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思宇 |
---|---|
論文名稱: |
《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人文現象之研究 Taiwanese Cultural Phenomeno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Study of the Column “Xīn-shēng-lǚ-qǐ-méng ” in 3-6-9 Tabloid |
指導教授: |
曾金金
Tseng, Chin-Chin 林翠鳳 Lin, Tsuey-F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24 |
中文關鍵詞: | 《三六九小報》 、〈新聲律啟蒙〉 、人文現象 、臺語 、臺灣話文 、價值觀 |
英文關鍵詞: | 3-6-9 Tabloid, Xīn-shēng-lǚ-qǐ-méng, cultural phenomenon, Taiwanese, Taiwanese-language, valu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5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西元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成為日本第一個海外殖民地,致使臺灣的語言系統、社會制度和文化層面受到相當大的衝擊。臺灣社會受到現代化觀點的召喚,努力突破傳統窠臼,如解纏足運動改變了臺灣女性的身體觀與生活模式。然而,在新事物、新文化、新觀點快速入侵臺灣之際,傳統漢學教育卻因臺灣總督府所實施的語言同化政策而逐漸沒落,甚至被新式教育所取代。知識份子深怕傳統漢學教育一旦被遺棄、被消滅,臺灣的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也隨之崩潰、瓦解。
於是,1930年臺南地區傳統知識份子創立漢文報刊《三六九小報》,並賦予維護、散播漢文學與傳統文化價值的厚望。其中,專欄〈新聲律啟蒙〉更是基於傳統詩學革命意識所創作的集體作品,具有四項特點:詩學訓練的教材、全文臺語創作、臺灣話文理念的實踐以及保留臺灣庶民文化特質。本篇論文以《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為研究對象,選出生命禮俗、處世教化與詈罵用語等三大庶民文化相關詞彙,藉由剖析詞彙意義與觀看文本脈絡,並參照當時代其他的文學作品與工具書,期望更進一步了解日治時期臺灣的各種文化現象、臺灣人的價值觀系統。
From1895 to 1945, Taiwan was ceded to Japan. As the first Japan’s overseas colony, Taiwan’s language system, social system and culture had a huge change, especially the general mood of society. Taiwan’s society was evoked by the Modernization, such as the release bound feet movement-- not only changed the body concept of Taiwan’s female, but also influenced their ways of life. While the Modernization had invaded Taiwan’s society quickly,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had started to be declined from the mainstream. The elite were afraid that i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was abandoned, the unique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 system will be disintegrated soon.
Therefore, a group of elite in Tainan launched a journal called 3-6-9 Tabloid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t could maintain and spread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the core of cultural value around. The column “Xīn-shēng-lǚ-qǐ-méng” is based on the revolutionary ideology of traditional poetry. It can be a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extbook, written in Taiwanese; that is to say, “Xīn-shēng-lǚ-qǐ-méng” fulfils the idea of Taiwanese-language, and preserves the unique feature in Taiwan folk culture.
This study adopts the view of the rites of passag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curse words from the “Xīn-shēng-lǚ-qǐ-méng” in 3-6-9 Tabloid.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n the text and context,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e Taiwan’s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the system of the core valu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一、 報刊、雜誌史料
《三六九小報》,三六九小報社,1930年9月-1935年9月(臺北市:成文書局複刻)。
《南方》,南方雜誌社,1941年7月-1944年1月(臺北市:南天書局複刻)。
《風月》,風月俱樂部,1935年5月-1936年2月(臺北市:南天書局複刻)。
《風月報》,風月報俱樂部,1937年7月-1941年6月(臺北市:南天書局複刻)。
《詩報‧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大成(1930-1944)》(臺北縣:龍文出版社,2007年)。
二、專著
David D. Cilmore著、何雯琪譯《厭女現象:跨文化的男性病態 Misogyny: the male malady》(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Michale Bernard、劉佑知合著《細說英語粗話American English Vulgarisms》(臺北市:商務印書館,2010年7月)。
中島利郎,《一九三○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3年3月)。
