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品寬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臺灣近代紀念雕塑人像之研究
指導教授: 蔡錦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銅像臺人雕塑家二宮尊德楠木正成金屬類回收令紀元二千六百年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47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近代紀念雕塑人像的出現,始自日治時期由向西方學習的日本引入臺灣,使得臺灣一改過去多為宗教性的神像,開始有政治性質的雕像出現。且立於公共空間,也使得民眾對於公共領域有了新的認知。而紀念雕像的發展,大致可粗分為三段時期,雖言如此,三段時期彼此卻有相重疊的部分。1900年至1917年所立的紀念雕像,大多為官方所主導的中央官僚型紀念雕像。由於往往向民間募集資金,因此尺寸上也是最為宏偉。官方更利用儀式、文本等散布其意識型態。而約莫1916年到1945年,則是民間向官方學習模仿立像,民間社會藉由社會團體的組織,開始有資源財力來為己為人立像。而臺人雕塑家的崛起,也使臺人仕紳基於贊助年輕藝術家的心理向其委託立像。此時期出現了技術官僚、教化師長、警察消防、殖產事業、宗教關係、地方建設、民間私人等多元類型的紀念雕像。1935年臺灣總督府因始政四十周年而有首任總督樺山資紀銅像的記念事業。隨著戰爭的迫近與時局的變化,官方又再次重視紀念雕像的功能。除「君之代少年」外,二宮尊德與楠木正成在學校內大量出現,更為配合紀元二千六百年,而在數量尚達到高峰。但又隨著戰事加劇,金屬資源的不足。官方遂頒布金屬類回收令,使得銅像紛紛獻納,應召出征。而日本戰敗後又由於政權的轉移,許多雕像遭到破壞,或是留存的基座換上新的像主。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旨趣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一、研究範圍 5 二、名詞界定 6 三、史料之掌握及其限制 7 第四節 章節架構 8 第二章 近代雕塑的歷史與發展 11 第一節 日治時期以前臺灣雕塑與紀念文化 11 一、原住民族的雕刻文化 11 二、漢人的雕塑文化 12 第二節 西方雕塑的歷史與發展 13 第三節 日本近代雕塑的歷史與發展 16 第三章 官方主導下的中央官僚型紀念雕塑人像 19 第一節 日治時期雕塑人像紀念政治文化的傳入 19 一、緣起—臺灣首座紀念雕塑人像的出現 20 二、雕塑人像紀念政治文化的體制化 25 三、官方主導下紀念雕塑人像的發展 28 第二節 紀念雕塑人像的形象塑造 30 第三節 紀念雕塑人像的發起和捐建 35 第四節 揭幕典禮的儀式性 44 第五節 紀念雕塑人像的空間性 51 第四章 民間社會紀念雕塑人像的興起 63 第一節 民間紀念雕塑人像的類型 63 第二節 民間社會團體的抬頭 69 第三節 民間私人的立像潮 71 第五章 官方紀念雕塑人像的再興與消退(1935-1945) 81 第一節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事業——「樺山資紀像」 81 第二節 教化類紀念雕塑人像的熱潮 85 第三節 銅像「應召出征」 ——金屬回收令的頒布 91 第六章 結論 99 徵引書目 103 附錄 110

    壹、中文部分
    一、史料
    (一)報紙
    1. 《民報》
    2.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3. 《臺灣時報》1997.10.10、13、14
    (二)期刊
    (三)專書
    1. 田中一二著;李朝熙譯,《臺北市史—昭和六年》,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
    2. 辜顯榮翁傳記編纂會原著;楊永良譯,《辜顯榮傳》,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7。
    3. 楊肇嘉,《楊肇嘉先生百歲冥誕紀念集》,臺北:楊湘玲,1991。
    二、近人著作
    (一)年鑑、辭典、工具書
    1.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
    2. 許雪姬等撰,《臺灣歷史辭典》,臺北:文建會,2004。
    3. 遠流台灣館編,《台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2000。
    (二)期刊
    1. 私立淡江高級中學校友會編,〈憶有坂一世校長〉,《淡江中學通訊》,第52期(2004年),頁17。
