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錦雀 Chin-chueh Wang |
---|---|
論文名稱: |
日治時期台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之研究 A Study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Citizen Characters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ing on Taiwan |
指導教授: |
林玉体
Lin, Yu-Ti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日治時期 、公民教育 、公民特性 |
英文關鍵詞: |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ing on Taiwan, Citizenship Education, Citizen Character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究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五十年期間,殖民統治者期望經由教育內容的控制,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殖民政府藉由學校體系和非學校體系內相關公民教育的實施,灌輸何種意識型態?又透過此一形塑過程,台灣人展現出何種公民特性?殖民統治者心目中期待培養的理想殖民地國民形象,和日本內地教育官員所期望的理想日本國民形象有何不同?
欲釐清這些疑問,尚須剖析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所辦的公民教育和社會教育,是否充分發揮了教育的社會化、選擇與分配的功能?也必須實際去瞭解並分析教材的內容。因此分析「修身」和「國語」這二種與塑造公民特性極具關聯性的教材,是必須的研究途徑。
至於未能就學之群族,殖民者實施怎樣的社會教育方式和內容,傳達了怎樣的教學材料和意識形態,也是值得探究的分析範圍。此外,殖民者推行五十年的教育目標是否落實?政策推動的目標和台灣人在受過殖民教育後所展現的公民特性是否符應?最後,希望透過耆老的回憶錄和口述歷史,加以檢證分析。凡此均是本研究致力的重點。
基於「回顧與前瞻」的史學觀點,且在追溯根源的動機驅使下,筆者認為,對於日治時期學校相關公民教育之實施政策和當時民間社會所展現的國民特性,實有必要加以探究。故本研究致力於從教育相關主題和資料進行探索,包含日治時期殖民和教育政策之演變、學校體系中公民教育的內容、非學校體系中公民教育的內容,社會教化運動、抗日運動以及當時社會民間生活與公民意識等範圍加以探討,以佐證統治者期望透過既定政策達成其特定欲達成之目標,並探析當時台灣人所呈現的公民特性。本文對於公民教育的探討較偏重於「塑造少國民的教育」,而對於公民特性的界定則傾向「具有國家觀念特質」加以探討,與現今之公民教育和公民特性義涵有所差異。
為使研究主題和內容能扣緊對當時社會所呈現之公民特性加以探究,故全文擬分成七章:
第一章、 緒論,說明本研究問題背景、研究動機、目的、資料來源、研究方法、回顧相關研究,以及釐清相關研究概念。
第二章、 簡述(一)綏撫時期的同化政策-採無方針及漸進主義(1895-1919)、(二)文治時期的同化政策-採內地延長主義(1919-1937)、(三)皇民化時期的同化政策-採軍國民主義及皇民化運動(1937-1945)等三個演變階段和政策方針中,日本統治者之殖民和教育政策的演變。
第三章、 簡述學校體系中教育的內容,包含公學校課程沿革,與培養日本國民精神最直接相關的「國語」與「修身」教科書分析。
第四章、 簡述非學校體系中教育的內容,包含社會鄉土教育、社會教化運動、皇民奉公會組織與活動、以及皇民化期間的文化政策活動。
第五章、 當時社會民間生活概況與公民意識,包含武裝抗日運動、自治自決運動、臺灣新文學運動、電影活動、台灣民眾對皇民化政策之回應,以及從口述歷史中拾摘當時臺灣人的想法,以了解當時社會的民間意識。
第六章、 日治時期台灣教育之影響及比較研究,包含與內地(日本)教育之比較、日治時期殖民教育成效和展現的公民特性、對台灣戰後公民教育之影響以及與其他日本殖民地之教育成效比較。
第七章、 結論:包括對研究課題的回應、研究啟示、研究貢獻、研究困難與不足之處,以及未來課題。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歷史研究和比較研究方法後,獲得許多發現。並提出下列研究啟示:
一、 應以台灣教育的台灣化為優先,並彰顯台灣教育的主體性。
二、 落實本土教育,強調鄉土教育。
三、 台灣教育機會均等之落實。
四、 尊重多元文化(及各種台灣本土語言)的和諧存在。
另外,從研究史上說,本論文至少在下列二點作出貢獻:
第一、拓展教育史研究的介面。本論文從「公民教育」的概念出發,試圖透過分析學校體系以及非學校體系內與公民教育相關的政策和內容,以及可能影響公民特性養成的議題加以分析。這樣的討論,不僅是狹義的台灣教育史研究,同時也可以找到政治史、社會史和文學發展史研究的連接面。
第二、補足教育史研究的空白之處。尤其對於至今較少為人關注的當時民間生活概況和公民意識的表現此一議題,本論文透過閱讀整理相關日治時期的傳記、回憶錄、著作,以及耆老口述歷史資料,試圖透過這些異於日本官方所彙整公布的統計數字加以真實的呈現當時人的想法和感受。
其次,本論文除了重視同時其不同地區和國家的發展外,也重視不同時期同一各地區的發展狀況,不僅重視歷史研究縱向發展,也在乎橫向比較。透過對這些不同反應的分析,我們或能更正確地評估日本殖民統治對台灣人的影響。如此的努力除了有助於對台灣教育史的脈絡更加釐清外,也可以達到泛文化的研究成果。
A Study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Citizen Characters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ing on Taiwan(1895-1945)
Chin-chueh W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what kind of citizen characters Japanese expected Taiwanese to be and by what kind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to complete their colonial goal under Japanese Ruling on Taiwan.
