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燕只
論文名稱: 戰後莿桐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變遷
指導教授: 陳國川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作物組合農業土地利用雜異度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1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將莿桐地區戰後迄今之農業土地利用,依作物組合的雜異程度,分為低雜異度、高雜異度與單一作物等三個時期,以釐清本區在經濟結構轉型與交通運輸條件的改變下,農業土地利用的變遷趨勢與空間差異。並且試圖透過比較利益原則,分析導引本區作物組合變遷的原因。
    本區的微地形起伏劇烈、土壤粒徑粗大、水旱災頻仍的原始農業環境,在歷經日治時期的改造後得到大幅的改善,戰後初期至民國50年代,在「肥料換谷」、「田賦徵實」等農業政策導引下,農業生產除滿足糧食需求外,亦是扶植工業發展的工具。各農家除種植稻米外,為增加糧食來源並增加現金收入,亦普遍種植甘藷、落花生、甘蔗、蔬菜甚至薄荷等作物,使得本區此時雖然呈現雜異度較低的三作物組合,但實際卻無明顯專業化生產的情形。
    民國50年代中期以後,長期以來壓擠農業剩餘以輔助工業成長的政策方向,使農民普遍面臨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業收入有限等問題;再加上畜牧生產走向企業化,使甘藷失去飼料作物的價值。此時本區的農民在大量深淺地下水井的助益下,日漸擺脫灌溉用水不足的限制,為提高農業經營收益並配合政府農產品外銷政策,逐漸減少甘藷、落花生等傳統旱作的種植面積,除了稻米之外,也開始選種市場價值較高的洋菇、蔬菜與香蕉、柑橘等果品類作物,這也使得本區在民國50年代中期以後的農業生產呈現較高雜異度的七作物組合。
    民國60年代中期以後,臺灣經濟結構成功轉型成為以工商業為主的經營型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頻繁,增加了國內農產品的競爭壓力,在市場經濟制度下,為提高利潤,農民必須考量作物生產的成本效益與市場價格,依比較利益的原則進行生產。是故,省工的稻米與高利潤的蔬菜,成為本區農民的首選。在交通運輸條件的配合下,各村的農業生產,逐漸統合成為以稻米與蔬菜類兩大作物為首的型態,作物組合不僅單一且帶有明顯的專業化色彩。
    在莿桐地區戰後農業土地利用的變遷過程中,農民因應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農業經營型態。在這個過程中,區內的作物組合從高雜異走向低雜異,生產目的亦從自給轉向商業銷售,農業經營的功利色彩日漸濃厚,土地與農業經營的「神聖性」或許不在,然而人與地的緊密結合卻未曾消逝。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緣起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概念與方法 ………………………………………………… 8 第二章 戰後初期的農業經營……………………………………………… 12 第一節 戰後初期的農業環境………………………………………………12 第二節 土地租佃情形的改變………………………………………………23 第三節 農業經營的特徵……………………………………………………31 第四節 小結…………………………………………………………………38 第三章 農業土地利用的變化……………………………………………… 40 第一節 作物組合的變遷……………………………………………………41 第二節 低雜異度時期的農業土地利用……………………………………47 第三節 高雜異度時期的農業土地利用……………………………………55 第四節 單一作物時期的農業土地利用……………………………………63 第五節 小結…………………………………………………………………69 第四章 影響農業經營變化的因素………………………………………… 73 第一節 農業政策………………………………………………………… 74 第二節 經濟結構轉型…………………………………………………… 91 第三節 運輸技術革新…………………………………………………… 107 第四節 小結……………………………………………………………… 114 第五章 結論……………………………………………………………… 116 參考文獻 …………………………………………………………………… 119 附錄 …………………………………………………………………… 123 圖次 圖1-1 研究區位置…………………………………………………………… 3 圖1-2 研究區圖……………………………………………………………… 4 圖2-1 雲林地區主要河川…………………………………………………… 15 圖2-2 1905年濁水溪河道……………………………………………………19 圖2-3 1956年濁水溪河道……………………………………………………19 圖2-4 林內、莿桐灌區灌溉排水區域圖…………………………………… 22 圖3-1 兩期、單期作田區域耕作標準圖…………………………………… 52 圖3-2 三年輪灌式區域灌溉標準圖………………………………………… 53 圖3-3 莿桐鄉民國50年代主要作物的空間分布…………………………… 54 圖3-4 莿桐鄉民國50-60年間五大作物生產比例變遷…………………… 56 圖3-5 莿桐鄉民國50-60年間各類作物生產比例變遷………………………57 圖3-6 莿桐鄉民國60年代主要作物的空間分布…………………………… 62 圖3-7 