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惠婷 Hsu, Hui-Ting |
---|---|
論文名稱: |
明清政權轉移之際的孔有德 明清政權轉移之際的孔有德 |
指導教授: |
葉高樹
Yeh, Kao-Shu |
口試委員: |
莊吉發
林士鉉
葉高樹
Yeh, Kao-shu |
口試日期: | 2022/01/10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6 |
中文關鍵詞: | 孔有德 、吳橋兵變 、耿仲明 、尚可喜 、貳臣 、歷史評價 、皇太極 |
英文關鍵詞: | Kong Youde, Geng Zhongming, Shang Kexi, Huang Taiji, turncoat-official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03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0 下載:4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晚明宮廷與政治鬥爭頻繁,隨著努爾哈齊崛起帶來龐大的軍事壓力,遼東邊防亦成官員間的角力場,終至守邊大將陸續求去或遭遇不測。特別是在皮島,以毛文龍個人關係構築起的邊防網,在其遭斬殺後瞬即崩解;而其養孫孔有德以其極重義理、勇於任事的人格特質逐漸嶄露頭角。
吳橋兵變是孔有德一生關鍵轉捩點,在窮途末路之際歸降金國,從此對金國竭盡所能,鞠躬盡瘁,與皇太極的互動隨處可見其拳拳之心,其砲兵部隊亦成為金(清)政權重要的軍事力量。孔有德與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並列漢人藩王,更是清朝第一位掛帥出征的漢人將領,在桂林城破時選擇殉國,與其叛明形象大相逕庭,亦充分展現其重視知遇之恩的面向。
近年來,重視將歷史人物或事件放入歷史脈絡中的歷史記憶研究頗為盛行,本文亦將孔有德放回當時的歷史脈絡中重新審視,梳理其叛眀降金的過程,並討論清朝官方對其評價的轉變。同時,試圖跳脫傳統道德觀,從時代的脈絡中,重新檢視孔有德,或從時代的需要中塑造孔有德的再認識,能夠較完整的建構其形象。
Kong Youde, who served under the commander, Mao Wenlong, was a military officer in the Ming dynasty. After Mao was summarily executed in 1629 by General Yuan Chonghuan, Kong left with his partner, Geng Zhongming, who was Mao’s subordinate, for Dengzhou to work for Sun Yuanhua, the governor of Dengzhou and Laizhou. Kong and Geng mutinied at Wuqiao in 1631, pillaging the countryside, and sacking Dengzhou. After fighting several battles against Ming troops, Kong and his fellow soldiers were defeated and left desperately. In 1633, Kong and Geng switched allegiance to Manchu, and took the Western cannons they plundered from Dengzhou to the khan, Huang Taiji. Later, another fellow, Shang Kexi, who was also Mao’s subordinate, joined them in 1634.
Kong Youde participated in the battles against the Ming dynasty, hastening its demise. Kong’s troops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Qing Dynasty’s conquest of China. Then, Kong continued fighting against the Southern Ming forces in Hunan and Guangxi. In 1652, Kong Youde was battling the Southern Ming armies led by General Li Dingguo in Guilin. Having nowhere to escape, Kong committed suicide.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memory that puts historical figures or events into the historical context has become quite popular. Therefore, this thesis re-examines Kong Youde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clarifies the process from his betrayal of the Ming Dynasty to his surrender to the Qing Dynasty, and discusses the Qing Dynasty’s official commentary of Kong. By trying to break away from traditional moral values, and re-examining Kong Youde from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 this study can construct his image more completely.
