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承諺
Lee, Cheng-Yen
論文名稱: 鑽石儲思盆-臺北市立棒球場的意象轉變
A Diamond, A Pensieve: Transformation of Taipei Baseball Stadium’s Images
指導教授: 林玫君
Lin, Mei-Chun
口試委員: 謝仕淵
Hsieh, Shih-Yuan
林華韋
Lin, Hua-Wei
林玫君
Lin, Mei-Chun
口試日期: 2022/09/12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運動場館集體記憶口述歷史物質文化
英文關鍵詞: Sports Venue, Collective Memory, Oral History, Material Culture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口述歷史研究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81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0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北市立棒球場興建於1957年,為承接戰後臺灣棒球運動發展的重要場域,但最後卻於2000年拆除,原址被改建成現今的「小巨蛋」,且看不出任何與臺北市立棒球場有關的痕跡。然而,對於球迷與其參與者而言,這座棒球場仍活在大家的心中。
      究其興建之原因,在戰後國際情勢影響之下,臺灣需以棒球與友邦進行交流,促使政府願意興建棒球場。對於棒球運動發展而言,臺北市為首都但卻缺乏一座標準的棒球場,因而在謝國城及棒球相關人士的努力之下,建立臺北市立棒球場。然而,甫建立的球場仍屬簡略,在後續為了國際賽以及受到上位者的注意之下,隨著政府與民間皆認為要興建運動場館的想法,使球場一步步成為了現代化的棒球場。另一方面,球場設施的增建也可反映人們對於球場的想像,象徵著越趨熱烈的球迷參與以及工商社會下的休閒需求,同時執政者也在外觀上強加其意識,但對於參與者而言未必有產生效果。而在職棒賽事展開之際,出現企業主導球場修建之狀況。
      回顧曾在臺北市立棒球場進行過的活動,首次進行的比賽為與早稻田大學的交流賽,但對臺灣棒球發展造成關鍵性影響,應屬1968年的紅葉少棒賽。不過紅葉少棒賽之於臺北市立棒球場可能僅是一場比賽,反而是在1970年代三級棒球的熱潮,再加上代表隊選拔賽的決賽絕大多數都是在臺北市立棒球場舉行,與配合電視轉播的影響之下,使球場映入更多人民的眼中。再者,眾多棒球賽事搶著在臺北市立棒球場舉辦,促使許多重要比賽在此進行,也建立起參與者心中認為臺北市立棒球場為重要賽事舉辦地,乃至於最高殿堂的印象。1990年代後,相當高比例的職棒賽事在臺北市立棒球場進行,更讓參與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隨著「大巨蛋」的需求日增,臺北市立棒球場也被納入建地的考量之內,並在臺北市政府的運動場館興建規劃下,決定改建成小型體育館。在確定將被拆除之後,職棒聯盟舉辦「20世紀台北棒球場回顧接力紀念賽」,並因此激發過去的參與者重新回憶臺北市立棒球場。在球場拆除之後,遺留下來的器物與媒體的傳播,皆成了記憶再次被召喚與再製的媒介,最終經過不斷地篩選之後,成了參與者的歷史記憶。

    關鍵詞:運動場館、集體記憶、口述歷史、物質文化

    Taipei Baseball Stadium was constructed in 1957. It served as an important venue to develop baseball in post-war Taiwan. However, it was later demolished in 2000, with today’s “Taipei Arena” built in its place. Though Taipei Arena appears to share no connection with the Stadium whatsoever, to baseball fans and participants alike, the once great stadium remains in the hearts of many.
    As to reasons behind Taipei Municipal Stadium’s construction, the post-war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t the time was opportune for Taiwan to promote baseball as means of maintaining relations with friendly nations, prompting the government to construct a baseball stadium. To baseball promoters however, despite being the capital, Taipei lacked a stadium that met professional standards. Therefore, under the collective efforts of Hsieh, Kuo-Cheng and other prominent figures in baseball, the Stadium was built. Yet, the newly constructed Stadium was still considered bare bones. Only after subsequent consider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matches, attention from leadership, in addition to public-private consensus on building a sports venue, did the Stadium eventually modernize. On another aspect, added facilities reflected the people’s will for the stadium, symbolizing the increasingly fervent participation by fans as well as recreational needs of Taiwan’s industrial-commercial society. The administration also imposed their will on the Stadium’s appearance, which did not necessarily have the intended effect on the participants. Just as professional baseball matches were about to unfold, enterprises began to spearhead the Stadium’s alteration.
    Reviewing events that took place at Taipei Baseball Stadium, the first match was the exchange match with Waseda University. But, the one match that critically influenced baseball development in Taiwan would be Hongye Junior Baseball Team’s match in 1968. However, it was nonetheless just a match that took place at the Stadium. Instead, it was the three level baseball craze of the 1970s, the team selection tournament finals predominantly held at the Stadium, complemented by television relay that presented the Stadium for all to see. Furthermore, many baseball matches clashed to be held at the Stadium, resulting in many important matches to take place there, solidifying its standing as an important venue to participants, if not the highest hall. After the 1990s,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professional baseball matches took place at the Stadium, strengthening participants’ impression.
    Yet, with increasing demand for a “Taipei Dome”, Taipei Baseball Stadium became a venue for consideration. Under Taipei City Government’s planning for sports venue construction, a decision was passed to rebuild it into a small scale gymnasium. After plans for demolition were confirmed, CPBL held the “20th Century Taipei Baseball Stadium Review Relay Commemorative Match”, which evoked past participants’ reminiscing of the Stadium. After the Stadium’s removal, remaining artifacts and media transmission became the medium for public memory recall and remake. Only after constant selection, did the Stadium become a part of participants’ historical memory.

