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慈芳 Hsu, Cih-Fang |
---|---|
論文名稱: |
1950年代「山地歌舞」之形成與發展 The formation and expansion of “Aboriginal Song and Dance” in the 1950s |
指導教授: | 詹素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7 |
中文關鍵詞: | 山地歌舞 、山地平地化 、反共抗俄 、觀光事業 、勞軍 、宣傳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98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3 下載: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山地歌舞」是一個廣為人知的詞彙,亦是臺灣原住民的象徵之一。然而,現今對「山地歌舞」歡愉、同樂的印象,在1950年代卻有著反共抗俄之愛國意識的特殊意義。戰後山地行政以「山地平地化」為方針,政府瞄準原住民喜好歌舞,遂選定「山地歌舞」進行改進,使之成為含有政宣、康樂功能,亦背負國語推行任務之表演藝術,並成為國民黨利用臺灣原住民來與對岸共產黨進行文藝競逐。國家控制下的「山地歌舞」,除了經過1952年的全面統一改進外,至1956年改為賺取觀光外匯之工具,讓「山地歌舞」在文明與原始間擺盪不定。單就1950年代期間,「山地歌舞」即經歷強大變動,改變了山地社會原有的傳統樣貌,年青人不再以身為「山胞」感到驕傲,而是拋棄傳統、加快平地化腳步,以融入一般社會為榮。
本文旨在還原1950年代「山地歌舞」形成之過程,同時呈現當時同為政治與經濟服務之雙軌樣貌,由此針對其成為一歷史詞彙來探究,試圖為1950年起至原運前之「山地歌舞」下一定義,使其在既統一又混雜之時期訂立框架,能與原運後注重個別部落、族群性格作區別。
“Aboriginal Song and Dance” is a well-known word and also a symbol of Taiwanese aborigines. However, in contrast to the joyful and pleasant imagine this days, “Aboriginal Song and Dance” carried a patriotic significance of Anti-Communism and Sovietism in the 1950s. Administration on the mountain area focused on assimilating the mountain aborigines into Han Chinese (Mountain Aborigine Flatization) after the War. Since music and dance are aborigines’ favor, Government targeted “Aboriginal Song and Dance” for reformation, and made it a performing art with policy advocacy and recreation functions, carrying out with a mission of promoting Taiwanese Mandarin. Taiwanese aborigines were used by the KMT to compete on literary and artistic fields with the Communist Party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rait. In addi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 unification in the 1952, “Aboriginal Song and Dance” changed into a tool of earning tourism foreign exchange by 1956 and swung between primitive and civilization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nation. Within the 1950s alone, “Aboriginal Song and Dance” went through an enormous transformation which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mountain tribes. Young people no longer felt proud of being a mountain compatriot; instead, they abandoned their tradition, sped up for assimilation and rejoiced over integrating into the plain society.
This essay aims to restore the formation of “Aboriginal Song and Dance” in the 1950s and presents its dual purpose track serving for both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unction. Therefrom, the essay explores how “Aboriginal Song and Dance” became a historical word and tries to characterize “Aboriginal Song and Dance” between the 1950s to the time before Taiwan Aboriginal Movement and establish its framework in a time of both unity and intermixing in order to draw a distinction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focus on individual tribes and tribal features after the Aboriginal Movement.
