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關於儒家的生死思考如何,歷來眾說紛紜。本論文從《論語》中最直接談論生死問題的一條資料:「未知生,焉知死」一章,切入分析,揭示出孔子「由生看死」的觀點,因此,在儒家,人的生命是一連續不可分割之整體的存在。是以,欲了解儒家對「死」的看法,則須先明瞭儒家的生命觀。
儒家以為人的存有乃以「道」為根源,且以人之自覺,有上合天道之契求,而體現人存有的價值。此體道之實踐,就孔子所指點即是「仁」。「仁」內在且普遍地存在於每個人內心之中,是人生命之本質,人靠著自覺與實踐,便能體悟它的存在。因此,人的使命與任務即在表現生命中固有之本質--「仁」,換言之,人須透過道德實踐來體現存有的意義。是以,人在世則必踐仁,且踐仁是人一生永恆的追求,此乃人之終極關懷。是故人即在踐仁之道德實踐中,實現人生命的終極目標並成就其終極價值,如此,則可回應天之所賦、所命了。孔子的生命歷程便是踐仁體道的最佳典範。
再則,儒家並不認為人死後就甚麼也沒有,由儒家對喪、祭與鬼神的看法,充分展現「死」其實是生命的另一種安頓,此安頓更是從死者生前的道德實踐而來。換言之,人以其道德實踐而成為其自己之存在的存在,這個「在」不受到時空的侷限,也就是說不受到「死」的囿限,而將化成靈性、精神的存在,是以,人因而能在人世間安身立命,死而無憾。
是故,可以發現儒家對於「生」與「死」的理解,有一當下即其歷程,歷程即其終極目的之「兩端而一致」的辯證關係在。故儒家乃將「生」與「死」合為一整體並存的生死觀,型塑了其以道德實踐為核心的生死學。
參考書目
一、古籍文獻
﹝魏﹞王弼 ﹝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一冊 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二冊
﹝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三冊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七冊、第八冊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九冊、第十冊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第十三冊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注疏及補正》,楊家駱主編《十三經注疏補正》第十四冊 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2007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劉寶楠、劉恭冕:《論語正義》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中國古代易學叢書.第三十三卷》上海:中國書店,1998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
二、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多寡排列)
(一)專書
1、儒學
方東美:《哲學三慧》台北:三民書局,1975年
王邦雄、楊祖漢、曾昭旭:《孟子義理疏解》台北:鵝湖月刊雜誌社,1983年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7年
王邦雄:《21世紀的儒道:儒道兩家思想的現代出路》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
王忠林註譯,張孝裕注音,王忠林編譯:《新譯荀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72年
王雲五主編,宋天正註譯,楊亮功校訂:《中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
沈清松主編:《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1999年
吳怡:《中庸誠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1990年
吳怡:《新譯易經繫辭傳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11年
岑溢成、楊祖漢:《大學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月刊雜誌社,1983年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圖書,1997年
杜維明著,段德智譯,林同奇校:《論儒學的宗教性》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
周繼武:《孟子思想蠡測》台北:金華出版社,1976年
林安梧先生:《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1987年
林安梧先生:《現代儒學論衡》台北:業強出版社,1987年
林安梧先生:《存有.意識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1993年
林安梧先生:《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台北:明文書局,1995年
林安梧先生:《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台北:幼獅文化,1996年
林安梧先生:《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1996年
林安梧先生:《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台北:明文書局,1996年
林安梧先生:《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林安梧先生:《人文學方法論 : 詮釋的存有學探源》台北:讀册文化,2003年
林安梧先生:《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
林安梧先生:《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 年2月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南懷瑾述著,蔡策記錄:《論語別裁》(合訂本)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姜義華注譯,黃俊郎校閱:《新譯禮記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胡志奎:《論語辨證》台北:聯經出版,1987年