一、檔案資料
〈定南王孔有德碑〉,收入北京圖書館金石祖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1991年,第六十一冊。
〈金國汗天聰四年正月攻永平以明七大罪誓師文〉,國立北京大學明清史料整理會藏稿本,收入謝國楨輯,《清開國史料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人名權威‧人物傳記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藏圖書文獻類資料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欽定國史貳臣表傳》,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藏本滿文老檔》,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年。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張存武、葉泉宏編,《清入關前與朝鮮往來國書彙編(1619─1643)》,臺北:國史館印行,2000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羅振玉校錄,《平南敬親王尚可喜事實冊》,收入羅振玉輯,《史料叢刊初編(下)》,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4年。
羅振玉編,《天聰朝臣工奏議》,收入《清史資料》第二輯,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8年。
關嘉祿、佟永功、關照宏譯,《天聰九年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73年。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73年。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朝鮮王朝實錄‧光海君日記》,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73年。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承政院日記》,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編,1961-1977年。
二、官書典籍
明‧于燕芳,《勦奴議撮》,收入沈雲龍選輯,《明清史料彙編‧八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
明‧文 秉,《烈皇小識》,收入沈雲龍輯,《明清史料彙編‧二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明‧毛承斗輯,《東江疏揭塘報節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王一鶚,《總督四鎮奏議》,收入鄭振鐸輯,《玄覽堂叢書》第六冊,揚州:廣陵書社,2012年。
明‧王 徵,《王徵遺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明‧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8年。
明‧田汝成,《遼紀》,收入中國野史集成編委會,《中國野史集成(冊23)》,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明‧李 輔等修,《全遼志》,收入金毓黼輯,《遼海叢書》,瀋陽:遼瀋書社,1985年。
明‧汪汝淳,《毛大將軍海上情形》,收入李光濤,《明清檔案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明‧沈國元,《兩朝從信錄》,收入沈雲龍選輯,《明清史料彙編‧九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
明‧周文郁,《邊事小紀》,收入鄭振鐸輯,《玄覽堂叢書》第六冊,揚州:廣陵書社,2012年。
明‧周宗健,《周忠毅公奏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四九二冊。
明‧夏原吉等奉敕修,《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張 溶等奉敕修,《明實錄‧世宗肅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張 懋等奉敕修,《明實錄‧孝宗敬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明‧張 溶等奉敕修,《明實錄‧穆宗莊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畢 恭等修,《遼東志》,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9年。
明‧陳 文等奉敕修,《明實錄‧英宗睿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年。
明‧陳子壯,《昭代經濟言》,收入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26》,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陳子龍等輯,《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明‧陳仁錫,《無夢園集選輯》,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9年。
明‧傅 國,《遼廣實錄》,臺北:藝文印書社,1972年。
明‧程開祜,《籌遼碩畫》,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8年。
明‧溫體仁等奉敕修,《明實錄‧熹宗悊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熊廷弼,《經遼疏牘》,收入沈雲龍選輯,《明清史料彙編‧二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明‧熊廷弼,《遼中書牘》,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趙士喆,《逸史三傳》,收入《東萊趙氏楹書叢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明‧顧秉謙等奉敕修,《明實錄‧神宗顯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不著撰人,《明實錄‧附錄‧崇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清‧毛 霦,《平叛記》,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清‧王先謙,《東華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三六九冊。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吳 騫輯,《東江遺事》,收入四川大學圖書館中國野史集成編委會編,《中國野史集成》,第二十八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清‧希 福等奉敕修,《清實錄‧太祖武皇帝實錄》,收入《圖書季刊》,第一卷,第一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1970年7月。
