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恬伶
Chen , Tien Ling
論文名稱: 劉大櫆「神氣說」在國語文教學之運用
指導教授: 潘麗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6
中文關鍵詞: 劉大櫆神氣說語感誦讀教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80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誦讀」原本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優秀傳統。古人十分重視誦讀教學,相信語文能力的培養,無論如何也離開不了誦讀。所謂「誦讀」:是一個將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的言語的過程,它透過朗讀、吟詠、唸誦等形式,將「目視」和「口讀」結合起來,通過誦讀將體會到的言語材料的思想、感情、韻律、情調傳達出來。一堂只能聽見老師滔滔不絕的講授,而不聞學生琅琅書聲的語文課,不是好的語文課。
    儘管在課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分段能力指標中,明文規定一到三年級要「1-7-2-1能流暢的朗讀出文章表達的情感。」四到六年級則要求「2-4-2-1能掌握不同文體閱讀的方法。2-4-2-2能讀出文章的抑揚頓挫與文章中感情。」到了七到九年級,則是具備「3-3-2-3能經由朗讀、美讀及吟唱作品,體會文學的美感。3-2-4-6能將所聽的重點歸納整理。3-2-5-7能在聆聽過程中適當的反應,並加以評價。3-2-3-3能活用不同閱讀策略,提昇學習效果。3-7-2-1能養成反覆推敲的習慣,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更具特色。」等能力,但是由於對紙筆測驗的重視,仍然普遍缺乏練習「讀」、「誦」的機會。現代學子的寫作能力大幅下滑,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不可否認的,語文教學中,「讀」的部分一直被忽略,則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
    「讀」的用處最廣,語文教學上應該特別注重它。古人對於「讀」的訓練並沒有年齡、身份的限制,但是有理解層次的差別。劉大櫆對藝術風貌與行文技巧(即對文章聲調節奏的重視)的重視,正是他論文的精華所在。他強調以「音節」來求文章的「神氣」的理論方法,成為後來桐城派文人代代相傳的不二法門。本論文希望能透過研究並實作的方式,將他的文學理論落實到教學現場,進而能提昇學生的寫作、閱讀等語言運用的能力。
    本論文運用文獻回顧探討有關劉大櫆「神氣說」文論的研究,並且以教學實作,來探討劉氏「神氣說」理論運用至實際教學活動的效果,佐以意見回饋法調查在教育現場的國文教師、國中學生對誦讀教學的瞭解及看法。根據意見回饋的結果,提出促進誦讀的教學方式。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範圍與研究方法。第二章,則是透過瞭解劉氏這位古文能手之理論,來探討桐城派學習古文之要。第三章則說明「神氣說」的現代定義,來探討誦讀與語感培養的相關問題。第四章以神氣說為理論基礎,提出文本的教學設計,並以實作佐之。第五章則以意見回饋法調查目前國中教育現場的師、生對誦讀教學的瞭解及看法。第六章「結論」,對於本研究的成果加以說明,並提出促進誦讀的教學方式。

    ◎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旨趣 1 第二節 研究現況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論文架構 11 第二章 劉大櫆生平研究 第一節 生平述略 壹、家世背景 16 貳、才學與經歷 17 參、門人弟子 20 第二節 文學成就 壹、習文之道 23 貳、古文成就 27 第三節 論文主張 壹、論文之能事 31 貳、神氣、音節與字句之關係 32 參、論文十二貴 34 第三章 「神氣說」的現代意詮 第一節 誦讀與「神氣說」 壹、誦讀、語感與神氣 40 貳、從「求神氣」到「得文氣」 49 第二節 相關的現代文論 壹、張靜二「文氣論詮」 54 貳、馮永敏「論文偶記」探賾 56 參、林文寶「朗誦研究」 59 第三節 求神氣之誦讀法 壹、誦讀法的歷史回顧 61 貳、誦讀的類型 62 參、現代誦讀法的提倡 64 肆、以誦讀求神氣之教學設計 71 第四章 「神氣說」在國語文教學上的運用 第一節 散文教學 75 壹、散文教學四讀法 76 貳、文言文的誦讀教學 81 參、教學評量 89 第二節 韻文教學 壹、古典韻文的誦讀教學設計 96 貳、新詩的誦讀教學設計 102 第三節 誦讀與寫作 壹、誦讀與寫作的關係 111 貳、讓學生誦讀自己的文章 115 參、運用誦讀法的作文教學 117 第五章 國中國文課誦讀教學之意見回饋──以台北縣某國中二年級為例 第一節 意見回饋方式說明 120 第二節 意見回饋結果說明 124 第三節 省思與建議 136 第六章 結論 144 ◎參考文獻 148 ◎附錄 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154 二、 大陸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    158 三、 香港中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 163 四、 香港中學建議背誦篇目 172 五 、《本國語文〔國語文〕領域/現行課程綱要》 184 ◎圖次 1. 圖1-3-1:全文概念心智圖 13 2. 圖1-3-2:第二章概念結構心智圖 14 3. 圖1-3-3:第三章概念結構心智圖 14 4. 圖1-3-4:第四章概念結構心智圖 15 5. 圖3-1-1:語感與其他語言能力關係圖 41 6. 圖3-1-2:語感影響語文素材層面圖 43 7. 圖3-1-3:誦讀的心理認知序列圖 48 8. 圖3-3-1:文本四讀法操作程序圖 71 9. 圖4-1-1:〈薑花〉一文心智圖 80 10. 圖4-1-2:學生圖像組織作品(一) 90 11. 圖4-1-3:學生圖像組織作品(二) 90 12. 圖 4-1-4:學生圖像組織作品(三) 91 13. 圖4-1-5:學生圖像組織作品(四) 91 14. 