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俊杰
Lin, Chun-Chieh
論文名稱: 國民黨政府與黨外運動之拉鋸-以美麗島事件為中心
KMT government and Dang-wai movement seesaw-focus on Formosa Incident
指導教授: 陳佳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5
中文關鍵詞: 美麗島事件(高雄事件)美麗島軍法大審黨外運動台灣民主化國民黨威權體制
英文關鍵詞: Formosa Incident(Kaohsiung Incident of 1979), Formosa Public trial, Dang-wai movement,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KMT Authoritarian regim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3下載:9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探討國民黨與黨外運動之拉鋸,並以美麗島事件為中心。使用過去累積的研究成果、口述史資料、報紙、回憶錄、以及政府目前所公開的檔案,來研究這段歷史。首先討論美麗島事件前的台灣社會背景、國民黨政府開放的政治參與、以及事件前的政治衝突,接著是事件爆發以及國民黨政府採取的壓制手段。國民黨政府透過媒體對被捕者指控其涉嫌叛亂,並偵訊、及公開審判被告等手段,來對付黨外人士,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都在檔案中顯露無遺。國民黨政府在美麗島事件後,宣布恢復民主選舉,透過選舉穩固政權的合法性,國民黨也未在1980年代的選舉中大規模敗選,顯示黨外在事件後的幾年中,仍有許多未開拓的大量票源。除此之外,面臨台灣充滿活力的社會,並爆發許多案件,國際情勢轉變,都使國民黨必須採取更為開放的態度來進行威權體制的政治改革與民主化。黨外也在事件後出現新的政治勢力,即受刑人家屬、辯護律師團、新生代雜誌編輯,增加了黨外運動的力量。以上都是本文探討的重點,而美麗島事件則是這一切問題的中心點,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This article discuesses KMT took counter measures against Dang-wai movement, and focus on the Formosa Incident. By making use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past, oral history materials, newspapers, memoirs, and the archives published by the government to research this period of history. First discuessing the background of taiwan society before formosa incident, KMT government lif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political conflicts before incident, then incident outbreaked and KMT government took measures to crush. Through mass media accused arrested persons were suspected of rebellion, KMT government against Dang-wai people by interrogating and judging defendants in a public trial, much unknown history are revealed from archives. KMT government announced will restore democratic election after formosa incident, through election to stable regime's legitimacy. KMT didn't suffer a serious defeat in 1980's election, what showed outside the party still have much votes were not opened up after formmosa incident for years. In addition, facing full of energy's taiwan society, and broke up many events, all forced KMT to take more open-minded to achieve authoritarian regime political reform and democratization. Dang wai growed new political force after incident, who were sentenced persons family members, counsels, new generation editors, increase Dang wai movement's power. The above is what this article discuesses, and formosa incident is a cener of all t his questions, which carries on the past heritage and open up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史回顧與文獻探討...............................