郁賢皓、周福昌、姚曼波注譯:《新譯左傳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哲學雜誌編委會:《生死與輪迴》台北:業強出版,199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九龍:新亞書院研究所,1978年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唐君毅:《病裏乾坤》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5月再版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世界上、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卷十二.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卷十四.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卷廿一.哲學概論(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卷廿二.哲學概論(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高明等:《孔子思想研究論集(一)》台北:黎明文化,1983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94年
郭于華:《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郭建勳注譯,黃俊郎校閱:《新譯易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陳郁夫:《人類的終極關懷》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95年
陳德和:《儒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傅佩榮:《孔子的生活智慧--真誠與圓滿》台北:財團法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2005年
傅偉勳:《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出版,1986年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出版,1986年
傅偉勳:《「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化》台北:東大出版,1988年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台北:漢光文化出版社,1986年
曾昭旭:《孔子和他的追隨者》台北:漢光文化出版社,1993年
曾昭旭:《論語的人格世界》台北:漢光文化出版社,1994年
舒大剛 《孔子的智慧》台北:三友圖書公司,1995年
黃慶萱:《周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黃慶萱:《新譯乾坤經傳通釋》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初版
劉述先:《生命情調的抉擇》台北:志文出版社,1978年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蔡仁厚:《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鄭志明:《中國意識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鄭志明:《儒學的現世性與宗教性》台北: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鄭志明:《宗教生死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
鄭志明:《當代宗教觀與生死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12年
鄭曉江:《生死智慧──中國人對人生觀及死亡觀的看法》台北:漢欣文化出版社,1997年
鄭曉江:《超越死亡》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鄭曉江主編:《中國死亡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年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
鄭曉江:《生命終點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2004年
鄭曉江:《宗教生死書》台北:華成圖書,2004年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2.四書釋義 論語文解》,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3.論語新解》,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4.孔子與論語 孔子傳》,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錢穆:《經學大要》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
錢穆:《靈魂與心》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年
錢穆:《人生十論》台北:東大圖書,2004年
羅光:《生命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龔鵬程:《知識分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2、生死學
余德慧:《生死無盡》台北:張老師文化,1997年
余德慧:《生死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2003年
克里希那穆提,廖世德譯:《生與死》台北:方智出版,1995年
林綺雲等:《生死學》台北:洪葉,2000年
段德智:《死亡哲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尉遲淦主編:《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2003年
張淑美:《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年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馮滬祥:《中西生死哲學》台北:博揚,2001年
蔡瑞霖:《宗教哲學與生死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
3、其他
馬丁.海德格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出版社,1999年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3年
馮契主編:《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1992年
黃章愷:《現代漢語常用句式》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7年
翦伯贊:《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蕭璠:《中國通史--先秦史》台北:眾文圖書,1989年
