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信欽
論文名稱: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建構取向籃球遊戲教學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eaching Basketball Game Play with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指導教授: 林靜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9
中文關鍵詞: 建構取向籃球遊戲性別平等教育男女生互動情形學習態度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7下載:5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將兩性教育議題融入建構取向籃球遊戲教學,探討教學過程中男女學生互動情形以及教學後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情形並探究課程實施之成效。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方式,以台北市幸福國小五年級平等班(男生16位,女生14位,共3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行動研究方式,在教學實驗過程中,以參與觀察法和訪談法並透過影帶紀錄蒐集學生在籃球遊戲比賽及意見討論過程資料,將所獲取的資料,採持續比較法進行內容分析歸納,獲致以下的結論:
    一、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建構取向籃球遊戲教學能夠增進男女生的互動、對異
    性的了解,找出溝通協調解決衝突的方式。
    二、建構取向籃球遊戲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增加女生運動參與,
      增進學生運動技能。
    三、學生在遊戲/比賽及意見論辯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做成決定,不受性
    別的影響。
    四、學生在遊戲/比賽及意見論辯過程中學會兩性共同合作以解決問題。
    五、學生藉由遊戲/比賽及意見論辯過程中,可以了解到不同性別對團隊的
    貢獻。
    六、從建構取向籃球遊戲課程實施過程中發現,男女生能夠團隊合作,積極
    參與活動。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ve approach basketball game activities with gender educ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PE, and the results of throughout the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was introduced in this study. A class of fifth grade students (16 males, 14 females) of Xin-Fu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was selected for the experi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is study, information was gathered by participating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video taping during the basketball games play, debate and discuss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An integrated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of basketball game play learning with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could improv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oys and girls, make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 and allow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s negotiating for their conflict problem solving.
    2.An integrated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of basketball game play learning could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and femal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3.In the process of the basketball game play learning and debate of idea set-up, students had learned how to do critical thinking and decision making without gender factors.
    4.Both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had learned to be cooperative and solved problems occurred during the game plays and debate of idea set-up.
    5. In the process of the basketball game play learning and debate of idea set-up, students were able to understand that different gender members could make different contribution to their teams.
    6.The result concer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learning program showed that both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could not only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but also participate the activities positively.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basketball learning,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 iii 目次……………………………………………………………………v 表次……………………………………………………………………viii 圖次……………………………………………………………………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四節 名詞解釋………………………………………………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建構主義…………………………………………… 12 第二節 建構取向體育教學之探討………………………… 27 第三節 性別平等教育之探討……………………………… 34 第四節 運動與性別平等之探討…………………………… 55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67 第一節 研究者的經歷、理念與研究角色………………… 67 第二節 研究情境…………………………………………… 70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教學步驟……………………………… 73 第四節 課程設計…………………………………………… 77 第五節 資料蒐集的方法…………………………………… 83 第六節 資料的分析………………………………………… 86 第肆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88 第一節 籃球遊戲的初步發現……………………………… 89 第二節 課程實踐歷程與發現……………………………… 99 第三節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建構取向籃球遊戲教學之成效 136 第四節 省思………………………………………………… 15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54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分………………………………………………………157 二、英文部分………………………………………………………164 附 錄 附錄一 性別平等教育分段能力指標………………………166 附錄二 研究參與同意書……………………………………171 附錄三 遊戲觀察表…………………………………………172 附錄四 學生訪談稿…………………………………………173 附錄五 教師日誌……………………………………………176 附錄六 小組學習日誌………………………………………178 附錄七 研究生觀察紀錄……………………………………179

    一、中文部分
    王美芬(2002)。認知建構論與自然科教學。載於王美芬、戴維陽(主編),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數學、健康與體育、自然與生活科技(頁130-149)。台北市:師大。

    王敏如(2004)。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一年級學生性別知識與性別角色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台灣運動教育學會(2004)。台灣運動教育學會九十三年度「建構取向體育教學策略研習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教育學研究室。

    朱則剛(1996)。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雙月刊,49,39-45。

    朱湘吉(1992)。新觀念、新挑戰—建構主義的教學系統。教學科技與媒體,2,15-20。

    李化愚(1997)。如何在學校中落實兩性平等教育。北縣教育,20,67-68。

    李彩華(1998)。台北市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淑茹(2002)。國小教師兩性平等教學實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雪如(2002)。兩性平等教育融入正式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吳玉明(1997)。建構式教學策略中不同學習型態學生學習的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吳璧純(2002)。建構主義取向的教學—師生交互猜測、相互成長的活動。載於詹志禹(主編),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頁161-167)。台北縣:正中。

    吳瑾嫣(1999)。性別與運動。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131-134。

    林千源(1995)。運動與性別差異。體育與運動,94,61-66。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3。

    林生傳(1999)。性別教育機會均等的分析、檢討與實踐。教育學刊,(15),1-34。

    林本源、邱金松(2003)。編製中小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初步研究。大專體育學刊。5(1),11~25。

