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翠蓉 Lee, Tsui-Jung |
---|---|
論文名稱: |
獨居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同區為例 Assoociatin of health promoting and well-being among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A case study of Datong district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胡益進
Hu, Yih-Jin 張晏蓉 Chang, Yen-J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9 |
中文關鍵詞: | 獨居老人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幸福感 |
英文關鍵詞: |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health promoting, well-being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HPHE.018.2019.F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93 下載:4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獨居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以臺北市大同區列冊的獨居老人為研究對象,有效問卷共計125份,研究工具包括社會人口學資料、自覺健康狀況量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及幸福感量表。
研究結果如下:
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分量表平均值得分由高至低之排序為營養、人際支持、自我實現、壓力處理、健康責任、運動,以營養分量表為第一,而排名最低為運動。
二、 研究對象在自覺經濟情形足夠者,幸福感得分較高;主要經濟來源如為靠社會補助者,幸福感得分較低。
三、 研究對象自覺經濟狀況較好的人,有較佳的幸福感。
四、 研究對象在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幸福感構面上呈顯著的正相關。
五、 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分量表,自我實現、健康責任、人際支持、運動、壓力處理、營養與幸福感皆呈顯著的正相關。亦表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層次皆會影響幸福感,其中自我實現越與幸福感為高度相關。
六、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幸福感之預測效果,可以解釋幸福感總變異量的感70.9%,顯著的預測變相為「婚姻狀況」、「自覺經濟狀況」、「主要經濟來源」、「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生活型態中「自我實現」、「人際支持」及「運動」等七項。
本研究建議社政、衛政及老人福利團體等工作人員在推動政策上,建立高齡長者師資庫,活用他們長年的知識、經驗與技術來貢獻社會,除了可以提供經濟來源,同時增加社會參與豐富生活內涵,提昇自我價值感,完成自我實現,以增加幸福感。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nd well-being of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and their related factors. A total of 125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elderly living alone in Datong District of Taipei City. Research tools included sociodemographic data, self-conscious health status scale,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scale and well-being scale.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refers to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subscales from high to low as nutrition, interpersonal support, self-realization, stress management, health responsibility, exercise, with the nutrition subscale as the first, and the lowest ranking is exercise.
2. the research object is sufficient in the conscious economic situation, the well-being score is higher; the main economic source is the social subsidy, the well-being score is lower.
3. the research subjects who are conscious of better economic conditions have better well-being.
4. the research subjects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the conscious health status,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and well-being.
5. The research object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realization, health responsibility, interpersonal support, exercise, stress management, nutrition and well-being in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six-point scale. It also means that all levels of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will affect happiness, and self-realization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well-being.
6. The sociodemographics, conscious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of the research object predict the effect of well-being. It can explain 70.9% of the total variation of well-being, and the significant predictions are disguised as "marital status" and "conscious economy." Seven conditions, namely, "self-realization", "interpersonal support" and "sports" in the "state", "main economic source", "conscious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y lifestyl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staff of the social, health and welfare groups and the elderly will promote the policy, establish a senior faculty library for senior citizens, and use their years of knowledge, experience and technology to contribute to society,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economic resources and increasing social participation. Connotation of life, enhance self-worth, complete self-realization, increase well-being.
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107年度內 政 統 計 通 報。取自內政部網址: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內政部統計處。105年度國人零歲平均餘命估測。取自內政部網址: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2770
內政部統計處。102年老人狀況調查。取自衛生福利部網址:取自內政部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S/lp-1767-113.html
王秀文(2008)。老人自覺健康狀況、日常活動能力與憂鬱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台中市。
王秀紅(2000)。老年人之健康促進-護理的涵義。護理雜誌,1,19- 25。
王瑞霞、許秀月(1997).社區老人健康促進行為及相關因素探討-以高雄市三民區老人為例.護理研究,5(4),321-329。
尹祚芊(2000)。學校衛生護理。台灣醫學,2,215-222。
朱妙芳(2009)。北縣三鶯區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聯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朱珮綺(2017)。獨居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調查之研究-以台北市萬華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行政院主計處(2006)。老人居住安排概況。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30日。網址: https://www.stat.gov.tw/public/Data/6741881271.pdf
余正麗(2011)。社區獨居老人健康狀況與社會資源利用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吳沄蓁、 趙淑員(2010)。社區獨居老人的健康需求、需求滿意度及影響因素探討-以彰化縣某鄉鎮為例。弘光學報,63,44-64。
李宗派(2010)。老人的情緒與心理保健。台灣老人保健學刊,1,1-32。
李雨庭(2013)。臺北市社區獨居老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台北市。
李怡娟、陳慈立、吳淑芳(2004)。社區保健志工充能程度及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行為之探討--以三芝鄉為例。榮總護理,21.4,389-399。
