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灣木材的供給分為臺灣生產的木材和自其他地區進口的木材,臺灣木材的生產分為民營伐木與官營伐木,規模較大的民營伐木業者皆由日籍材商經營,而官營伐木乃砍伐三大官營林場,即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的木材。木材砍伐後,分為原木和需要加工製造的製材,官營製材工場不論在生產力和動力方面皆具有優勢,民營製材工場無法和官營製材工場相較。
臺灣材的銷售亦分為民營材的銷售和官營材的銷售。民營材以1922年「關於官有林野產物市售價格之件」公佈後,總督府處理林木的政策約可區分為前、後二期。官方砍伐的官營材,銷售對象主要為官廳建築業和木材商人,銷售地區除高級材(扁柏、檜木)多賣至日本用作神社、佛寺等較雄偉的建築用材外,主要在臺灣銷售。能承購官營材的指定商,多為在日本從事木材業的日商,由於官方將官營材賣給指定商的售價並不高,指定材商將木材賣出的市價卻高岀成本數倍,所以獲利的應該是介於官方與消費者間的木材會社,即為享有「大牌」的日資會社。
日治時期臺灣官營材和民營材無法滿足臺灣的需求,因此須從其他地方進口木材,使木材貿易呈現入超的情形。日本統治臺灣時期,將從外國進口商品稱為「輸入」,從日本及其殖民地進口商品稱為「移入」,因此當時進口到臺灣的木材可分為輸入材和移入材,輸入材以中國材為主,移入材以日本材為主。日治初期臺灣使用的木材以對岸的福州材為主,約至1910年代左右,日本材逐漸凌駕福州材;一次大戰後尚有美材、北洋材陸續經由日本移入臺灣;七七事變爆發後,中國材幾乎斷絕輸入,臺灣越益依賴日本材的移入。
七七事變爆發後,臺灣實行統制經濟,1943年臺灣木材統制株式會社成立,此時不論進口材或臺灣材,從供給、製材、銷售到配給皆形成一元化的統制,國策會社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則居木材支配體制的中心。戰時體制下臺灣的物資統制,使臺灣木材產量增加,木材自給率提升。為服膺戰爭時期工業化發展和軍備強化所需的大量軍用材,原本以民需取向的木材貿易轉為軍用取向,增產的木材中,尤以闊葉樹的增產受到注目。
一、 日文
(一) 官方出版品
1. 《臺灣消費木材調查報告》,1908年10月調查。
2. 臺灣總督府阿里山作業所,《阿里山木材》(臺北:編者,1915年)。
3.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林業史:第一、二卷》(臺北:編者,1929年)。
4.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林業ノ基本調查書》(臺北︰編者,1931年)。
5.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山林課編,《臺灣林業統計》(臺北:編者,歷年)。
6. 臺灣總督府營林局,《木材貿易表》(臺北:編者,1917年)。
7. 臺灣總督府營林局,《營林局事業一斑》(臺北:編者,1920年)。
8. 臺灣總督府營林局,《明治三十六年以降木材貿易表》(臺北:編者,1917年)。
9. 臺灣總督府營林所,《大正二年以降木材貿易表》(臺北:編者,1926年)。
10. 臺灣總督府營林所,《大正十三年以降木材貿易表》(臺北:編者,1931年)。
11.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營林所,《營林所の事業》(臺北:編者,1929-1933年)。
12. 臺灣總督府營林所,《臺灣材》(臺北:編者,1921年)。
13. 臺灣總督府營林所,《臺灣材案內》(臺北:編者,1928年)。
14.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和近代史研究所所藏《營業報告書集成》。
(二) 報紙、期刊雜誌
1. 《大日本山林會報》(東京:大日本山林會,1904年)。
2. 奧野道夫編輯,《木材》(東京:日本木材研究所,1931-1942年)。
3. 東洋協會臺灣支部,《臺灣時報》(臺北:東洋協會臺灣支部,1909年1月-1919年6月)。
4. 實業之臺灣社編,《實業之臺灣》,第1卷第1號-第17卷第12號(1909年9月--1925年12月)。
5. 臺灣時報發行所,《臺灣時報》(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1919年7月-1945年3月)。
6. 臺灣山林會,《臺灣山林會報》(臺北:臺灣山林會,1922年-1932年12月)。
7. 臺灣山林會,《臺灣の山林》(臺北:財團法人臺灣山林會,1932年12月-1943年12月)。
8. 臺灣協會發行,《臺灣協會會報》,第1卷第1號--第12卷第100號(1898~1907年)。
9. 臺灣產業組合聯合會,《臺灣之產業組合》(改名:臺灣產業組合時報),第1 號(1923年9 月)--第130 號(1937年10月)。
10. 臺灣實業界社 ,《臺灣實業界》(臺北市:臺灣實業界社,1929-1942年)。
(三) 1945年前時人著作
1. 久山文郎,《臺灣產業の實相》(臺北:臺灣產業研究會,1932年)。
2. 山川岩吉,《臺灣產業之現勢》(臺北:臺灣大觀社,1913年)。
3. 上村健堂,《臺灣事業界と中心人物》(臺北:臺灣案內社,1919年)。