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12 第四節 章節說明.........................................16 第二章 美麗島事件前國民黨與黨外之衝突 第一節 戰後初期台灣的政治運動............................17 第二節 1970年代國民黨政策調整與愛國風潮...................23 第三節 事件爆發前的政治衝突..............................43 第三章 美麗島事件爆發與國民黨之行動 第一節 暴力衝突與輿論批判................................69 第二節 大逮捕與偵訊.....................................85 第三節 林宅血案與大審判.................................106 第四章 後美麗島時期國民黨與黨外之關係 第一節 未被捕之黨外人士的原因探討........................141 第二節 政府的肆應與措施.................................161 第三節 黨外新勢力的崛起.................................192 第五章 結論.............................................199 參考書目.................................................203

    檔案與史料彙編:
    (1)檔案管理局、國史館:
    〈「美麗島」雜誌社製造高雄暴力事件罪犯感訓執行計劃構想簡報會議〉,國防部,檔號: A305000000C/0069/00H00-1537/34/6/017。
    〈「美麗島事件」【作戰類】〉,國防部憲兵司令部,檔號:0069/07001-S1761.5/2693。
    〈「美麗島事件」專題報告〉,教育部,檔號:0069/601.03/1/1/4。
    〈「蓬萊島」事件(蓬萊島週刊系列叢書)業經台灣警備總司令部依法查禁,貴校、貴單位如有該書,請逕送台灣警備總司令部處理〉,教育部,檔號: A309000000E/0074/522.06/1/19/12。
    〈一二一0專案審理計劃、協調及辦理事宜〉,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號: A305440000C/0068/1571/207/33/001。
    〈一二一0專案(林義雄)〉,法務部調查局,檔號: A311010000F/0068/301/8715。
    〈一二一0專案(蘇慶黎供述)〉,法務部調查局,檔號:A311010000F/0068/3/44611。
    〈一二一0專案偵訊工作報告、筆錄及叛亂犯扣押及其物品查扣等情〉,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號:0068/1571/207/63/001。
    〈一二一0專案審理計劃、協調及辦理事宜〉,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號:0068/1571/207/33/001。
    〈外國人士函請赦免美麗島事件首要刑犯〉,總統府,檔號:A200000000A/0067/3150901/1-005/1/016。
    〈姚嘉文自白書等相關卷證〉,法務部調查局,檔號:A311010000F/0068/301/8715/9/001。
    〈政情─有關黨外人士活動及政情報告〉,國史館藏,蔣經國總統文物,檔號:005000001016A。
    〈施明德及姚嘉文調查筆錄、自白書、私人筆記本、高雄暴亂現場照片等移送證據〉,司法部行政調查局,檔號: A311010000F/0068/301/8715/7/001。
    〈美國加州大學及史丹福大學法學院教師阿姆斯特丹(anthony g.amsendam)等57人來函請將對因高雄事件被捕人士早日交付一般法庭審判〉,總統府:A200000000A/0067/3150901/1-005/1/015。
    〈美國國務院致美國在台協會有關高雄暴力事件審判之電文影本〉,總統府,檔號:0069/32209/13/1/010。
    〈美國新聞週刊對我國處理高雄暴力事件林義雄家屬命案誣蔑報導〉,總統府,檔號: A200000000A/0069/32906/14。
    〈美麗島事件【政治作戰類】〉,國防部憲兵司令部,檔號:0069/07001-S1340/3090/2/061。
    〈海外各界對高雄暴力事件之反應〉,總統府,檔號:A200000000A/0069/32209/13。
    〈針對高雄暴力事件公開審判時判亂嫌犯供詞請適當澄清與宣導〉,國立華南高級商業職業學校,檔號: A392040800V/0069/482/001/001/001。
    〈國內外輿論對林義雄等獲釋案反應研析〉,總統府,檔號:0069/3150901/1-006/1/022。
    〈國內各界對高雄暴力事件之反應〉,總統府,檔號: A200000000A/0069/22117/19。
    〈張君違反選舉罷免法〉,最高法院,檔號:0070/刑台上原本/2/1/001。
    〈張俊宏於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偵訊調查筆錄〉,台灣高等法院檢察處,檔號:A311900000F/0076//偵/2/07-3-006。
    〈張春男叛亂嫌疑〉,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號:0069/1571/139。
    〈被告周君等暴行脅迫案刑事上訴狀、刑事上訴理由狀、刑事委任狀、台灣高等法院檢察處檢察官答辯書、台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書等相關案卷〉,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檔號:A504200000F/0069/檔偵宇/20658/1-28/028。
    〈陳文成案〉,國史館藏,檔號:172-3/5989-2。
    〈陳明忠等叛亂(查封財產、保外就醫)〉,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號:A305440000C/0065/1571/071。
    〈馮滬祥控告(蓬萊島雜誌)〉,外交部,檔號:A303000000B/0074/499/0076。
