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Search / Detailed Display

Author: 楊佳慧
Yang, Chia-Hui
Thesis Title: 方案教學法由美國傳入我國之歷史探究
History Exploration: The diffusion of the Project Method from the USA to Taiwan through China
Advisor: 劉蔚之
Degree: 碩士
Master
Department: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2019
Academic Year: 107
Language: 中文
Number of pages: 60
Keywords (in Chinese): 克伯屈方案教學法專題式學習臺灣中國大陸
Keywords (in English): W. H. Kilpatrick, Project Method, Project-based Learning, Taiwan, Mainland China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718
Thesis Type: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Reference times: Clicks: 346Downloads: 8
Share: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與方案教學法(The project method)有關的教學實施,在西方特別是美國已經有著相當長的一段歷史,且此一教學法之精神內涵及其運用轉傳相傳,其經由大陸,再傳入臺灣的歷史也為期不短。本研究的主旨即在探討方案教學法由美國之緣起,進而傳入大陸與臺灣的發展演進,從中探究方案教學法的真義,並尋繹方案教學法對臺灣有關教育問題的啟示。
本研究以歷史研究方法為主,透過文獻、史料的整理、歸納及分析,瞭解方案教學法之歷史脈絡。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探析方案教學法之溯源與開展;第三章、第四章探究方案教學法傳入我國之理論與實務研究的情況;第五章則為全文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發現,當今倡行專題式學習的臺灣學界人士,雖有部分已經能掌握專題式學習係緣起於Kilpatrick首倡的方案教學法之史實,但卻鮮少有人注意其由美國傳入大陸,再經由大陸傳入臺灣的歷史發展過程。於此一傳延的過程中,不僅在理論方面曾出現大量的專著,在實務方面也有少數學校進行實驗之事實。本研究以為,掌握這段歷史,對於深入理解專題式學習的理論與實務,應有正面的作用。

Teaching with the Project Method dates back long into the western history, especially in the USA the same can be said for the spread of the method’s essence and application to Taiwan by way of mainland China. 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its origin in the USA and its evolution in the above regions; to uncover its nature in the process; and to shed a light on relevant issues of education in Taiwa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Project Method through organizing, generalizing, and analyzing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drawing mainly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history studies. The paper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Method; the third and fourth stud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after its spread into Taiwan; and the fifth offers suggestions and a conclus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while some thematic learning advocates in Taiwan have realized that the topical learning system stems from the Project Method first proposed by Kilpatrick, few scholars have value d its diffusion path from the USA and via mainland China, through which process, theoretical monographs proliferated and even a few schools carried out experiments. This study believes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history positively contributes to the digestion of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project