一、檔案與史料
(ㄧ)數位檔案
《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六然居典藏史料》。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臺灣省臨時省議會》。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中國文化大學資訊中心:中華百科全書》。
《中國近代報刊:大公報(1902-1949)》。
《中華民國地方議會議事錄總庫》。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臺灣電影數位典藏中心》。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舊版報紙—數位典藏舊報紙》。
《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藏史料查詢系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臺灣大百科全書》。
《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
《聯合知識庫:全文報紙資料庫》。
(二)期刊
中央委員會第四組,《宣傳週報》,1952-1959。
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臺灣黨務》,1951-1957。
民族舞蹈月刊編輯委員會,《民族舞蹈月刊》,1958-1961。
臺灣省訓練團,《臺灣省訓練團團刊》,1946-1948。
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編,《山光週刊》,1952-1954。
觀光月刊社,《觀光月刊》,1965-不詳。
(三)出版品
丁岐元
1961 《烏來泰雅族音樂》。烏來:清流園山地文物館。
王志恆
1960 《日月潭風光》。臺北:民生印書館。
中央改造委員會幹部訓練委員會編
不詳 《實驗巡迴訓練工作總報告》。臺北:中央改委員會幹部訓練委員會。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
1954 《四十一、四十二年度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會報紀錄彙編》。不詳:中央委員會秘書處。
中央委員會第四組
不詳 《山地春秋及其他》。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
1961 《宣傳工作手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
中央總動員運動會報社會組編印
1954 《社會改造運動》。臺北:中央總動員運動會報社會組。
中國文藝協會
1960 《文協十年》。臺北:中國文藝協會。
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會臺灣省分會編
1954 《臺灣省山地教育實況調查報告書 第一期》。不詳: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會臺灣省分會。
竹中重雄
1935 《臺灣蕃族の歌:第一集》。大阪:不倒樂社。
李天民
不詳 《中國舞蹈集:Chinese folk dance》合訂本。不詳。
佚 名
1951 《東臺日報》。臺北:莊東方文化書局。
何志浩
1959 《民族舞蹈論集》。不詳: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
何金生
2005 《翻山越嶺三年汗》。不詳。
林惠祥
1991(1930) 《臺灣番族之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花蓮縣文獻委員會編印
1983(1953-1955) 《臺灣省花蓮文獻》。臺北:成文出版社。
花蓮縣政府
1952 《花蓮縣政自治二年》。臺北:臺灣省政府印刷廠。
1953 《花蓮縣政自治三週年》。花蓮:華文書局。
姚勇來主編
1959 《臺灣旅館業名鑑》。臺北:臺灣觀光導報社。
高 棪
1961 《中國民族舞蹈》。香港:海潮出版社。
高 棪編著
1977 《中國舞蹈概論》。臺北:維新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人模
1959 《花蓮大合唱、花蓮山地行合訂本》。臺北:四海出版社。
張 松
1953 《臺灣山地行政要論》。臺北:正中書局。
船曳實雄等著
1970 《臺北高等學校(1922-1946)》。東京:蕉業會。
許秀明
1960 《山地社會》。臺北:中一印刷局。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
1960 《國軍政工史稿》。臺北:國防部總政治部。
陳國鈞
1956 《蘭嶼雅美族》。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957 《臺灣東部山地民族》。不詳。
曾永坤
2012(1956) 《臺灣日月潭史略明海大觀》。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傅寶玉等編
1998 《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三輯:臺灣省政府公報中有關原住民法規政令彙編(1.2.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楊肇嘉
1968 《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
臺灣省民政廳編
1956 《臺灣民政概況》。不詳:臺灣省民政廳。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第四科主編
1954 《進步中的本省山地》。臺北: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55 《十年來的臺灣教育》。臺北:臺灣書店。
臺灣省教育會
1956 《十年來的臺灣省教育會》。不詳。
臺灣省新聞處
1957 《臺灣風光》。臺北:臺灣畫刊社。
臺灣電力公司
1952 《烏來之風景與電力》。臺北:臺灣電力公司。
臺灣觀光協會編
1959 《臺灣觀光指南》。臺北:臺灣觀光協會。
1959 《臺灣觀光協會有關風景區建設及其他建議案彙編(第一輯)》。臺北:臺灣觀光協會。
1960 《臺灣觀光協會建議案輯要》。臺北:臺灣觀光協會。
蔣中正
1953 《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劉枝萬、石璋如等纂