    〈黃君等人涉嫌叛亂蒐證、調查偵辦及加強在押戒護等情〉,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號:0068/1571/207/62/001。
    〈黃君等叛亂犯被捕、交保候傳、搜索扣押筆錄及查禁書刊等情〉,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號:0068/1571/207/60/001。
    〈黃君等叛亂案相關檢情要報、安和專案重要情況、新聞資料、電監情報及彩虹資料等調查情報〉,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號:0068/1571/207/39/001。
    〈黃君等叛亂嫌姨判決確定移請相關機關配合辦理案〉,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號:A305440000C/0068/1571/207/29/001。
    〈黃信介等叛亂嫌疑(一)〉,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號: A305440000C/0068/1571/207。
    〈違反動員戡亂時期公務員選舉罷免法〉,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檔號:0070/行檔30/95/01/001。
    〈蔣經國與各界往來函札〉,國史館藏,蔣經國總統文物,檔號:005000000327A。
    〈請指示有關單位從公審理高雄事件〉,總統府,檔號: A200000000A/0069/32209/13/1/016。
    〈請嚴辦高雄事件造反份子〉,總統府,檔號: A200000000A/0069/32209/13/1/015。
    〈澳洲雪梨亞洲及西太平洋法律協會秘書長等人士對姚嘉文﹑呂秀蓮﹑施明德﹑林義雄極表關切〉,總統府,檔號:A200000000A/0067/3150901/1-005/1/017。
    (2)史料彙編:
    《臺灣民政》第一輯,台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1946年。
    《蔣總統經國先生七十四年言論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86年。
    中選會,《中華民國58年增選、61、64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概況》,台北:中選會,1989年。
    中選會,《中華民國選舉統計提要:35年-76年》,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88年。
    中選會,《民國七十四年省市議員選舉紀要》,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86年。
    台灣省地方自治研究會,《台灣省地方自治研究專刊》,台北:台灣省地方自治研究會。
    台灣省新聞處,《新聞業務手冊》,台北:新聞處:1983年。
    朱桂等翻譯,《南海血書》,台北:中央日報,1979年。
    余玲雅、李昌麟主持,《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余玲雅女士訪談錄》,台中:台灣省諮議會,2004年。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職名錄》,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94年。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常務委員會黨務報告》,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5年。
    周美華、蕭李居,《蔣經國書信集─與宋美齡往來函電》,台北:國史館,2009年。
    周振章、許桂霖,《中華民國72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概況》,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90年。
    周振章、許桂霖主編,《中華民國75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概況》,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90年。
    林森榮,《續修台南市志卷七選舉志 市長市議員選舉篇》,台南:台南市政府,1996年。
    施明德,《叛亂‧遺囑 美麗島軍法大審30週年紀念‧1980美麗島軍法大審實錄》,台北:施明德講座基金會,2010年。
    胡佛、陳德禹、陳明通、林佳龍,《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七十五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台北:中選會,1990年。
    胡佛、陳德禹、陳明通、游盈隆,《選民的投票行為》,台北:中選會,1987年。
    郝柏村,《八年參謀總長日記》,台北:天下遠見,2000年。
    許桂霖、周振章主編,《中華民國67 69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概況》,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90年。
    陳世宏,《雷震案史料彙編:國防部檔案選輯》,台北:國史館,2002年。
    陳世宏、周琇環,《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組黨運動》,台北:國史館,2000年。
    陳世宏、張建隆等編著,《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三)從黨外助選團到黨外總部》,台北:國史館,2001年。
    葉振輝著,《美麗島事件民間資料彙編》,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9年。
