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章正忠
論文名稱: 祖堂集詞彙研究
指導教授: 姚榮松
Yao, Rong-S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8
中文關鍵詞: 祖堂集複音詞新詞新義方言詞禪宗燈錄體閩方言近代漢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5下載:8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祖堂集》是五代時期作於泉州的禪宗燈錄體著作,書中紀錄了大量禪僧之間的對話,相當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口語運用的情形,是漢語詞彙史上不可遺漏的一部份。近代漢語的上限雖有不同的說法,然而五代承唐代之後,在漢語詞彙上的承襲與新變,都具有關鍵的意義與代表性,而最貼近當時口語實際情形的文獻,莫過於《祖堂集》。
    《祖堂集》的時地屬性,一般認為是五代時期成書於泉州,然亦有存疑者,因此本文首章先介紹諸家肯定或質疑的見解,再從語言、考證等角度,論證《祖堂集》的確是五代時期作於泉州的著作,不過有少數篇章則為後人增補。確認文獻的時地屬性,為進一步的詞彙研究提供了立足點。
    對《祖堂集》詞彙所進行的探討,本文分為三個面向:新詞新義、複音詞、方言詞。〈新詞新義〉一章旨在藉由對《祖堂集》詞彙進行研究,瞭解五代時期的詞彙新變軌跡,因此採用系統性的方法對書中詞彙進行普查,得到新詞491個,新義242個,並總結《祖堂集》新詞新義的衍化規律,呈現五代時期詞彙之詞形、詞義的新變面貌。
    漢語走向複音化由來已久,歷來對專書詞彙的研究亦以複音詞為主,〈複音詞〉一章,本文藉由對《祖堂集》新產生之複音詞的內容與構詞型式的討論,描繪此時期複音詞演變的面貌,期能對漢語詞彙史提供素材,使漢語複音詞的歷時演變,有具體的數據及分析可參考。
    對於《祖堂集》是否具有方言性質,是許多學者感興趣的論題,但是一直缺乏普查式的研究,而語言研究由於選擇語料的差異與片面性,適足以影響結論的正確與否,因此〈方言詞〉一章,本文採取三項閩方言方面的總結性成果,來對《祖堂集》全書詞彙進行比對,我們發現,現代閩語詞彙見於《祖堂集》者數量不多,相反的,大多數在三項閩方言總結性文獻資料所認定的方言詞,同時存在於時代相近的敦煌變文。因此,本文以為《祖堂集》並非以閩語寫成的著作,但夾雜了閩語的成分。
    對本文三個主題,我們採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複音詞〉一章著重於共時平面的多面向描繪分析,〈新詞新義〉一章著重於歷時的比對,突顯五代時期的詞彙新貌。而〈方言詞〉一章普查式的統計結果,則反映了《祖堂集》的語言屬性。本文透過對《祖堂集》新詞新義、複音詞、方言詞三大主題的探討,對《祖堂集》的詞彙面貌有比較全面、具體的描繪,冀能藉以對五代時期漢語詞彙的發展有一管之窺,並為漢語詞彙史的建構提供參考。