    2. 郭清治,〈台灣石雕藝術的發展及其遠景〉,《1997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國際石雕研討會論文集》(花蓮:東華大學,1997),頁109-131。
    3. 陳文添,〈臺灣自來水事業的功勞者——濱野彌四郎〉,《臺灣文獻 別冊》16(南投:2006年3月),頁57-64。
    4. 黃猷欽,〈台灣偉人形像的服飾意涵—從故宮兩座青銅像說起〉,《故宮文物月刊》,223(2001年),頁62-73。
    5. 蔡龍保,〈長谷川謹介與日治時期臺灣鐵路的發展〉,《國史館學術集刊》,第6期(2005年9月),頁63-108。
    6. 鍾淑敏,〈政商與日治時期東臺灣的開發——以賀田金三郎為中心的考察〉,《臺灣史研究》,第11卷第1期(2004年6月),頁79-117。
    (三)文集、日記、回憶錄
    1. 吳新榮作;張良澤總編,《吳新榮日記全集1933-1938》,臺南︰臺灣文學館,2007。
    2. 林獻堂撰,《灌園詩集》,臺北︰龍文,1992。
    3. 許雪姬等共同註解,《灌園先生日記 (一)一九二七年》,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0。
    4. 許雪姬等共同註解,《灌園先生日記 (二)一九二九年》,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1。
    5. 許雪姬等共同註解,《灌園先生日記(八)一九三五年》,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0。
    6. 許雪姬等共同註解,《灌園先生日記 (十)一九三八年》,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4。
    7. 許雪姬等共同註解,《灌園先生日記 (十四)一九四二年》,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0。
    8. 傅錫祺撰,《鶴亭詩集(下)》,臺北︰龍文,1992。
    (四)專書
    1. 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台灣今昔之旅 台北篇》,臺北︰前衛,1997。
    2. 尤隆行等編,《臺中市忠孝國民小學 創校百週年校慶特刊》,臺中︰忠孝國小,1995。
    3. 片倉佳史,《台灣土地‧日本表情—日治時代遺跡紀行》,臺北:玉山社,2004。
    4. 王偉光,《陳夏雨的祕密雕塑花園》,臺北︰藝術家,2005。
    5. 古川勝三,《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臺北:前衛,2001。
    6. 司馬嘯青,《台灣五大家族》,臺北︰玉山社,2000。
    7. 司馬嘯青,《台灣日本總督》,臺北︰玉山社,2005。
    8. 司馬嘯青,《台灣世紀豪門:辜振甫家族》,臺北︰玉山社,1998。
    9. 吳永華,《台灣森林冒險︰日治時期西方人來臺採集植物的故事》,臺北︰晨星,2003。
    10. 吳永華,《台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台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臺中︰晨星,2000。
    11. 吳永華,《被遺忘的日籍臺灣植物學者》,臺北:晨星,1997。
    12. 李美蓉,《臺灣近代雕刻與日本關係之研究︰1895-1945》,臺北︰華泰,2003。
    13. 李欽賢,《黃土水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14. 李欽賢本事撰稿;黃玉珊電影劇本,《南方紀事之浮世光影》,臺北︰草根,2005。
    15. 李瑞宗,《臺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臺的新透視》,臺北︰南天,2007。
    16. 李懷、張嘉驊等著,《正港台灣人》,臺北:遠流,2000。
    17. 阮昌銳編,《台灣山胞雕刻藝術》,南投: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1。
    18.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2003。
    19. 妹尾河童,《少年H(上)》,臺北:小知堂,2004。
    20. 林良哲等文字撰寫,《臺中公園百年風華》,臺中︰臺中市文化局,2003。
    21. 林明德,《日本近代史》,臺北:三民,2004。
