說中俠士形象的類型及演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
洪茂發:《《水滸傳》中的俠義精神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胡麗:《唐代小說女俠形象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洪曉惠:《晚清女性政治文本的性別與國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徐立安:《晚唐諷刺賦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高資晴:《清末民初男女平等教育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馬小敏:《晚清譴責小說新論》,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孫恒存:《走向困境的諷刺文類》,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0年。
戚心怡:《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陸學莉:《唐代小說俠女形象在后代小說戲曲中的衍變》,合肥: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康婉玲:《唐代俠義文學研究》,臺中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杰:《從語用學角度分析魯迅作品中諷刺現象》,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10年。
陳姝:《晚清上海的醫藥文化與社會生活》,青島:青島大學專門史碩士,2013年。
陳威棣:《三俠五義之俠義精神探討》,新竹 :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麗宇:《清中葉志怪類筆記小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陳映潔:《三言兩拍的女性生活空間探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06年。
陳美玲:《清人筆記之生活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陳郁如:《清乾隆時期刊科題本之研究──以調姦本婦未成致本婦羞忿自盡類型案例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怡妃:《美人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孟珠:《清代貞節的實踐及其困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世瑛:《清末民初的變局與身體》,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博士論文,2006年。
張曉培:《晚清俠義小說女性形象研究》,濟南:濟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張曉穎:《唐人傳奇女俠形象研究》,瀋陽:遼寧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張豔豔:《論明末清初小說中的俠女形象》,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清菁:《《聊齋誌異》諷刺題材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黃子婷:《聊齋誌異與閱微草堂之仿擬作品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孟紅:《從點石齋畫報看清末婦女的生活型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2年。
曾淑貞:《晚清小說中婦女地位研究—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童馨如:《蒲松齡《聊齋誌異》身體敘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傅含章:《晚唐傳奇集之諷刺類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楊蓓蕾:《《儒林外史》與晚清譴責小說》,濟南:濟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2013年。
楊曉菁:《晚清婦女解放問題小說主題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趙靜:《唐傳奇女性形象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鄧洪艷:《狄更斯筆下的諷刺型女性形象》,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劉洋:《京派諷刺小說敘事分析》,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劉瑞瑄:《聊齋誌異中「異史氏曰」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蔡靜宜:《唐傳奇女性俠義人物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謝佳容:《蒲松齡《聊齋誌異》「異史氏曰」之底蘊試探》,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碩士論文,2007年。