圖4-1-6:學生圖像組織作品(五) 92 15. 圖4-2-1:學生圖像組織作品(六) 100 16. 圖4-2-2:學生圖像組織作品(七) 101 17. 圖4-2-3:學生圖像組織作品(八) 101 18. 圖4-2-4:學生圖像組織作品(九) 108 19. 圖4-2-5:學生圖像組織作品(十) 108 20. 圖4-2-6:學生圖像組織作品(十一) 109 21. 圖4-2-7:學生圖像組織作品(十二) 109 ◎表次 1. 表2-1:【劉大櫆年譜簡述】 20 2. 表5-2-1國中教師對於《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對國中階段誦讀的總體要求,以及所任教年級誦讀具體要求的的了解 125 3. 表5-2-2國中教師對於誦讀文章對於提升國文程度的意見回饋表 125 4. 表5-2-3國中教師是否重視誦讀教學和誦讀訓練意見回饋表 127 5. 表5-2-4國中教師如何進行誦讀指導之意見回饋表 127 6. 表5-2-5國中教師對學生課堂誦讀表現之意見回饋表 129 7. 表5-2-6國中教師每節課進行誦讀指導的時間之意見回饋表 129 8. 表5-2-7國中生課堂閱讀方式意見回饋表 130 9. 表5-2-8國中生課堂誦讀課文表現意見回饋表 130 10. 表5-2-9國中生閱讀課文方式意見回饋表 131 11. 表5-2-10國中生寫作取材意見回饋表 131 12. 表5-2-11國中生課堂閱讀方式意見回饋表 132 13. 表5-2-12國中生作文表現意見回饋表 132 14. 表5-2-13國中生寫作練習意見回饋表 133 15. 表5-2-14國中生課外閱讀方式意見回饋表 133 16. 表5-2-15國中生課堂閱讀方式意見回饋表 134 17. 表5-2-16國中生默讀專注力意見回饋表 134 18. 表5-2-17國中生對國文課的興趣意見回饋表 135 19. 表5-2-18國中生理解文本程度意見回饋表 135

    ◎主要參考文獻
    一、 專書
    (一) 古籍著述(按作者年代先後順序)
    1. (南朝宋)劉勰《文心雕龍》,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1月初版。
    2. (宋)朱熹《朱子語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3. (明)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台北:廣文,1971年11月初版。
    4. (清)方苞著《方望溪全集》,台北:河洛,1976年。
    5. (清)劉大櫆著、吳孟復評點,《劉大櫆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6. (清)劉大櫆著、吳孟復評點《論文偶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7. (清) 姚鼐、吳汝綸著《姚惜抱尺牘‧吳摯甫尺牘》,台北:廣文,1994年。
    8. (清)姚鼐《惜抱軒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
    9. (清)姚鼐編著《古文辭類纂》,台北:三民,2006,初版一刷。
    10. (清)曾國藩著,《曾文正公全集‧文集》,台北,世界書局,1965年。
    11. (清)曾國藩《曾國藩教子書》,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8月二刷。
    12. (清)張裕釗撰《濂亭文集》,台北:文海,1974年,影印版。
    13. (清)梅曾亮撰《柏梘山房文集》,台北:華文,1996年。
    14. (清)蘅塘退士編《唐詩三百首》,台北:新潮出版社,2006年11月。

    (二) 現代著述(按出版年代順序排列)
    1. 朱自清、葉聖陶《精讀指導舉隅》,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2月上海初版。
    2.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明倫出版社, 1969年初版。
    3. 陳新雄編著,《校定補正中原音韻及正語作詞起例》,台北:學海出版社,1977年10月初版。
    4. 朱光潛《詩論》,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0年。
    5. 林清山譯,Richard E. Mayer《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0年初版。
    6. 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台北:莊嚴出版社,1981年。
    7. 吳宏一、 葉慶炳編《清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 ,1981年。
    8. 謝雲飛 《文學與音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2年。
    9. 張 健《明清文學批評》,台北:國家書局 ,1983年。
    10.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
    11. 楊炳輝《試談語感的本質》,北京:新蕾出版社,1985年。
    12. 殷傑《中國古代文學審美理論鑒 識 》,武昌:華中師範大,1986年。
    13. 劉錫慶《寫作》,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1986年。
    14. 朱榮智《文氣論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1986年。
    15. 朱榮智《文氣與文章創作關係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16. 《文學理論資料彙編》,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8年。
    17. 林文寶《朗讀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3月。
    18. 朱自清《荷塘月色》,台北:國家出版社,1989年。