    第一章 緒論……………………………………………….…1-32 第一節 《祖堂集》綜述………………………….………………2 一、《祖堂集》解題………………………………………………2 二、《祖堂集》的流傳及版本……………………………………9 三、《祖堂集》研究概況……………………….………………13 第二節 《祖堂集》時地屬性探討………………………………18 第三節 《祖堂集》詞彙特點與研究價值………………………26 第四節 研究目的及方法…………………………………………30 一、研究目的……………………………………………….……30 二、研究方法…………………………………………………….30 第二章 《祖堂集》中的新詞新義(上)…….……………33-115 第一節 引論…………………………...……………………….33 一、「詞」的判定標準…………………….…………………..33 二、新詞新義的判定……………………...……………………36 第二節 《祖堂集》中所見新詞………....…………………..39 第三章 《祖堂集》中的新詞新義(下)….………….116-174 第一節 《祖堂集》中所見新義……………………….……..116 第二節 《祖堂集》新詞新義之發展規律…………….………169 第四章 《祖堂集》複音詞研究…………….…………175-233 第一節 引論………………………………………….………….175 一、漢語複音詞的成因…………………………….……………175 二、漢語複音詞的判定標準……………………….……………177 三、漢語複音詞發展的歷程………….…………...………….180 四、研究方法…………………………………………….………183 第二節 《祖堂集》新產生之複音詞統計與分析…………....183 一、《祖堂集》複音詞的音節分佈……………….……………183 二、《祖堂集》複音詞的內容分佈…………………….……..186 第三節 《祖堂集》新產生之複音詞的構詞分析……………..188 一、單純詞………………………………….…………………..188 (一)連綿詞……………….……………………………………188 (二)疊音詞……………….……………………………………189 二、合成詞………………………….……………………………191 (一)重疊詞…………………………………….……..……..191 (二)派生詞…………………………………………………….193 (三)複合詞………………….…………………………………199 1、聯合型…………………………………………….…….……201 2、偏正型…………………………………………….…….……209 3、補充型………………………………………….……….……218 4、述賓型………………………………………….……….……220 5、主謂型………………………………………….……….……222 6、其他…………………………………………….…………….222 三、多音節詞的結構…….…………………….………..…….226 第四節 結論……………………………………………………..232 第五章 《祖堂集》方言詞研究……………………….234-260 第一節 方言詞的定義與標準…………………………………..234 第二節 《祖堂集》方言特徵詞例釋……………….………….237 一、一級特徵詞…………………………….………..…..…..237 二、二級特徵詞……………………………………..…..…….240 三、其他具有閩語色彩的詞…………………………….………242 四、共時的觀察……………………………………….…………246 五、帶閩方言色彩之詞在《祖堂集》的分佈情形…………….258 第三節 小結……………………………………………………..259 第六章 結論……………………………………..…….261-267 參考書目………………………………………..………….268-279 附錄一 《祖堂集》籍貫屬閩地者一覽表……………….280-281 附錄二 《祖堂集》新詞分析表……………….…………282-285 附錄三 《祖堂集》聯合型雙音節複合詞(新詞)詞性分析表……..........286 附錄四 《祖堂集》偏正型雙音節複合詞(新詞)詞性分析表…………..…..287 附錄五 《祖堂集》偏正型雙音節複合詞(新詞)修飾關係分析表…………......288 附錄六 《祖堂集》新詞新義之詞彙索引………….……289-300 附錄七 帶有閩方言色彩之詞在《祖堂集》的分佈情形……………….301-308

    壹、書籍

    一、 祖堂集相關文獻及研究
    《唐宋俗字譜—祖堂集之部》,太田辰夫編。東京:汲古書院,1982年12月。〈泉州千佛新著諸祖師頌〉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85冊,大藏經刊行會。
    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12月。
    《「祖堂集」口語語彙索引》,太田辰夫編。京都:朋友書店,1984年2月。
    《祖堂集》,〔南唐〕靜、筠禪僧編。吳福祥、顧之川點校。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6月。
    《祖堂集》,〔南唐〕靜、筠禪僧編。張華點校。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祖堂集》,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高雄:佛光出版社,西元1994年12月。
    《祖堂集》,南唐.招慶寺.靜、筠二禪德編著。﹝據日本花園大學圖書館藏高麗覆刻本影印﹞。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6月。
    《祖堂集》,南唐.招慶寺.靜、筠二禪德編著。收於《景印高麗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1年1月。
    《祖堂集》,南唐.招慶寺.靜、筠二禪德編著。韓國:曉城趙明基博士華甲紀念佛教史學論叢附錄抽印本。東國大學刊,1965年5月。
    《祖堂集》,葛兆光釋譯。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月。
    《祖堂集》,靜、筠二禪德編著。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8年4月再版(據日本花園大學圖書館藏高麗覆刻本影印,原由日本.中文出版社出版)。
    《祖堂集》收於《大乘佛典〈中國.日本篇〉第十三卷》,柳田聖山譯註。東京:中央公論社,1990年6月。
    《祖堂集句法研究—以六項句式為主》,周碧香。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祖堂集否定詞之邏輯與語義研究》,張皓得。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8年5月。
    《祖堂集索引》,柳田聖山編著。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0年3月。
    《祖堂集虛詞研究》,宋寅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5年12月。
    《祖堂集語法研究》,張美蘭。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0月。
    《敦煌變文與祖堂集疑問句比較研究》,王錦慧。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6年4月。
    《禪語錄》,馮作民譯註。台北:星光出版社,西元1996年12月。
    《續‧純禪之時代》,柳田聖山。京都:財團法人禪文化研究所,昭和60年4月。
    《五燈會元》,〔宋〕普濟。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景德傳燈錄》,〔宋〕釋道元。妙音.文雄點校。成都:成都古籍書店,2000年1月。