中國文化學院臺灣研究所,《臺灣文物論集》(臺中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王文斌,《瘋狂的教化》(臺北縣:新雨出版社,1994年)。
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市:南天書局,1996年)。
王祥齡,《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朱仲西等,《基隆市志》(基隆市:基隆市政府,1986年4月)。
朱承平,《對偶辭格》,(中國大陸長沙市:岳麓書社出版,2003年9月)。
江志宏,《臺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普度、祭厲與善書》(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5年5月)。
江燦騰,《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臺北市:南天出版社,2001年)。
佚名,《天堂地獄歌》(新竹:竹林書局,1987年2月)。
吳育臻編纂,《嘉義市志.卷二.人文地理志》(嘉義市:嘉義市政府,2002年)。
吳毓琪,《臺灣南社研究》(臺南市:南市文化,1999年)。
吳灜濤,《臺灣諺語》(臺北市:台灣英文出版社,1979年9月)。
呂正惠,《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問題》(臺北市:人間出版社,2002年)。
呂理政 ,《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縣:稻鄉出版社,一版二刷,2000年5月)。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
李秀娥 ,《臺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臺北縣:遠足文化,2006年7月)。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賴和先生全集》(臺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
李炳澤,《咒與罵》(中國大陸河北省: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李勤岸,《台灣話語詞的變化 Tai-ona-oe Gi-su e pian-hoe Taiwanese Lexical Change and Variation》(臺南市:真平企業有限公司,2003年)。
李勤岸,《母語教育:政策及拼音規劃》(臺南市:開朗雜誌,2006年)。
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市:龍文出版社,1989年)。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谷向陽,《中國楹聯學概論》,(中國大陸北京市:昆侖出版社,2007年2月)。
車萬育(清)著,黃熙年點校,《聲律啟蒙》(中國大陸長沙市:岳麓書社,1987年)。
周慶芳、洪富連、陳瑶塘、黃文榮、鍾進添合著,《台灣民間殯葬禮俗彙編》(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5年)。
林明義主編,《臺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臺北市:武陵出版有限公司,四版九刷,2002年6月)。
林美容,《白語圖說臺風雜記:臺日風俗一百年》(臺北市:台灣書房,2007年11月)。
林緝熙,《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五輯‧狄州吟草》(臺北縣:龍文出版社,2001年)。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臺北市:法務通訊雜誌社,1994年)。
花松村,《台灣鄉土全誌.第七冊(臺南市、壹南縣)》(臺北市:中一出版社,1996年5月)。
施士洁,《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一五種‧後蘇龕合集》(臺北市 : 臺灣銀行,1965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高雄市:春暉,2000年)。
胡萬川,《台南縣閩南語諺語集(一)》(臺南縣:臺南縣文化局,2002年)。
胡萬川,《蘆竹鄉閩南語歌謠(一)》(桃園市:桃園縣文化中心,1999年)。
胡萬川、呂興昌、陳萬益總編輯,《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1998年)。
胡萬川總編,《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縣中興新村:臺灣省政府文化處,1998年)。
范情等著,《女人屐痕:台灣女性文化地標》(臺北市:女書文化,2006年)。
范曄,《後漢書》(臺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65 年)。
唐德塹,《善化鎮鄉土誌》(臺南市:三和出版社,1982年9月)。
徐君、楊海,《妓女史》(臺北市:華成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8月)。
徐坤泉,《可愛的仇人》(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8年),頁65。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
索緒爾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中國大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翁聖峰,《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
高明士,《東西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一)家族、家禮與教育》(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9月)。
張炎憲主編,《歷史文化與台灣:台灣研究研討會紀錄》(臺北市:臺灣風物雜誌社,1988)。
張深切著,陳芳明、張炎憲、邱坤良、黃英哲、廖仁義主編 ,《張深切全集卷1.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上)》(臺北市:文經出版社,1998年1月)。
張深切著、陳芳明、張炎憲、邱坤良、黃英哲 、廖仁義主編,《張深切全集卷10.人間與地獄—李世民遊地府、荔鏡傳--陳三五娘》(臺北市:文經出版社,1998年1月)。
張惠芳,《張淑子及其作品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月。
梁明雄,《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1994年)。
許俊雅、吳福助主編《全臺賦》(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2月)。
連橫,《雅言》(臺北市:臺灣銀行,1963年)。