    19.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89年5月,台灣初版。
    20.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桐城派研究論文選》,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
    21. 尤師信雄《桐城文派學述》,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22. 張少康《 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年。
    23. 邱燮友,《美讀與朗誦》,台北:幼獅出版,1991年。
    24. 何三本《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25. 吳金娥等著《國音及語言運用》,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26. 鄭昭明《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
    27. 趙建章《桐城派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3年。
    28. 葉紹鈞等編著《古文鑑賞集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2月再版。
    29. 童慶炳《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意義》,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
    30. 張靜二《文氣論詮》,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4月。
    31.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萬卷樓,1994年6月初版二刷。
    32. 董季棠《修辭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33. 鄔國平,黃霖編著《中國文論選‧近代卷》,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 年第1版。
    34. 張永德、關伯強、鄺瑞強、梁玉華等譯,John,L.Clark、Angela Scarino、John A. Brownell《提高學習素質》,香港:啟思出版社,1996年。
    35. 朱喬森編《朱自清散文全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1版。
    36. 韓進之等譯,Douglas L.Hintzman著《學習記憶心理學》,台北:五洲出版社,1997年10月。
    37. 吳宏一《清代文學批評論集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8年。
    38. 何三本《說話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9月。
    39. 唐弢《文章修養》,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10月重印。
    40.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41. 王尚文《語感論》,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42. 巴金《巴金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4月重印。
    43. 蔡師宗陽《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
    44. 潘師麗珠《雅歌清韻──吟詩讀文一起來》,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
    45. 吉姆‧崔利斯著,沙永玲,麥奇美,麥倩宜譯《朗讀手冊》,台北:天衛出版社,2002年1 月。
    46. 孟醒仁編著《桐城三祖年譜》,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47. 張春榮《修辭新思維》,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12月二刷。
    48. 潘師麗珠《古韻新聲──潘麗珠吟誦教學》,台北:幼獅文化公司,2003年。
    49. 夏丏尊、葉紹鈞《文學講話》,台北:書泉,2004,三版一刷
    50. 任蘇民編《葉聖陶教育論著選讀─教育與人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
    51. 王培光《語感與語言能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
    5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53. 張心科《接受美學與中學文學教育》,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年 6月第 1版。
    54. 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55. 周振甫《怎樣學習古文》,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2刷。
    56. 王水照編《歷代文話‧論文偶記》第四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57. 王水照編《歷代文話‧桐城文學淵源考》第十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二、 期刊論文(依出版年代順序排列)
    1. 段熙仲〈論桐城派的「義法」說及其實質〉,《江海學刊》第11期,1961年。
    2. 周啟賡〈桐城派文論〉,《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總第14期,1972年。