顏健富:《編譯/變異: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鐘淑卿:《唐傳奇俠者形象探析》,臺北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二)期刊論文
于師號:〈《夜雨秋燈錄》藝術新探〉,《語文學刊》第10期,2006年,頁94-97。
于師號:〈《夜雨秋燈錄》本事考〉,《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08年,頁214-223。
于師號、張昳麗:〈晚清傳奇林中的一朵奇葩——宣鼎《返魂香》由來及藝術探微〉,《四川戲劇》第二期,2008年,頁74-76。
于師號:〈《夜雨秋燈錄》本事再考〉,《明清小說研究》第三期,2009年,頁249-260。
于師號:〈宣鼎家世及生平事迹新證〉,《明清小說研究》第一期,2012年,頁138-150。
于師號:〈晚清小說戲曲作家宣鼎交游考論〉,《文教資料》,2012年7月,頁19-21。
于文秀:〈露絲.依利格瑞的陰性女性理論〉,《文藝研究》第三期,2012年9月,頁38-44。
王正兵:〈《姑妄言》中的女性形象〉,《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8卷3期,2008年10月,頁45-48、51。
王躍生:〈18世紀中國婚姻論財中的買賣性質其對婚姻的作用〉,《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一期,頁62-81。
王海洋:〈清代仿《聊齋》傳奇小說略說〉,《學語文》2007年第三期,頁33-34。
王海洋:〈合說部之眾長續《聊齋》之神韻——清代仿《聊齋》傳奇小說概觀〉,《古典文學知識》第四期,2007年,頁44-49。
王璜:〈論儒林外史的人物諷刺〉,《東方雜誌》第四十二卷第十號(1946)影印,2010年5月,頁2305-2314。
毛姝菁:〈論中國古代的人口買賣〉,《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9年8月,頁34-35。
方忠銘:〈小說諷刺藝術論〉,《商洛學院學報》,2003年2期,2003年7月,頁74-80。
方建國:〈宣鼎《谷於菟》與卡夫卡《變形記》之比較〉,《教育.科研》第十一期,2004年,頁47。
田益琳:〈淺談明清諷刺小說走向成熟所受的影響〉,《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第3期,2012年7月,頁38-39+119。
丘慧瑩:〈《三十六聲粉鐸圖詠》研究──以源自元明戲曲的折子為例〉,《文學新鑰》第十一期,2010年6月,頁1-30。
白振奎:〈論中國古代的美刺詩〉,《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1998年9月,頁59-61。
白娟:〈論反諷與諷刺的區別〉,《赤子(上中旬) 》,2015年6期,頁98。
艾爾曼、曹新宇、張安琪:〈變動中的晚近中國傳統文化(1400—1900)〉,《清史研究》,2015年 01期,頁1-13。
任玲:〈德國歌德和席勒式的諷刺文學探究〉,才智,2014年 26期,頁282。
牟正蘊:〈解構「婦女」:舊詞新論〉,《近代中國婦女研究》第六期,1998年8月,頁119-139。
仰海龍:〈《夜雨秋燈錄》中風俗描寫淺論〉,《現代語文》第二十二期,2008年8月,頁51-52。
車錫倫、蔣靜芬:〈清宣鼎的《三十六聲粉鐸圖詠》〉,《戲曲研究》第三期,2004年,頁185。
何濤:〈美刺與教化:也談司馬遷對文學社會功能的認識〉,《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卷3期,2004年9月,頁148-151。
汪文國:〈也論司馬遷的美刺觀〉,《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年第4期,2012年4月,頁79-80。
李華:〈唐代、清代女俠形象對比研究〉,《忻州師範學院學報》,31卷1期,2015年2月,頁4-6、10。
李永泉:〈《兒女英雄傳》的報恩思想〉,《語文教學通訊》第826卷第2期,2015年2月,頁60-61。
李延年、康靜,諷刺性描寫:《歧路燈》的美學意涵及審美價,河北學刊,2015年 2期,頁89-94。
李志春:〈對文學作品中女性意象的心理機質探究〉,《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三卷第六期,2006年11月,頁718-720。
李曉蓉:〈中國近代女權特色之分析(晚清至五四)〉,《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第三十三期,2012年12月,頁43-59。
李瀾:〈意象.隱喻.身份建構──論《長恨歌》中人物身份建構的策略〉,《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5期,2014年,頁50-53。
李艷平:〈晚清文化消費下的潛在啟蒙——以《點石齋畫報》為例〉,《探索與爭鳴》,2014年 11期,頁110-112。
李啟成:〈清末民初刑法變革之歷史考察——以人口買賣為中心的分析〉,《北大法律評論》第一期,2011年,頁149-176。
杜淑華,〈魯迅小說與諷刺〉,《曲靖師範學院學報》,1984年1期,頁47-53。
金觀濤、劉青峰:〈清代思想與中國近代傳統〉,《中國法律評論》,2014年4期,頁63-86。
金鑫榮:〈明清諷刺小說之流變及藝術圖式〉,《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3期》,2006年7月,頁211-215。
金鑫榮,〈明清諷刺小說的文體建構和敘述模式〉,《雲夢學刊》第28卷第6期,2007年 11月,頁89-92。
金鑫榮:〈明清諷刺小說研究的藝術範疇和價值依歸〉,《明清小說研究》,2008年2期,2008年7月,頁21-30。