    二、 方言
    《《世說新語》選譯新注(附泉州方言證)》,王建設譯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7月。
    《昆明方言詞源斷代考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
    《泉州市方言志》,林連通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2月。
    《揚雄《方言》與方言地理學研究》,李恕豪。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8月。
    《雲南方言詞彙比較研究》,涂良軍。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廈門方言詞典》,周長楫編纂。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李如龍。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4月。
    《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李如龍主編。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漢語方言詞彙》(第二版),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年1月。
    《漢語方言詞彙差異比較研究》,董紹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12月。
    《漢語方言概要》,袁家驊等。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1月。
    《漢語方言學導論》,游汝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福州方言詞典》,馮愛珍編纂。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
    《福建方言》,李如龍。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閩南方言與古漢語同源詞典》,林寶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閩文化概論》,何綿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閩南話教程》,林寶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三、 佛教(禪宗)、佛典詞彙研究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彙研究》,董志翹。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8月。
    《【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胡敕瑞。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1月。
    《中國禪宗史》,印順。台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
    《中國禪宗史》,印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早期漢譯佛典語言研究》,陳文杰。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8月。
    《佛典精解》,陳士強。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7月。
    《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朱慶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2月。
    《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梁曉虹。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8月。
    《佛教與漢語詞彙》,梁曉虹。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8月。
    《佛教語言闡釋---中古佛經詞彙研究》,顏洽茂。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佛經文獻語言》,俞理明。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10月。
    《佛經續釋詞》,李維琦。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1月。
    《初唐佛典詞彙研究》,王紹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南北朝佛經複音詞研究》,顏洽茂。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8月。
    《泉州開元寺志》,﹝明﹞釋元賢。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二輯第八冊。台北:明文書局,1980年10月。
    《唐五代禪宗史》,楊曾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5月。
    《慧琳【一切經音義】研究》,姚永明。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禪宗三百題》,黃夏年主編。台北:建宏出版社,2002年2月。
    《禪宗語言》,周裕鍇。台北:宗博出版社,2002年11月。
    《禪宗語言概論》,張美蘭。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7年4月。
    《魏晉南北朝佛經詞彙研究、中古佛經詞語選釋》,顏洽茂、黃先義。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8月。

