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針對國中一年級學生,以行動研究之模式實施「問題本位學習」(PBL)的教學策略來探討其可行性與困難度,本研究選定的教材單元為「日治時期的台灣」,研究範圍包含: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師生在實施歷程遭遇的困難與改善方法、以及教學者的專業成長。藉由建構「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進行合作互助的有意義學習,研究者本身於實際教學情境中體察「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之困難處與可行性,作深切觀察並思考反省以利教學精進,並期望個人之研究所得成果也能提供後續教育工作者做為參考。
研究者進行實驗教學的過程為期二個月,資料的收集包含:態度量表、意見調查表、學生學習日誌、討論區留言、研究日誌、教學錄影帶、教室觀察等,同時將所得的資料進行質性與量的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PBL教學對學生學習歷史的態度有較正面的提升,不但增進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對學生學習歷史的價值與信念也有正面的影響。
二、PBL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以九年一貫十大基本能力來看,以「主動探究與研究的能力」、「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的能力」、「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欣賞、表現與創新的能力」、「表達、溝通與分享的能力」等方面較為明顯。
三、師生於實施歷程可能面臨的困難,一是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成自主學習的不適應,二是教師教學經驗、能力與技巧的不足。
四、透過此次教學行動研究,教師嘗試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活動與多元角色的扮演,教師除了獲得資訊素養的提升以外,也透過協同教學改善過去單打獨鬥的教學習慣。
中文部分
一、專書
朱仲謀:《行動硏究導論》(Andrew P. Johnson原著),台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
周天賜:《問題引導學習》(Delisle Robert原著),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年。
吳明隆:《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
林佩璇、黃政傑:《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姚蒙,《法國當代史學—從年鑑派到新史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該部,2001年。
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該部,1989年。
張新仁、邱上貞、張酒雄、方吉正、莊麗娟、簡妙娟、鄭博真、吳慧珠、潘世尊、李長燦:《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年。
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
郭生玉:《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1996年。
歐用生、莊梅枝:《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2002年。
賴建誠 :《年鑑學派管窺》,台北: 麥田總經銷,1996年。
二、 學位論文
丁大成,《應用PBL教學法幫助國中生建立正確物理觀念》,國立交通大學網路學習學程碩士班論文,2003年。
王宜珍,《應用網路資源於國中地理科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朱江文,《問題導向學習教學策略改善學童數學態度與教師成長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3年。
李欣憶,《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高中地理海岸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林雅文,《數位典藏應用於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教學之研究-以荷蘭殖民臺灣時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2006年。
林惠玲,《網路輔助教學應用於休閒教育實驗單元課程對國中生休閒覺知自由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金清文,《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吳翼儒:《問題導向學習對高中學生水上安全救生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周鎰崇,《網路資源融入國中理化教學之行動研究—國二「溫度與熱」、「力」單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姚乃慈,《問題導向學習教學策略在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施柏成,《網路輔助問題本位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徐崇城,《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合作學習之影響》,私立中原大學教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徐淑蓮,《在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中進行PBL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2007年。
張安臨,《WebQuest學習活動對國小六年級社會領域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鈺真,《中學地理科資訊融入教學與傳統教學下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私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年。
陳麗紅,《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玨名,《「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科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賴敏雄,《國中理化科網路輔助教學對學習成果及其態度影響之研究》,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5年。
蕭梨梨,《國民中學教師應用問題導向學習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蕭慧雯,《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網路輔助教學融入問題導向生涯發展課程之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2003年。
