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章正忠 |
---|---|
論文名稱: |
祖堂集詞彙研究 |
指導教授: |
姚榮松
Yao, Rong-So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08 |
中文關鍵詞: | 祖堂集 、複音詞 、新詞新義 、方言詞 、禪宗 、燈錄體 、閩方言 、近代漢語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8 下載:8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祖堂集》是五代時期作於泉州的禪宗燈錄體著作,書中紀錄了大量禪僧之間的對話,相當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口語運用的情形,是漢語詞彙史上不可遺漏的一部份。近代漢語的上限雖有不同的說法,然而五代承唐代之後,在漢語詞彙上的承襲與新變,都具有關鍵的意義與代表性,而最貼近當時口語實際情形的文獻,莫過於《祖堂集》。
《祖堂集》的時地屬性,一般認為是五代時期成書於泉州,然亦有存疑者,因此本文首章先介紹諸家肯定或質疑的見解,再從語言、考證等角度,論證《祖堂集》的確是五代時期作於泉州的著作,不過有少數篇章則為後人增補。確認文獻的時地屬性,為進一步的詞彙研究提供了立足點。
對《祖堂集》詞彙所進行的探討,本文分為三個面向:新詞新義、複音詞、方言詞。〈新詞新義〉一章旨在藉由對《祖堂集》詞彙進行研究,瞭解五代時期的詞彙新變軌跡,因此採用系統性的方法對書中詞彙進行普查,得到新詞491個,新義242個,並總結《祖堂集》新詞新義的衍化規律,呈現五代時期詞彙之詞形、詞義的新變面貌。
漢語走向複音化由來已久,歷來對專書詞彙的研究亦以複音詞為主,〈複音詞〉一章,本文藉由對《祖堂集》新產生之複音詞的內容與構詞型式的討論,描繪此時期複音詞演變的面貌,期能對漢語詞彙史提供素材,使漢語複音詞的歷時演變,有具體的數據及分析可參考。
對於《祖堂集》是否具有方言性質,是許多學者感興趣的論題,但是一直缺乏普查式的研究,而語言研究由於選擇語料的差異與片面性,適足以影響結論的正確與否,因此〈方言詞〉一章,本文採取三項閩方言方面的總結性成果,來對《祖堂集》全書詞彙進行比對,我們發現,現代閩語詞彙見於《祖堂集》者數量不多,相反的,大多數在三項閩方言總結性文獻資料所認定的方言詞,同時存在於時代相近的敦煌變文。因此,本文以為《祖堂集》並非以閩語寫成的著作,但夾雜了閩語的成分。
對本文三個主題,我們採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複音詞〉一章著重於共時平面的多面向描繪分析,〈新詞新義〉一章著重於歷時的比對,突顯五代時期的詞彙新貌。而〈方言詞〉一章普查式的統計結果,則反映了《祖堂集》的語言屬性。本文透過對《祖堂集》新詞新義、複音詞、方言詞三大主題的探討,對《祖堂集》的詞彙面貌有比較全面、具體的描繪,冀能藉以對五代時期漢語詞彙的發展有一管之窺,並為漢語詞彙史的建構提供參考。
壹、書籍
一、 祖堂集相關文獻及研究
《唐宋俗字譜—祖堂集之部》,太田辰夫編。東京:汲古書院,1982年12月。〈泉州千佛新著諸祖師頌〉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85冊,大藏經刊行會。
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12月。
《「祖堂集」口語語彙索引》,太田辰夫編。京都:朋友書店,1984年2月。
《祖堂集》,〔南唐〕靜、筠禪僧編。吳福祥、顧之川點校。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6月。
《祖堂集》,〔南唐〕靜、筠禪僧編。張華點校。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祖堂集》,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高雄:佛光出版社,西元1994年12月。
《祖堂集》,南唐.招慶寺.靜、筠二禪德編著。﹝據日本花園大學圖書館藏高麗覆刻本影印﹞。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6月。
《祖堂集》,南唐.招慶寺.靜、筠二禪德編著。收於《景印高麗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1年1月。
《祖堂集》,南唐.招慶寺.靜、筠二禪德編著。韓國:曉城趙明基博士華甲紀念佛教史學論叢附錄抽印本。東國大學刊,1965年5月。
《祖堂集》,葛兆光釋譯。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月。
《祖堂集》,靜、筠二禪德編著。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8年4月再版(據日本花園大學圖書館藏高麗覆刻本影印,原由日本.中文出版社出版)。
《祖堂集》收於《大乘佛典〈中國.日本篇〉第十三卷》,柳田聖山譯註。東京:中央公論社,1990年6月。
《祖堂集句法研究—以六項句式為主》,周碧香。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祖堂集否定詞之邏輯與語義研究》,張皓得。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8年5月。
《祖堂集索引》,柳田聖山編著。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0年3月。
《祖堂集虛詞研究》,宋寅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5年12月。
《祖堂集語法研究》,張美蘭。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0月。
《敦煌變文與祖堂集疑問句比較研究》,王錦慧。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6年4月。
《禪語錄》,馮作民譯註。台北:星光出版社,西元1996年12月。
《續‧純禪之時代》,柳田聖山。京都:財團法人禪文化研究所,昭和60年4月。
《五燈會元》,〔宋〕普濟。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景德傳燈錄》,〔宋〕釋道元。妙音.文雄點校。成都:成都古籍書店,2000年1月。
二、 方言
《《世說新語》選譯新注(附泉州方言證)》,王建設譯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7月。
《昆明方言詞源斷代考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
《泉州市方言志》,林連通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2月。
《揚雄《方言》與方言地理學研究》,李恕豪。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8月。
《雲南方言詞彙比較研究》,涂良軍。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廈門方言詞典》,周長楫編纂。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李如龍。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4月。
《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李如龍主編。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漢語方言詞彙》(第二版),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年1月。