    四、 近代漢語
    《二十世紀的近代漢語研究》,袁賓、徐時儀、史佩信、陳年高編著。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年12月。
    《近代漢語介詞》,馬貝加。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近代漢語引論》,楊建國。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3月。
    《近代漢語文獻整理與研究》,李申主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近代漢語助詞》,曹廣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6月。
    《近代漢語研究(二)》,蔣紹愚、江藍生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
    《近代漢語研究》,胡竹安、楊耐思、蔣紹愚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10月。
    《近代漢語研究概況》,蔣紹愚。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近代漢語探源》,江藍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
    《近代漢語虛詞研究》,劉堅、江藍生、白維國、曹廣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3月。
    《近代漢語虛詞詞典》,雷文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近代漢語詞彙研究》,蔣冀騁。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近代漢語詞彙語法散論》,王【金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6月。
    《近代漢語概論》,袁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近代漢語綱要》,蔣冀騁、吳福祥。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近代漢語語言研究》,張美蘭。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近代漢語語法研究》,俞光中、植田均。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1月。
    《近代漢語語法研究》,馮春田。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彙編.宋代卷》,劉堅、蔣紹愚主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
    《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彙編.唐五代卷》,劉堅、蔣紹愚主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6月。
    《近代漢語語氣詞》,孫錫信。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3月。
    《近代漢語讀本》,劉堅。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五、 漢語、詞彙通論
    (一)漢語史、漢語概論
    《古代漢語知識教程》,張雙棣、張聯榮、宋紹年、耿振生編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古代漢語綱要》,周秉鈞。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現代漢語》,胡裕樹主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現代漢語》,張斌主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現代漢語》,錢乃榮主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現代漢語引論》,駱小所主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現代漢語教學參考與訓練》,張斌主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現代漢語通論參考文獻精選》,邵敬敏主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漢語史稿》,王力。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陸儉明、沈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漢語概說》,羅杰瑞著,張惠英譯。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1月。
    《簡明漢語史》,向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二)詞彙學概論
    《二十世紀的漢語詞彙學》,許威漢。太原:書海出版社,2002年5月。
    《上古漢語詞彙史》,徐朝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8月。
    《上古漢語詞彙派生研究》,王衛峰。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年2月。
    《古代漢語詞彙學》,趙克勤。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6月。
    《古漢語詞彙綱要》,蔣紹愚。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現代漢語專題教程》,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現代漢語詞彙》,符淮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現代漢語詞彙研究》,曹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現代漢語詞彙學》,葛本儀。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詞彙》,郭良夫。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7月。
    《詞彙通論》,羅衛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3年8月。
    《詞彙學詞典學研究》,周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
    《當代中國詞彙學》,蘇新春。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實用漢語詞彙》,劉中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漢語描寫詞彙學》,劉叔新。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11月。
    《漢語詞彙史概要》,潘允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漢語詞彙史綱要》,史存直。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漢語詞彙研究史綱》,周荐。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7月。
    《漢語詞彙教程》,萬藝玲。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
    《漢語詞彙結構論》,周荐。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12月。
    《漢語詞彙與文化》,常敬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語詞彙論稿》,韓陳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
    《漢語詞彙學》,宋均芬。北京:知識出版社,2002年12月。
    《漢語詞彙學》,竺家寧。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8年。
    《漢語詞彙學》,葛本儀主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漢語詞彙學引論》,許威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4月。
    《漢語詞彙學史》,符淮青。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

    (三)詞義、語義
    《古代漢語詞義通論》,高守綱。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年8月。
    《古漢語詞義論》,張聯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現代漢語詞義學》,曹煒。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1月。
    《詞義的分析和描寫》,符淮青。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年5月。
    《詞義研究與辭書釋義》,蘇寶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0月。
    《漢語詞彙語義學論稿》,黎良軍。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
    《漢語詞義發展基本類型》,董為光。武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漢語詞義學》,蘇新春。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漢語語義學》,賈彥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四)論文集
    《中古漢語研究》,王云路、方一新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
    《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梅祖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0月。
    《詞典學詞彙學語義學文集》,符淮青。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5月。
    《詞彙訓詁論稿》,王云路。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詞彙專題研究》,程娟。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詞彙與詞典》,郭良夫。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
    《詞彙學理論與實踐》,李如龍、蘇新春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12月。
    《詞彙學新研究》,本書編輯組。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8月。
    《漢語詞彙語法史論文集》,蔣紹愚。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9月。