based learning.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界定 4 第二章 1920年代美國的方案教學法 5 第一節 為方案教學法溯源 5 第二節 Kilpatrick對方案教學法意涵上的漸次確認 11 第三節 本章小結 19 第三章 方案教學法傳入中國大陸之情況 20 第一節 理論研究 22 第二節 實務應用 28 第三節 本章小結 34 第四章 方案教學法在臺灣之情況 36 第一節 理論研究 38 第二節 實務應用 46 第三節 本章小結 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0 第一節 結論 50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51 參考文獻 53 中文部分 53 西文部分 59

中文部分
太玄(譯)(1921)。Willian H. Kilpatrick著。基爾巴脫利克論設計教育法。教育雜誌,13(9),1-14。
方炳林(1969)。普通教學法。臺北市:三民。
方炳林(1979)。教學原理。臺北市:教育文物。
水心(1959)。怎樣實施設計教學法。國教月刊,6(10),1-3。
王元芳(1957)。自學輔導與設計教學法。國教月刊,4(2),3-5。
王家鰲(1921)。我第一次試行「設計教學」的情形。教育雜誌,13(12),1-3。
司琦(1970)。課程教材及教學法通論。臺北市:正中。
司琦(1974)。大學普通教學法。臺北市:中華出版社。
朮之(1957)。設計教學法的分析與其他教學法的比較。臺灣教育,80,13-15。
朱君毅、趙演(1927)。克柏屈博士在京講演錄。教育雜誌,19(6),1-8。
余書麟(1956)。普通教學法。臺北市:師大教務處出版組。
余書麟(1972)。教學原理。臺北市:文景。
余鑑(2003)。工藝教育思想的流變。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6(8),1-9。
吳天音(2012)。克伯屈設計教學法在中國的實驗之研究(1918-1930)(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吳俊升(1972)。教育與文化論文選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吳俊升(1983)。文教論評存稾。臺北市:正中。
吳俊升、王西徵(主編)(1946)。教育概論。臺北市:正中。
吳研因(1924)。小學教學法概要。教育雜誌,16(1),1-13。
吳美瑤、劉子菁、丁千恬、林嘉瑛(2006)。教育雜誌(1909-1948)索引。臺北市:心理。
吳鼎(1961)。克伯屈與美國進步教育。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1(11),25-27。
吳鼎(1972)。教學原理。臺北市:環球書社。
呂達、李雪華(1965)。課程教材及教學法通論。臺南市:國教之友社。
巫慶朗(1966)。克伯屈教育思想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華興(1997)。民國教育史。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
沈子善(1922)。設計教學法之真詮與其發達史。教育雜誌,14(7),1-10。
沈亦珍(1958)。美國的教育。臺北市:世界書局。
沈百英(1922a)。江蘇一師附小初年級設計教學的實施報告(一續)。教育雜誌,14(2),1-11。
沈百英(1922b)。江蘇一師附小初年級設計教學的實施報告(二續完)。教育雜誌,14(3),1-14。
沈百英(1922c)。江蘇一師附小初年級設計教學的實施報告(未完)。教育雜誌,14(1),1-18。
沈百英(1922d)。設計教學法試驗報告。教育雜誌,14(6),1-6。
沈百英(1923)。參觀南高附小杜威院維城院記略。教育雜誌,15(11),1-14。
沈百英(1924)。設計教學法。教育雜誌,16(9),4-8。
沈百英(1927)。設計教學的種類和方法。教育雜誌,19(5),1-9。
沈百英(1929a)。小學實際問題。教育雜誌,21(7),35-37。
沈百英(1929b)。設計教學演講集。上海市:商務印書館。
佳和(1956)。設計教學法的闡釋與批評。臺灣教育,70,15-16。
周天沖(1922)。新刊介紹:(I)名著:設計教學法。教育雜誌,14(4),1-5。
周谷平(1996)。近代西方教育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
周佳榮、文兆堅(2010)。陶行知與近代中國教育。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周洪宇(1991)。陶行知研究在海外。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臺北市:心理。
周愚文(2010)。進步主義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孟憲承(1933)。教育概論。上海市:商務印書館。
孟憲承(1935)。現代教育學說。上海市:商務印書館。
孟憲承、俞慶棠(譯)(1927)。Willian H. Kilpatrick著。教育方法原論。上海市:商務印書館。
林本、朱兆萃、李宗武(譯)(1923)。松濤泰嚴著。設計教育大全。上海市:商務印書館。
林玉体(2003)。美國教育史。臺北市:三民。
林玉体(譯)(2000)。John. Dewey著。民主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立樹(1999)。美國通史。臺北市:五南。
林懋(1956)。設計教學法譯介。國教月刊,3(11),7-8。
林寶山(譯)(1990a)。J. Dewey著。民主主義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林寶山(譯)(1990b)。J. Dewey著。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臺北市:五南。
知我(1921)。設計教學法的研究。教育雜誌,13(7),1-10。
芮佳瑞(1925)。實驗設計教學法。上海市:商務印書館。
邰爽秋(主編)(1935)。歷屆教育會議議決案彙編。上海市:教育編譯館。
俞子夷(1933)。普通教學法。上海市:商務印書館。
厚生(1921)。設計法是什麼。教育雜誌,13(5),1-11。
姜琦(1937)。我對於克柏屈討論中國教育哲學問題的意見之批判。教育雜誌,27(6),5-12。
洪福財(1997)。方案教學之研究。國民教育,38(2),68-77。
胡叔異、張銘鼎(1927)。克柏屈博士在滬講演錄。教育雜誌,19(9),1-8。