It contains 7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Chapter 1 is the preface. In chapter 2, introduce the evolution of colonial and educational polic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ing on Taiwan. Chapter 3 illustrates the content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Chapter 4 explains the contents of social education. In chapter 5, show how Taiwanese live and what they think about. Chapter 6 applies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get mor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Finally in chapter 7, some suggestions and challenges to be dealt with.
Through documentary analysis, historical approach, and comparative approach, several conclusions result from the findings and discussions of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recommends some hints as follows:
1. extol the priority of Taiwan style and reveal the autonomy of education in Taiwan.
2. implement indigenous education and emphasize native place education.
3. realize the equitable opportunities for schooling.
4. respect every culture and every native language.
Keyword:
Citizenship Education
Citizen Characters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ing on Taiwan
參考書目
《日本據台初期重要檔案》,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年。
《日據時期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
《台灣公立國民學校規則》,第12、17、20、23、30條。
《台灣日日新報》,1925年1月14日第2版。
《台灣民報》,社評〈團結組織的必要〉,第94號,1926年2月28日。
《台灣民報》,第155號。
《台灣事情》,1936年:203~204。
《台灣時報》,<徵兵特輯>,1944年9月號,台灣總督府情報部。
《台灣教育會雜誌》,〈內外彙報の學事諮問會〉,第一號 ,1901年7月。
《台灣教育會雜誌》,第11號,1903、2年。
《台灣教育會雜誌》,第12號,1903年。
《台灣教育會雜誌》,第28號,1904年。
《台灣教育會雜誌》,第34號,1905年。
《台灣教育會雜誌》,第3號,1901年。
《台灣教育會雜誌》,第4號,1901年。
《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校友會雜誌》,第17號,1905年。
《台灣總督府第四十三統計書(1939年)》,台北,1939年。
《台灣總督府報》,台北,台灣總督府,1899年。
《台灣總督府檔案》1896年乙種永久第30卷參照民學第196號。
《台灣警察沿革誌》卷三,台灣總督府警務局,1939年。
《民俗台灣》第2卷第2號,編輯後記,《皇民化政策與民俗台灣》,台北,1941–1944年。
《田健治郎日記》,1922年12月25日。
《田健治郎日記》,1922年9月29日。
《岩波講座日本歷史21、近代8》,東京,1977年1月。
《林獻堂日記》,1940年11月6日;11月7日;11月8日;11月18日;11月28日;1941年2月2日。
《社會教育要覽》,台中,1939年。
《後藤新平文書》第8部第107號,<鳳山公學校現今狀況概要>。
《國語學校校友會雜誌》,第20號,1906年。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戶第一部調查第二回報告書》,第4冊。
<國家教育>第33號,國家教育社,1985年1月18日。
ねずまをし著,程大學譯,<『皇民化』政策與『民俗台灣』>,《台灣文獻》33卷2期,1981年2月。
上沼八郎,《伊澤修二》,東京,吉川弘文館,1962年。
土沼八郎一文,<台灣省通志搞整修辦法>,87、88期,1993年7、8月。
小川義明,〈國民學校制度の輪廓と本島の國民學校〉,《臺灣教育》,467號,1944年6月。
小森德治,《佐久間佐馬太》,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內財團法人台灣救國團,1933年。
小森德治,《明石元二郎》,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28年。
山本美越乃,《殖民地政策研究》,1920年。
山住正己,《日本教育小史》。東京,岩波新書,1987年。
山崎睦雄,《國語問題的解決》,台北,1939年。
山邊健太郎,《日本統治下的朝鮮》,東京,岩波書房,1971年。
山邊健太郎,《現代史資料》,東京,みすず書房,1977年。
山邊健太郎編,『現代史資料(21)台灣(1)』解說,東京,書房,1971年。
川村竹治,《台灣的一年》,東京,時事研究會,1930年。
中內敏夫,《軍國美談と教科書》。東京,岩波新書,1991年。
中村哲,《文化政策としての皇民化問題》,台灣時報,1941年。
中越榮二,《台灣の社會教育》,1993年10月。
井出季和太,《台灣治績志》,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37年。
文教局學務課,<學制改革に就いて>,《台灣時報》,4月號,1943年。