    蔣經國,《難忘的一年》,台北:幼獅,1980年。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蔣經國先生全集》,台北:新聞局,1991年。
    黎明文化,《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15輯》,台北:黎明,1988年。
    蕭李居編,《戰後臺灣政治案件:余登發案史料彙編(一)》,新店:國史館,2008年。
    賴澤涵主持,黃富三編著,《臺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案件─50~70年代文獻專輯:美麗島事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薛月順、曾昌滄、許瑞浩,《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台北:國史館,2000年。

    口述歷史、回憶錄、傳記:
    王力行、汪士淳,《寧靜中的風雨:蔣孝勇的真實聲音》,台北:天下文化,1997年。
    台灣政治領袖心裡檔案工作小組,《信任與背叛─陳水扁心理檔案》,台北:心靈工坊,2011年。
    江南著,《蔣經國傳》,台北:前衛,1997年。
    呂芳上、黃克武訪問,王景玲紀錄,《楚崧秋先生訪問紀錄 : 覽盡滄桑八十年》,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1年。
    呂政達,《謝長廷:人生這條路》,台北:大村,1995年。
    宋英,《傅正先生紀念集》,台北:桂冠,1991年。
    李登輝口述、張炎憲主持,《見證台灣─蔣經國總統與我》,台北:國史館,2004年。
    李潔明著、林添貴譯,《李潔明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2003年。
    汪士淳,《忠與過:情治首長汪希苓的起落》,台北:天下遠見,1999年。
    沈君山,《浮生後記─一而不統》,台北:天下遠見,2004年。
    林志恆,《蘭陽之子:游錫堃》,台北:天下遠見1998年。
    林忠勝,《高玉樹回憶錄》,台北:前衛,2007年。
    林蔭庭,《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台北:天下文化,1998年。
    俞國華口述、王駿著,《財經巨擘─俞國華生涯行腳》,台北:商智文化,1999年。
    翁元口述、王丰記錄,《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台北:圓神,2001年。
    郝柏村著、王力行編,《郝總長日記中的經國先生晚年》,台北:天下,1995年。
    高明輝,《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故事》,台北:商周文化,1995年。
    張世瑛,《勇者的身影:江鵬堅先生行誼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4年。
    張炎憲主編,《民主崛起:1980's台灣民主化運動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8年。
    張富忠、邱萬興,《綠色年代:台灣民主運動25年》,台北:INK,2005年。
    張麗伽,《台灣菊 陳菊‧台灣菊‧台灣最後的情義》,台北:INK,2006年。
    梁肅戎著,《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台北:天下文化,1995年。
    郭瓊俐,《打鐵街少年謝長廷的故事》,台北:布克,2005年。
    陳守山、許秀容、劉鳳漢,《台籍首位上將總司令:陳守山口述歷史》,台北:國史館,2002年。
    陳岳、吳秀慧著,《馬可仕浮沉錄》,台北:曉園,1989年。
    陳政農編撰、康寧祥論述,《台灣,打拼─康寧祥回憶錄》,台北:允晨文化,2013年。
    陳儀深,《從建黨到執政:民進黨相關人物訪問紀錄》,台北:玉山社,2013年。
    陳儀深主訪,中研院近史所,《口述歷史》,12期,2004年4月。
    陶百川,《困勉強狷八十年》,台北:東大,1984年。
    陶涵著、林添貴譯,《台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
    傅正,《傅正文選(1):對一黨專政開火》,台北:傅正發行,1989年。
    曾彩金主訪,《邱連輝老縣長口述歷史訪談紀錄》,屏東:六堆文化研究學會,2006年。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暴力與詩歌:高雄事件與美麗島大審》,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楊青矗口述、原著,陳世宏編著,《楊青矗與美麗島事件》,台北:國史館,2007年。
    葉柏祥,《黃信介前傳─民進黨的永遠大老》,台北:月旦,1994年。
    劉鳳翰訪問、何智霖、陳亦榮整理,《汪敬煦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1993年。
    劉鳳翰訪問、何智霖整理,《梁肅戎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1995年。
    賴樹明,《林洋港傳》,台北:希代,1993年。
    遲景德訪問、林秋敏整理,《孔令晟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2年。
    韓石泉,《六十回憶》,台北:望春風,2009年。
    蘇新,《未歸的台共鬥魂》,台北:時報,1993年。
    蘇瑞鏘,《超越黨籍、省籍與國籍:傅正與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台北:前衛,2008年。
    顧維鈞著,《顧維鈞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報章雜誌:
    《八十年代》,1卷1期,1979年6月。
    《中國時報》,1979年-1987年。
    《仙人掌雜誌》,2期,1977年4月。
    《台灣時報》,1979年-1987年。