    Keywords: Sports Venue, Collective Memory, Oral History, Material Culture

    謝辭 i 摘要 iv Abstract v 目次 vii 表次 vi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史料運用與研究限制 9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2 第二章 建立與變裝 15 第一節 從無到有 15 第一項 預定在七號公園時期 15 第二項 預定在五號公園時期 19 第二節 好還要更好 24 第一項 球迷時代:看臺從到中央到外野 26 第二項 工商社會與休閒:夜間照明設備 32 第三項 職業棒球:企業主導修建 38 第三章 眾人眼中的棒球場 43 第一節 站在球場之內 43 第二節 消逝的棒球場 58 第一項 興建大型運動場館之背景 58 第二項 1990年代選地轉折 60 第四章 留在心裡的模樣 67 第一節 心尖上的記憶 67 第一項 球員與教練 67 第二項 球迷 69 第三項 球場工作者 73 第二節 現在與過去的橋樑 76 第一項 記憶中的棒球殿堂 76 第二項 歷經風霜的場地 80 第三項 早期職棒的代名詞 83 第五章 結論 87 參考文獻 90 附錄一 臺北市立棒球場調查表 96

    一、 史料

    官方資料
    〈七十三年中正杯成棒選拔賽及各人資料〉,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32410000K/0073/0110117/CP1673。
    《臺北市政府公報》
    《臺北市議會公報(合訂本)》
    《臺北市議會第一屆第十五次臨時大會暨第三次大會議事錄》
    《臺北市議會第一屆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次臨時大會議事錄》
    《臺北市議會第一屆第四次大會議事錄》
    《臺北市議會第一屆第六次大會議事錄》
    《臺北市議會第一屆第七次大會議事錄(續)》
    《臺北市議會第二屆第一次大會議事錄(下)》
    《臺北市議會第二屆第二次大會暨第十、十一、十二次臨時大會議事錄(下)》
    《臺北市議會第四屆成立大會、第一次大會暨第一、二、三、四、五次臨時大會議事錄(三)》
    《臺北市議會第七屆第八次定期大會專案報告》
    《臺北市議會第八屆第二次定期大會、第八至十二次臨時大會議事錄(四)》
    《臺北市議會第八屆第四次定期大會》
    《臺灣省政府公報》
    《臺灣省議會公報》

    法規
    《都市計畫法》

    專書
    竹村豐俊
    1933 《臺灣體育史》。臺北:財團法人臺灣體育協會。
    湯川充雄
    1932 《臺灣野球史》。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期刊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
    1983 《中華棒球雜誌》創刊號。
    1994 《中華棒球雜誌》29。
    中華職棒事業公司
    1990 《職業棒球》1。
    1999 《職業棒球》212。
    1999 《職業棒球》213。
    2000 《職業棒球》214。
    2000 《職業棒球》225。
    台北市立體育場
    2001 《台北市立體育場》89年刊。
    那魯灣職棒公司
    1997 《那魯灣周報》4。
    1997 《那魯灣周報》5。
    1997 《那魯灣周報》11。
    臺北體育雜誌社
    1984 《臺北體育》112。
    臺灣電視公司
    1968 《電視週刊》306。
    1968 《電視週刊》308。

