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亞慧
論文名稱: 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晚清(1840-1911)救亡運動教材之編寫
指導教授: 吳志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5
中文關鍵詞: 國中歷史教科書晚清救亡運動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3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民國38年政府遷台後的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為研究文本,包含國編版民國42、53、58、63、70、76、79和88年等八個版本,以及審定南一、康軒和翰林93年至98年各版本,探討歷年版本教科書如何編寫「晚清(1840-1911)救亡運動」這一主題的教材,以了解時代變遷對於國中歷史教科書教材編寫的影響,並歸納「晚清救亡運動」的學術研究成果,選取在學術界取得共識的主題與觀點,或大致贊同的說法,依此檢驗教科書的編寫是否與時俱進,並建議哪些內容可以做適度的調整。
    本論文分為七個章節論述: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和前人研究成果回顧。第二章為國(初)中歷史課程規劃之演變,探討〈國(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和〈九年一貫社會領域學習綱要〉對國中歷史教科書編寫之規劃。第三至六章分別為「求強求富的嘗試:自強運動」、「政教改革的先聲:戊戌變法」、「挽救危亡的努力:新政和立憲運動」、「滿清帝國的覆亡:革命運動」,每一章均從「章節架構和段落標題的安排」、「文字內容的編寫」和「圖表的選擇和設計」三個面向,分析、比較歷年版本教科書如何編寫「晚清救亡運動」的教材,並依據學術成果檢視教科書的相關論述。第七章做出結論。
    經過上述幾個面向的探討發現,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受到「國家」立場和史學研究成果的影響,且「國家」的政策往往凌駕於史學研究之上。解嚴之前,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的編寫,長期沒有太大的變化,都以革命運動為正統,對於其它改革運動則多予以否定或忽略,而革命運動介紹又以孫中山、興中會和同盟會為論述主軸。解嚴之後,教科書雖在章節架構上有所調整,但因教科書內容大幅度縮減的影響,審定各版本教科書對於「晚清救亡運動」教材的編寫,並未能突破民國88年版之內容。建議未來教科書的編寫應從學術研究成果再檢討教科書的相關內容,尤其是「新政和立憲運動」以及「革命運動兩個主題,並且可以利用補充教材、學習單製作或習作問題設計等方式,再多補充相關的史料和圖片,使教科書的內容能更加豐富和生動。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4 第三節 研究成果回顧 6 第二章 國(初)中歷史課程規劃之演變 12 第一節 國(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沿革與特色 12 第二節 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內涵 28 第三章 求強求富的嘗試:自強運動 37 第一節 章節架構和段落標題的安排 37 第二節 文字內容的編寫 46 第三節 圖表的選擇和設計 65 第四章 政教改革的先聲:戊戌變法 74 第一節 章節架構和段落標題的安排 74 第二節 文字內容的編寫 78 第三節 圖表的選擇和設計 95 第五章 挽救危亡的努力:新政和立憲運動 102 第一節 章節架構和段落標題的安排 103 第二節 文字內容的編寫 108 第三節 圖表的選擇和設計 123 第六章 滿清帝國的覆亡:革命運動 130 第一節 章節架構和段落標題的安排 130 第二節 文字內容的編寫 134 第三節 圖表的選擇和設計 152 第七章 結論 160 附錄 168 徵引書目 197

    一、課程標準、課程綱要與教科書
    1. 中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編輯,《中學課程標準總綱》,台北:教育與文化社印行,民國41年初版。
    2. 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編輯,《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民國84年。
    3.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民國92年。
    4. 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材大綱研究小組,《歷史學科組教材大綱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編印,民國79年。
    5.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
    6. 勞榦,《初中歷史(第四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民國42年初版。
    7. 夏德儀,《初中歷史(第四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民國53年初版。
    8. 夏德儀、祁樂同、李邁先,《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國立編譯館出版,民國58年初版。
    9. 王德毅、邱添生、韓復智,《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國立編譯館出版,民國63年初版。
    10. 王樹槐,《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國立編譯館出版,民國70年重編本初版。
    11. 胡平生,《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國立編譯館出版,民國76年初版。
    12. 胡平生,《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國立編譯館出版,民國79年改編本初版。
    13. 呂芳上,《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二冊)》,國立編譯館出版,民國89年正式本初版。
    14. 南一書局國中社會編撰委員會,《國民中學社會第四冊》,民93年初版。
    15. 南一書局國中社會編撰委員會,《國民中學社會第四冊》,民94年修訂版。
    16. 南一書局國中社會編撰委員會,《國民中學社會第四冊》,民95年初版。
    17. 南一書局國中社會編撰委員會,《國民中學社會第四冊》,民96年修訂版版。
    18. 南一書局國中社會編撰委員會,《國民中學社會第四冊》,民97年修訂版版。
    19. 南一書局國中社會編撰委員會,《國民中學社會第四冊》,民98年初版。
    20. 康軒文教國中社會編撰委員會,《國中社會第四冊》,民國93年初版。
    21. 康軒文教國中社會編撰委員會,《國中社會第四冊》,民國94年第二版。
    22. 康軒文教國中社會編撰委員會,《國中社會(乙版)第四冊》,民國95年初版。
    23. 康軒文教國中社會編撰委員會,《國中社會(乙版)第四冊》,民國96年第二版。
    24. 康軒文教國中社會編撰委員會,《國中社會(乙版)第四冊》,民國97年第三版。
    25. 康軒文教國中社會編撰委員會,《國中社會第四冊》,民國98年初版。
    26. 翰林國中社會編撰委員會,《國中社會第五冊》,民國93年初版。
    27. 翰林國中社會編撰委員會,《國中社會第四冊》,民國95年初版。
    28. 翰林國中社會編撰委員會,《國中社會第四冊》,民國96年修訂版。
    29. 翰林國中社會編撰委員會,《國中社會第四冊》,民國97年修訂版。
    30. 翰林國中社會編撰委員會,《國中社會第四冊》,民國98年初版。

    二、專書
    1.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民77年。
    2. 中研院近史所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編輯委員會,《六十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民78年。
    3.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國近現代史論集第一編—鴉片戰爭與英法聯軍》,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4。
    4.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國近現代史論集第六編—自強運動(一)通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4。
    5.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國近現代史論集第七編—自強運動(二)外交》,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4。
