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宏信
Lin, Hung-Hsin
論文名稱: 富貴天下---林宏信水墨創作論述
Kingdom of Wealth— the Ink Painting Creation of Lin, Hung-Hsin
指導教授: 孫家勤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1
中文關鍵詞: 紋飾圖案裝飾性設計風反求諸己接枝後現代
英文關鍵詞: pattern, decoration, design style, seek the cause in oneself, graft, post-modernis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6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傳統水墨藝術觀念與現代藝術思潮的論戰、對抗、分解…進而彼此互相挪用、融合、重組…,使得創作本質上對傳統文化有多樣的當代詮釋,是我很喜歡的創作議題。
    筆者想藉本篇論文研究,除讓自己對傳統水墨藝術觀念與現代藝術思潮融合運用之外,也對傳統紋飾圖案的裝飾性、藝術性、設計感做結合,並融入形式結構的應用,期能讓自己的繪畫風格能有所突破,更進一步。並以反求諸己之方法,從自己的歷史文化中打破藝術種類的藩籬,重新再加以新的詮釋及獲得新的能量,並激發出新的藝術光芒,並從別種藝術領域中吸取新的表現手法及技術,以增進水墨的變化性。而另一方法便是移花接木:即有如果農栽種果樹一般,用接木法把將要繁殖之果樹的枝或芽剪下,移接到其他植物的枝幹上。此方法卻可以同時吸收融合多種藝術形式,使得水墨畫能產生新的面貌,且還能延續傳統水墨的特質與特性,如此才能同時大量內化外來藝術的理論、觀念、技法與形式,也就更能創作出符合當代藝術精神的水墨作品。
    此次研究創作的作品,便是採用此兩種方式。「反求諸己」地把中國傳統觀念中代表富貴的牡丹圖像及象徵權貴的清朝宮廷服飾之紋樣拿來運用、重組,營造出新的視覺藝術,並「接枝」後現代主義中的創作觀念,在作品內容中並置當代社會流行商品的標誌,給予新的象徵意義,並與中國傳統紋樣互相合成或單獨呈現,藉由平面式的裝飾感、重複性的描繪及圖案式的呈現,展現出後現代主義中的解構性、寓言行、不確定性、反諷…等觀念。在外在形式上,亦隨畫面的需要而有所不同,期望能呈現出一種既有傳統水墨精神,又有當代性語彙的水墨作品。

    The arguments, fights, and disintegration between the ar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ink paintings and modern arts lead the two genres to borrow from each other, blend and reunite again. This phenomenon helps the nature of creation interpret traditional cultures in a variety of contemporary ways. This kind of creation is always personally favored by the author.
      The author is hoping to integrate the perspect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ink paintings with the trend of modern arts in the study, blending the decoration, aesthetics, and design of traditional patterns into the structure and style of the author’s personal paintings. In this way, the author may bring new elements into his artworks, seek the cause in history and culture to free himself from the limitation of art genres and obtain new energy to interpret arts in a whole new way. New expressions and techniques may be borrowed from other genres of arts to increase the variety of ink paintings. Another technique is grafting, which farmers attach twigs or buds of the wanted living plant to the branches of other plants. This method enables ink paintings to have a new life, absorb various art styles and keep its characteristics alive. In this case, theories, perspectives, techniques, and forms of foreign arts may be greatly internalized to create ink artworks better conforming to the spirit of contemporary arts.
    The work created in this study adopts these two methods. Firstly, “seeking the cause.” The study tries to create a new visionary artwork by utilizing and reuniting peonies, a symbol of wealth, and the patterns on royal clothing of Ching Dynasty, a symbol of power in Chinese traditional values. Secondly, “grafting.” The work is grafted onto the creative ideas of post-modernism. Contemporary trademarks or logos of popular products are placed in the work to give it a new meaning. The trademarks4 or logos may be blended into Chinese traditional patterns or be presented alone. The work is aimed at presenting the deconstruction, moral lessons, uncertainty, and irony of post-modernism by means of flat, decorative, and repetitive illustrations and pictures. In terms of exterior forms, the work is expected to be a successful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ink painting spirit and contemporary messag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mands of viewpoints.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7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8 第三節 研究與創作的關係 11 第二章 紋飾圖案的時代意義 12 第一節 紋飾圖案的裝飾性 12 第二節 中國傳統花草紋飾發展 15 第三節 傳統牡丹紋飾的寓意與象徵 18 第四節 清宮服飾的紋樣及其象徵意義 20 第三章 創作學理 27 第一節 後現代主義的啟示 27 第二節 當代水墨形式的多元性 32 第三節 象徵性與裝飾性之表現 40 第四章 創作理念 46 第一節 紋飾象徵的運用 46 第二節 裝飾性與設計風的再現 47 第三節 視覺藝術的呈現 50 第五章 作品分析 52 第六章 結論 65 參考書目 69