郭怡君、楊永彬編著,《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總目錄、專論、著者索引》(臺北市:南天出版社,2001年6月)。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台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0年)。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1987年3月)。
陳金田譯,《臺灣私法第一卷》(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6月)。
陳昭瑛,《臺灣與傳統文化》(臺北市:臺灣書店,1999年)。
陳哲三,《古文書與臺灣史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12月)。
陳雲川編,《江山美人》(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6月)。
陳瑞隆,《台灣生育、冠禮、壽慶禮俗》(臺南市:世峰出版社,1998年1月)。
陳肇興,《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四種‧陶村詩稿》(臺北市 : 臺灣銀行,1962年)。
凱瑟琳‧麥金儂(Catharine A. MacKinnon),《言語不只是言語—誹謗、歧視與言論自由》(臺北市:博雅書屋有限公司,2010年12月)。
游淑珺,《女界門風:台灣俗語中的女性》(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10年8月)。
曾秋美,《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市:玉山社,1998年6月)。
黃文博,《台灣人的生死學》(臺北市:常民文化出版社,2000年8月)。
黃勁連譯注,《增廣昔時賢文》,(臺南市:金安出版社,2002年7月)。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4年)。
黃哲永,《東石鄉閩南語歌謠(二)》(嘉義縣:嘉縣文化,1997年)。
黃萍瑛,《臺灣民間信仰「孤娘」的奉祀—一個社會史的考察》(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8年10月)。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一九二○-一九三二)》(臺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
經典雜誌,《臺灣教育四百年》(臺北市:經典雜誌,再版一刷,2006年11月)。
葉海編 ,《神祕殺人針》(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6月)。
廖漢臣,《臺灣兒歌》(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0年6月)。
臺灣經濟研究室,《臺灣雜詠合刻》(臺北市:臺灣經濟研究室,1958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人事編(第四冊)》(臺北市:臺灣銀行,1961年)。
劉達臨,《縱橫華夏性史:古代性文明搜奇(上)》(臺北市:性林文化,1995年8月)。
劉寧顏主編,《臺灣慣習記事第壹卷下(中譯本)》(臺中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潘朝陽,《臺灣儒學的傳統與現代》(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潘榮禮,《台灣孽恝話新解》(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5年8月)。
鄧火煙編,《仇海情天》(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6月)。
盧嘉興原著,《臺灣古典文學作家論集》(臺南市 : 臺南市立藝術中心,2000年)。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
蕭登福,《道佛十王地獄說》(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9月)。
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臺北市:聯合報社,1981年)。
賴惠川,《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四輯‧悶紅館全集》(中)(臺北縣:龍文出版社,2006年)。
薛文鳳、劉阿蘇、黃恭喜主編,《臺南市志.卷二,人民志人口篇》(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85年) 。
謝康,《賣淫制度與臺灣娼妓問題》(臺北市:大風出版社,1972年)。
謝雪漁,《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二輯‧奎府樓詩草》(臺北縣:龍文出版社,1992年)。
露絲.韋津利(Ruth Wajnryb),《髒話文化史》(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6年)。
三、期刊、研討會、專書論文、網路文獻
〈佛說鬼問目連經白話〉,《報佛恩網》(來源: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324.htm,讀取日期:2009年12月17日)。
王世慶〈日據初期臺灣之降筆會與戒烟運動〉,《臺灣文獻》37卷4期(1986年),頁111-151。
王俊中〈日本佛教的近代轉變—以佛學研究與教團傳教為例〉,《獅子吼雜誌》第33卷第4期(1994年4月)(來源: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MISC/mag86915.htm,讀取日期:2010年5月3日)。
王榮祥〈咒鄰全家死光光 老翁挨告〉《自由電子報》(2010年12月12日)(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12/today-south16.htm,讀取日期:2011年2月23日)。)
向麗頻〈《三六九小報》〈花叢小記〉所呈現的臺灣藝旦風情〉,中國文化月刊261期(2001年12月),頁48-76頁。
江燦騰〈日據時代臺灣反佛教色情文學的創作〉,《北縣文化》72期(2002年),頁82-105。
江燦騰〈日據時期臺灣新佛教運動的先驅—「臺灣佛教馬丁路德」林德林的個案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15期(2002年),頁255-303。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第26卷第1期(1988年5月),頁101-108。
吳瀛濤〈從歌謠看民俗〉,《臺灣文物論集》(臺中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頁271-294。
吳家翔、蘇聖怡、涂建豐〈粗鄙 藍議員批陳菊「搖屁股」〉(2009年10月20日),「蘋果日報網站」(來源: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028852/IssueID/20091020,讀取日期:2010年12月3日)。
呂興昌〈論鄭坤五的「台灣國風」〉,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來源: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l/li-heng-chhiong/tenn-khun-ngou.htm,讀取日期:2009年10月15日)。