文部省,《學制五十年史》,卷二,東京,1972年。
方豪,〈台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國立台灣大學三十週年校慶專刊》,台北。
木下龍〈本島教育ニ關スル卑見〉,《臺灣教育會雜誌》第5號,1902年6月。
木村匡,〈台灣の普通教育〉,《台灣教育》第28卷第4期,1904年7月。
木村匡,<台灣の普通教育>,《台灣教育》第449號,1939年12月1日。
木村匡,<台灣の普通教育>,《台灣教育》第465號,1941年4月1日。
王乃信、林至潔,《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2編,治台以後的治安狀況,中卷,台灣社會運動史,第四冊無政府主義運動民族革命運動農民運動,台北,創造出版社,1989年。
王文玲,《日據時期台灣電影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王育德,《台灣-苦悶ずる歷史》,東京,東京弘文堂,1970年。
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草根出版社,1999年。
王金海,〈台灣教育關私見〉,《台灣青年》,第3卷第2號,1921年8月。
加藤春城,〈國語讀本卷一、卷二編纂要旨〉,《台灣教育》419號,1937年。
加藤春城,《台灣教科書の編纂について》,東京,1939年。
古川哲史,《日本道德教育史》,有信堂,1972年。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東京,音羽書房,1962年。
台中州教育會,《『教育實際化』第七輯—學校經營》,上卷,1935年。
台中州教育會,《台中州教育實際(二)—公學校の修身教育》,上卷,1931年。
台中州教育課,《台中州教育展望》,1935年。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調查,《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的研究》,1935年。
台北師範學校,《教育敕語の調查》,1939年。
台南州,《社會教育要覽》,台南,台灣日日新報社台南支局,1936年12、20。
台南州,《社會教育概況》,1939年。
台灣行政長官署,《台灣省教育概況》,1946年。
台灣神職會,《國式葬祭指針》,1938年。
台灣教育會,《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台灣教育會,1939年。
台灣總督府,《公學校修身書,教師用,卷一》,台北,台灣總督府,1913年。
台灣總督府,《公學校修身書卷五卷六編纂趣意書》,台北,台灣總督府,1919年。
台灣總督府,《台灣の社會教育》,台北,台灣總督府,1937–1942年。
台灣總督府,《台灣公學校教科書編纂趣意書第一篇,公學校修身書》,卷2~卷4,台北,台灣總督府,1913年。
台灣總督府,《台灣事情》,台北,台灣總督府,1942年。
台灣總督府,《台灣統治概要》,台北,台灣總督府,1945年。
台灣總督府,《台灣統計總覽》,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台灣蕃人事情》,台北,台灣總督府,1910年。
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第三十(1925)統計書》,台北,台灣總督府,1928年。
台灣總督府,《理蕃概要》,台北,台灣總督府,1913年。
台灣總督府,《詔勃、令旨、諭告、訓達類纂》,台北,台灣總督府,1985-1940年。
台灣總督府,<中川總督著任的訓示>,《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台北,台灣總督府,1940年。
台灣總督府情報局,《時局下台灣の現在と其將來》,台北,台灣總督府,1940年。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警察機關の構成〉,《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編,台北,台灣總督府,1933年。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4卷,台北,台灣警察協會,1933-1941年。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台灣警察法規(下)》,台北,台灣警察協會,1943年。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誌稿》,台北,台灣警察協會,1932年。
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理蕃誌稿》,第1卷,青史社,1989年。
台灣總督警務局,《高砂族の教育》,台北,1941年。
平邊淑郎,〈台灣人施政方針〉,《台灣青年》,第2卷第1號,1918年。
弘谷多喜夫‧廣川淑子‧鈴木昭英,〈臺灣‧朝鮮における第二次教育令におる教育體系の成立過程>,《教育學研究》39卷1號,1972年。
田健治郎,〈台灣始政訓示〉,《台灣時報》,106:11-26,1919年9月。
白井朝吉、江間長吉著,《皇民化運動》,台北,東台灣新報社台北支局,1939年。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台灣〉,《國家協會》,第42卷第9號,東京帝國大學,1929年9月。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の台灣》,日本,岩波書局,1929年。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の台灣》,東京,國家協會,東京帝國大學,1928年。
矢內原忠雄著,《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東京,岩波書店,1988年。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
伊能嘉矩,《理蕃誌稿》第一編,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18-1938年。
伊澤修二君還曆祝賀會,《樂石自傳教育週遊前記》,1912年。
吉野秀公,《台灣教育史》,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27年。