    六、 詞彙學專書及專題研究
    《史記同義詞研究》,池昌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史記單音詞研究》,管錫華。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5月。
    《左傳詞彙研究》,毛遠明。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先秦漢語複音詞研究》,伍宗文。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7月。
    《宋代語言研究》,李文澤。北京:線裝書局,2001年7月。
    《孟子同義詞研究》,周文德。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9月。
    《明代漢語詞彙研究》,顧之川。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汪維輝。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歧路燈詞語匯釋》,張生漢。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敦煌語言文字學研究》,黃征。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敦煌變文詞彙研究》,陳秀蘭。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
    《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董秀芳。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
    《漢語史專書複音詞研究》,程湘清。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4月。
    《漢語造詞研究》,陳寶勤。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3月。
    《漢語詞彙計量研究》,蘇新春等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漢語新詞語研究》,楊華。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漢語語素論》,楊錫彭。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漢語語源學》,任繼昉。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5月。
    《語源學概論》,殷寄明。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儒林外史詞彙研究》,遇笑容。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
    《舊唐書詞彙研究》,張能甫。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8月。

    七、 語言學概論
    《人類語言學論題研究》,朱文俊。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中國古代語言學史》,何九盈。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中國現代語言學史》,何九盈。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中國語言和中國社會》,陳建民。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中國語言學史》,濮之珍。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3年8月。
    《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胡明揚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社會語言學》,陳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6月。
    《神經語言學》,王德春、吳本虎、王德林編著。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屠友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基礎語言學教程》,徐通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理論語言學教程》,李宇明主編。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普通語言學教程》,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11月。
    《普通語言學綱要》,毛秀月、司玉英、汪大昌、曹保平編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當代語用學》,姜望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漢語文化語用學》,錢冠連。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漢語風格學簡論》,王煥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語用學概論》,何自然、冉永平編著。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語言系統和語用因素》,胡華。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語言的奧妙---語言入門人人學》,〔美〕I .戈德伯格。張夢井等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語言學方法論》,桂詩春、寧春岩。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8月。
    《語言學百科詞典》,戚雨村等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4月。
    《語言學新引》,Victoria Fromkin & Robert Rodman著,黃宣範譯。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8年9月。
    《語言學概論》,邢公畹主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4月。
    《語言學綱要》,葉蜚聲、徐通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歷史語言學》,徐通鏘。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7月。
    《應用語言學概論》,于根元主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8月。
    《簡明語言學史》,【英】R.H.羅賓斯,許德寶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4月。

    八、 訓詁
    《中國訓詁學》,馮浩菲。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中國訓詁學史》,胡樸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11月。
    《訓詁原理》,孫雍長。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12月。
    《訓詁散論》,郭芹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7月。
    《訓詁學》,方俊吉、王忠林、應裕康。高雄:高雄文化出版社,民國82年5月。
    《訓詁學》,陳新雄。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85年9月。
    《訓詁學大綱》,胡楚生。台北:華正書局,民國84年9月。
    《訓詁學概要》,林尹。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2年3月。
    《訓詁學概論》,齊佩瑢。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9年9月。
    《訓詁學綱要》,趙振鐸。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10月。
    《訓詁學導論》,許威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訓詁簡論》,陸宗達。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2月。
    《當代中國訓詁學》,宋永培。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九、 工具書
    《小說詞語匯釋》,本局編輯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63年5月。
    《佛教大辭典》,吳汝鈞。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9月。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1月。
    《近代漢語詞典》,高文達主編。北京:知識出版社,1992年。
    《近代漢語詞典》,許少峰主編。北京:團結出版社,1997年1月。
    《唐五代語言詞典》,江藍生、曹廣順編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唐宋筆記語詞匯釋》,王【金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月。
    《敦煌文獻字義通釋》,曾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敦煌文獻語言詞典》,蔣禮鴻主編。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
    《敦煌變文字義通釋》,蔣禮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詩詞曲語詞匯釋》,張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64年8月。
    《漢語大字典》,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湖北辭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10月。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年2月。
    《漢語方言大詞典》,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4月。
    《禪宗詞典》,袁賓主編。武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十、 語法
    《中國話的文法》,趙元任著,丁邦新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增訂版。
    《中國現代語法》,王力。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中國語歷史文法》,〔日〕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文言實詞知識》,王政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古代漢語語法學》,李佐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9月。
    《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楊伯峻、何樂士。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1月。
    《古漢語語法學》,張文國、張能甫。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3月。
    《現代漢語名詞的多視角研究》,劉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6月。
    《現代漢語名詞研究》,王【王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現代漢語虛詞》,張誼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現代漢語量詞研究》,何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8月。
    《現代漢語實詞》,方緒軍。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陸儉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詞類辨難》,邢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4月。
    《新著國語文法》,黎錦熙。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漢語文言語法》,劉景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
    《漢語語法史》,王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漢語語法研究論》,蕭國政。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漢語語法論》,高名凱。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
    《語法研究入門》,呂叔湘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語法學習》,呂叔湘。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3年。