莿桐鄉民國65-80年耕地比例變遷………………………………… 66 圖3-8 莿桐鄉農家年中工作農業曆(一年二穫)………………………… 67 圖3-9 莿桐鄉農家年中工作農業曆(一年三穫)………………………… 67 圖3-10 莿桐鄉目前作物經營的空間分布…………………………………… 68 圖3-11 莿桐鄉民國50-90年間作物組合與首要作物百分比……………… 70 圖4-1 民國40-60年代農業佔國內固定資本形成毛額比例變遷圖……… 76 圖4-2 莿桐鄉民國50年農作物收穫面積比例……………………………… 82 圖4-3 臺灣地區民國60-70年「一期蓬萊」各項工費支出佔生產費用比例變遷………………………………………………………………………………… 86 圖4-4 民國55-70年臺灣地區稻穀收購價格變動圖…………………………87 圖4-5 研究區重要交通線…………………………………………………… 109 圖4-6 臺灣地區鐵公路客運量之變遷……………………………………… 111圖4-7 臺灣地區鐵公路貨運量之變遷……………………………………… 111 圖4-8 研究區各時期的作物組合與交通建設……………………………… 113 圖4-9 莿桐鄉日治時期水系分布概況……………………………………… 115 表次 表2-1 民國90年研究區氣溫、雨量的月份變化………………………………13 表2-2 台灣省自耕地與非自耕地面積(民國39-41年)……………………23 表2-3 台灣省自耕農、半自耕農、佃農及雇農戶數(民國39-41年)……23 表2-4 民國39年雲林縣各鄉鎮公地放領面積及地價……………………… 25 表2-5 莿桐鄉實施耕者有其田徵收放領耕地…………………………………27 表2-6 莿桐鄉民國42年私有耕地徵收情形………………………………… 27 表2-7 莿桐鄉民國39-50年耕佃面積資料……………………………………28 表2-8 莿桐鄉民國39-50年佃農承買耕地情形………………………………29 表2-9 農地改革前後莿桐鄉農業人口結構表…………………………………30 表2-10 莿桐鄉耕地面積與農業戶數比較表……………………………………32 表2-11 莿桐鄉耕地面積與農業人口數比較表…………………………………32 表2-12 莿桐鄉耕地面積與有地農民戶數比較表………………………………33 表2-13 莿桐鄉耕地面積與有地農民人口數比較表……………………………33 表2-14 莿桐鄉民國39-50年之複作指數變遷…………………………………34 表2-15台灣省民國39-50年複作指數……………………………………………34 表2-16 民國39-43年莿桐鄉主要農產品每公頃平均收穫量…………………35 表2-17 農地改革後莿桐鄉重要農產品增產情形………………………………36 表2-18 農地改革後莿桐鄉重要農產品種植面積………………………………36 表3-1 莿桐鄉民國50-93年之作物組合………………………………………43 表3-2 莿桐鄉各年度收穫面積佔1%以上之作物…………………………… 44 表3-3 民國47年台灣七大作物栽培面積百分比…………………………… 47 表3-4 莿桐鄉民國50年作物生產概況……………………………………… 48 表3-5 莿桐鄉民國41-50年耕地面積……………………………………… 51 表3-6 民國42-61年台灣經濟概況……………………………………………55 表3-7 莿桐鄉民國60年作物生產概況……………………………………… 58 表3-8 莿桐鄉民國50-60年耕地面積……………………………………… 61 表3-9 莿桐鄉民國50-60年耕地概況……………………………………… 61 表3-10 莿桐鄉留村農民生計活動之調適………………………………………63 表3-11 莿桐鄉民國70、80、90年主要作物生產概況………………………64 表3-12 莿桐鄉各村落主要作物…………………………………………………71 表4-1 第一、二期四年經濟建設計畫期間農業部份目標與實績比較表……76 表4-2 莿桐鄉民國50、55年主要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比較表……………… 81 表4-3 國內、國際米價之比較…………………………………………………82 表4-4 莿桐鄉民國50年農作物每公斤平均價值…………………………… 83 表4-5 莿桐鄉民國50-60年耕地與農業人口概況………………………… 84 表4-6 莿桐鄉民國50-60年主要農作物收穫面積與單位價值………………84 表4-7 莿桐鄉民國60-70年耕地與農業人口概況……………………………85 表4-8 民國60-70年間莿桐鄉稻米生產概況……………………………… 87 表4-9 民國60-70年間莿桐鄉主要作物收穫面積變化………………………88 表4-10 莿桐鄉民國70-90年主要作物收穫面積變化……………………… 89 表4-11 稻作農家之現金總收入…………………………………………………94 表4-12 臺灣地區歷年毛豬飼養情況……………………………………………95 表4-13 民國50-90年臺灣地區雜糧作物躉售價格………………………… 96 表4-14 莿桐鄉民國55-70年豬隻生產概況………………………………… 96 表4-15 民國50-90年莿桐鄉飼料作物與落花生收穫面積………………… 97 表4-16 臺灣歷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值…………………………………………98 表4-17 重要農產品進口價格及國內產地價格比較表…………………………98 表4-18 臺灣歷年一月份作物進口量佔農產品進口量比例……………………99 表4-19 莿桐鄉民國70-90年各農作物生產量……………………………… 101 表4-20 民國65-94年主要作物淨利率排名………………………………… 103 表4-21 民國94年各作物每公頃生產費用與工數…………………………… 105 表4-22 民國90-94年各作物每公斤平均價值……………………………… 106 表4-23 臺灣地區民國50-90年各縣市蔬菜生產量統計…………………… 107