《漢語方言詞彙差異比較研究》,董紹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12月。
《漢語方言概要》,袁家驊等。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1月。
《漢語方言學導論》,游汝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福州方言詞典》,馮愛珍編纂。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
《福建方言》,李如龍。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閩南方言與古漢語同源詞典》,林寶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閩文化概論》,何綿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閩南話教程》,林寶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三、 佛教(禪宗)、佛典詞彙研究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彙研究》,董志翹。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8月。
《【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胡敕瑞。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1月。
《中國禪宗史》,印順。台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
《中國禪宗史》,印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早期漢譯佛典語言研究》,陳文杰。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8月。
《佛典精解》,陳士強。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7月。
《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朱慶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2月。
《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梁曉虹。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8月。
《佛教與漢語詞彙》,梁曉虹。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8月。
《佛教語言闡釋---中古佛經詞彙研究》,顏洽茂。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佛經文獻語言》,俞理明。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10月。
《佛經續釋詞》,李維琦。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1月。
《初唐佛典詞彙研究》,王紹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南北朝佛經複音詞研究》,顏洽茂。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8月。
《泉州開元寺志》,﹝明﹞釋元賢。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二輯第八冊。台北:明文書局,1980年10月。
《唐五代禪宗史》,楊曾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5月。
《慧琳【一切經音義】研究》,姚永明。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禪宗三百題》,黃夏年主編。台北:建宏出版社,2002年2月。
《禪宗語言》,周裕鍇。台北:宗博出版社,2002年11月。
《禪宗語言概論》,張美蘭。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7年4月。
《魏晉南北朝佛經詞彙研究、中古佛經詞語選釋》,顏洽茂、黃先義。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8月。
四、 近代漢語
《二十世紀的近代漢語研究》,袁賓、徐時儀、史佩信、陳年高編著。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年12月。
《近代漢語介詞》,馬貝加。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近代漢語引論》,楊建國。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3月。
《近代漢語文獻整理與研究》,李申主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近代漢語助詞》,曹廣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6月。
《近代漢語研究(二)》,蔣紹愚、江藍生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
《近代漢語研究》,胡竹安、楊耐思、蔣紹愚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10月。
《近代漢語研究概況》,蔣紹愚。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近代漢語探源》,江藍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
《近代漢語虛詞研究》,劉堅、江藍生、白維國、曹廣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3月。
《近代漢語虛詞詞典》,雷文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近代漢語詞彙研究》,蔣冀騁。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近代漢語詞彙語法散論》,王【金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6月。
《近代漢語概論》,袁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近代漢語綱要》,蔣冀騁、吳福祥。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近代漢語語言研究》,張美蘭。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近代漢語語法研究》,俞光中、植田均。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1月。
《近代漢語語法研究》,馮春田。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彙編.宋代卷》,劉堅、蔣紹愚主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
《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彙編.唐五代卷》,劉堅、蔣紹愚主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6月。