若雲(1955)。設計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的區別。國教月刊,2(8),5。
孫邦正(1954)。怎樣運用設計教學法。臺北市:復興。
孫邦正(1956)。教學法新論。臺北市:援提。
孫邦正(1958)。普通教學法。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孫邦正(1961)。克伯屈的生平及思想。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1(11),12-15。
孫邦正(1967)。普通教學法。臺北市:正中。
孫邦正(1975)。普通教學法:課程教材教法通論。臺北市:臺灣商務。
孫邦正(1980)。教育概論。臺北市:臺灣商務。
徐南號(1975)。普通教學法。臺北市:張風真。
徐南號(1979)。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徐基舜(2016)。「方案教學」應用於國中九年級自然科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臺北市。
徐彭祖、張權(1922)。俞子夷先生講演設計教學法。教育雜誌,24,8-15。
馬明輝、周小華等(譯)(2015)。杜威全集:晚期著作1925-1953。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9月26日)。教育部發布之十二年國教課綱彙整(將依教育部發布持續更新)。取自https://www.naer.edu.tw
崔唐卿(1924)。教育評論:怎樣補救設計法的缺點。教育雜誌,16(6),2-4。
康自立(1987)。美國工業技術教育思想之演進。師大學報,36,63-115。
康紹言、薛鴻志(1922)。設計教學法輯要。上海市:商務印書館。
張九如(1926)。新學制小學各科教學法。上海市:商務印書館。
張光甫(2003)。教育哲學:中西哲學的觀點。臺北市:雙葉書廊。
張奇(譯)(2015)。Edward L. Thorndike著。教育心理學簡編。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彩云(2003)。克伯屈與近現代中國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史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湖北市。
教育部(2017,11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 https://www.naer.edu.tw
教育雜誌(1922)。第七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記略:第七屆全國教育聯合會議決 案:(3)推行小學校設計教學法案。教育雜誌,14(1),13-14。
盛朗西(1923)。四年級下期實施設計教學的一例。教育雜誌,15(2),1-16。
盛朗西(1924a)。小學教學法上的新趨勢。教育雜誌,16(1),1-10。
盛朗西(1924b)。介紹中國學者關於設計法與道爾頓制之主要著述。教育雜誌, 16(10),1-10。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陳梅生(1957)。單元設計教學的實際。教育輔導月刊,11(1),25-27。
陳梅生(1961)。設計教學的改進。教育輔導月刊,11(2),26-27。
陳雯靚(2000)。方案教學法應用於國中生活科技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雲濤(1932)。新教學法大綱。上海市:光華書局。
陳義明(1984)。教學法概要。臺中市:臺中高農教學資料中心。
陶行知(1928)。中國教育改造。上海市:亞東圖書館。
陶英琪、陳穎涵(譯)(1998)。Lilian G. Katz, Sylvia C. Chard著。探索孩子心靈世界:方案教學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單文經(2017)。解析杜威有關工作活動(Occupations)的主張。課程與教學季刊,  20(2),139-164。
喻子瑜(1968)。普通教學法精義。花蓮市:華光書局。
彭煥勝(2009)。台灣教育史。高雄市:麗文文化。
舒新城(1924)。小學教學法與道爾頓制。教育雜誌,16(1),1-21。
舒新城(1927)。克伯屈的教學法要義。教育雜誌,19(3),1-6。
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主編)(1984)。陶行知全集第八卷。長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
軼著(1924)。新教學法的誤解。教育雜誌,16(9),2-4。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昆輝(1967a)。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上)。師友月刊,1,13-15。
黃昆輝(1967b)。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下)。師友月刊,2,13-16。
黃春木(2016)。我做專題研究,學會獨立思考!臺北市:商周。
楊亮功(1961)。克伯屈的生平、教育哲學及其著作。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1(11),3-12。
楊絢雲(譯)(1992)。William H. Kilpatrick著。教學方法原理:教育漫談。臺北市:亞太圖書。
楊賢江(譯)(1921a)。R. W. Hatch著。近代史的設計教學法。教育雜誌,13(8),1-15。
楊賢江(譯)(1921b)。Mc Murry著。設計教學法舉例。教育雜誌,13(10),1-16。
董遠騫、施毓英(1991)。俞子夷教育論選著。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董寶良(1991)。陶行知教育論著選。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雷國鼎(1955)。克伯屈教育學說。臺北市:復興。