    林正常(1993)。運動科學與訓練-運動教練手冊。台北縣:銀禾。

    林美和(1997)。兩性教育問題及其改革策略。社會教育學刊,26,1-13。

    林俊瑩(1999)。兩性平等教育與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台灣教育,583,52-57。

    林淑華、林俊瑩(2002)。「兩性教育機會均等性」的探討與展望。學校行政,18,66-74。

    林碧雲(2001)。轉化課程的試煉--兩性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金宜蓁、何春蕤(1998)。多元流動的三度空間-具體打造性別平權的校園空間。載於何春蕤(主編),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臺北:元尊文化。

    金敏玲(1998)。淺談影響女性參與運動的社會因素。國民體育季刊,27(4),110-116。

    周麗玉(1999)。兩性平等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時代意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97-101。

    徐照麗(1996)。以建構主義為基礎的教學設計。建構主義的教學研討會手冊(頁6-17)。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許義雄(1977)。體育學原理。台北市:師大體育學會。

    許義雄(2003)。遊戲是體育的種子。學校體育雙月刊,13(1),114-128。

    許鋕誠(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陳怡因(2003)。國中生性別刻版印象之研究—以性別平等課程之實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信欽(2005,3月)。國中小學生運動參與之探討(摘要)。傳統技藝、觀光與文化國際研討會海報發表,高雄縣。

    陳金定(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市:心理。

    陳信峰(2003)。學生兩性平等觀念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陳美華(1995)。從性別角色的觀點看女性參與運動。中華體育,8(1),17-23。

    陳美華(2002)。體育課中的性別迷思。學校體育雙月刊,12(2),86-90。

    陳益祥(1999)。運動界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國民教育,39(5),46-50。

    陳靜琪(2003)。女性主義教育學之實踐─以「破除性別刻板印象」的統整課程設計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台北市:作者。

    高志芳(2003)。解構性別迷思—國小性別平等課程實踐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畢恆達(1998a)。安全與性別偏見校園空間指標之建立。測驗與輔導(148),3069-3072。

    畢恆達(1998b)。讓女生重返運動場。2006年7月17日,取自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gender.edu.tw/study/doc/課程教學/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論文.doc

    張玉珮(1998)。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張志明(2003)。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語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未出版碩
    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張玨、王舒芸(1997)。兩性平等教育的挑戰與迷思。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3,4-8。

    張君涵(2001)。國中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設計、實施與反思—研究者與教師之協同行
    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鈺珮(1998)。女性主義教育學新流派之介紹。測驗與輔導(148),3061-3063。

    莊明貞(1997a)。兩行平等教育如何落實多元文化教育觀。教師天地,90,13-21。

    莊明貞(1997b)。從師資培育觀點談兩性教育課程實施的困境與展望。北縣教育,20,24-29。

    莊明貞(1998)。性別與教育。本文發表於全國高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1998年
    5月17日,高雄:高學醫學院。

    莊明貞(1999a)。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綱要之規劃。教育研究資訊,7(4),28-47。

    莊明貞(1999)。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上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87-96。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台北市:高等教育。

    施登堯(2003)。從社會建構論看體育教學實踐。載於許義雄(主編),運動與文化教育(頁273-289)。台北市:師大書苑。

    陸美靜(2002)。一位國小三年級自然老師實施建構教學的歷程與反思。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黃政傑(1995)。兩性教育與課程設計-多元文化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宜萍(2002)。徘徊在社會體制的十字路口-十八名女性運動員運動社會化與身分認同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黃淑君(2000)。社會階級與青少年性別世界之建構-以台北都會區兩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瑞琴(2002)。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麗淑(2003)。國小三年級性別平等教育融入閩南語課程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彭森明(1996)。實作評量:理論與實際。教育資料與研究,9,44-48。

    葉素汝(1998)。女性運動員性別角色衝突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7(1),54-60。

    葉國樑(2002)。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課程教學與建構主義的關係。載於王美芬、戴維陽(主編),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數學、健康與體育、自然與生活科技(頁173-198)。台北市:師大。

    楊瑞珠(1998)。從諮商輔導看兩性平等教育。測驗與輔導(148),3060-3061。

    楊蕙菁(2001)。國小性別平等教育統整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以「身體意象」主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詹志禹(2002)。認識與知識:建構論VS.接受觀。載於詹志禹(主編),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頁12-27)。台北縣:正中。

    殷童娟(1999)。兩性平等教育融入式有效性教學策略之研究:以高中家政課程為例之
    個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師學報,9,298-318。

