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蓉芝 TsaiJungChih |
---|---|
論文名稱: |
從台華諺語看語言與文化 |
指導教授: |
曾金金
Tseng, Chin-Ch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2 |
中文關鍵詞: | 諺語 、修辭 、語言 、物質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9 下載:13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的研究目標為台華的語言與文化對比,使用的語料主要以諺語為主,另外也從修辭的角度來分析兩個語言表達手法的異同。選用諺語作為基本語料,是因諺語是一個地方人民生活經驗的總結,智慧的累積,最能反映出該地區的文化形貌。
本文針對台華諺語作的對比中,發現在語言方面,台語的語序較多樣化,句子的組合也較漢語靈活,可能是語言接觸的影響,或是語言演變的結果。在文化方面,則發現兩者皆偏向宿命論,認為命是天定,由不得人,婚姻子嗣都是命定,生老病死,莫不由天安排,如:台諺「姻緣天註定」,漢諺「命裡有時終須有」。其次,兩者的宗教觀略有不同,台語偏向道教文化,華語則偏向佛教文化,如:台諺「大道公及媽祖婆鬥法,風雨齊到」,「道公」和「媽祖」均屬道教,而漢諺「只怕睜著眼的金剛,不怕閉著眼的佛」中的「金剛」和「佛」則屬佛教。再者,兩者的動物觀也有差異,台諺中的「虎」多用來指稱不熟悉的事物,而華語中的「虎」則較貼近生活,常用來擬人或喻事,因此,「虎」在漢諺出現的比例就遠高於台諺。如:台諺「牛仔不識虎」,和漢諺「山高藏猛虎,峽深藏蛟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兩者的食的文化也不同,台諺中反映台語文化更重「吃」,表現在「食」字的用法涵蓋面較廣,吃的對象也較漢語多樣,如:台諺「人食裝,佛(神)食扛」,而漢諺則是「人要衣裝,佛要金裝」。此外,台華的思維模式也略有不同,如台語更具動態具象的思維,華語則顯示較多靜態抽象的思維,表示台語文化雖長期的涵容於漢文化之中,但仍保留了一些原語言的樣貌,反映不同的文化習性。
(一) 中文專書
1. 呂自揚:《台灣民俗諺語析賞探源》,高雄:河畔,1996。
2. 李赫:《台灣諺語的智慧》,台北:稻田,1995。
3. 許成章:《台灣諺語講義》,台北:河畔,1998。
4. 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台北:前衛,1997。
5. 鄭良偉,曾金金,李瑛:《大學台語文選》,台北:遠流,2000。
6. 谷聲應:《現代漢語語法修辭》,成都:巴蜀書社,2001。
7. 袁暉:《二十世紀的漢語修辭學》,太原:書海,2000。
8. 王維賢:《現代漢語語法理論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
9. 許國璋,王宗炎:《漢語的語義結構和補語形式》,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0.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1995。
11.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商務,1969。
12. 鄭良偉:《台華的時空、疑問與否定》,台北:遠流,1997。
13. 鄭良偉:《國語常用虛詞及其台語對應詞釋例》,台北:文鶴,1992二版。
14. 邢福義:《漢語複句研究》,北京:商務,2001。
15. 許極燉:《台灣語概論》,台北:台灣語文研究發展基金會,1990。
16. 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苑,1996。
17. 楊秀芳:《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
18. 周長楫:《閩南話與普通話》,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
19. 李定坤:《漢英詞格對比與翻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1994。
20. 史塵封:《漢語古今修辭格通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21. 譚永祥:《漢語修辭美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22. 楊鴻儒:《當代中國修辭學》,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7。
23. 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1991。
24. 駱小所:《現代修辭學》,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25. 鄭子瑜:《中國修辭學史》,台北:文史哲,1990。
26. 董季棠:《修辭析論》,台北:文史哲,1992。
27. 胡裕樹:《現代漢語》,台北:新文豐,1992。
28. 李嘉耀,李熙宗:《實用語法修辭教程》,上海,復旦大學,1997。
29. 羅立乾:《新譯文心雕龍》,台北:三民書局,1999。
30. 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1991。
31. 鄭志明:《宗教與文化》,台北:學生,1990。
32. 渡邊欣雄(周星譯):《漢族的民俗宗教》,台北:地景,2000。
33. 趙恆玉:《漢語「有」的語義分析與教學語法》碩士論文,師範大學,2001。
34. 紀東陽:《台灣諺語傳播思想初探》,碩士論文,輔仁大學,1992。
35. 林寬明:《台灣諺語的語言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1994。