清‧汪 楫,《明實錄‧附錄‧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年。
清‧施閏章,《施愚山文集》,收入清‧施閏章撰,何慶善、楊應芹點校,《施愚山集(一)》,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
清‧昭 槤,何英芳點校,《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清‧計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徐 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馬 齊等奉敕修,《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勒德洪等奉敕撰,《平定三逆方略》,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莊廷鑨,《明史鈔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清‧陸祚蕃,《粵西偶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無名氏,《吳耿尚孔四王全傳》,收入《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清‧鄂爾泰等奉敕修,《八旗通志‧初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清‧鄂爾泰等奉敕修,《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鄂爾泰等奉敕修,《清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鄂爾泰等奉敕修,《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董 鋯等奉敕編,《皇清文穎續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第一六六七冊。
清‧裘 璉等纂,《康熙錢塘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劉 健,《庭聞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
清‧劉獻廷撰,汪北平、夏志和點校,《廣陽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慶 桂等奉敕修,《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蔣平階,《海運摘抄》,收入羅振玉輯,《明季遼事叢刊》,上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
清‧談 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瞿昌文,《粵行紀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魏 源,《聖武記》,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朝鮮‧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收入潘喆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一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年。
三、專書論著
王志宏,《洪承疇傳》,北京:紅旗出版社,1991年。
宋念申,《發現東亞:現代東亞如何成形?全球視野下的關鍵大歷史》,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9。
李治亭,《吳三桂大傳》,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健才,《明代東北》,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
李新達,《洪承疇傳》,北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周遠廉,《清太祖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孟 森,《清代史》,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哈特穆特‧凱博(Hartmut Kaelble)著,趙進中譯,《歷史比較研究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商鴻逵、劉景憲、季永海、徐凱編著,《清史滿語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傅衣凌主編,《明史新編》,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楊海英,《洪承疇與明清易代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葉高樹,《降清明將研究(1618-168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2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3年。
劉小萌,《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1年。
劉鳳雲,《清代三藩研究》,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年。
滕紹箴,《三藩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稻葉君山著,但燾譯,《清朝全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
蕭 瑤,《李成梁與晚明遼東政局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閻崇年,《努爾哈赤傳》,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