    甄曉蘭、曾志華(1997)。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79-208。

    游家政(1998)。建構主義取向課程設計的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31-46。

    潘世尊(200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307-344)。台北市:心理。

    掌慶維(2004)。建構主義之理論假定對體育課程與教學之啟迪。學校體育,14,126-141。

    掌慶維(2006)。國小五年級建構取向籃球遊戲教學學習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趙坤景(2004)。桃園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成就、學習滿意度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鄭光慶(1997)。建構主義對體育教學的啟示。國民體育季刊,26(3),167-171。

    鄭美月(1997)。男女無別-談兩性平等教育。北縣教育,20,54-57。

    鄭晉昌(2002)。建構主義與組織學習觀點對數學教育的啟示。載於王美芬、戴維陽(主編),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數學、健康與體育、自然與生活科技(頁2-29)。台北市:師大。

    劉坤宏(2003)。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劉德三(2001)。少年籃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蔡文山(2001)。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
    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蔡淑玲(2002)。國小實施兩性平等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班三年級為對象。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清田(1998)。建構主義取向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1(3),15-30。

    謝臥龍、駱慧文、莊勝發、楊奕馨與郭毓禎(1996)。由教師發問的模式與技巧探討國中自然學科課堂中師生互動的性別偏見。台北:國科會。

    謝臥龍(1997)。促進兩性平等,教育應扮演的角色。學生輔導(48),50-57。

    謝臥龍(1998)。推動兩性平等教育教師應扮演的角色。2006年7月17日,取自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gender.edu.tw/study/doc/課程教學/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論文.doc

    鍾怡純(2004)。八位女性參與混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廖美貞(2004a)。兩性平等與運動倫理。學校體育,14(2),107-115。

    廖美貞(2004b)。學校體育與兩性教育。學校體育,14(5),123-125。

    滕德政(2000)。「黑白ㄘㄟˋ!亞當夏娃ㄆㄟˋ?」運動文化的性別刻板印象—一個國小班級躲避球運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闕月清(2000)。刺激回憶訪談法。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學校體育教學研究法(頁221-236)。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蘇芊玲、莊明貞(1998)。全面通盤落實兩性平等教育。測驗與輔導(148),3060-3061。

    二、英文部分

    Calangela, N., Dustin, D., & Fixley, C. H. (1985). Multicultural nonsexist Education
    (2nd ed) Dubugue, Iowa: Kendall and hunt Publishing.

    Clark, L., & Starr, I. (1986). Second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ing methods.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Csizman, K. A.,Wittig. A. F., & Schurr, K. T. (1988). Sport stereotypes and gender.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0, 62-74.

    Digel, H. (1994). Sports in a changing society.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CSSPE) Manuscript Sports Science Series. Schorndorf, Germany: Karl Hofmann.

    Fisher,C.W., Berlinner, D. C, Filby, N. N., Marliave, R., Cohen, L. S., & Dishave, M. M. (1981). Teaching behaviors, academic learning tim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An overview. Journal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17, 2-15.

    Gagne, 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4th ed). New York: McKay.

    Gard, C. (2000). Oh, How Embarrassing! Current health, 2(27), 30-33 Garner, DM, Garfinkel, P. E., Schwartz, D., & Thompson.

    Gergen, K. J. (1995).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In L. P. Steffe and J. Gale (Eds.),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pp.17-39).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Greendorfer, S. L. (1979). Differences in childhood socialization influences of women involved in sport and not involved in sport. In M. L. Krotee (Ed.). The dimensions of sport sociology (pp. 59-72). West Point, NY: Leisure Press.

    Hastie, P. A. (1998). The participation and perception of girls within a unit of sport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7, 157-171.

    Joyce, B., & Weil, M. (1996). Models of teaching (5th ed). Boston, Mass: Allyn & Bacon.

    Klein, S. S. (1985).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Nalti morc, MD: Johns Hopskins University Press.

    Little, Donna E. (2002). Women and adventure recreation: Reconstructing Leisure
    constraints and adventure experiences to negotiate continuing participation. Journal Leisure Research, 34(2), 157-181.

    Lo, A, & Shieh, V. (1992). A study form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to investigate sex equity in the classroom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at elementary school level in Kaoshiung,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Council for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e WCCI Trieannial Conference; July 25—August 2, 1992, in Cairo, Egypt.

    Metheny, E. (1965). Connotations of movement in sport and dance. Dubuque, IA: Wm. C.Brown.

    VonGalsersfeld, Ernst. (1989).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In T. Husen & N. Postlethwaite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suppl. 1, 162-163. Oxford: Pergamon.

    Slavin, R. E. (1989). School and Classroom Organiza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

    Snyder, Eldon E., Ammons, Ronald. (1993). Adult participation in coed softball: Relations in a gender integrated sport.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6(1), 3-15.

    Thirlaway, K., & Benton, D. (1993). Physical activit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school children in West Glam organ. Health Education Journal, 52(1), 37-41.

    Williamson Kay M. (1996). Gender Issues. In Stephen J. Silverman, & Catherine D. Ennis (Eds.). Student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pp.81-100). United States: Human Kinetic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