4. 小關勝海,《臺灣に於ける統制物資入手解說》(高雄:高雄商工會議所發行,1940年)。
5. 大藏市園,《臺灣產業ノ批判》(福岡:臺灣產業の批判社,1927年)。
6.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日日新報社,1937年)。
7. 永山止米郎,《臺灣二於ケル木材貿易》,1924、1925年。
8. 永山止米郎,《全世界二於ケル木材貿易》(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2年)。
9.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年)。
10. 佐佐英彥,《臺灣之產業と其取引》(臺北:臺南新報社臺北印刷所,1928年)。
11. 林東辰,《臺灣貿易史》(臺北:成文,1999年)。
12. 林進發編輯,《臺灣產業大觀》(臺北:民眾公論社,1936年12月)。
13. 東鄉實、佐藤四郎,《臺灣殖民發達史》(臺北:晃文館,1915年)。
14. 東嘉生、周憲文譯,《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0年)。
15. 持地六三郎,《臺灣殖民政策》(東京:富山房,1912年)。
16. 屋部仲榮,《新臺灣の事業界》(臺北:成文出版社,1999年)。
17. 畠中正行編輯,《臺灣殖產年鑑》(臺北:臺灣と海外社,1938年)。
18. 高濱三郎,《臺灣統治概史》(東京:新行社,1936年)。
19. 崛田英治,《清韓兩國及臺灣各地市場木材商況調查書》(東京:農商務省山林局,1909年)。
20. 賀田直治編,《臺灣林業史》(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7年)。
21. 臺灣山林會,《臺灣の林業》(臺北:財團法人臺灣山林會,1933、1935、1938、1941年)。
(四) 1945年後近人專著
1. 北條浩,《日本近代林政史の研究》(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94年)。
2. 山本有造,《日本植民地經濟史研究》(名古屋:名古屋大學,1992年)。
3. 河原林直人,《近代アジアと臺湾-臺湾茶葉の歴史的展開》(京都:世界思想社,2003年10月)。
4. 船越昭治,《日本林業發展史》(東京:地球出版株式會社,1966年)。
5. 萩野敏雄,《朝鮮、滿州、臺灣林業發達史論》(東京︰財團法人林野弘濟會,1965年)。
6. 荻野敏雄,《日本近代林政の基礎構造》(東京:日本林業調查會,1984年)。
7. 萩野敏雄,《日本近代林政の發達過程—その實證的研究》(東京:日本林業調查會,1990年)。
8. 筒井迪夫,《日本林政史研究序說》(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78年)。
9. 筒井迪夫,《日本林政の系譜》(東京:地球社,1987年)。
二、中文
(一) 專書
1. 王國瑞,《臺灣林業史》(臺中:金氏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
2. 林清池,《太平山開發史》(宜蘭縣羅東鎮:浮崙小築文化,1996年)。
3. 林渭訪、薛承健,《臺灣之木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0年)。
4. 周楨,《臺灣之伐木事業》(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5. 周憲文,《臺灣經濟史》(臺北:開明書局,1980年)。
6. 洪富文總編輯,《林業試驗所百週年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回顧與展望˙邁進21世紀》(臺北:臺灣省林業試驗所,1995年)。
7. 姚鶴年,《臺灣林業之發展》(臺北:中華林學會,1994年)。
8. 凃照彥著、李明俊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1992年)。
9. 張宗漢,《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臺北:聯經,2001年)。
10. 趙祐志,《日據時期臺灣商工會的發展1895-1938)》(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11. 臺灣省文獻會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林業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1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日據時代臺灣經濟之特徵》(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1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林業問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4年)。