1983(1954-1978) 《臺灣省南投縣志稿》。臺北:成文出版社。
駱香林主修
1959 《花蓮縣志稿》。花蓮:華文書局。
嚴葵如編著
1953 《山地適用—中年級音樂教材(1-4)》。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二、研究論著
(一)專書
小谷豪冶郎著,陳鵬仁譯
1990 《蔣經國先生傳》。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
文崇一、蕭新煌編著
1990 《烏來鄉志》。臺北:烏來鄉公所。
王集叢
1979 《中共文藝析論》。臺北:黎明文化。
王櫻芬
2008 《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1943)》。臺北:政大。
平衍主編
1995 《舞蹈欣賞》。臺北:三民書局。
任育德
2008 《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臺北:稻鄉出版社。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國立藝術學院承辦
1995 《臺灣舞蹈史研討會專文集:回顧民國三十四年至五十三年臺灣舞蹈的拓荒歲月》。臺北:不詳。
伍曼麗編著
1983 《中國邊疆舞蹈研究》。臺北:設計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伍湘芝
2004 《李天民:舞蹈荒原的墾拓者》。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江映碧
2004 《高棪:舞蹈春風一甲子》。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小華
1998 《劉鳳學訪談》。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天民
1993 《活的歷史—台灣山胞(原住民)舞蹈集成》。臺北:中華民國舞蹈學會。
李天民、余國芳
2005 《臺灣舞蹈史(上)(下)》。臺北:大卷文化有限公司。
李君晰編
1982 《楊肇嘉先生的追思錄》。臺北:文太印刷公司。
沈冬主編
2013 《寶島回想曲—周藍萍與四海唱片》。臺北:臺大。
呂芳上主編
2012 《蔣介石的日常生活》。臺北:政大。
宋神財編著
2013 《時代與遭遇:南勢溪流域泰雅部落文化紀錄與研究》。新北:新北市文史學會。
林玫君編著
2016 《師大與臺灣體育》。臺北:臺師大。
林映麗、沈芷華主編
1995 《舞影蹁跹六十年:李淑芬舞蹈藝術專輯》。新加坡:李淑芬舞蹈團。
林倩綺總編輯
2011 《烏來:歌舞的瀑布》。新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松岡格著,周俊宇譯
2018 《「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臺北:臺大。
前田一博
1982 《創立60周年記念臺北高等學校歌集》。東京:蕉葉會。
紀俊臣
2001 《臺灣地方自治人物誌》。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施添福總編纂
2013 《臺灣地名辭書(卷16).臺北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徐 瑜
1986 《中共文藝政策析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徐聖凱
2012 《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臺北:臺師大。
財團法人臺灣觀光協會慶祝成立二十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小組
1976 《財團法人臺灣觀光協會慶祝成立二十週年紀念特刊》。臺北:財團法人臺灣觀光協會。
高椿生編著
1997 《解放軍舞蹈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陳三井、朱浤源、吳美慧訪問,吳美慧紀錄
1995 《女青年工作大隊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茂泰編著
2001 《臺北縣烏來鄉泰雅族耆老口述歷史》。臺北:北縣文化局。
陳翠蓮、李鎧揚
2017 《四六事件與臺灣大學》。臺北:臺大出版社。
陳鴻獻
2015 《1950年代初期國軍軍事反攻之研究》。臺北:國史館。
陳鵬仁主編
1998 《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組訓工作》。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魚池鄉公所鄉誌編纂
2001 《魚池鄉誌》。南投:魚池鄉公所。
張伯順總編輯
2004 《舞拓與傳承:中華民國舞蹈學會五十年誌》。臺北:中華民國舞蹈學會。
張炎憲、陳傳興主編
2003 《清水六然居:楊肇嘉留真集》。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陳郁秀總編
2008 《臺灣音樂百科辭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張啟雄、潘光哲訪問,王景玲紀錄
2005 《湯銘新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許家華、劉芝芳總編輯
2010 《烏來鄉志》。臺北:烏來鄉公所。
許福明
1986 《中國國民黨的改造》。臺北:正中書局。
黃克武訪問,潘彥蓉紀錄
2005 《李亦園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黃耀能、陳哲三總纂
2010 《南投縣志:文化志》。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黃耀能總纂
1999 《南投縣志:人口篇、原住民篇》。南投:南投縣政府。
復興鄉志編輯委員會
2000 《復興鄉志》。桃園:復興鄉公所。
馮雙白
2002 《新中國舞蹈史(1949-2000)》。長沙:湖南美術。
楊沛仁
2001 《音樂史與欣賞》。臺北:美樂出版社。
葉素吟主編
2006 《1950-2006財團法人臺灣觀光協會50週年紀念特刊》。臺北:臺灣觀光協會。
裴斐(Peffer,N.)、書慕庭(Wilbur,C.M.)訪問整理,吳修垣譯
2015 《從上海市長到“臺灣省主席”(1946-1953)—吳國禎口述回憶》;書名原文《Reminiscences of Wu Kuo Cheng》。上海:人民出版社。