    6.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國近現代史論集第九編—自強運動(四)工商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4。
    7.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國近現代史論集第十編—自強運動(五)鐵路與電線》,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4。
    8.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國近現代史論集第十二編—戊戌變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4。
    9.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國近現代史論集第十六編—清季立憲與改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4。
    10.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國近現代史論集第十七編—辛亥革命(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4。
    11.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國近現代史論集第十八編—辛亥革命(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4。
    12.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編,《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台北:台灣書局,民78年。
    13. 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會,《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第一冊—辛亥革命史》,民70年。
    14. 孔祥吉,《戊戌維新運動新探》,湖南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15. 王曉秋、尚小明主編,《戊戌維新與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16. 任達著,李仲賢譯,《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17. 吳廷嘉,《戊戌思潮縱橫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18. 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上)(下)》,台北:遠東出版社,民71年。
    19. 吳福環,《清季總理衙門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4年。
    20. 李細珠,《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21. 李新、董謙主編,《圖說近代中國》,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年。
    22.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48 年。
    23. 李文海、孔祥吉編,《戊戌變法》,成都:巴蜀書社,1986年。。
    24. 杜正勝,《台灣心‧台灣魂》,高雄:河畔出版社,1998年。
    25. 辛亥革命研討會籌備小組,《辛亥革命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2年。
    26. 周陽山、楊肅獻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文化,民74年。
    27. 柯保安(Paul A. Cohen)著,李榮泰等譯,《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回顧與前瞻》,台北市:聯經,民80年。
    28. 韋慕庭,《孫中山—壯志未酬的愛國者》,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29.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伍)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台北:遠流,2000年。
    30. 高曉芳,《晚清洋物學堂的外語教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31. 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民60年初版。
    32. 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團體》,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64年。
    33. 張玉法,《中國現代政治史論》,台北:東華書局,民79年。
    34. 張玉法,《近代中國工業發展史(1860-1916)》,台北:桂冠,1992年。
    35. 張玉法,《辛亥革命史論》,台北市:三民,民82年。
    36. 張玉法,《中國近代史》,台北:東華書局,民85年。
    37. 張玉法,《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台北:東大,民88年。
    38.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民53年初版,民88年二版。
    39.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民58年初版,民94年三版。
    40.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冊)》,台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
    41. 陳佳宏,《台灣獨立運動史》,台北:玉山社,2006年。
    42. 陳國彥,《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高雄:高雄復文,2001年。
    43. 陳國彥,《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台北:學富文化,2001年初版。
    44. 陳新轉,《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從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出發》,台北市:心理出版社,2004年。
    45. 陳蘊茜,《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46. 傅啟學,《國父孫中山先生傳》,台北: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民54年。
    47. 彭明輝,《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48. 湯志鈞,《戊戌變法史論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49. 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臺北:師大書苑,2002年初版。
    50. 黃彰健,《戊戌變法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民59年。
    51. 劉廣京,《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台北:聯經,民79年。

    三、期刊論文
    1. 王仲孚,〈試論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特性〉,《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卷6期,台北市: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民國90年4月,頁6-17。
    2. 王宏志、嚴志梁,〈著眼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新編初中歷史教材的特點之一〉,《課程、教材、教法》1993 年第11期,北京:人文教育出版社,頁19-21。
    3. 包啟昌,〈教科書是教學的依據又是教學的工具〉,《課程、教材、教法》1993 年第11期,北京:人文教育出版社,頁24-27。。
    4. 〈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學座談會(記錄稿摘要)〉,《新史學》11卷4期,台北市:新史學雜誌社,民89年12月,頁139-194。