朴慶植,《朝鮮三一獨立運動》第二章,東京,平凡社,1976年。
江間常吉、白井朝吉合著,《皇民化運動》,台灣新報社,1939年。
竹內清,《事變と台灣人》,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43。
竹越與三郎,《台灣統治志》,東京,東京博文館,1905年。
何義麟,《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台灣的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文研究所,1986年。
佐藤源治,《台灣教育の進展》,台北,台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1943年。
吳文星,〈日治時期台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台灣文獻》,第51卷第2期,2000年6月。
吳文星,〈日據時代台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卷16期3,1978年。
吳文星,〈東京帝國大學與台灣「學術探險」之展開〉,《台灣史研究百年—回顧與展望》,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1997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領導社會階層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吳文星,《台灣教育史展示規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2000年。
吳文皇,《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1992年。
吳密察,〈從日本殖民地教育學制看台北帝國大學的設立〉,《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吳密察,〈臺灣近代國家的形成〉,《建立臺灣的國民國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吳密察、吳瑞雲,《台灣民報社論》,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吳濁流,《吳濁流集》,台北,前衛出版,1991年。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草根出版,1995年。
呂澤俊義,《憲法》,東京,有斐閣,1985年。
尾崎秀樹,《舊殖民地文學の研究》,東京,勁草書房,1971年。
李永熾,〈明治日本「家族國家」觀的形成〉,《日本近代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年。
李園會,《日本統治下にぉける台灣初等教育の研究》,瑞和堂,1981年。
李筱峰,〈二二八事件前的文化衝突〉,《史聯雜誌》,第19號,1991年。
李筱峰、劉峰松,《台灣歷史閱覽》,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1994年4月。
村上重良,《國家神道と民眾宗教》,東京,吉川弘文館,1982年。
杜正勝,〈中國史在台灣研究的未來〉,《歷史月刊》,第92期,1995年。
杉山靖憲,《台灣歷代總督之治績》,朝鮮,帝國地方行政學會朝鮮本部,1922年。
汪知亭,《台灣教育史料新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周婉窈,《日治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社,1989年。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教育》,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岡野才太郎,〈生番人の國法上の地位〉,《台灣慣習記事》,6卷11號,1906年。
岩城龜彥,《台灣的蕃地開發蕃人》,台北,理蕃の友,1936年。
東石郡葬祭改善會,《東石郡葬祭改善會則》,台南,1940年。
東鄉實、左藤四郎,《台灣殖民發展史》,台北,晃文館,1916年。
林正芳譯,E.Patricia Tsurumi著,《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年。
林玉体,《教育改造與政治革新》,台北,師大書苑,2000年。
林呈祿,〈對台灣教育令的批評〉,《台灣青年》,第4卷第1號,1922年。
林忠勝,《朱昭陽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林忠勝,《陳逸松回憶錄—太陽旗下風滿台》,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林品桐,〈日據初期之「國語」(日語)教育政策及措施〉,《台灣文獻》,第50卷,第2期,1999年。
林茂生,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台北,新自然主義,2000年。
林莊生,《一個海外台灣人的心思》,台北,望春風文化,1999年。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武內貞義,《臺灣慣習》,台北,1915年。
近藤任一,《太平洋戰下終末期朝鮮的政治》,朝鮮史料編纂會,1961年。
金耀顯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室編,《日本帝國統治下的朝鮮》,東京,朝鮮青年社,1978年。
長谷川清傳刊行會編,〈長谷川清傳〉,1972年。
信濃教育會編,《伊澤修二選集》,東京,1958年。
春山明哲,〈臺灣における皇民化政策〉,菅孝行編,《叢論 日本天皇制Ⅱ》,東京,拓植書房,1987年。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刊行,《皇民奉公運動》,皇民奉公會宣傳部,1942年。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譯,〈日本的台灣殖民地支配史研究的成果〉,《當代》,第87、88期,1993年7月、8月。
衫浦和作,《明治二十八年台灣平定記》,台北,新高堂書局,1896年。
唐澤富太郎,《教科書の歷史》,東京,創文社,1980年。