《近代漢語語氣詞》,孫錫信。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3月。
《近代漢語讀本》,劉堅。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五、 漢語、詞彙通論
(一)漢語史、漢語概論
《古代漢語知識教程》,張雙棣、張聯榮、宋紹年、耿振生編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古代漢語綱要》,周秉鈞。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現代漢語》,胡裕樹主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現代漢語》,張斌主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現代漢語》,錢乃榮主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現代漢語引論》,駱小所主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現代漢語教學參考與訓練》,張斌主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現代漢語通論參考文獻精選》,邵敬敏主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漢語史稿》,王力。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陸儉明、沈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漢語概說》,羅杰瑞著,張惠英譯。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1月。
《簡明漢語史》,向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二)詞彙學概論
《二十世紀的漢語詞彙學》,許威漢。太原:書海出版社,2002年5月。
《上古漢語詞彙史》,徐朝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8月。
《上古漢語詞彙派生研究》,王衛峰。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年2月。
《古代漢語詞彙學》,趙克勤。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6月。
《古漢語詞彙綱要》,蔣紹愚。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現代漢語專題教程》,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現代漢語詞彙》,符淮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現代漢語詞彙研究》,曹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現代漢語詞彙學》,葛本儀。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詞彙》,郭良夫。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7月。
《詞彙通論》,羅衛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3年8月。
《詞彙學詞典學研究》,周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
《當代中國詞彙學》,蘇新春。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實用漢語詞彙》,劉中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漢語描寫詞彙學》,劉叔新。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11月。
《漢語詞彙史概要》,潘允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漢語詞彙史綱要》,史存直。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漢語詞彙研究史綱》,周荐。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7月。
《漢語詞彙教程》,萬藝玲。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
《漢語詞彙結構論》,周荐。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12月。
《漢語詞彙與文化》,常敬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語詞彙論稿》,韓陳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
《漢語詞彙學》,宋均芬。北京:知識出版社,2002年12月。
《漢語詞彙學》,竺家寧。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8年。
《漢語詞彙學》,葛本儀主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漢語詞彙學引論》,許威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4月。
《漢語詞彙學史》,符淮青。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
(三)詞義、語義
《古代漢語詞義通論》,高守綱。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年8月。
《古漢語詞義論》,張聯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現代漢語詞義學》,曹煒。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1月。
《詞義的分析和描寫》,符淮青。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年5月。
《詞義研究與辭書釋義》,蘇寶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0月。
《漢語詞彙語義學論稿》,黎良軍。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
《漢語詞義發展基本類型》,董為光。武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漢語詞義學》,蘇新春。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漢語語義學》,賈彥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四)論文集
《中古漢語研究》,王云路、方一新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
《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梅祖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0月。
《詞典學詞彙學語義學文集》,符淮青。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5月。