臺灣省文獻會採集組編校
1999 《花蓮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
鄧壯主編
不詳 《趙毅敏紀念文集》。不詳:《趙毅敏紀念文集》編委會。
鄧相揚
2000 《日月潭史話》。臺北: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管理處。
2002 《日月潭世紀顯影》。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歐素瑛
2012 《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臺北:臺灣書房。
蔡虔祿總編輯
2009 《榮耀金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六十三年史》。臺北:師大體育學系。
劉鳳學
2000 《與自然共舞—臺灣原住民舞蹈》。臺北:商周編輯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薛化元
2015 《戰後臺灣歷史閱覽》。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薛化元主編
2015 《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I(1945-196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薛宗明
2003 《臺灣音樂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謝世忠
1994 《「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謝俊逢
1994 《民族音樂論集1》。臺北:全音出版社。
戴愛蓮口述,羅斌、吳靜姝整理
2003 《戴愛蓮:我的藝術與生活》。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藍博洲
2001 《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臺大部分)》。臺中:星辰。
龔宜君
1998 《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臺北:稻鄉出版社。
(二)論文
伍曼麗
2012 〈光芒,從遙遠的彼方湧現—臺灣古典芭蕾之父許清誥〉,收於伍曼麗總編輯,《文化舞蹈:論文彙集》,頁:33-45。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
李天民著,薛玉娥整編
1995 〈舞拓先驅:李天民專輯—前輩舞蹈家李天民七十年回溯之一〉,《臺灣舞蹈雜誌》12:10-17。
李中和
1953 〈南勢阿美的歌舞〉,《邊政學報》2:53-57。
李亦園
1958 〈邵族的經濟生活〉,收於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編輯委員會編,《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頁52-9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孫俊彥
2014 〈原住民的音樂接觸與交融—以馬蘭阿美為例(1880-1990)〉,《關渡音樂學刊》19:7-42。
郭秀岩
1975 〈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97-106。
陳中禹
2008 〈戰後初期臺灣「山地行政」的建立與推動〉,收於黃翔瑜執行編輯,《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頁:289-332。臺北:國史館。
2014 〈中央政府遷臺後山地警備體系的建立〉,《中華軍史學會會刊》19:265-300。
2015 〈從國軍檔案一窺中央政府遷臺初期的臺灣原住民族社會概況〉,收於黃翔瑜執行編輯,《檔案季刊》14(2):36-45。
陳計堯
2005 〈「邵族」與「鄒族」:日治時期對日月潭地區原住民的知識建構〉,《民族學報》24:205-241。
陳曉慧
1998 〈中國國民黨改造運動中對社會基礎的強化〉,《藝術學報》63:209-229。
陳鴻獻
2014 〈1950年代初期國軍政工制度的重建〉,《國史館館刊》42:63-87。
黃金麟
1998 〈醜怪的裝扮:新生活運動的政略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0:163-203。
黃國超
2011 〈從第一國家到第二國家:原住民歌舞的符碼轉換與政治歌唱(1945-1960)〉,《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0:37-66。
2016 〈臺灣山地文化村、歌舞展演與觀光唱片(1950-1970)〉,《臺灣文獻》67(1):81-128。
顧恆湛
2014 〈隔離、監視與滲透—戰後初期臺灣山地治安體制建構之歷史考察(1945-1952)〉,《臺灣史學雜誌》17:3-33。
(三)學位論文
林果顯
2009 〈一九五O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博士論文。
洪梅芳
2005 〈鄭有忠與其樂團之研究—以1920至1960年代為主〉,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封德屏
2009 〈國民黨文藝政策及其實踐(1928-1981)〉,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
姜慧珍
2017 〈林道生的音樂生命圖像〉,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郭孟佳
2005 〈公主變女傭:觀光發展下的烏來泰雅女性〉,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超
2009 〈製造「原」聲:臺灣山地歌曲的政治、經濟與美學再現(1930-1979)〉,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巧君
2001 〈戰後臺灣觀光事業—兼論觀光外匯之影響(1956-1987)〉,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世華
1999 〈吳國禎與臺灣政局(1949-195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