宮川次郎,《台灣の政治運動》,台北,台灣實業畍社,1931年。
徐南號,〈日本統治時期對台灣教育之影響〉,《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1996年。
桑原作次,《天皇制教育》,三省堂,1977年。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上冊,台北,文星書局,1966年。
海老原治善,《現代日本教育政策史》,卷1,東京,1965-67年。
海後宗臣‧仲新,《教科書でみゐ近代日本の教育》。東京,東京書籍株式會社,1986年。
秘書類纂,台灣資料,秘書類纂刊行會,1936年。
高山凡石,《道》。台北,皇民奉公會宣傳部,1943年。
高岡武明,〈公學校の修身科につきて〉,《臺灣教育會雜誌》,第4號,1902年。
高濱三郎,《台灣統治概史》,東京,新行社,1936年。
國民精神總動員台北支部,《本島婦人服裝の改善》。台北,1940年。
國府種武,《台灣にぉける國語教育の展開》,台北,第一教育社,1931年。
國府種武,《台灣における國語教育の展開》,台北,第一教育社,1941年。
張文環、廖清秀譯,《滾地郎》,台北,鴻儒堂,1976年。
張正昌,《林獻堂與台灣民族運動》,師大歷史,1980年。
張炎憲,〈日據時代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卷23,期11,1985年。
張炎憲,〈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與分裂〉,《中國海洋史發展論文集》,中研院三民所,1984年。
張炎憲,〈簡介日本對日據台灣史的研究概況〉,《思與言》,卷17期4,1979年。
張國興,〈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台灣社會的變化〉,《台灣史論文精選 下》,台北,玉山社,1996年。
張國興,〈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台灣社會的變化〉,《台灣史論文精選》,1996年。
張勝助,《日據時期台灣報界的抗日運動》,文化政治,1981年。
莊永明,《台灣百人傳》(1)(2)(3),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
許世楷,《日本統治下の台灣─抵抗と彈壓》,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72年。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許倬雲、李國祁主講,李惠華整理,〈近百年來中國的歷史學發展軌跡〉,《歷史月刊》第154期,2000年。
許雪姬,〈王振華訪問記〉,《口述歷史》,第三期,1992年。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陳三郎,《日據時代台灣留學生之研究》,東海歷史,1981年。
陳正醍:〈台灣の鄉土文學論戰(1977-1978)〉,《台灣近代史研究》,第3號,1981年。
陳俐甫,《日治時期台灣政治運動之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
陳紹馨,《台灣省通至稿卷二人民志人口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64年。
堀尾輝久,〈大正民本主義と教育〉,《天皇制國家と教育》,東京,青木書店,1990年。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
朝鮮總督府,《施政三十年史》,京城,1940年。
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黃呈聰,〈對於台灣人兵役問題〉,《台灣民報》,卷2期15,東京,1924年。
黃秀政,〈台灣武裝抗日運動:研究與史料(1895-1915)〉,《思與言》,卷23期1,1985年。
黃昭堂,《台灣總督府》,東京,教育社,1981年。
黃得時,〈從台北帝國大學到國立台灣大學現況〉,《台灣文獻》,卷26、27。411期合刊。
黃樹仁,《日據時期台灣知識份子的意識形態與角色之研究》,政大政治,1980年。
黃靜嘉,《日據時期之台灣殖民地法與殖民地統治》,台北,社會科學叢刊社,1960年。
黑田甲子郎,《田健治郎傳》,東京,田健治郎傳記編纂會,1932年。
奧田真丈,《教科教育百年史》,東京,建帛社,1985年。
楊碧川,《台灣歷史年表》,台灣文藝雜誌社,1983年。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1968年。
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O年代》,台北,前衛出版,1995年。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
葉榮鐘,《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社,1971年。
詹茜如,《日治時期台灣的鄉土教育運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鈴木作太郎,《台灣的蕃族研究》,台北,台灣史籍刊行會,1932年。
鈴木質編著,《臺灣學事年鑑》,台北,臺灣教育研究會,1940年。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卷4,台北,台灣總督府。
慶谷隆夫,《台灣の民風作興運動》,台灣時報,1937年1月號。
歐用生,〈日據時代台灣公學校課程之研究〉,《台南師專學報》,第12期,1979年。
蓮田善明,〈台灣の國語教育〉,《教育》,1938年8月。
蔡培火,〈台灣教育關根本主張〉,《台灣青年》,第3卷第3本。
蔡培火,《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立晚報叢書編輯委員會,1971年。
蔡培火,《與日本國國民書》,台北,學術出版社,1974年。
蔡禎雄,《日本統治下台灣における初等學校教科體の歷史的考察》,日本筑波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
蔡禎雄,《日據時代台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台北,師大書苑,1995年。
論文文化歷史,1984年。