    《民眾日報》,1979年-1987年。
    《民報》,1946年10月15日。
    《民報》,1946年10月16日。
    《生根》,第13期,1984年1月12日。
    《生根》,第16期,1983年9月16日。
    《生根》,第17期,1983年9月25日。
    《自由時報》,2010年9月18日。
    《自立晚報》,1979年-1987年。
    《前進週刊》,24期,1984年9月5日。
    《美麗島雜誌》,1-4期,1979年8月-1979年11月。
    《夏潮》,33期,1978年12月。
    《深耕》,第11期,1982年6月10日。
    《新生報》,1947年2月23日。
    《新新聞週刊》,137期,1989年10月。
    《新新聞週刊》,243期,2000年11月17日。
    《新潮流》,第1-22期,1984年6月-1984年11月。
    《聯合報》,1972年5月30日。
    《聯合報》,1976年11月14日。
    《聯合報》,1979年-1987年。
    《關懷》,第1-42期,1981年10月-1985年6月。
    李筱峰,《黨外公共政策研究會公報》第12、13期,1986年12月20日、27日。
    韓國《中央日報》,2008年5月28日。

    專書論文:
    Anne LIewellyn著,嚴韻翻譯,《獵殺女巫:以女性觀點重現的歐洲女巫史》,台北:女書,1999年。
    丁庭宇,《社會經濟發展與投票行為》,台北:桂冠,1992年。
    大衛‧凱普蘭《龍之火─江南案始末與國民黨海外間諜活動,台北:新新聞文化,1993年。
    中央日報,《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紀念專輯》,台北:中央日報,1988年。
    王天濱著,《臺灣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2002年。
    王拓,《黨外的聲音》,台北:長橋,1978年。
    包斯文,《黨外人士何去何從?》,台北:四季出版社,1980年。
    古淑芳,〈台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論,1998年。
    朴正熙,《我們國家的道路》,台北:華夏,1988年。
    江詩菁,《宰制與反抗─中時、聯合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1975~1989)》,台北:稻香,2007年。
    艾琳達,《激盪!台灣反對運動總批判》,台北:前衛,1997年。
    呂秀蓮,《重審美麗島》,台北:前衛,2000年。
    李攻勤,《蔣經國與後蔣時代的內閣政治菁英(1972-1993年)》,台北:幼獅,2014年。
    李迺揚,《俄羅斯歷史的傳真》,台北:新文豐,1998年。
    李敖,《民進黨研究》,台北:李敖出版社,1995年。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史述─第四編 保衛臺灣與建設臺灣》,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4年。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
    周慶祥,〈台灣本土報人吳三連在美麗島事件中的角色探討〉,台北:中華傳播學會,2006年。
    孟德斯鳩著、張雁深譯,《論法的精神》,台北:商務,1961年。
    杭之,《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上)》,台北:唐山,1990年。
    杭亭頓著,劉軍寧翻譯,《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1994年。
    林正杰、張富忠,《選舉萬歲》,台北:著者印行,1978年。
    河暎愛,《台灣省縣市長及縣市議員選舉制度之研究》,台北:文史哲,1989年。
    邵玉銘,《保釣風雲錄》,台北:聯經,2013年。
    姚嘉文,《民主自決救台灣》,台北:生活文化,1988年。
    姚嘉文,《風吹美麗島》,台北:前衛,2008年。
    施明德,《囚室之春》,台北:寶瓶,2006年。
    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4年。
    若林正丈著,《台灣 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1994年。
    茅家琦,《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變》,台北:商務,2003年。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邁向21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1年。
    張俊宏,《張俊宏獄中家書》,台北:天下遠見,2000年。
    張祖詒,《蔣經國晚年身影》,台北:天下遠見,2009年。
    張鳳山,〈民進黨的派系簡析〉,《台灣研究》第3期,1994年。
    畢英賢,《蘇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9年。
    畢然、郭金華翻譯,莫里斯‧哈布瓦赫著,《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盛杏湲,《國民黨與黨外中央後援會選舉競爭之研究》,台北:桂冠,1986年。
    陳世宏,〈檔案開放與史料出土─以美麗島事件相關史料為例〉,《台灣史料研究》,第17號,2007年5月。
    陳佳宏,〈「美麗島軍法大審」前夕國內輿論情勢之演變─以主流平面媒體為主的分析〉,《台灣史研究》,14卷1期,2007年3月。
    陳佳宏,《台灣獨立運動史》,台北:玉山出版社,2006年。
    陳明成,〈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論。
    陳映真主編,《左翼傳統的復歸: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台北:人間,2008年。