金童:〈美刺之篇不失“真”——以《詩經》為例〉,《群文天地》2012年第4期,2012年4月,頁163-164。
金泰萬,〈諷刺理論初探〉,《國外社會科學》,1997年 06期,頁67-70。
吳娜:〈皖籍文言小說家宣鼎《夜雨秋燈錄》及《續錄》研究概況〉,《安徽文學》2009年第4期,頁50+52。
吳淳邦:〈中國諷刺小說的諷刺技巧特點〉,《中外文學》,16卷6期 ,1987年11月,頁144-164。
吳秉坤:〈徽州文書中的清代基層社會生活時態例說〉,《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2014年8月,頁38-41。
呂金洲:〈議《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形象〉,《語文學刊》第五期,2010年,頁70-72。
呂妙芬、許慧琦譯;Rebecca E. Karl 著;楊芳燕校訂:〈中國的歷史與性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九期,頁189-205。
沈曉梅、王曉莉:〈中古志怪小說女性形象塑造藝術淺析〉,《湛江海洋大學學報》第二十六卷第五期,2006年5月,頁70-73。
沈晶:〈試談明代小說女性形象的塑造〉,《現代語文》第二十八期,2008年10月,頁63-64。
邱欣欣:〈中庸之道文化研究對生活用品再設計的影響〉,《人才資源開發》2014年第16期,頁70-71。
施榆生:〈《毛詩序》與“美刺說”〉,《電大教學》1998年第5期(總第128期),1998年10月,頁15-17。
胡金望:〈合說部之眾長 作寫懷之別調──宣鼎《夜雨秋燈錄》瑣談〉,《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第四期,頁83-88。
胡芳:〈試論《夜雨秋燈錄》的末世風度〉,《成功(教育)》第十二期,2007年。
胡睿臻:〈中和之美:文化還原與現代轉化〉,《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第100期,2013年,頁147-156。
胡萬川:〈諷諭詩〉,《中國詩歌研究》,1985年6月,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273~306。
秦川:〈明清話本小說之人物群像與社會風習〉,《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1期,頁94-103。
徐繼存:〈中國傳統社會的鄉紳階層及其衰落〉,《當代教育與文化》,2015年 01期,頁102-107。
唐海宏:〈清中后期社會歷史文化心態的展現——以小說《蕩寇志》為例〉,《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4年 04期,頁57-60。
唐海燕:〈美刺為手段,勸君是真義——《長恨歌》主題淺探〉,《陜西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1997年5月,頁92-93
孫燕:〈女性形象的文化闡釋〉,《中洲學刊》第五期(總第143期),2004年9月,頁78-82。
孫燕:〈女性形象的文化心理分析〉,《社會科學》第十二期,2005年,頁105-111。
徐燕:〈明清小說中的“義”文化反思—以秦瓊、單雄信故事為視角〉,《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5期,頁68-75。
徐勝男:〈論古代愛情文學作品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安徽文學(下半月)》,376期,2014年11月,頁7-9。
高建青:〈近代譴責小說與“美刺”、“諷諫”的文學傳統〉,《宜春學院學報》第29卷第1期,2007年2月,頁79-83。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三期,1995年8月,頁21-50。
浦安迪(Andrew H.Plaks):〈打一用物:中國古典小說中物體形象的象徵與非象徵作用〉,《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一期 總第十七期,2011年6月,頁257-266。
郭明輝:〈略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美刺傳統〉,《承德師專學報》第3期,1986年1月,頁53-58。
梁占先:〈孕育于詩經的文論母題及其影響〉,《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1期,2009年2月,頁21-24。
陳忠強:〈屈原詩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美學意蘊〉,《求索》,10期,2013年10月,頁146-148。
陳碧月:〈從小說三要素欣賞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空大學訊》第478期,2012年11月,頁24-32。
陳胤瑾:〈以「情」為幟 率性張揚──論晚明情感美學的現代意義〉,《安徽文學》第八期,2008年,頁120-121。
馬月:〈中和中庸思想的倫理價值探析〉,《金田》第2期,2014年,頁153。
馬興國:〈明清小說女性形象地位嬗變研究〉,《與文學刊》第七期,2009年,頁30-31。
盛洋:〈宣鼎生平考〉,《安徽文學》第十二期,2012年,頁1-5。
許雅芳:〈太平天國婦女地位之探討〉,《新北大史學》第三期,2005年10月,頁141-166。
常寧文:〈《夜雨秋燈錄》所展示的女性世界〉,《南京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93年,頁67-71。
童清華:〈從《聊齋志異》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論述文學的自覺寫作〉,《現代語文》第三十四期,2008年12月,頁55-56。