    一、統計資料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所得》
    《台灣農作物生產成本效益分析》
    《台灣農產物價與成本統計月報》
    《雲林縣統計要覽》
    《農作物生產統計》
    《農業統計要覽》
    《臺灣農業年報》

    二、中文資料
    毛育剛(1992),《農業發展》,台北:黎明出版社。
    王春熙(2002),〈農地改革政策對台灣農業發展的影響〉,《中華農學會報》,3(3):228-245。
    石弘毅(1995),〈光復以來嘉南平原農田水利開發的歷史意義〉,《台灣文獻》,46(1):59-94。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1962),《台灣之農業經濟》,台北:台灣銀行。
    行政院主計處(1993),〈台灣地區農業生產區域類型之探討〉,《農林漁牧普查專題研究報告》,pp.1-49。
    余玉賢(1978),〈臺灣農業發展政策與措施〉,《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10):5-15。
    何玉雲(1996),《池上平原的土地利用與農業經營》,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論。
    范銚燻(1997),〈台南地區作物組合的區域類型變遷〉,《台南家專學報》,16:67-87。
    施美雪(2004),《西螺與溪湖果菜市場蔬菜集貨圈結構之比較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教學碩士論文。
    徐世榮、蕭新煌(2003),〈戰後初期台灣業佃關係之探討-兼論耕者有其田政策〉,《台灣史研究》,10(2):35-66。
    孫鐵齋(1956),〈台灣嘉南大圳輪作制度之初步研究〉,《台灣銀行季刊》,8(4):164-177。
    張瑞津(1983),〈濁水溪沖積扇平原河道變遷之探討〉,《台灣師大地理學研究》,7:85-100。
    張瑞津(1985),〈濁水溪平原的地勢分析與地形變遷〉,《台灣師大地理學研究》,11:199-223。
    張素玢(2001),《台灣的日本農業移民(1905-1945):以官營移民為中心》,台北:國史館。
    張素玢(2002),〈與河爭地-濁水溪河川地的利用與環境變遷〉,《淡江史學》,13:169-180。
    陳正祥(1993),《台灣地誌》,台北:南天。
    陳國川(1985),〈台灣主要作物的地區性集中和耕地利用的雜異化〉,《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1:229-252。
    陳國川(2001),〈清代雲林地區農業墾殖的環境問題〉,《台灣文獻》,(52)1:495-538。
    陳國川(2002),《清代雲林地區的農業墾殖與活動形式》,師大地理系。
    陳憲明(1979),〈台灣的農業區域劃分〉,《師大地理研究報告》,5:79-99。
    陳憲明(1980),〈影響台灣農地生產力空間分布的因素〉,《師大地理研究報告》,6:115-135。
    陳憲明(1982),〈台灣稻米生產力的區域特性〉,《師大地理研究報告》,8:157-178。
    陳憲明(1982),〈邱念 (Thünen)農業區位論的計量分析〉,《地理教育》,8:31-44。
    陳憲明(1994),〈1990年台灣農業區域劃分〉,《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1:139-171。
    陳憲明、吳信政(1977),〈台灣農業生產力與作物組合的區域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29-39。
    陳鴻圖(2001),〈嘉南大圳對土地改良及農作方式之影響(1924-1945)〉,《國史館學術集刊》,pp.187-223。
    陳鴻圖(2001),〈日治時期台灣水利事業的建立與運作-以嘉南大圳為例〉,《輔仁歷史學報》,12:117-152。
    黃瓊慧(2000),《屏東平原農業土地利用的轉變:1950-1990年代-以蓮霧、檳榔為例》,台灣師大地理系碩論。
    黃俊傑(1988),《臺灣農村的黃昏》,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黃俊傑(1995),《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
    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1986),《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十八號。
    廖正宏、黃俊傑(1992),《戰後台灣農民價值取向的轉變》,台北:聯經。
    蔡宏進(1967),《臺灣農地改革對社會經濟影響的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龔靜蓮(1970),《臺灣主要農作物栽培面積與單位面積產量對於總產量變動影響之研究1910-1968》,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第二五四種。

    三、西文資料