    十一、 其他
    《漢語俗字研究》,張涌泉。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4月。
    《泉州市志》,泉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5月。

    貳、期刊論文、單篇論文

    一、祖堂集
    〈中國第一部禪史—祖堂集〉,更凌。《香港佛教》1999.11:9-11
    〈日本唐宋禪宗史研究概觀〉,石井修道。(網路資料)取自:http://philo.ruc.edu.cn/isbrt/Article/UploadFiles/2004422171941719.doc
    〈《〈祖堂集〉被字句研究》商補〉,曹小云。《中國語文》1993第5期:389-390
    〈《祖堂集》”去”和”去也”方言證〉,劉勛寧。《古漢語語法論文集》1998:674-683,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祖堂集》中”得”字的考察〉,李思明。《古漢語研究》1991第3期:88-91
    〈《祖堂集》中的助詞”去”〉,李崇興。《中國語文》1990第1期:71-74
    〈《祖堂集》中的俗語源(續)〉,袁津琥。《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12:40-42
    〈《祖堂集》中的俗語源〉,袁津琥。《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2:45-53
    〈《祖堂集》中的動量詞〉,王紹新。收於《課餘叢稿》,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140-152,
    〈《祖堂集》中與語氣助詞”呢”有關的幾個助詞〉,曹廣順。《語言研究》1986第2期:115-122
    〈《祖堂集》分考—宋代麗僧補編佛教禪宗早期燈錄研究之二〉,梁天錫。,《宋旭軒教授八十榮壽論文集》2000:837-908
    〈《祖堂集》及其輯佚〉,陳耀東、周靜敏。《文獻季刊》2001.1:91-104
    〈《祖堂集》字詞考釋〉,譚偉。《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3:148-151
    〈《祖堂集》所見泉州方言詞彙〉,張雙慶。《第四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1996:162-168,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祖堂集》的”何”及其語體色彩〉,王景丹。《古漢語研究》2003第一期:48-52
    〈《祖堂集》的方言基礎和它的形成過程〉,梅祖麟。《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Monograph series number 10》1997:49-63
    〈《祖堂集》祈使句及其指令行為的語力級差〉,張美蘭。《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第2期:87-94
    〈《祖堂集》動詞補語管窺〉,劉利。《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第3期:61-65
    〈《祖堂集》被字句研究—兼論南北朝到宋元之間被字句的歷史發展和地域差異〉,袁賓。《中國語文》1989第一期:53-62
    〈《祖堂集》通考—宋代(麗僧)補編早期佛教禪宗燈錄研究之一〉,梁天錫。《能仁學報》2000第七期:27-76
    〈《祖堂集》詞語試釋〉,蔣紹愚。《中國語文》1985第2期:142-147
    〈《祖堂集》詞語選釋〉,呂幼夫。《遼寧大學學報》1992第2期:46-48
    〈《祖堂集》釋詞〉,袁津琥。《古漢語研究》2001第4期:65
    〈《祖堂集》續考—宋代麗僧補編佛教禪宗早期燈錄研究之三〉,梁天錫。《能仁學報》2001第八期:30-58
    〈《敦煌變文集》和《祖堂集》的形容詞、副詞詞尾〉,馮淑儀。《語文研究》1994第1期:17-26
    〈高麗海印寺海東新開印版《祖堂集》校讀札記〉,張美蘭。《古漢語研究》2001第3期:79-84
    〈從《祖堂集》問句看中古語法對其影響〉,張美蘭。《語言科學》2003.5:80-91
    〈論《祖堂集》中以”不、否、無、摩”收尾的問句〉,伍華。《中山大學學報》1987第4期:80-89
    〈戴密微(Paul Demieville)著(法文)〈考究祖堂集源流〉之譯介〉,陳祚龍。《新中國評論》1971.12:10-14
    〈禪宗寶笈「祖堂集」之發現及印行〉,悟翁。《國立編譯館館刊》1972.6:231-235