36. 簡正崇:《台灣閩南諺語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1995。。
37. 張復舜:《台灣閩南語歇後語研究》,碩士論文,新竹師院,1999。
38. 陳昌閔:《台灣諺語之社會教化功能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2001。
39. 黃飛龍:《台灣閔閩南諺語修辭美學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2001。
40. 謝淑娟(Suesie S. Cheng):《台灣福建話形容詞的研究》(A Study of Taiwanese Adjectives),台北:學生,1981。(英文碩士論文)
(二) 中文期刊
1. 曹逢甫〈維護本土語言的芻議:一個社會語言學的觀點〉,《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12月,頁161。
2. 姚榮松〈閩南語書面語使用漢字類型分析—兼論漢語方言文字學〉,《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12月,頁177。
3. 張學謙〈台語口語及書面語體的多面向分析〉,《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1:90,2000。
4. 張學謙:〈由台灣諺語談台語文學之美學〉,《文化視窗》,第20期,頁14-20。
5. 陳汝東:〈修辭的社會心理性質及其功能〉,《修辭學習》,1999,3,頁1-3。
6. 鄭志明:〈從台灣俗諺談傳統社會的宗教思想〉。《史聯雜誌》,第8期,1986,6,頁65-73。
7. 鄭志明:〈台灣諺語的宗教思想、台灣諺語的處世哲學〉。南華管理學院,《文學民俗與民俗文學》,1999,6,頁442-485。
8. 潘孟鈴:〈由台灣諺語看傳統社會的宗教思想特色〉。《高市文教》,第57期,1996,6,頁94-97。
9. 洪惟仁:〈從諺語看台灣人的宗教觀〉,《台語文摘》,第五卷第3期,1992,6,頁36-42。
10. 郭安:〈聖聖佛抵著狂憨子弟-台灣諺語中的人神關係〉,《台灣月刊》,第178期,1997,10,頁81-85。
11. 郭安:〈練仙打嘴鼓-台灣諺語中的仙與鬼〉,《台灣月刊》,第179期,1997,11,頁81-85。
12. 許成章:〈台灣歇後語〉,《台語文摘》,第3卷27期,1992,頁16-20。
13. 蔡宗陽:〈台灣閩南諺語的修辭藝術〉,《語象》,第33期,1998,9,頁2-8。
14. 徐福全:〈與飲食有關的台灣諺語-兼論台灣的傳統飲食文化(上)〉,《台北文獻》,第115期,1996,頁168-190。
15. 周榮杰:〈台灣諺語的雙關〉,《台南文化》,第26期,1988,12,頁39-57。
16. 周榮杰:〈台灣諺語之社會觀的探討〉,《台南文化》,第29期,1990,6,頁17-48。
17. 周榮杰:〈台灣諺語的對偶〉,《台南文化》,第32期,1991,12,頁101-139。
18. 蘇旭珺、高輔霖:〈衫著新,人著舊-台灣民俗諺語中的服裝意象〉,《聯合文學》,第12卷11期,1986,9,頁92-94。
19. 駱小所:〈淺談藝術語言和情感邏輯的關係〉,《修辭學習》,2001,1,頁31-32。
20. 戴仲平:〈略論修辭的交際效果〉,《修辭學習》,2000,5、6,頁14-15。
21. 駱小所:<老子的修辭觀>,《修辭學習》,1999,4,頁9-10。
22. 何宇平:<修辭要重視受眾的心理>,《修辭學習》,1997,5,頁10-11。
23. 朱華賢:<詞語的感染>,《修辭學習》,1997,3,頁38。
24. 沈祥和:<矛盾的和諧—談對偶修辭的理據>,《修辭學習》,2000,5、6,頁54-55。
25. 陳應柱:<關於“對偶”定義之再認識>,《修辭學習》,1999,4,頁16-17。
26. 周春林:<談談象徵及其美學功能>,《修辭學習》,2000,3,頁27-28。
27. 金家恒:<互文辭語義功能略說>,《修辭學習》,2000,1,頁16-17。
28. 高萬雲:<並重雙關>,《修辭學習》,2000,4,頁48。
29. 李景新:<後事前用—典故使用的一種有趣現象>,《修辭學習》,2000,5、6,頁66-67。金家恒
30. 陳應柱:<暗喻“用喻詞”與“不用喻詞”兩種說法淺析>,《修辭學習》,2000,1,頁42。
31. 彭增安,張少雲:<比喻創造的幾個原則>,《修辭學習》,1999,5,頁19-20。
32. 李紹林:<談新式用典>,《修辭學習》,1999,4,頁35。
33. 李富林:<反問式設問>,《修辭學習》,1997,3,頁25-26。
34. 陳應柱:<一般疑問句與啟發引導性設問句之辨析>,《修辭學習》,2000,5、6,頁64-65。
35. 盧翠萍:<反問句的語意分析及語體的適應關係>,《修辭學習》,2000,3,頁13-14。
36. 關湘:<從粵語方言歇後語看漢語修辭的方言性>,《修辭學習》,1999,4,頁48。
37. 張偉:<王蒙的反諷>,《修辭學習》,1999,5,頁22。
38. 朱玲:<中國古代文體的文化特徵>,《修辭學習》,1999,4,頁31-32。
三、辭典
1. 邱文錫、陳憲國:《實用華語台語對照典》,台北縣:樟樹,1996。
2. 黃元興:《台語華語2500較難句對照典》,1997,台北:茄苳台文月刊社。
3. W.CAMPELL:《A Dictionary of Amoy vernacular》《譯名:廈門音新字典》(19版),1997,台南:人光出版。
4. 孟守介等《漢語諺語辭典》,199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 朱介凡:《中華諺語誌》十一冊,台北市:商務,1989。
6. 《大辭典》,台北市:三民,1985。
7. Webster’s II. New College Dictionary
8. The New International Webster’s Comprehensive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