    Atkins ,P.J.(1988).Redefining agricultural geography as the geography of food.Area, 19(4),281-283.
    Bowler ,I.R. and Ilbery ,B.W.(1987).Redefining agricultural geography.Area, 19(4),327-332.
    Coppock ,J.T.(1964).Crop , Livestock and Enterprise Combinations In England and
    Wales.Economic Geography , 40,65-81.
    Curry ,L.(1963).Regional variation in the seasonal programming of livestock farms in
    New Zealand.Economic Geography, 39(2),95-118.
    Durand ,Jr. L.(1964).The major milksheds of the northeastern quarter of the United
    States.Economic Geography, 40(1),9-33.
    Fielding ,G.I.(1965).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New Zealand wheat growing.A.A.A.G., 55(1),87-97.
    Gould ,P.R.(1963).Man against his environment:a Game Theory framework.A.A.A.G., 53(3),290-297.
    Hewes ,L.(1965).Causes of wheat failure in the farming region central great plains , 1939-1957.Economic Geography, 41(4),313-330.
    Hidore ,J.J.(196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sh-grain farming and landforms.Economic Geography, 39(1),84-89.
    Jones ,A.P. et al.(1978).A Reexamination of some aspects of von Thünen`s model of spatial locatio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8(1),1-15.
    Leaman ,J.H. and Conkling ,E.C.(1975).Transport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specialization.A.A.A.G., 65(3),425-432.
    Le Heron ,R. and Roche ,M.(1996).Globalization , Sustainability , and apple orcharding , Hawke's Bay , New Zealand.Economic Geography, 72(4),416-432.
    Lemon ,J.T.(1966).The agricultural practice of national groups in eighteen-century southeastern Pennsylvania.The Geographical Review, 56(4),467-496.
    Marsden ,T. et al.(1986).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apitalist agriculture:a British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0,498-521.
    Marsden ,T. et al.(1996).Agricultural geography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a review. Economic Geography, 72(4),361-375.
    Morris ,C. and Evanst,N.J.(1999).Research on the geography of agriculture change:redundant or revitalized?. Area, 31(4),349-358.
    Page ,B.(1996).Across the divide: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 geography.Economic Geography, 72(4),376-397.
    Ufkes ,F.M.(1993).Trade liberalization ,agro-food politics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agriculture.Political Geography, 12(3),215-231.
    Weaver ,J.C.(1954).Crop-Combination Regions In the Middle West.The Geographical Review, 44,175-20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