《詞彙訓詁論稿》,王云路。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詞彙專題研究》,程娟。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詞彙與詞典》,郭良夫。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
《詞彙學理論與實踐》,李如龍、蘇新春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12月。
《詞彙學新研究》,本書編輯組。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8月。
《漢語詞彙語法史論文集》,蔣紹愚。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9月。
六、 詞彙學專書及專題研究
《史記同義詞研究》,池昌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史記單音詞研究》,管錫華。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5月。
《左傳詞彙研究》,毛遠明。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先秦漢語複音詞研究》,伍宗文。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7月。
《宋代語言研究》,李文澤。北京:線裝書局,2001年7月。
《孟子同義詞研究》,周文德。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9月。
《明代漢語詞彙研究》,顧之川。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汪維輝。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歧路燈詞語匯釋》,張生漢。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敦煌語言文字學研究》,黃征。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敦煌變文詞彙研究》,陳秀蘭。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
《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董秀芳。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
《漢語史專書複音詞研究》,程湘清。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4月。
《漢語造詞研究》,陳寶勤。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3月。
《漢語詞彙計量研究》,蘇新春等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漢語新詞語研究》,楊華。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漢語語素論》,楊錫彭。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漢語語源學》,任繼昉。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5月。
《語源學概論》,殷寄明。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儒林外史詞彙研究》,遇笑容。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
《舊唐書詞彙研究》,張能甫。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8月。
七、 語言學概論
《人類語言學論題研究》,朱文俊。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中國古代語言學史》,何九盈。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中國現代語言學史》,何九盈。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中國語言和中國社會》,陳建民。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中國語言學史》,濮之珍。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3年8月。
《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胡明揚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社會語言學》,陳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6月。
《神經語言學》,王德春、吳本虎、王德林編著。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屠友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基礎語言學教程》,徐通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理論語言學教程》,李宇明主編。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普通語言學教程》,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11月。
《普通語言學綱要》,毛秀月、司玉英、汪大昌、曹保平編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當代語用學》,姜望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漢語文化語用學》,錢冠連。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漢語風格學簡論》,王煥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語用學概論》,何自然、冉永平編著。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語言系統和語用因素》,胡華。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語言的奧妙---語言入門人人學》,〔美〕I .戈德伯格。張夢井等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語言學方法論》,桂詩春、寧春岩。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8月。
《語言學百科詞典》,戚雨村等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4月。
《語言學新引》,Victoria Fromkin & Robert Rodman著,黃宣範譯。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8年9月。
《語言學概論》,邢公畹主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4月。
《語言學綱要》,葉蜚聲、徐通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歷史語言學》,徐通鏘。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7月。