    22. 林炳炎,《台灣經驗的開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臺北︰林炳炎,1997。
    23. 洪致文,《臺灣鐵道印象(上冊)》,臺北:南天,1998。
    24. 島嶼柿子文化館,《臺灣小學世紀風華 : 第一本臺灣孩子的百年校園紀事》,臺北︰柿子文化,2004。
    25. 島嶼柿子文化館,《臺灣百年小學故事:聆聽五十六所百年老校的童年往事》,臺北︰柿子文化,2004。
    26. 張景森,《臺灣的都市計劃(1895~1988)》,臺北︰業強,1994。
    27. 張萬益主編,《朴子國小壹世紀 1898-1997》,嘉義︰朴子國小,1997。
    28. 張瓈文等編,《校園萬花筒》,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
    29.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2005。
    30. 郭勝得等編,《苗栗縣建功國民小學創校一百週年校誌 建功壹世紀》,苗栗︰建功國小,1997。
    31. 陳文添,《八田與一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32. 陳威遠策畫、編輯;湯熙勇主編:《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
    33.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出版,2005。
    34. 陳柔縉,《總統的親戚:臺灣權貴家族》,臺北:時報,1999。
    35. 陳席卿、鄭淑琴合著,《土庫懷舊老照片》,雲林︰土庫鎮公所,1997。
    36. 陳振輝,《彰化縣美術發展調查研究-雕刻篇》,彰化:彰化文化局,1997。
    37. 黃武達,《日治時代(1895~1945)臺灣近代都市計畫之研究論文集》(1)、(2) ,臺北:都市史研究室,1996。
    38. 黃美惠主總編,《春風化育 百年樹人》,臺北︰臺北市大龍國民小學百週年校慶籌備會,1996。
    39. 廖雪芳,《完美.心象:陳夏雨》,臺北︰雄獅美術,2002。
    40. 廖瑾瑗,《背離的視線——台灣美術史的展望》,臺北:雄獅美術,2005。
    41. 蒲添生,《蒲添生資料集》,臺北︰蒲添生,2006。
    42. 劉慧梅、丁鴻銘總編,《雅苑》,臺中︰大雅國小,1997。
    43. 鄭柱主編,《世紀的榮耀與驕傲》,臺南︰佳里國民小學創校百週年慶籌備委員會,1998。
    44. 靜思,《辜顯榮傳奇》,臺北︰前衛,1999。
    45.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1992。
    46. 謝里法,《台灣出土人物志:被埋沒的台灣文藝作家》,臺北︰前衛,1989。
    47. 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下,臺北︰雄獅,2001。
    48.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清末至日治時期臺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臺北︰左岸,2005。
    (五)學位論文
    1. 江美玲,《黃土水作品的社會性探釋——以<釋迦像>、<水牛群像>為例》,東海美術所碩論,2005。
    2. 呂哲奇,《日治時期臺灣衛生工程顧問技師爸爾登(Willian Kinninmond Burton;バルトン)對臺灣城市近代化影響之研究》,中原建築所碩論,1999。
    3. 呂莉薇,《烈日之下的黃土水—雕塑作品的內涵與時代意義》,彰師大藝術教育研究所,2004。
    4. 宋曉雯,《日治時期圓山公園與臺北公園之創建過程及其特徵研究》,臺科大建築所碩論,2003。
    5. 李王瀚,《生命‧政治‧神話─戰後台灣義人塑像》,成大歷史所碩論,2006。
    6. 邱函妮,《街道上的寫生者—日治時期的台北圖像與城市空間》,臺大藝術史所碩論,2000。
    7. 黃猷欽,《製作孫逸仙、蔣介石―台北市各級公立學校內偉人塑像設置之研究》,中央大學藝術所碩論,1999。
    8. 溫振華,《二十世紀初之臺北都市化》,臺師大歷史所博論,1986。
    9. 廖淑婷,《權力與空間形塑之研究-以台北市都市公園為例》,政大中國地政所碩論,2003。
    10. 蒲宜君,《蒲添生《運動系列》人體雕塑研究》,市北師視覺藝術所碩論,2005。
    11. 簡明山,《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土木技師濱野彌四郎對臺灣城鄉發展近代化影響之研究》,中原建築所碩論,2006。