駒込武,〈異民族支配の<教義>─台灣漢族の民間信仰と近代天皇制のあいだ─〉,《近代日本と殖民地4》,1933年。
賴和,《賴和集》,台北,前衛出版,1990年。
龍瑛琮,《文芸台灣と台灣文芸》,台灣近現代史研究會編,第3號,1982年。
戴國輝,《台灣と台灣人》,東京,研究出版,1979年。
濱田秀三編,《台灣演劇 現狀》,台北,丹青書房,1943年。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台灣蕃族圖譜》,台北,1921年。
謝春木,《台灣人は斯く觀ゐ》,台北,台灣民報社,1930年。
謝春木,《台灣人的要求》,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31年。
簡炯仁,《日據時期台灣知識份子的抗日運動—台灣民眾黨之研究》,台大政治,1977。
蘇瑞田,《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運動的資源動員—歷史學與社會學結合的嘗試》,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1998年。
鶴見佑輔,《後藤新平傳》,太平洋協會,1943年。
鶴見佑輔,《後藤新平傳》,卷1,東京,後藤新平傳記編纂會,1937-1938年。
鶴見佑輔,《後藤新平傳》,卷2,東京,後藤新平傳記編纂會,1937-1938年。
鶴見俊輔著,李永熾譯《日本精神史》,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鶴見祐輔,〈後藤新平傳〉,《台灣統治篇(上)》,東京,太平洋協會出版部,1943年。
鷲巢敦哉,《台灣保甲皇民化讀本》,台北,台灣警察協會,1941年。
鷲巢敦哉,《台灣保甲皇民化讀本》,台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1941年。
鷲巢敦哉,《台灣統治回顧談》,台北,台灣警察協會,1943。
英文參書書目
Arnold.T.H,Education in Formosa,Department of Interior,Bureau of Education,Washington,1908。
Barclay, George,Coloni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in Taiwan,Princeton,1954。
Chen, Ching-chih,The Police and the Hoko Systems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Administration (1895-1945).in Albert Craig,ed.Papers on Japan,4.Cambridge,Mass,Harvard East Asian Reaserch Center,1967。
Chen, Edward I-te,Japanese Colonialism in Korea and Formosa︰A Comparison of its Effects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s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68。
Chen, I-te ,Japanese Colonialism in Korea and Formosa:A Comparison of its Effects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sm,Ph. 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68。
Chen,Ching-chih,Japanese Socio-Political Control in Taiwan,1895-1945,Ph.D.diss.,Harvard University,1973。
Dewey, John,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1903。
E. Patricia Tsurumi,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 1895-1945 ,Cambridge Mass, U.S.A. and London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George Barclay,Coloni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in Taiwan ,Princeton,1954。
Hall,Ivan P. Mori Arinori.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Harry J.Lamely, The 1895 Taiwan Republic:A Significant Episode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7.4:739-762, August,1968。
Kenjior Den,Assimilation Keynote of Taiwan Policy,Trans-Pacific:2.3,February-March 1923。
Lamely, Harry J., The 1895 Taiwan War of Resistance;Local Chinese Efforts Against a Foreign Power, in Leonard H.D.Gordon, ed.,Taiwan: Studies in Chinese Local History, New York,1970。
Michio, Nagai,Higher Education in Japan:Its Take-off and Crash,Tokyo,1971,p.45。
Miller, T.W.T.,ed.,Education in South-East Asia,Sydney,1968。
Myrdal, Gunnar, Asian Drama, New York,1968。
Ralyston, Hayden J, Japan’s New Policy in Korea and Formosa,Foreign Affairs 2.3,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