李承機〈從清治到日治時期的〈紙虎〉變遷史—將緊張關係訴諸「輿論大眾」的社會文化史〉,收錄於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臺南市 : 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頁15-44。
李毓嵐〈日治時期臺灣傳統詩人的休閒娛樂—以櫟社詩人為例〉,《臺灣學研究》第7期(2009年6月),頁51-76。
杜保瑞〈從朱熹鬼神觀談三教辨正問題的儒學理論建構〉,《東吳哲學學報》第10期(2004年8月),頁55-92。
林弘勳〈日據時期臺灣煙花史話〉,《思與言》第33卷第3期(1995年9月),頁77-123。
林芳玫〈台灣三○年代大眾婚戀小說的啟蒙論述與華語敘事:以徐坤泉、吳漫沙為例〉,發表於國立臺北大學中文語文學系主辦《第四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2008年10月),頁1-26。
林淑娟〈謝三立怨三立 澎哥一再失控〉,《自由時報電子報》(2005年9月26日)(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sep/26/today-show2.htm,讀取日期:2011年2月23日)。
林淑慧〈《三六九小報》花系列專欄的女性身影及其文化意義〉,發表於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舉辦《精神分析、性別、視覺文化第三屆全國研究生論文會議》,2006年5月12日(來源:http://film.nctu.edu.tw/bulletinchqryview.jsp?e=200600007,讀取日期:2008年4月16日)。
林淑慧〈台灣閩南生命禮俗諺語的文化詮釋〉,《民間文學年刊》創刊號(2007年7月),頁111-144。
林翠鳳〈中國傳統蒙書敘說〉,《國文天地》11卷1期(1995年6月),頁50-55。
林翠鳳〈我國歷代蒙書析論〉,《臺中商專學報》29期(1997年6月1日),頁253-276。
施懿琳〈民歌采集史上的一頁補白—蕭永東在《三六九小報》的民歌仿作及其價值〉,發表於中興大學中文系《第三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2002年7月)。
柳書琴〈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台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年12月),頁19-55頁。
翁聖峰〈《鳴鼓集》反佛教破戒文學的創作與儒釋知識社群的衝突〉,《台灣文學學報》第9期(2006年12月),頁83-104。
高旭繁、陸洛〈夫妻傳統性/現代性的契合與婚姻適應的關聯〉,《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5期(2006年4月),頁47-100。
張學謙〈台語口語及書面語體的多面向分析〉,《語言暨語言學》1卷1期(2000年),頁89-117。
張聰秋〈男子校園上吊 老師集資「送肉粽」〉,《自由時報電子報》(2010年10月13日)(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oct/13/today-so1.htm,讀取日期:2011年2月14日)。
陳思宇〈台灣話文書寫實踐的探析─以蔡培楚〈新聲律啟蒙〉為觀察對象〉,發表於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舉辦《第五屆中區研究生台灣文學學術論文研討會》(2010年5月22日),頁50-74。
曾金金〈從台華英俗諺對比分析探討台灣文化特質〉,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整合型研究計畫之台灣多元文化之建構聯合成果發表會,2008年。
黃克武、李心怡〈明清笑話中的身體與情慾:以《笑林廣記》為中心分析〉,《漢學研究》19卷2期(2001年),頁343-374。
黃柏齡、戴榮賢〈法網專題:民國82年忍無可忍的家暴 鄧如雯殺夫〉,《華視新聞》(2010年12月27日),(來源:http://news.cts.com.tw/cts/society/201012/201012270639608.html,讀取日期:2011年2月21日)。
鄒宗德〈車萬育與《聲律啟蒙》〉,《歷史月刊》139期(1999年8月),頁111-113。
趙彥寧〈階級與自然主義的美學:評藍博洲的《台灣好女人》與江文瑜的《山地門之女》〉,《文化研究月報》第10期(2001年12月15日)(來源: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72.htm,讀取日期:2010年11月5日)。
蔡文正〈送肉粽習俗/送走吊死鬼魂魄 化煞氣〉,《自由時報電子報》(2010年10月13日)(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oct/13/today-so1-2.htm,讀取日期:2011年2月14日)。
蔡孟尚、黃美珠等〈九把刀演說 校長說:幹,太好聽了〉,《自由時報電子報》(2010年12月15日)(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15/today-t1.htm,讀取日期2011年1月12日)。
鄭縈 〈從語料庫看漢語情態動詞的詞序〉,《靜宜人文學報》14期(2001年),頁42-69。
四、學位論文
川路祥代,《殖民地臺灣文化統合和臺灣傳統儒學社會(1895-1919)》,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王書偉,《殯葬禮俗「禁忌」研究—以嘉義大林鎮為例》,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王麗珍,《「孝道」與「生命實踐」關係之研究—歸本於《論語》》,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江昆峰,《《三六九小報》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語文研究所中國文學組碩士論文,2004年。
江淑娟,《客語形象詞的文化探討》,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7月。
江燦騰,《殖民統治與宗教同化的困境—日據時期臺灣新佛教運動的頓挫與轉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吳少剛,《群己關係的儒學省察—以《論語》《孟子》倫理思想為中心》,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吳宗曄,《《臺灣文藝叢誌》(1919-1924)傳統與現代的過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宋光宇,《日據時期臺灣人對日本文化之迎拒:殖民性、現代化與文化認同》,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李坤達,《死亡與不死—台灣俗民道教魂魄觀的死亡哲學研究》,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李淑鳳,《台語羅馬字拼音史論》,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林駿華,《馬祖喪葬禮俗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邱藍萍,《賴仁聲兩個時代台語小說中的借詞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2月。