    陳重生,《峰迴路轉─謝長廷的政治攀岩與總統路》,台北:凱特,2008年。
    陶理編,李伯明、林牧野譯,《基督教二千年史》,香港:海天書樓,2001年。
    游盈隆,《民意與臺灣政治變遷:1990年代臺灣民意與選舉政治的解析》,台北:月旦,1996年。
    黃仁著,《電影與政治宣傳》,台北:萬象,1994年。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台北:五南,2002年。
    黃德福,《民主進步黨與臺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1992年。
    愛盟著,《愛盟‧保釣風雲歲月四十年》,台北:風雲,2011年。
    新新聞周刊編輯,《美麗島十年風雲》,台北:新新聞,1989年。
    楊青矗,《美麗島進行曲》,台北:敦理,2009年。
    楊青矗,《神話統治四十年》,台北:敦理,1989年。
    楊碧川,《台灣歷史辭典》,台北:前衛,1997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台北:文學界,1987年。
    葉集凱,〈蔣經國晚年政治改革的背景(1975-1988)〉,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2007年。
    詹姆斯‧約爾著,石智青翻譯,《葛蘭西》,台北:桂冠,1992年。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臺灣政治民主化的發展》,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0年。
    蔡裕仁,〈黃信介與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系碩論,2003年。
    鄭明德,《一脈總相承:派系政治在民進黨》,台北:時英,2004年。
    鄭梓,〈追尋民國六0年代「蔣經國先生的政治改革」〉,《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二十輯,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99年。
    盧非易著,《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 1949-1994》,台北:遠流,1998年。
    蕭淑玲,〈台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系列、《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2006年。
    薛化元,〈選舉與台灣政治發展(1950-1996年)─從地方自治選舉到總統直選〉,《五十年來的香港、中國與亞洲論文集》,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1。年)李延禧,〈美麗島事件檔案導引〉,《檔案季刊》,2卷2期,2003年6月。
    薛化元,《自由化、民主化─台灣通往民主憲政的道路》,台北:日創社文化,2006年。
    謝小芩、劉容生、王智明主編,《啟蒙‧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新竹:清華大學,2010年。

    參考網站:
    中央選舉委員會:http://www.cec.gov.tw/bin/home.php。
    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網站:http://www.tph.moj.gov.tw/mp003.html。
    立法院法律系統網站: http://lis.ly.gov.tw/lgcgi/lglaw。
    立法院總統府公報: http://lis.ly.gov.tw/lgcgi/ttsweb?@0:0:1:presidentdb@@0.6414865460618263。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http://esc.nccu.edu.tw/main.php。
    線上六法全書:http://laws.mywoo.com/3/8/461/19.html。
    蔣經國專頁: http://www.cck.org.tw/life/life_taiwan.html。
    總統府公報: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61。

    英文著作:
    Robert Stauffer, Philippine Authoritarianism: Framework for Peripheral Development, Pacific Affairs 50,no.3(Fall 1977).
    Taiwan Agents in America and the Death of Professor Wen-chen Chen,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and on Human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of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 July 30, October 6, 1981.
    Ronald Wintrob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ictatorship,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Martin Amis, Koba the Dread: Laughter and the Twenty Million,London: Jonathan Cape, 2002.
    Martin Westlake, Leaders of Transition,N.Y.: St. Martin's, 200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