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27-35。
李易儒、洪維勵(2008)。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7,142-159。
李蘭。(1998)。健康促進取向之研究構想。國家衛生簡訊,4,21-26。
吳英枝(2008)。台東縣鹿野鄉不同族群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
吳俐穎(2008)。老年人自我照顧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施建彬、陸洛(1997)。幸福心理學。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高藝玲(2012)。社區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主觀幸福感相關因素-以台南佳里區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市。
洪升呈(2013)。不同自覺健康程度在生活型態 之差異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學報,33, 115-126。
秦毛漁、邱啓潤、蕭正光、盧德發(2003).獨居老人自覺健康狀況及醫療服務使用相關性之探討。慈濟護理雜誌,2(2),66-74。
馬懿慈(2003)。社區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嘉義縣民雄鄉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張荷卿(2009) 獨居長者衰弱程度與社會參與關聯之研究-以台北市中山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忠信(2003)。老年人的生活型態、社會疏離感和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委員會研究彙編:人文及社會科學,1,115-137。
陸洛、黃茂丁、高旭繁(2005):工作與家庭的雙向衝突:前因、後果及調節變項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7,133-166。
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棣(1997)。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之修訂與測試。長庚護理,1,14-24。
陳俊宏(2008)‧雲林縣獨居老人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滿意和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
陳祥慈(2012)。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對休閒活動參與效益、生活品質與幸福感之影響探討-以台中縣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陳順宇(2005)。多變量分析(第四版)。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2010)。全國老人生活幸福感調查研究。2017年6月30日擷取自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UploadFiles/20160328100208165.pdf
黃景楊(2010)。社區民眾自覺健康、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市。
黃郁婷、楊雅荺(2006)。老年人友誼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以臺北市老人服務中心為例.社區發展,113,208-224。
黃慧莉、林惠賢、李碧玉、李美靜(2001)。眷村老人之生活士氣。台灣醫學,5(5),507-515。
黃毓華、邱啟潤(1996)。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信度效度制評估。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2(9),529-537。
黃秋華(2000) 。台北市獨居老人使用社會福利服務之研究(未發表得碩士論文)。臺中市:東海大學。
黃惠理、陳政友(2015)。在地銀髮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主觀幸福感相關研究:以臺南市安定區為例。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43,29-57。
黃麗玲(2000)。社區獨居老人身體、心理及社會功能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黃鈺鈞(2014)。台灣地區老年人健康促進行為與健康狀況相關性探討-社會餐語的直接與緩衝效應(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市。
曾煥裕、石泱(2010)。獨居老人使用社會福利服務因素之探討:以臺北市為例。長期照護雜誌,14(2),177-197。
楊惠如、呂桂雲、陳宇嘉、張永源(2006)。社區獨居老人健康狀況與長期照護需求研究。實證護理,2(3),229-240。
楊慧玉(2015)。社區高齡者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
楊靜琍、王香蘋、董麗美(2002)。台灣地區老人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研究計畫編號BHP91-3-1)。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湯慧娟(2003)。高雄市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休閒知覺自由與心理幸福滿足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廖玉齡、謝佳馨、李文茸、陳怡婷、林惠淳(2006)。高齡者健康促生活型態、休閒自由知覺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吳鳳學報,15,199-220。
劉敏珍(2000)。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衛生褔利部統計處(2015)。社會福利統計年報。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7月29日,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S/cp-3154-14791-113.html
賴貞嬌、陳漢瑛(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關係。學校衛生,51,39-51。
魏米秀、呂昌明(2005)。「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文簡易式量表之發展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4,25-46 。
薛承泰(2008)。台灣家庭變遷與老人居住型態:現況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121,47-56
西文部分
Andrew, F.M.,&Withey,S.B.(1976).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America’s perception of life quality.New York:Plenum
Argyle, M. (1988). Bodily Communication,2nd ed. New York, NY: Methuen.
Campbell,A.(1981).The sense of well-being in America. New York: McGraw-Hill.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Fayers, P. M., &Sprangers,M.A., (2002).Understanding self-rated health. The Lancet,359, 187-188.
Fornell, C., and Larcker, D. F.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1), p. 39-50.
Hai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Huang, Y.-H.,& Chiou, C.-J.(1997).Predictors contributing to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Kaohsiung area.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Taiwan), 16,24-36.
Iliffe, S., Tai, S.S., Haines, A., Gallivan, S., Goldenberg, E., Booroff, A.&Morgan, P.(1992).Are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an at risk group? BMJ, 305(24), 1001-1004
Lee, EH., So, AY., & Lee, KS. (2010). Comparison of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depression, wellbeing, and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II in middle aged Korean and Korean-American women. Korean Journal of Women Health Nursing, 2, 65-157 (21 ref)
Mroczek, D. K., & Kolarz, C. M. (1998). The effect of age on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happi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5), 1333-1349.
Pender, N. J. (1987).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2nd ed.). Norwalk, CT: Appleton & Lange.
Pender, N. J. (1996).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East Norwalk: Appleton & Lange.
Villegas, R.,Kearney, P., & Perry, I.(2008).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core lifestyle behaviours on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and dyslipidemia Electronic version. BMC Public Health,8,210
Walker, S.N., Senchrist, K. R.,& Pender, N. J. (1987). The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Nursing Research,36(2),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