謝家豪,《網路化問題導向學習對於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問題解決態度的影響-以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三、 期刊
王春展:〈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第8期,頁53-71,1996年11月。
王雅玄:〈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實證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9卷第1期,頁151-170,1998年6月。
王千倖:〈合作學習〉,《師友》第364期,頁34-38,1997年10月。
王千倖:〈「合作學習」和「問題導向學習」—培養教師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教育資料與研究》第28期,頁31-39,1999年5月。
王永花、殷旭彪:〈PBL中的“問題”設計〉,《中國教育技術裝備》,第12期,頁24-25,2006年12月。
王寀蕙:〈教師e起來—從e時代國小教師應具備之電腦融入教學素養談起〉,《國民教育》第43卷第5期,頁23-29,2003年6月。
王淑如、王裕德:〈教學新策略—網路合作學習〉,《台灣教育》第603期,頁33-39,2001年3月。
方吉正:〈情境學習理論之主要觀點剖析〉,《教育資料文摘》第8期,頁185-192,1998年10月。
朱則剛:〈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第26期,頁3-12,1996年4月。
朱則剛:〈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第49期,頁41-45,1996年6月。
向天屏:〈網路化教學的理論基礎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3卷第1期,頁123-135,2002年6月。
沈茂忠:〈簡介PBL以及在台灣實施的情形〉,《教育研究月刊》第129期,頁40-47,2005年1月。
呂金燮:〈給資優生一個展現實力的舞台—問題本位學習〉,《資優教育季刊》第92期,頁1-11,2004年9月。
呂金燮、吳青陵、陳彥瑋、楊翠凌、鄒韻淇:〈「問題本位學習」協同行動中教師課程與教學的創新歷程〉,《教育研究集刊》第51輯第1期,頁63-92,2005年3月。
宋麗娟、郭芳:〈有關問題解決教學的研究〉,《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第3卷第3期,頁138-141,2004年9月。
吳明隆:〈教師多元角色與實踐〉,《國教天地》第148期,頁73-80,2002年4月。
吳俊憲:〈從「新課程」到「九年一貫課程」—談建構主義下的數學教育〉,《國教輔導》第40卷第1期,頁10-19,2000年10月。
吳俊憲:〈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及其在九年一貫課程之相關性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1卷第4期,頁73-88,2000年12月。
吳耀明:〈問題本位學習在國小自然科之應用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學報》第21期,頁35-73,2005年12月。
吳成華:〈問題導向學習PBL在課堂探究學習中的實踐〉,《龍嚴學院學報》第S2期,頁3-7,2006年S2。
林生傳:〈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第1卷第3期,頁1-14,1998年7月。
林甘敏、陳年興、方國定:〈結合傳統與網路教學和純網路教學在學習成效與班及氣氛之比較〉,《當代教育研究》第13卷4期,頁133-165,2005年12月。
林麗娟:〈「問題導向學習」在網路資源式學習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第60期,頁42-53,2002年6月。
林建仲、鄭宗文:〈合作式學習與問題解決—培養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網路合作學習〉,《資訊與教育雜誌》第85期,頁55-62,2001年10月。
林奇賢:〈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第67期,頁34-50,1998年10月。
岳修平:〈網路教學於學校教育之應用〉,《課程與教學》第2卷第4期,頁61-76,1999年10月。
洪榮昭、曾愛晶:〈培養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之教學策略探討〉,《台灣教育》第584期,47-56,1999年8月。
洪榮昭:〈問題導向學習(PBL)的教學策略〉,《教師天地》第128期,頁45,2004年2月。
涂孝樸、彭信成、黃士恆:〈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產生的問題與建議〉,《中等教育》第55卷第4期,頁4-13,2004年8月。
計惠卿、張杏妃:〈全方位的學習策略—問題導向學習的教學設計模式〉,《教學科技與媒體》第55卷,頁58-71,2001年3月。
計惠卿、莊靜圓:〈解析PBL網路活動之合作分享功能〉,《教學科技與媒體》第64卷,頁85-101,2003年6月。
徐新逸:〈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第29期,頁13-22,1996年10月。
徐新逸:〈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第15卷第1期,頁16-23,1998年2月。
徐新逸、辜華興:〈書本vs光碟:情境學習環境中媒體對學習之影響〉,《視聽教育雙月刊》第40卷第6期,頁1-17,1999年6月。
徐新逸、王培卉、陳宜欣:〈教學資源網站在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第62期,頁4-15,2002年12月。
徐文娟、楊承印:〈論基於問題式學習(PBL)的有效實施〉,《教育學報》第2卷第3期,頁47-50,2006年3月。
韋金龍、陳玉美:〈突破國中常態編班教學困境之途徑: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第35期,頁59-66,1994年2月。
莊智鋒、江忠霖:〈問題導向學習融入生活科技課程〉,《師說》第185期,頁34-38,2005年4月。
許淑玫:〈國小問題導向式課程發展與實踐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36卷第2期,頁63-92,2005年11月。
許正昌:〈網路教學資源融入自然科教學的初探〉,《師說》第170期,頁43-45,2002年10月。
張芝聯:〈費爾南 布羅代爾的史學方法〉,《史學研究》第2期,頁30-40,1986年。
陳明和:〈「合作學習法」在國語科教學的可行性〉,《中國語文》第481期,頁48-50,1997年7月。
陳嘉鴻:〈非同步網路教學之多媒體應用—教學影片製作〉,《視聽教育雙月刊》第43卷第6期,頁41-44,2002年6月。
黃琡惠:〈新學習方向—問題本位學習〉,《師友》第410期,頁31-35,2001年8月。
黃琡惠:〈問題本位學習的課程設計評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第8期,頁57,2002年3月。
黃琡惠:〈問題本位學習的設計與實施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第18期,頁91-109,2007年3月。