    一、專書
    1. 王林:《美術形態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年12月。
    2. 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7年。
    3. 伊哈布‧哈山<Ihab Hassan>,劉象愚譯:《後現代的轉向:後現代理論與文化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4. 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神話與意義》,楊德睿譯,台北:城邦文化,2001年。
    5. 里德:《現代繪畫簡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
    6. 林幸蓉:《圖案紋飾研究》,南投: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2001年1月。
    7. 黃光男:《宋代花鳥字畫風格之研究》,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
    8. 黃光男:<館長序文>收錄於《墨與彩的時代性》,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88年。
    9. 陳正雄:《清代宮廷服飾》,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8年。
    10. 陳經撰,王雲五主編:《尚書.詳解》,卷五,台北:商務印書館發行,1939 年12月。
    11. 雅岡(G.C.Argan):《藝術史學的基礎》,曾堉、葉劉天增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12. 黃朝湖等:《彩墨藝術文選》,台中:台中市文化局,2003年。
    13. 渥林格(Wihelm Worringer):《抽象與移情—藝術風格的心理學》,魏雅婷譯,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1992年。
    14. 葉兆信、潘魯生編著,《中國佛教圖案》,香港:萬里書店有限公司,輕工業 出版社,1989年。
    15. 傑姆遜(Fredic Jameson):《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16. 劉立行、沈文英:《視覺傳播》,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
    17. 劉汝醴撰、周積寅著:《中國畫論輯要》,大陸:江蘇美術出版,1985年1月。
    18. 劉思量:《藝術與創作》,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9年5月。
    19. 魯虹:《現代水墨二十年》,湖南:湖南美術社,2002年。
    20. 蔡綺:《新藝術研究─Art Nouveau》,台北:捷太出版社,1997年。
    21. 諶克終:《最新果樹園藝學》,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1965年6月。
    22. 謝宗榮:《台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台北:博揚文化出版社,2003年。

    二、期刊
    1. 余秋雨:<東方美學的現代生命>,《東方美學與現代美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美術館,1992年,頁280。
    2. 島子:<後現代藝術美學方法論闡釋>《後現代主義設計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頁115~130。
    3. 黃永川撰:<會向瑤台第一香:牡丹的姿容與文化意涵>《機畫造化—2006牡丹與中華插花藝術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頁122。
    4. 鄭岩、李清泉:<看時人步澀展處蝶爭來-- 談新發現的北京八里莊唐墓花鳥壁畫>《故宮文物月刊158》14卷,第二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年5 月,頁126--133。
    5. 謝東山:<前衛水墨─中國傳統繪畫的最後出路>,收錄於《彩墨藝術文選---黃潮湖等著》,台北:振輝美術印刷, 頁71。
    6. 羅木子撰:<談中國繪畫的特點>《藝術叢錄第六編》,台北:商務印書局,頁27。
    7. 顧世勇:<台灣符號林的間離性格>《雄獅美術》,258期,1992年8月,頁43。
    8. 洪文慶主編,郎紹君著:《中國巨匠美術周刊—林風眠》,中國系列005期,台北:錦繡出版社,1994年10月,頁24。
    9. 洪文慶主編,劉曦林著:《中國巨匠美術周刊—于非闇》,中國系列142期,台北:錦繡出版社,1997年5月,頁30。

    三、參考論文
    1. 林洪錢:《當代彩墨形式結構新蘊—林洪錢創作論述》,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2008年。
    2. 林素霞:《新藝術裝飾風格之創作與研究—以敦煌飛天造形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論文, 2005 年。
    3. 洪子敬:《中華紋飾圖像壁貼於室內設計中之應用》,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論文, 2009年6月。
    4. 徐偉軒,《神工鬼斧─商周青銅器紋飾研究及其在水墨創作中之表現》,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 2006年。
    5. 劉志宏,《後現代布袋戲特質應用於普普藝術風格平面設計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論文,2010年1月。
    6. 鄭統政:《以象徵、明喻、暗喻進行網路首頁關係設計之研究》,大同大學工學設計研究所論文,2004年7月。
    7. 蕭媺,《裝飾性之圖案思惟---蕭薇創作論述》,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四、網路
    1. Houli部落格新聞剪報
    http://tw.myblog.yahoo.com/jw!T1l.BhyYERjdugY1VA--/article?mid=193, 2010/2/1 搜尋
    2. 台北市立美術http://www.tfam.museum/07_Collections/Default.aspx?PKID=692 2010/5/2 搜尋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