柯喬文,《《三六九小報》之古典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徐福全,《臺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國立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張志樺,《情慾消費於日本殖民體制下所呈現之文化社會意涵—以《三六九小報》與《風月》為探討文化》,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張惠芳,《張淑子及其作品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月。
莊振局,《春秋時代倫理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陳亮岑,《高雄縣竹子寮窯業生活空間變遷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靜瑜,《文類與故事的演變—以朱買臣休妻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廖祺正,《三十年代台灣鄉土話文運動》,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蔡依伶,《從解纏足到自由戀愛:日治時期傳統文人與知識分子的性別話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鄭怡卿,《臺灣閩客諺語中的女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蕭燕榮,《春秋時代孝親倫理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年。
戴淑珍,《新竹鸞堂善書《化民新新》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蘇志明,《孔孟荀禮學思想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蘇秀鈴,《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五、網路資料、資料庫與工具書
《南臺灣留聲機音樂協會》部落格,(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cfz9155cfz0678sv-cfz9155cfz0678sv/article?mid=11090&sc=1,讀取日期:2010年10月1日)。。
《大英百科全書》繁體中文版(來源:http://daying.wordpedia.com/)。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來源:http://hanji.sinica.edu.tw/index.html?)。
《漢羅台語文斷詞系統》(來源:http://poj.likulaw.info/hanlo_hunsu.php)。
《臺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來源:http://140.125.168.74/literaturetaiwan/poetry/home.asp)。
中天新聞片段「恐怖枕邊人part 1 鄧如雯殺夫」,(來源:http://www.ctitv.com.tw/newchina_video_c130v29320.html,讀取日期:2011年2月21日)。
台大圖書館與漢珍數位圖書公司合作,《漢文台灣日日新報》全文電子版資料庫(來源:http://smdb.infolinker.com.tw/)。
台灣總督府編,《臺灣俚諺集覽》(臺北市:南天出版社,1914年)。
江寶釵等人建置,《台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來源:http://140.125.168.74/literaturetaiwan/poetry/home.asp)。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建置,《臺灣大百科全書》(來源: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建置,《賴和紀念館》(來源:http://cls.hs.yzu.edu.tw:88/LAIHE/)。
阮昌銳編,《台灣的民俗》(臺北市:交通部觀光局,1999年)。另於《交通部觀光局訓練教材網》刊載電子全文(來源:http://admin.taiwan.net.tw/e-learn/,讀取日期:2010年12月20日)。
林俊育翻譯,《台語辭典(台日大辭典台語譯本)》(來源:http://taigi.fhl.net/dict/)。
國家圖書館建置,《臺灣記憶》(來源: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index.hpg)。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教育部線上電子字辭典。(來源: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教育部線上電子字辭典。(來源: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教育部線上電子字辭典。(來源: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index.htm)。
許雪姬、薛化元、張淑雅等撰,《臺灣歷史辭典》(臺北市:文建會,2004年)。
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7-2009年)。
陳憲國、邱文錫,《實用台灣諺語典》(臺北縣:樟樹出版社,再版,2001年3月)。
勞允棟編,《英漢語言學詞典 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中國大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楊允言建置,《台文/華文線頂辭典》,(來源:http://iug.csie.dahan.edu.tw/iug/ungian/soannteng/chil/taihoa.asp)。
漢珍數位圖書《臺灣人物誌資料庫》(來源:http://news8080.ncl.edu.tw/whos2app/start.htm)。
六、西文資料
Crystal, David.(1997).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mpactLaw Legal Glossary(來源:http://www.compactlaw.co.uk/legal_glossa).
LAWPACK(來源:http://www.lawpack.co.uk/legal_glossary_).
ONLINE ENCYCLOPEDIA(來源:http://www.encyclo.co.uk/).
Psychic Dictionary of Definitions(來源:http://www.psychics.co.uk/d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