黃靜怡、張弘毅:〈教學資源網站的規劃與經營—以台北縣之「九年一貫easygo教學資源網站」為例〉,《視聽教育雙月刊》第45卷第3期,頁2-14,2003年12月。
張民杰:〈超學科統整模式之一—問題導向學習在國中九年一貫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新竹師院學報》第17期,頁389-424,2003年12月。
張秀雄、吳美嬌、劉秀嫚:〈合作學習在公民養成教育上的意義〉,《公民訓育學報》第8輯,頁123-152,1999年6月。
梁其姿譯,Jacques Le Goff著,:〈新歷史(上)〉,《食貨月刊》第12卷第10、11期,頁64-71,民國72年2月。
游家政:〈建構主義取向課程設計的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第1卷第3期,頁31-46,1998年7月。
曾春燕、王淑芳:〈PBL—教育創新方法探討〉,《現代教育科學》,S1期,頁6-8,2006年。
楊家興:〈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第22期,頁40-48,1995年8月。
楊家興:〈網路教學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台灣教育》第607期,頁2-9,2001年7月。
楊昭儀、徐新逸:〈建構網路學習社群的教學設計模式〉,《視聽教育雙月刊》第39卷第3期,頁15-27,1997年12月。
溫明正:〈跨世紀網路教學之探討〉,《師友》第396期,頁10-16,2000年6月。
溫嘉榮:〈資訊與電腦網路科技對教師的衝擊〉,《教育研究月刊》第72期,頁10-14,1999年8月。
溫嘉榮:〈教師如何將資訊融入學科成為教學工具〉,《資訊與教育雜誌》第105期,頁78-81,2003年1月。
詹雅婷、張基成:〈網路化專題導向學習於師資培育課程之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第6期,頁26-39,2001年6月。
廖苑茜:〈網路教學資源中心之規劃—以數學學習領域為例〉,《國民教育》第43卷第5期,頁17-22,2003年6月。
趙建群:〈論“問題史學”〉,《史學理論研究》第1期,頁92-100,1995年。
蔡清田:〈建構主義取向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第1卷第3期,頁15-30,1998年7月。
蔡明春、蔡少斌、劉興臺:〈新竹市中小學推展網路教學之障礙〉,《新竹師院學報》第20期,頁245-268,2005年6月。
歐陽誾、蔡竺君:〈網路輔助自然科學習對不同能力水準及性別之國小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第14期,頁137-188,2001年6月。
鄭夙珍:〈小組探究教學結合網路學習成效初探〉,《教育研究資訊》第10卷第5期,頁111-136,2002年10月。
賴春金、李隆盛:〈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中等教育》第43卷第4期,頁87-91,1992年8月。
賴佳賢:〈營造學習者為中心的合作學習環境〉,《視聽教育雙月刊》第41卷第1期,頁20-29,1999年8月。
簡妙娟:〈合作學習在公民科教學之應用〉,《嘉市文教》第49期,頁49-57,1997年6月。
嚴海燕:〈“問題解決”教學中教師角色的定位思考〉,《課程教材教學研究》第11期,頁34-35,2006年11月。
顧大維:〈從數位教學平台使用的迷思:看教學設計在數位學習應扮演的角色〉,《教育研究月刊》第131期,頁118-126,2005年3月。
四、網路資源
教育部電算中心,http://www.edu.tw/moecc/images/main_image.jpg。
西文部分
一、專書
Delisle, Rober. 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997.
Levin, Barbara B. Energizing Teache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ith Problem-Based Learning.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001.
Lambros, Ann.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K-8 Classrooms. A Teacher’s Guide to Implementation.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Inc. A Sage Publications Company, 2002.
Lambros, Ann. Problem-Based Learning—in Middle and Hhigh School Classrooms—A Teacher’s Guide to Implementation.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A Sage Publication Company, 2004.
Savin-Baden, Maggi and Claire Howell Major. Foundation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Great Britain-by MPG Books Ltd, Bodmin, Cornwall, 2004.
二、期刊
Allen, Deborah E., Duch, Barbara J. and Groh Susan E. 〝The Power of Problem-Based Learing in Teaching Introductory Science Courses.〞 New Directio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68 (1996): 43-52.
Barrows, Howard S. 〝Problem-Based Lear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 A Brief Overview. 〞New Directio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68 (1996): 3-11.
Edens, Kellah M. 〝Preparing Problem Solv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through Problem-Based Learing. 〞 College Teaching 48.2 (1996): 55-60.
Savoie, Joan M. and Hughes, Andrew S. 〝Problem-Based Learing: As Authentic as it gets. 〞Educational Learningship 52.3 (1994): 54-57.
Stepien, William and Gallagher, Shelagh. 〝Problem-Based Learing as Classroom Solution. 〞Educational Learningship 50.7 (1993): 25-35.
Wilkerson, Luann. 〝Tutors and Small Gyoups in Problem-Based Learing: Lessons from the Literature. 〞 New Directio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68 (1996): 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