《應用語言學概論》,于根元主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8月。
《簡明語言學史》,【英】R.H.羅賓斯,許德寶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4月。
八、 訓詁
《中國訓詁學》,馮浩菲。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中國訓詁學史》,胡樸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11月。
《訓詁原理》,孫雍長。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12月。
《訓詁散論》,郭芹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7月。
《訓詁學》,方俊吉、王忠林、應裕康。高雄:高雄文化出版社,民國82年5月。
《訓詁學》,陳新雄。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85年9月。
《訓詁學大綱》,胡楚生。台北:華正書局,民國84年9月。
《訓詁學概要》,林尹。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2年3月。
《訓詁學概論》,齊佩瑢。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9年9月。
《訓詁學綱要》,趙振鐸。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10月。
《訓詁學導論》,許威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訓詁簡論》,陸宗達。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2月。
《當代中國訓詁學》,宋永培。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九、 工具書
《小說詞語匯釋》,本局編輯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63年5月。
《佛教大辭典》,吳汝鈞。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9月。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1月。
《近代漢語詞典》,高文達主編。北京:知識出版社,1992年。
《近代漢語詞典》,許少峰主編。北京:團結出版社,1997年1月。
《唐五代語言詞典》,江藍生、曹廣順編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唐宋筆記語詞匯釋》,王【金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月。
《敦煌文獻字義通釋》,曾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敦煌文獻語言詞典》,蔣禮鴻主編。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
《敦煌變文字義通釋》,蔣禮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詩詞曲語詞匯釋》,張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64年8月。
《漢語大字典》,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湖北辭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10月。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年2月。
《漢語方言大詞典》,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4月。
《禪宗詞典》,袁賓主編。武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十、 語法
《中國話的文法》,趙元任著,丁邦新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增訂版。
《中國現代語法》,王力。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中國語歷史文法》,〔日〕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文言實詞知識》,王政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古代漢語語法學》,李佐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9月。
《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楊伯峻、何樂士。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1月。
《古漢語語法學》,張文國、張能甫。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3月。
《現代漢語名詞的多視角研究》,劉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6月。
《現代漢語名詞研究》,王【王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現代漢語虛詞》,張誼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現代漢語量詞研究》,何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8月。
《現代漢語實詞》,方緒軍。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陸儉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詞類辨難》,邢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4月。
《新著國語文法》,黎錦熙。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漢語文言語法》,劉景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
《漢語語法史》,王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漢語語法研究論》,蕭國政。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漢語語法論》,高名凱。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
《語法研究入門》,呂叔湘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語法學習》,呂叔湘。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3年。
十一、 其他
《漢語俗字研究》,張涌泉。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4月。
《泉州市志》,泉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5月。