    3. 郁 沅〈桐城派美學理論中的「神氣說」 〉,《江淮論壇》第6期,1982年。
    4. 吳孟復〈論劉大櫆與桐城派〉,《江淮論壇》第4期,1983年。
    5. 賈文昭〈讀《論文偶記》偶記〉,《江淮論壇》第4期,1983年。
    6. 王鎮遠〈論劉大櫆在桐城派中之地位〉,《江淮論壇》第5期,1984年。
    7. 吳孟復,〈簡論神理氣味與格律聲色〉,《江淮論壇》第6期,1985年。
    8. 宋效永〈試論劉大櫆的「神氣音節」說〉,《桐城派研究論文選》,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
    9. 萬陸〈對桐城派散文之美學術評〉,《贛南師院學報》第3期,1986年。
    10. 萬陸〈桐城派散文理論述評 〉,《江淮論壇》第1期,1986年。
    11. 許結〈說桐城派之「神」〉,《江淮論壇》第1期,1987年。
    12. 何天傑〈劉大櫆在桐城派中地位的再認識〉,《華南師大學報》第2期,1989年。
    13. 徐天祥〈試論劉大櫆的詩歌理論〉,《江淮論壇》第3期,1989年。
    14. 劉守安〈劉大櫆的散文理論〉,《文史哲》第4期,1993年。
    15. 何沛雄〈劉大櫆的古文理論〉,《新亞學報》第16期,1993年1月。
    16. 馮永敏〈劉大櫆論文偶記探賾 〉,《臺北市立師範學報》第24期,1993年6月。
    17. 劉守安〈劉大櫆的詩歌理論〉,《文藝理論研究》第4期,1993年。
    18. 黃雅淳〈劉大櫆「文之能事」述評〉,《孔孟月刊》三十三卷第六期,1994年。
    19. 楊淑華〈劉大櫆「因聲求氣」說之理論與驗證〉,《臺中師院學報》,1999年6月,第13期。
    20. 孫玨〈論劉大櫆的散文風格〉,《江淮論壇》第5期,1996年
    21. 李君明〈桐城之祖劉大櫆〉,《文山師專學報》第2期,1999年。
    22. 潘麗珠〈古典詩歌聲情藝術及其美學義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 學報第三十期,2001年。
    23. 易然〈劉大櫆散文創作中的「神」「氣」論〉,《社會科學研究》第4期,2002年。
    24. 錢呂明〈文言文教學的理性思考〉《中學語文教學》2002年7月號。
    25. 魏子雲〈文學與音樂合一──略論桐城文派的文論〉,《文訊月刊》總第199期,2002年。
    26. 周金標〈論劉大櫆的宗韓傾向及其文學評價〉,《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11期,2003年。
    27. 姬中敏〈中學語文教育中的語感教學〉《中學語文教學》2004年3月號。
    28. 趙棟棟,〈桐城派的「因聲求氣」〉,《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5年。
    29. 胡元德〈古代文氣論的現代轉換〉,《齊魯學刊》,2006年第2期。

    三、博碩士論文(依出版年代順序排列)
    【博士論文】
    1. 張春榮《姚惜抱文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86年。
    2. 蔡美惠《方東樹文章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碩士論文】
    1. 吳淑惠《聲響與文情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2. 鄭美慧《 劉海峰論文偶記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3. 黃雅淳《劉大櫆散文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4. 羅彥文《國中學生國文閱讀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5. 陳玉芳《夏丏尊、葉聖陶讀寫理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6. 鄭芳郁《二十五史中聲情關念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7. 尤素曼《國中現代散文朗讀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碩士論文,2002年。
    8. 蘇金龍《中學國文情意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2年。
    9. 曾雅文《國中學生作文病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
    10. 鄭秀雪《兒童讀經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情緒智慧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四、網路資料
    1. 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http://www.tcp.gov.cn/
    2. 楊慎《升庵詩話》http://home.educities.edu.tw/f5101231/f52.html
    3. 姜夔《白石道人詩說》http://home.educities.edu.tw/f5101231/f8.html
    4. 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
    5. 國立教育編譯館:http://trc.nict.gov.tw/gs/cframe.htm
    6. 香港教育局:http://www.edb.gov.hk
    7. 中國現代教育網:http://www.cn21edu.com/news
    8. 基本學力測驗網站:http://www.bctest.ntnu.edu.tw/
    9. 教育部電子字典:http://www.edu.tw/e_dictionary.aspx
    10. 香港閱讀城:www.hkreadingcity.net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