崔美榮、胡利民:〈《聊齋志異》偽書發展流變〉,《蒲松齡研究》第一期,2007年,頁36-51。
黃錦珠:〈晚清小說的女學論述〉,《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五期,2003年12月,頁61-79。
黃錦珠:〈“新女性”的異面:晚清男女作家小說的不同呈現〉,《中國文學研究(輯刊)》,2期,2013年2月,頁137-147。
黃源盛:〈晚清民國禁革奴婢買賣的理念與實踐〉,《政大法學評論》第134期,2013年,頁47-114。
馮爾康:〈清代的婚姻制度與婦女的社會地位述論〉,《清史研究》第五卷,1986年,頁312。
張宏庸:〈中國諷刺小說的特質與類型〉,《中外文學》,5卷7期,1976年12月,頁22-36。
張振國:〈論宣鼎《夜雨秋燈錄》對《情史》的承續和創新〉,《蒲松齡研究》第一期,2009年,頁149-158。
張振國:〈宣鼎生卒年及文獻遺存略考〉,《滁州學院學報》第十一卷第二期,2009年4月,頁5-6。
張振國:〈晚清江西文言小說集二種敘考〉,《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30卷第6期,2009年12月,頁74-76。
張振國:〈晚清民國志怪傳奇研究論述〉,《古典文學知識》2010年第二期,頁131-138。
張振國:〈晚清稀見稿鈔本文言小說集四種敘錄〉,《晚清小說研究》2012年第二期,頁481-487。
張筱南:〈試論《夜雨秋燈錄》中的俠士形象〉,《理論月刊》第十一期,2001年,頁23-24。
張靜秋:〈唐人小說之流亞 《聊齋志異》之嫡傳──略評《夜雨秋燈續錄》〉,《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頁156-166。
張文浩、沈文凡:〈儒家文藝美學觀念“內在目的論”之內核與問題〉,《文藝評論》第10期,2014年,頁97-101。
張孟珠:〈知情者的無奈:清乾隆朝縱姦賣妻1諸案中的牽連致罪〉,《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二十五卷第四期,2013年12月頁551-597。
景松:〈宣鼎二三事〉,《社會科學戰線》第一期,1987年,頁309。
喬素玲:〈清代打擊拐賣婦女犯罪之考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三期,2002年,頁67-70。
喬國恆:〈從唐詩中的燈意象品讀唐代文人的情深與思深〉,《現代語文》,2009年1月,頁22-24。
曾軍:〈巴赫金對席勒諷刺觀的繼承與發展──兼及巴赫金笑論的美學史意義〉,《外國文學研究》,2001年 03期,頁8-14。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第八期,2000年8月,頁5-42。
游美惠:〈性別意識型態、媒體視讀教育與性別教育〉,《2001年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成果彙編》,2010年。
傅怡靜:〈三“體”合一的李賀女性觀——由詩歌中的女性世界讀取〉,《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104-106。
單國華:〈〝美〞是天使還是魔鬼--對美自身價值的重新認識〉,《中國文學研究》第四期,2008年,頁56-59。
靳小云:〈回望“中和”——儒學藝術精神的“中和之美”〉,《中國包裝工業》第8期,2014年,頁59-61。
詹驍勇:〈「痲瘋女」故事考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8期,2009年6月,頁45-65。
溫德民:〈試論巴赫金的諷刺觀〉,《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 02期,頁85-88。
鄭清梅:〈《世說新語》女性群體形象特征〉,《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3期,2015年3月,頁16-17
劉曉靜、王婷:〈明清俗曲中百姓社會生活的記錄〉,《藝術百家》,2014年 04期,頁136-144。
劉麗玲:〈《聊齋志異》女性形象及其描寫模式〉,《大連大學學報》,35卷4期,2014年8月,頁65-68
劉馨遙:〈談《夜雨秋燈錄》對女性倫理思想的反叛〉,《湘潮》第十期,2007年,頁51-52。
薛洪勣:〈蹉跎不上凌云賦,且與稗官結幻緣──宣鼎《夜雨秋燈錄》讀解紀要〉,《社會科學戰線》之中國古代文學第三期,1988年,頁252-260。
謝淩雲:〈「天下無不可『化』之人」——讀《金蝦蟆》有感〉,《湖南教育》1982年第五期,頁47。
謝裕中:〈論孔子的中庸和諧思想〉,《經濟研究導刊》第30期,2014年,頁304。
顏健富:〈「病體中國」的時局隱喻與治療淬鍊──論晚清小說的身體/國體想像〉,《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9期,2013年11月,頁83-118。
蘇全有、張亞楠,〈論清末社會的苦感特征及其成因〉,《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1期,頁114-118。
蘇興:〈淺談《夜雨秋燈錄》與“三言”〉,《社會科學戰線》之中國古代文學第二期,1989年,頁319-322。
龐金殿:〈論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流變〉,《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期,2004年7月,頁54-56。
欒成文:〈賞讀晚清諷刺小說〉,《時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0年第1期,2010年1月,頁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