(二)期刊論文
王邦雄:〈由論語「天」「天命」「命」之觀念論生命之有限與無限〉,《鵝湖》第1卷第5期,1975年11月
何仁富:〈唐君毅論儒家「三祭」宗教精神的形上意義〉,《鵝湖》第33卷第12期(總號396)
李豐楙:〈台灣民間禮俗中的生死關懷-一個中國式結構意義的考察〉,《哲學雜誌》第8期,1994年4月
林安梧先生:〈中國人的靈魂觀〉,《國文天地》第6卷第3期=63,1990年8月,頁13-17
林安梧先生:〈開啟「意義治療」的當代新儒學大師──唐君毅先生〉,《鵝湖》第20期第7期 ,1995年1月, 頁2-5
林安梧先生:〈「儒家生死學」的一些省察──以「論語」為核心的展開〉,《輔仁宗教研究》第3期 ,2001年6月
林安梧先生:〈再論「儒家型的意義治療學」──以唐君毅先生的「病裡乾坤」為例〉,《鵝湖》第28卷4期 (總號328),2002年10月, 頁7-16
林安梧先生:〈「道」「德」釋義:儒道同源互補的義理闡述──以《老子道德經》「道生之、德蓄之」暨《論語》「志於道、據於德」為核心的展開〉,《鵝湖月刊》,28卷第10期,2003年4月,頁23-29
林安梧先生:〈《論語》翻譯及簡要說解──〈為政〉第二〉,《國文天地》,28卷9期,2013年2月
林安梧先生:〈《論語》翻譯及簡要說解──〈里仁〉第四〉,《國文天地》,第28卷第11期,2013年4月
段德智:〈「不出而出」與「出而不出」──論孔子死亡哲學的理論特徵〉,《鵝湖月刊》,第287期,1999年7月
洪錦淳:〈生死兩無憾──傳統儒家的臨終關懷〉,《孔孟月刊》第40卷6期,2002年2月,頁40-48
孫中曾:〈傅偉勳的生死學與心性論──以《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為中心的討論〉,《生死學研究》第1期,2003年12月,頁191-235
袁陽:〈中國傳統生死智慧〉,四川《中華文化論壇 》第4期,1994年,頁13-17
張雅評 〈《論語》中孔子對「生死問題」的態度試詮〉,《東華中國文學研究》創刊號,2002年6月,頁15-29
梁淑芳:〈先秦儒家祭祖之禮中的人文精神〉,《宗教哲學》第41期,2008年6月,頁79-91
郭魯兵:〈儒家的生死觀論析〉,《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2008年,頁54-57
陳朝暉:〈儒道生死觀論略〉,《齊魯學刊》第3期,1994年,頁78-83
陳匯:〈論先秦儒家生死觀及其現代價值〉,《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18卷第期,2003年9月
陸達誠:〈唐君毅的死亡哲學〉,《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7期,1994年7月,頁608-619
傅佩榮:〈對「儒家哲學中的生命觀」一文之評論與補充〉,《哲學與文化》第13卷第4期,1986年4月
傅佩榮:〈儒家生死觀背後的信仰〉,《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7期,1994年7月
傅佩榮:〈孔子對死亡的某種定見〉,《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4期(總號371),2005年4月,頁61-71
單純:〈論儒家天命信仰的特色〉,《孔子研究》,2006年6月,頁64-70
曾昭旭:〈從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宗教的保合太和之道〉,《宗教哲學》43期,2008年3月,頁63-70
項退結:〈儒家哲學中的生命觀〉,《哲學與文化》第13卷第4期,1986年4月,頁17-19
黃瑩暖:〈儒家的生死觀〉,《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2001年,頁185-205
楊中啟:〈孔子生死哲學解讀〉,《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3期,2008年3月,頁167-178
楊祖漢:〈儒學的終極關懷〉,《鵝湖月刊》,1989年9月
寧新昌:〈簡論「死」的智慧──述評幾種不同的生死觀〉,《孔孟月刊》第40卷2期,2001年,頁39-45
蒙培元:〈周易的天人哲學〉,收入《中國文化論文集(十一)》,1990年2月,頁124-138
劉明:〈先秦儒家生死觀探析〉,《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64-70
鄭志明:〈唐君毅的「儒家宗教精神」說〉,《宗教哲學》第3卷第3期,1997年7月,頁48-65
鄭志明:〈《周易》六十四卦的生死關懷(下)〉,《鵝湖月刊》,第33卷第5期總號第389期,2007年11月,頁8-11
鄭曉江:〈中國傳統生死觀探析〉,《孔孟月刊》第35卷第8期,1997年4月
蕭宏恩:〈由儒家的觀點來看寬容與臨終關懷〉,《哲學與文化》第27卷1期 ,2001年1月, 頁67-81
蕭宏恩:〈由孔子之言「天」來看臨終關懷的生死情境〉,(《輔仁大學哲學論集(卅六)》),頁169-195
戴望云:〈永恆的不完美──論儒道兩家之生死觀〉,上海《宜春學院學報》第26卷增刊,2004年12月,頁1-4
戴朝福:〈論語中的鬼神觀〉,《孔孟月刊》第24卷1期,1985年,頁18-21
羅光:〈孔子的宗教信仰〉,《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4期,1988年4月,頁218-224
蘇俊霞:〈孔孟的生死觀淺論〉,《齊魯學刊》第4期(總號205),2008年,頁11-14
釋慧開:〈談生論死──從避諱生死到探究生死〉(發刊辭),《生死學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2003年12月
釋慧開:〈《論語》「季路問事鬼神」章解讀疏證──一個生死學進路的義理探索〉,《生死學研究》第1期,2003年12月,頁5-38
(三)學位論文
王玉玫:《孟子生死慧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全明鎔:《先秦生死觀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吳依容:《孔子的生死觀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柯燕伶:《孔子生死哲學及其當代意義》,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欣欣:《《論語》生命觀對生命教育啟示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黃俊雄:《傅偉勳生死哲學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劉靖國:《儒家生死哲學及其生命教育理論建構研究──孔子為核心議題》,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歐陽國榮:《儒道生死觀對生命教育的啟示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論文,2008年
羅子翔:《《論語》中所蘊涵之生死觀》,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羅志匡:《亞理斯多德與孔子死亡哲學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