雷國鼎(1967)。教育學原理。臺北市:中華出版社。
雷鳴(1954)。關於設計教學。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8),15-17。
靳建國(譯)(1992)。Bertrand A. W. Russell著。論教育。臺北市:遠流。
熊明安(1997)。中華民國教育史。重慶市:重慶出版社。
熊明安(1999)。中國近現代教學改革史。重慶市:重慶出版社。
熊明安、周洪宇(2001)。中國近現代教育實驗史。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
熊芷(1965)。大單元設計教學法。國教月刊,12(12),2-6。
趙宗預(1924)。設計教學法之實際。上海市:商務印書館。
劉孟晉(1922)。設計教學法概要。教育雜誌,14(10),1-25。
劉季洪(譯)(1961)。S. Tenenbaun著。克伯屈博士的教育思想。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1(11),30-31。
劉蔚之(2014,11月)。教改論述的歷史經驗分析-以近代中國推動兩個外國教學法為例。載於中國教育學會舉辦之「教改20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頁97-127)。臺北市。
滕春興(2010)。西洋近世教育史。臺北市:心理。
瞿立鶴(1985)。中等教育。臺北市:教育文物。
簡成熙(2004)。教育哲學:理念、專題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簡楚瑛(1994)。方案課程之理論與實務─兼談義大利瑞吉歐學前教育系統。臺北市:文景。
簡楚瑛(2001)。方案教學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景。
英文部分
Collings, E. (1923). An experiment with a Project curriculum. New York, NY: The Macmillan Company.
Dewey, J. (1910). How we think. New York, N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Dewey, J. (1915). The school and society.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Chicago, IL: The Free Press.
Drost, W. H. (1977). Social efficiency reexamined: The Dewey-Snedden controversy. Curriculum Inquiry, 7(1), 19-32.
John, A. B. (1998). And there were giants in the land: The life of William Heard Kilpatrick. New York, NY: Peter Lang Publishing.
Katz, L. G. & Chard, S. C. (1989). Engaging children’s minds: The project approach.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 Corp.
Kilpatrick, W. H. (1918). The project method.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9, 319–335.
Kilpatrick, W. H. (1925). Foundations of method: Informal talks on teaching. New York, NY: Arno Press.
Kliebard, H. M.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Labaree, D. F. (2004). The trouble with ed school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Lagemann, E. C. (2000). An elusive science: The troubling history of education research.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arker, S. C. (1919). General methods of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New York, NY: Ginn and Company.
Pecore, J. L. (2015). From Kilpatrick’s project method to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M. Y. Eryaman & B. C. Bruce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Progressive Education, (pp. 155-171). New York, NY: Peter Lang
Richards, C. R. (1990). Some maxims for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1(3), 396-408.
Snedden, D. (1916). Project as a teaching unit. School and Society, 4, 420-421.
Tanner, L. N. (1997). Dewey's laboratory school: Lessons for today.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Thorndike, E. L. (190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NY: Science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