    5. 李恭忠,〈孫中山崇拜與民國政治文化〉,《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86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4年12月號,頁101-111。
    6. 李國祁,〈我國中學歷史課程及教材之檢討與建議〉,《台灣教育》445期,台北市:台灣省教育會,民國77年1月,頁4-8。
    7. 李國祁,〈談國中歷史教科書編寫的理想與認知〉,《國立編譯館通訊》10卷1期,台北市:國立編譯館,民國86年1月,頁18-22。
    8. 李國祁,〈歷史教育的目的與使命〉,《近代中國》第3期,台北市:近代中國雜誌社,民66年9月,頁41-46。
    9. 李德藻,〈中學歷史教材插圖研究〉,《歷史教學》1998年第6期,天津市,歷史教學社,頁24-27。
    10. 周彥、李丹,〈清末新政與中國近代化〉,《歷史檔案》2010年2期,北京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頁62-67。
    11. 林國章,〈近代台灣歷史意識變遷與展望—以中山思想為軸心的探討〉,《國父紀念館館刊》14期,台北市:國父紀念館,民93年11月,頁78-92。
    12. 茅海建,〈「公車上書」考證補(一)〉,《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三期,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頁1-43。
    13. 茅海建,〈「公車上書」考證補(二)〉,《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四期,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頁1-63。
    14. 徐雪霞,〈光復以來初級中學歷史教科書變遷〉,《台南師專學報》第20期,台南:台南師專,民國76年4月,頁201-221。
    15. 袁偉時,〈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的可貴開端—我看清末新政〉,《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63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年2月號,頁53-66。
    16. 高鵬飛,〈淺談新編初中《中國歷史》第一冊的插圖及其運用〉,《昆明師專學報》,1991年第 2期,昆明市:昆明學院,頁79-85。
    17. 張玉法,〈辛亥革命九十週年的歷史革命〉,《傳記文學》第79卷第4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90年10月,頁32-35。
    18. 陳俊華、張桓忠整理,〈晚清「新政」的歷史意義〉,《歷史月刊》,台北:歷史,智庫出版社,1995年10月,頁60-72。
    19. 陳莉婷,〈從國中歷史教科書的附圖看其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以新編《國中歷史第一冊》出版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0卷第5期,台北市: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指導委員會,2000年2月,頁83-104。
    20. 陳惠芬,〈對新編國中歷史第三冊的幾點看法〉,《教學與研究》第四期,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民國71年6月,頁207-215。
    21. 黃秀政,〈四十年來我國國(初)中歷史科教育—以教科書的編纂為討論中心〉,《教育資料集刊》第16輯,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民國80年6月,頁103-126。
    22. 黃牧航,〈中學歷史教材圖片設計的理論與實踐〉,《歷史教學》2001 年第9期,天津市:歷史教學社,頁25-30。
    23. 葉芳如,〈新版國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附圖之研究〉,《歷史教育》第六期,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0年6月,頁149-197。
    24. 鄭瑞明,〈圖表在歷史教學法上的運用—以《認識台灣(歷史篇)》為例〉,《歷史教育》第2期,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1997年12月,頁159-177。
    25. 藍順德,〈二十年來國內碩博士論文教科書研究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2卷第4 期,台北市:國立編譯館,2004年10月,頁2-25。

    四、學位論文
    1. 王如茵,《海峽兩岸前期中等教育本國史教科書政治議題之研究比較》,暨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
    2. 林淑惠,《台灣民主化對高中歷史教科書人物選擇的影響—以中國現代史為例》,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
    3. 張期玲,《國家認同的塑造:以國中歷史教科書為焦點》,淡江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民93年。
    4. 張雲翔,《論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鴉片戰爭教材之編寫》,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5. 張順妹,《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台灣原住民教材研究(1952-200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8年。
    6. 張靜芬,《論隋唐歷史人物與國中歷史教學》,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民91年。
    7. 盛蕙珍,《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現代史重大事件之比較分析》,淡江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
    8. 許美蓉,《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現況之檢討》,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12月,頁10-11。
    9. 郭淑美,《高中歷史教科書研究—以台灣史教材為中心(1948—2006)》,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民94年。
    10. 郭智勇,《歷史教育與時代聚焦的轉變:以2000年高中歷史教科書下冊為例的討論》,政大歷史所碩士論文,民94年。
    11. 陳俊華,《從新政改革看清廷挽救其政權之努力與成效》,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9年。
    12. 陳盈穎,《台灣地區五十年來高中中國史歷史課程演變與中國史教科書編輯》,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民91年。
    13. 陳境川,《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有關1912至1949年間的比較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
    14. 彭德全,《「審定本」高中歷史教科書比較研究—關於「國共關係」教材部分》,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4年。
    15. 曾惠櫻,《近代中國的面貌—台灣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晚清時期(1840-1911)編寫之研究》,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民94年。
    16. 鄭淑貞,《「京話日報」反應下的晚清新政》,師大歷史系碩士論文,民98年。
    17. 劉曉芬,《我國歷史教科書中台灣史教材的分析》,政大教育所碩士論文,民80年。
    18. 蔡佩如,《中華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後殖民分析—以台灣論述為核心》,台大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
    19. 賴怡靜,《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人物描述之比較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3年。
    20. 顏慶祥,《海峽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之比較分析》,政大教育所碩士論文,民83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