    漫畫
    黃山
    1968 《紅葉大勝世界冠軍隊》。臺北:志明。

    報紙
    《今日新聞》
    《民生報》
    《自由時報》
    《經濟日報》
    《臺灣日日新報》
    《聯合報》
    《聯合晚報》

    票根
    「20世紀台北棒球場回顧接力紀念賽」票根。

    二、 專著

    石剛
    2004 《現代中國的制度與文化》。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呈蓉
    2015 《台灣涉外關係史概說》。臺北:五南圖書。
    林玫君、胡文雄
    2018 《球旅書懷-臺灣師大男子排球隊征途(1956-1976)》。臺北:師大出版中心。
    林果顯
    2005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稻香。
    高正源
    1994 《東昇的旭日-中華棒球發展史》。臺北:民生報社。
    張妙瑛、林玫君等
    2009 《臺灣體育史》。臺北:五南。
    莫里斯·哈布瓦赫著,畢然、郭金華譯
    2002 《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曾文誠、盂峻瑋
    2004 《臺灣棒球王》。臺北:我識出版社。
    傅朝卿
    1993 《中國古典樣式新建築-二十世紀中國新建築官制化的歷史研究》。臺北:南天出版社。
    謝仕淵、謝佳芬
    2003 《臺灣棒球一百年》。臺北:果實出版。
    謝仕淵、謝佳芬、盂峻瑋、曾文誠、賈亦珍、唐盛梅
    2006 《旋動歲月:臺灣棒球百年史》。臺北:中華民國棒球協會。
    謝仕淵
    2012 《「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2 《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口述訪談》。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7 《新版臺灣棒球一百年》。臺北:玉山社。

    三、 學位論文

    王慶堂,〈休閒運動園區開發策略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2005。
    石國宏,〈戰後臺灣建築競圖中「建築模式」與「文化表徵」關係之研〉,桃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1。
    李文彬,〈我在職棒的歲月〉,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李圓欽,〈台北市南京東路發展史〉,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16。
    吳世政,〈台灣棒球場域的文化空間論述-一個運動地理學的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子翔,〈台灣建築師虞曰鎮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12。
    林承頡,〈臺北市立棒球場四十三年史(1957-2000年)〉,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20。
    林琪雯,〈運動與政權維繫-解讀戰後台灣棒球發展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邱聖德,〈1968年的夏天-紅葉少棒隊生命史的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高克武,〈台灣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以台東馬蘭棒球隊為例(1965-1977)〉,臺中: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2011。
    張力可,〈台灣棒球與認同:一個運動社會學的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張弘昌,〈戰後台灣的宮殿式建築主體性──以王大閎與李祖原作品析論為例〉,臺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張廷榮,〈台東縣各級學校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5)〉,臺東: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張永昇,〈臺中地區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14-2012)〉,臺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梁淑玲,〈社會發展、權力與運動文化的形構-臺灣棒球的社會、歷史、文化分析(1895-199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詹竣傑,〈探索空間正義-以台北大巨蛋興建爭議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趙晉文,〈台灣棒球運動電視轉播之歷史分析:1964-2008〉,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趙政諭〈公營與公辦民營職棒球場現場觀眾顧客滿意度之比較研究-以臺北市立棒球場、臺南市立棒球場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蔡宗信,〈日據時代臺灣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以1895(明治28)年至1926(大正15)年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1991。
    蔡博任,〈躍向世界的野球:戰後台灣基礎棒球發展與國家機器-以美和中學棒球隊興衰(1970-1983)為例的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蔡博任,〈國家機器與體壇風潮-戰後臺灣棒球與籃球興衰之研究(1945-1992)〉,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蕭如菱,〈棒球場空間紀念性與保存價值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棒球場(1957-2000)為例〉,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四、 單篇論文
    戴寶村,〈消失的體育活動─賽馬與相撲〉,《臺灣學通訊》77,臺北,2013.09,頁28-29。

    五、 網路資料
    中信兄弟官方網站。〈4/24(六)「龍象大戰」✘場外活動「丟啦!哪次不丟!」擲準測速體驗〉。檢索日期:2022.8.19。https://www.brothers.tw/news_unit.php?info_id=2810。
    中華職棒大聯盟。〈賽程〉。檢索日期:2022.8.14。https://www.cpbl.com.tw/schedule。
    中華職棒大聯盟。〈臺北市立棒球場〉。檢索日期:2022.9.25。https://www.cpbl.com.tw/field/cont?SId=0M061627715782594329。
    國家文化資料庫。〈第八屆亞洲棒球錦標賽揭幕〉。檢索日期:2022.9.27。http://newnrch.digital.ntu.edu.tw/nrch/timeline.php?keyword=%E5%8F%B0%E5%8C%97%E5%B8%82%E7%AB%8B%E6%A3%92%E7%90%83%E5%A0%B4&advanced=。
    國家圖書館數位影音服務系統。〈台北市立棒球場整修完成〉。檢索日期:2022.8.21。http://dava.ncl.edu.tw/MetadataInfo.aspx?funtype=0&id=161218。
    臺灣大百科全書。〈新公園棒球場〉。檢索日期:2018.9.8。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3778。
    臺灣大百科全書。〈石油危機〉。檢索日期:2022.8.30。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934。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檢索日期:2022.9.18。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pei.aspx。
    觀‧臺灣電子報。〈臺北新公園歷史散步:發現城市生活軌跡〉。檢索日期:2018.9.8。http://mocfile.moc.gov.tw/htmlfile/201704/5955bb06-3650-45e0-8b12-df4c5ce804f5/watchtw_tw8/coverstory03.html。

    六、 電視轉播
    蔡明里。味全 VS. 兄弟之轉播,2022年6月11日。
    錢定遠。兄弟 VS. 富邦之轉播,2022年5月3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