    二、方言
    〈方言詞的來源分類初探—以客家方言為例〉,繆九花、溫昌衍。《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2.8:100-106
    〈《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方言歸屬初探〉,王建設。收於《泉州文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4:371-383
    〈《金瓶梅》方言問題研究綜述〉,張玉萍。《明清小說研究》2003第4期:72-83
    〈《荔鏡記》中所見明代閩南方言詞例釋〉,曹小云。《皖西學院學報》2004.2:104-107
    〈《鏡花緣》海州方言詞彙例釋〉,顧海芳。《咸寧師專學報》2002.8:102-103
    〈吳方言與明清白話著作語言互證研究〉,周志鋒。《語言研究》2002第3期:90-93
    〈近代漢語詞語選釋—方言佐證詞義舉例〉,周志鋒。《語言研究》1995第2期:156-160
    〈泉州《彙音妙悟》述評〉,黃典誠。《泉州文史》2、3期合刊(1980):97-117
    〈晉唐古語在泉州〉,黃典誠。《泉州文史》第8期:110-120
    〈從詞彙體系看台灣閩南語的語言層次〉,姚師榮松。2002第四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
    〈淺析共同語詞與方言詞的歷史層次和詞義差異〉,關湘。《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第3期:52-56
    〈現代漢語方言詞語的研究與近代漢語詞語的考釋〉,李行健、﹝日﹞折敷瀨興。《中國語文》1987第3期:183-190
    〈幾個閩語虛詞在文獻上和方言中出現的年代〉,梅祖麟。收於《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2.12:1-21。
    〈敦煌文獻詞語陝北方言證〉,黑維強。《敦煌研究》2002第1期:89-92
    〈詞義分析之理論基礎〉,姚師榮松。《教學與研究》1983.6:37-51
    〈當代台灣小說中的方言詞彙—兼談閩南語的書面語〉,姚師榮松。《國文學報》1990.6:223-264
    〈漢語方言異常音讀的分層及滯古層次分析〉,鄭張尚芳。收於《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2.12:97-127
    〈漢語詞彙學與詞彙教學〉,姚師榮松。《華文世界》1994.12:7-13
    〈福建方言研究概述〉,馬重奇、楊志賢。《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7第4期: 36-43
    〈閩南方言中的古漢語活化石舉隅〉,林寶卿。《語文研究》1995第4期:62-65〈閩南話書面語的書面規範〉,姚師榮松。《教學與研究》1990.6:77-94
    〈閩語詞彙的時代層次〉,羅杰瑞(Jerry Norman)著,梅祖麟譯。《大陸雜誌》88卷2期:45-48
    〈論漢語方言特徵詞〉,李如龍。《中國語言學報》2001.5:118-134

    三、佛教(禪宗)
    〈五代閩國的佛教和南禪的流播〉,王寒楓。收於《泉州文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4:118-125
    〈泉州開元寺興衰初談〉,王寒楓。《泉州文史》第8期:51-61
    〈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記泉州開元寺〉,文瀾。《法音》2000第一期:50-51

    四、詞彙研究
    〈近代漢語詞語發展的更替現象〉,唐莉。《古漢語研究》2001第4期:59-65
    〈漢語史斷代專書研究方法論(代序)〉,程湘清。《宋元明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7:1-1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