貳、期刊論文、單篇論文
一、祖堂集
〈中國第一部禪史—祖堂集〉,更凌。《香港佛教》1999.11:9-11
〈日本唐宋禪宗史研究概觀〉,石井修道。(網路資料)取自:http://philo.ruc.edu.cn/isbrt/Article/UploadFiles/2004422171941719.doc
〈《〈祖堂集〉被字句研究》商補〉,曹小云。《中國語文》1993第5期:389-390
〈《祖堂集》”去”和”去也”方言證〉,劉勛寧。《古漢語語法論文集》1998:674-683,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祖堂集》中”得”字的考察〉,李思明。《古漢語研究》1991第3期:88-91
〈《祖堂集》中的助詞”去”〉,李崇興。《中國語文》1990第1期:71-74
〈《祖堂集》中的俗語源(續)〉,袁津琥。《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12:40-42
〈《祖堂集》中的俗語源〉,袁津琥。《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2:45-53
〈《祖堂集》中的動量詞〉,王紹新。收於《課餘叢稿》,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140-152,
〈《祖堂集》中與語氣助詞”呢”有關的幾個助詞〉,曹廣順。《語言研究》1986第2期:115-122
〈《祖堂集》分考—宋代麗僧補編佛教禪宗早期燈錄研究之二〉,梁天錫。,《宋旭軒教授八十榮壽論文集》2000:837-908
〈《祖堂集》及其輯佚〉,陳耀東、周靜敏。《文獻季刊》2001.1:91-104
〈《祖堂集》字詞考釋〉,譚偉。《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3:148-151
〈《祖堂集》所見泉州方言詞彙〉,張雙慶。《第四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1996:162-168,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祖堂集》的”何”及其語體色彩〉,王景丹。《古漢語研究》2003第一期:48-52
〈《祖堂集》的方言基礎和它的形成過程〉,梅祖麟。《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Monograph series number 10》1997:49-63
〈《祖堂集》祈使句及其指令行為的語力級差〉,張美蘭。《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第2期:87-94
〈《祖堂集》動詞補語管窺〉,劉利。《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第3期:61-65
〈《祖堂集》被字句研究—兼論南北朝到宋元之間被字句的歷史發展和地域差異〉,袁賓。《中國語文》1989第一期:53-62
〈《祖堂集》通考—宋代(麗僧)補編早期佛教禪宗燈錄研究之一〉,梁天錫。《能仁學報》2000第七期:27-76
〈《祖堂集》詞語試釋〉,蔣紹愚。《中國語文》1985第2期:142-147
〈《祖堂集》詞語選釋〉,呂幼夫。《遼寧大學學報》1992第2期:46-48
〈《祖堂集》釋詞〉,袁津琥。《古漢語研究》2001第4期:65
〈《祖堂集》續考—宋代麗僧補編佛教禪宗早期燈錄研究之三〉,梁天錫。《能仁學報》2001第八期:30-58
〈《敦煌變文集》和《祖堂集》的形容詞、副詞詞尾〉,馮淑儀。《語文研究》1994第1期:17-26
〈高麗海印寺海東新開印版《祖堂集》校讀札記〉,張美蘭。《古漢語研究》2001第3期:79-84
〈從《祖堂集》問句看中古語法對其影響〉,張美蘭。《語言科學》2003.5:80-91
〈論《祖堂集》中以”不、否、無、摩”收尾的問句〉,伍華。《中山大學學報》1987第4期:80-89
〈戴密微(Paul Demieville)著(法文)〈考究祖堂集源流〉之譯介〉,陳祚龍。《新中國評論》1971.12:10-14
〈禪宗寶笈「祖堂集」之發現及印行〉,悟翁。《國立編譯館館刊》1972.6:231-235
二、方言
〈方言詞的來源分類初探—以客家方言為例〉,繆九花、溫昌衍。《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2.8:100-106
〈《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方言歸屬初探〉,王建設。收於《泉州文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4:371-383
〈《金瓶梅》方言問題研究綜述〉,張玉萍。《明清小說研究》2003第4期:72-83
〈《荔鏡記》中所見明代閩南方言詞例釋〉,曹小云。《皖西學院學報》2004.2:104-107
〈《鏡花緣》海州方言詞彙例釋〉,顧海芳。《咸寧師專學報》2002.8:102-103
〈吳方言與明清白話著作語言互證研究〉,周志鋒。《語言研究》2002第3期:90-93
〈近代漢語詞語選釋—方言佐證詞義舉例〉,周志鋒。《語言研究》1995第2期:156-160
〈泉州《彙音妙悟》述評〉,黃典誠。《泉州文史》2、3期合刊(1980):97-117
〈晉唐古語在泉州〉,黃典誠。《泉州文史》第8期:110-120
〈從詞彙體系看台灣閩南語的語言層次〉,姚師榮松。2002第四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
〈淺析共同語詞與方言詞的歷史層次和詞義差異〉,關湘。《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第3期:52-56
〈現代漢語方言詞語的研究與近代漢語詞語的考釋〉,李行健、﹝日﹞折敷瀨興。《中國語文》1987第3期:183-190
〈幾個閩語虛詞在文獻上和方言中出現的年代〉,梅祖麟。收於《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2.12:1-21。
〈敦煌文獻詞語陝北方言證〉,黑維強。《敦煌研究》2002第1期:89-92
〈詞義分析之理論基礎〉,姚師榮松。《教學與研究》1983.6:37-51
〈當代台灣小說中的方言詞彙—兼談閩南語的書面語〉,姚師榮松。《國文學報》1990.6:223-264
〈漢語方言異常音讀的分層及滯古層次分析〉,鄭張尚芳。收於《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2.12:97-127
〈漢語詞彙學與詞彙教學〉,姚師榮松。《華文世界》1994.12:7-13
〈福建方言研究概述〉,馬重奇、楊志賢。《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7第4期: 36-43
〈閩南方言中的古漢語活化石舉隅〉,林寶卿。《語文研究》1995第4期:62-65〈閩南話書面語的書面規範〉,姚師榮松。《教學與研究》1990.6:77-94
〈閩語詞彙的時代層次〉,羅杰瑞(Jerry Norman)著,梅祖麟譯。《大陸雜誌》88卷2期:45-48
〈論漢語方言特徵詞〉,李如龍。《中國語言學報》2001.5:118-134
三、佛教(禪宗)
〈五代閩國的佛教和南禪的流播〉,王寒楓。收於《泉州文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4:118-125
〈泉州開元寺興衰初談〉,王寒楓。《泉州文史》第8期:51-61
〈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記泉州開元寺〉,文瀾。《法音》2000第一期:50-51
四、詞彙研究
〈近代漢語詞語發展的更替現象〉,唐莉。《古漢語研究》2001第4期:59-65
〈漢語史斷代專書研究方法論(代序)〉,程湘清。《宋元明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