魏斐德,《洪業(上)滿清外來政權如何君臨中國》,臺北:時英出版社,2003年。
蘇雙碧編,《洪承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Wang, Chen-main The Life and Career of Hung Ch’eng-ch’ou (1593-1665): Public Service in a time of Dynastic Change Michigan: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1999.
四、期刊論文
王 蕊,〈明末清初遼東「貳臣」研究〉,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王成勉,〈殉義與變節間的餘地――論洪承疇的降清〉,《第二屆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頁315-338。
王成勉,〈清史中的洪承疇〉,收入氏著,《明清文化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頁477-499。
王羽喆,〈明代遼東邊軍軍人素質研究〉,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王思治,〈范文程評議〉,《社會科學》,1984年第5期,上海,1984年5月,頁67-71。
王景澤,〈明末的「遼人」與「遼軍」〉,《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3卷第1期,北京,2003年3月,頁26-32。
包志懷,〈明末降後金武將群體研究〉,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左書諤,〈「衝冠未必為紅顏」――兼論吳三桂「降清」問題〉,《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哈爾濱,1990年3月,頁50-55。
左書諤,〈吳三桂「降清」考辨〉,《北方論叢》,1986年第2期,哈爾濱,1986年4月,頁82-87。
朱誠如,〈明代遼東女真人與漢人雜居狀況的歷史考察〉,《遼寧師大學報》,1984年第1期,大連,1984年3月,頁78-84。
朱誠如,〈清入關前對遼東漢區統治探微〉,收入氏著,《管窺集──明清史散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頁39-51。
何冠彪,〈論清高宗自我吹噓的歷史判官形象〉,收入氏著,《明清人物與著述》,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6年,頁146-182。
李光濤,〈毛文龍釀亂東江本末〉,收入氏著,《明清檔案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頁163-274。
李光濤,〈清入關前之真象〉,收入氏著,《明清檔案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頁361-391。
李善洪,〈試論毛文龍與朝鮮的關係〉,《史學集刊》,1996年第2期,長春,1996年4月,頁34-40。
李景屏,〈試論范文程在清王朝建立過程中的作用〉,《社會科學輯刊》,1983年第2期,瀋陽,1983年4月,頁116-120。
李學智,〈孔有德耿仲明降清始末及明史黃龍傳考〉,《幼獅學報》,第1卷第1期,臺北,1958年10月,頁1-24。
李鴻彬,〈清初傑出政治家――范文程〉,《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第4期,長春,1983年4月,頁201-205。
孟 森,〈孔四貞事考〉,收入氏著,《明清史論著集刊》,臺北:南天書局,1987年,頁453-469。
孟 森,〈清太祖由明封龍虎將軍考〉,收入氏著,《明清史論著集刊》,臺北:南天書局,1987年,頁183-191。
孟 森,〈清太祖所聘葉赫老女事詳考〉,收入氏著,《明清史論著集刊》,臺北:南天書局,1987年,頁192-202。
孟 森,〈關於劉愛塔事迹之研究〉,收入氏著,《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頁100-122。
林 明,〈簡論范文程〉,《社會科學》,1983年第2期,上海,1983年2月,頁58-61。
林雅妤,〈范文程仕清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金成基,〈范文程簡論〉,《歷史研究》, 1982年第5期,北京,1982年10月,頁155-166。
姚念慈,〈略論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的建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5年第6期,北京,1995年11月,頁26-31。
姜守鵬,〈明末遼東勢族〉,《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2期,長春,1987年2月,頁203-209。
姜守鵬,〈劉興治的歸明與叛明〉,《社會科學輯刊》,1987年第3期,瀋陽,1987年6月,頁56-62。
柳海松,〈論尚可喜叛明歸清〉,《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遼寧,2005年3月,頁97-102。
孫文良,〈明代的遼東和明末的遼事問題〉,《歷史教學》,1962年第10期,天津,1962年10月,頁21-25。
徐志豪,〈毛文龍生平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徐雪梅,〈論尚可喜的人生選擇〉,《瀋陽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2卷,瀋陽,2013年4月,頁102-111。
神田信夫,〈清太宗皇太極和毛文龍的議和〉,《社會科學輯刊》,1987年第1期,瀋陽,1987年2月,頁63-69。
馬楚堅,〈西洋大炮對明金態勢的改變〉,收入羅炳綿、劉健明主編,《明末清初華南地區歷史人物功業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系出版,1993年,頁11-30。
馬楚堅,〈明代的家丁〉,《明史研究專刊》,第8期,宜蘭,1985年12月,頁191-243。
高慶仁,〈努爾哈赤的用間策略〉,《滿族研究》,1994年第3期,瀋陽,1994年9月,頁25-31。
常建華,〈也談對范文程的評價――與張家哲同志商榷〉,《社會科學》,1984年第4期,上海,1984年4月,頁67-69。
張秀峰,〈清入關前漢官群體研究問題〉,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張家哲,〈究竟該如何評價范文程――與金成基、林明同志商榷〉,《社會科學》,1983年第8期,上海,1983年8月,頁67-70。