1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林業經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年)。
15. 蔣孝淑,《伐木與運材》(臺中:中興大學農學院出版委員會,1967年)。
16. 劉樹幟,《臺灣之木材採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年)。
17. 顏尚文主持、陳亮州訪問,《嘉義市木材業口述歷史》(嘉義:嘉市文化局,2003年)。
(二) 期刊
1. 松浦章著,李玉珍譯,〈清代和日治初期福州臺灣間之木材貿易〉,《臺北文獻直字》143期,2003年3月,頁59-87。
2. 林玉茹,〈戰爭、邊陲與殖民產業:戰時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投資事業的佈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3(2004年3月),頁117-172。
3. 周憲文,〈林業經濟〉,《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第二冊)》,臺銀經濟研究室,1958年10月,頁197-218。
4. 洪廣冀,〈戰後初期之臺灣國有林經營問題︰以國有林採伐制度為個案〉,《臺灣史研究》9:1(2002年),頁55-105。
5. 洪廣冀,〈殖民化與地方化的辯證:日治時期山林治理架構的轉化與「中部」區域特性的形成(1895-1945)〉,《臺中縣開發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縣清水鎮:臺中縣文化局,2003年),頁325-437。
6. 洪廣冀,〈林學、資本主義與邊區統治:日治時期林野調查與整理事業的再思考〉,《臺灣史研究》11:2,2004年12月,頁77-144。
7. 張中和,〈臺灣之林產物處分〉,《臺灣銀行季刊》16: 1(1965年3月),頁24-38。
8. 陳國棟,〈臺灣的非拓墾性伐林(約1600-1976)〉,收於劉翠溶、尹懋可編,《積漸所致: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5年),頁1017-1061。
9. 鄭月樵,〈臺灣木材之產銷〉,《臺灣之木材問題》(臺北:臺灣銀行,1967年),頁108-130。
(三)學位論文
1. 王一婷,〈嘉義市木材業發展的產銷運作與社群網絡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 李文良,〈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3. 吳仁傑,〈阿里山森林鐵道研究(1896-1915)〉(臺北: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4. 吳明勇,〈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之研究(1921-1939)-以研究事業及其系譜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5. 林秀姿,〈一個都市發展策略的形成-1920至1940年的嘉義市街〉(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6. 黃世娟,〈日治時期臺灣宗教政策下之神社建築〉(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1998年)。
7. 許世融,〈關稅與兩岸貿易(1895-1945)〉(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8. 陳伯炎,〈日治時期官營林業—以八仙山為例(1915-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9. 張靜宜,〈臺灣拓殖株式會社與日本軍國主義〉(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10. 曾立維,〈日治時期臺灣柑橘產業的開啟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1. 葉金惠,〈日本殖民經濟體系下臺蕉問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12. 游棋竹,〈臺灣對外貿易與產業之研究(1897-1942)〉(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3. 趙祐志,〈日人在臺企業菁英的社會網絡(1895-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14. 賴建圖,〈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產業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5. 蕭明禮,〈戰爭與海運─戰時南進政策下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的海運事業〉(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