張嘉麗,〈明代建州女真部落聯盟研究〉,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章小朝,〈試論范文程在清立國過程中的作用〉,《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3期,金華,1986年6月,頁93-99。
細谷良夫,〈淺論歸附後金的漢人〉,《社會科學輯刊》,1987 年第6期,瀋陽,1987年12月,頁65-68。
細谷良夫,〈圍繞尚氏家族的諸史料〉,《滿學研究》,第4輯,北京,1998年,頁269-277。
細谷良夫,〈與後金合作的漢將〉,《黑河學刊》,第38期,黑河,1990年4月,頁116-124。
細谷良夫著,張永江譯,〈尚可喜一族的旗籍與婚姻關係──圍繞滿漢關係視角〉,《清史研究》,2012年第1期,北京,2012年2月,頁14-21。
陳生璽,〈清兵入關與吳三桂降清問題〉,《中華文史論叢》,第二輯,上海,1981年,頁99-124。
陳韋聿,〈清人入關以前對海防壓力與水上軍事事務的肆應:能力、策略及其發展思維〉,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陳梧桐,〈明清松錦之戰與洪承疇的功過評價〉,《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北京,1996年8月,頁55-61。
黃一農,〈天主教徒孫元化與明末傳華的西洋火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7卷第4期,臺北,1996年12月,頁911-966。
黃一農,〈吳橋兵變:明清鼎革的一條重要導火線〉,《清華學報》,第42卷第1期,新竹,2012年3月,頁79-133。
黃一農,〈紅夷大炮與皇太極創立的八旗漢軍〉,《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北京,2004年8月,頁74-105。
黃一農,〈崇禎朝「吳橋兵變」重要文獻析探〉,《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臺北,2004年12月,頁361-385。
黃一農,〈劉興治兄弟與明季東江海上防線的崩潰〉,《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臺北,2002年6月,頁131-159。
楊益茂,〈李永芳諜事考〉,《明清論叢》,2015,北京,2015年12月,頁134-142。
葉高樹,〈大陸學者對吳三桂「降清」問題的討論〉,《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2期,臺北,1991年9月,頁114-120。
葉高樹,〈明清之際遼東的軍事家族──李、毛、祖三家的比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2期,臺北,2009年12月,頁121-196。
葉高樹,〈從「八家均分」到「按官給俸」──清朝八旗俸餉制的建立〉,《東吳歷史學報》,第35期,臺北,2006年6月,頁43-82。
董少新、黃一農,〈崇禎年間招募葡兵新考〉,《歷史研究》,2009年第5期,北京,2009年10月,頁65-191。
蒙進君,〈清初廣西平叛戰爭相關諸問題探討〉,桂林:廣西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劉小萌,〈清皇室與三藩「額駙」〉,《滿族研究》,2002年第3期,瀋陽,2002年9月。
劉玉文,〈尚可喜歸降後金原因分析──兼論尚可喜生平〉,《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學報》,2016年第6期,西安,2016年6月,頁123-139。
劉伯涵,〈論袁崇煥與東林黨的關係〉,《歷史研究》,1958年第4期,北京,1958年8月,頁11-27。
劉鳳雲,〈一次決定歷史命運的抉擇――論吳三桂降清〉,《清史研究》,1994年第2期,北京,1994年5月,頁47-59。
劉鳳雲,〈試論吳三桂的降清與叛清〉,《清史通訊研究》,1986年第2期,北京,1985年6月,頁14-19。
蔡松穎,〈皇太極時期的漢官(1627-164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蔡美彪,〈大清國建號前後的國名、族名與紀年〉,《歷史研究》,1987年第3期,北京,1987年6月,頁133-146。
蔣武雄,〈明代遼東軍政與國運之關係〉,《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4卷第11期,臺北,1981年11月,頁52-54。
蔣武雄,〈明末遼東邊防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蔣武雄,〈論明代遼東邊墻與邊防之關係〉,《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2期,臺北,1980年5月,頁83-90。
蔣武雄,〈論明末遼東邊將李成梁與奴兒哈赤興起之關係〉,《東方雜誌》,第14卷第1期,臺北,1980年7月,頁58-61。
鄭雲波,〈論洪承疇在清初歷史的作用〉,《求是學刊》,1999年第4期,哈爾濱,1999年8月,頁101-103。
蕭 瑤,〈論晚明遼東政局的嬗變及其影響〉,《東北史地》,2007年第2期,長春,2007年4月,頁74-77。
錢宗範、蒙進君,〈試論清初廣西政治舞台上的傳奇式女性孔四貞〉,《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2期,桂林,2008年6月,頁40-44。
閻 海,〈清初遼東漢軍旗人集團的個案分析──以蓋洲卞三元為中心〉,《遼寧省博物館館刊》,2018,2018年4月。
閻立新,〈清代初期歷史上的漢官〉,《滿族研究》,1998年第1期,瀋陽,1998年3月,頁40-45。
閻崇年,〈努爾哈赤入京進貢考〉,收入氏著,《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頁27-32。
閻崇年,〈論大凌河之戰〉,《清史研究》,2003年第1期,北京,2003年2月,頁48-58。
蘇循波,〈晚明遼東政策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欒 凡,〈明後期遼東軍人群體的生存狀態研究──以糧餉為中心〉,《東北史論》,2012年第2期,長春,2012年6月,頁47-53。
神田信夫,〈孔有徳の後金への來歸――「天聰七年檔」の檢討を通して〉,《東方學會創立五十周年記念東方學論集》,東京,1997年,頁431-444。
細谷良夫,〈三藩の亂の再檢討─尚可喜一族の動向を中心に〉,《東北大學東洋史論集》,第1期,仙台,1984年,頁182-218。
細谷良夫,〈明朝の武将尚可喜─後金国へ帰順した経緯〉,《東北大學東洋史論集》,第11期,仙台,2007年,頁283-305。
細谷良夫,〈珠江・西江流域の明末清初の史跡──平南藩尚可喜と南明永暦帝を中心に〉,《アジア流域文化研究》,第7期,仙台,2011年3月,頁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