    12. 蘇碩斌,《臺北近代都市空間之出現——清代至日治時期權力運作模式的變遷》,臺大社會所博論,2002。
    貳、日文部分
    一、史料
    (一)報紙
    1. 《東臺灣新報》
    2. 《南日本新報》
    3. 《南邦新聞》
    4. 《南瀛新報》
    5. 《高雄新報》
    6. 《新高新報》
    7. 《臺南新報》
    8. 《臺政新報》
    9. 《臺衛新報》
    10. 《臺灣日日新報》
    11. 《臺灣時事新報》
    12. 《臺灣新民報》
    13. 《臺灣新聞》
    14. 《臺灣經世新報》
    15. 《興南新聞》
    16. 《鵬南新報》
    (二)期刊
    1. 《南方》
    2. 《風月報》
    3. 《臺灣時報》
    4. 尾辻國吉,〈銅像物語り〉,《臺灣建築會誌》第9輯第1號(1937年1月),頁2-16。
    (三)專書
    1. 大野恭平,《柳生一義》,東京:山崎源二郎,1922。
    2. 大路會編,《大路水野遵先生》,臺北︰大路會事務所,1930。
    3.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
    4. 友聲會編,《顏雲年翁小傳》,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4。
    5. 田中一二編纂,《三好德三郎》,臺北︰三好德三郎編纂所,1940。
    6. 吉野小一郎,《柳生先生を憶ふ》,東京︰,1932。
    7. 西村虎太郎編,《賀田金三郎翁小傳》,東京︰大國印刷株式會社,1923。
    8. 西鄉都督樺山總督記念事業出版委員會編,《西鄉都督と樺山總督》,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6。
    9. 武內貞義,《臺灣 第一集》,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5。
    10. 邱奕松,《樸樹の蔭》,嘉義︰朴子公創校百年紀念會,1995。
    11. 邱淼鏘,《部落教化の實際》,北斗郡田尾庄︰三十張犁部落振興會,1940。
    12. 長谷川博士傳編纂會編纂,《工學博士長谷川謹介傳》,東京︰長谷川博士傳編纂會,1937。
    13. 宮崎健三,《陳中和翁傳》,臺北︰宮崎健三,1931。
    14. 高橋窓雨,《澤井市造》,大阪:澤井組,1915。
    15. 碧榕會,《柳生頭取の片影》,東京:碧榕會,1917。
    16. 臺北市役所編,《臺北市政二十年史》,臺北:臺北市役所,1940。
    17. 橋本白水,《船越倉吉翁小傳》,臺北:橋本白水,1931。
    (四)檔案
    1. 《府報》
    2.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3. 何鳳嬌編,《日治時期臺灣高等官履歷(一)》,臺北︰國史館,2004。
    4. 何鳳嬌編,《日治時期臺灣高等官履歷(三)》,臺北︰國史館,2006。
    二、近人著作
    (一)年鑑、辭典、工具書
    1. 《大眾人士錄》
    2. 《大眾人士錄-外地海外篇》
    3. 《在臺の信州人》
    4. 《自治制度改正十週年像主物志》
    5. 《始政三十年紀念出版-東臺灣便覽》
    6. 《芝山嚴史》
    7. 《南國之人士》
    8. 《南部臺灣紳士錄》
    9. 《南進日本之第一線に起つ-新臺灣之人物》
    10. 《時勢と人物》
    11. 《現代台灣史》
    12. 《最近の南部臺灣》
    13. 《新日本人物大系》
    14. 《新臺灣を支配する人物と產業史》
    15. 《新臺灣(御大典奉祝號)》
    16. 《臺中州大觀》
    17. 《臺南州名士錄》
    18. 《臺灣の中心人物》
    19. 《臺灣人士之批評記》
    20. 《臺灣人士鑑》
    21. 《臺灣人士鑑》(日刊一週年版)
    22. 《臺灣人物評》
    23. 《臺灣人物誌》
    24. 《臺灣人事態勢と事業界》
    25. 《臺灣大觀》
    26. 《臺灣列紳傳》
    27. 《臺灣事業界と中心人物》
    28. 《臺灣官紳年鑑》
    29. 《臺灣統治と其功勞者》
    30. 《臺灣紳士名鑑》
    31. 《臺灣善行美譚》
    32. 《臺灣實業家名鑑》
    33. 《戰時體制下に於ける事業及人物》
    34. 《糖業禮讚》
    35. 《躍進高雄の全貌》
    36. 新村出編,《広辭苑》第五版,東京:岩波,1998。

    (二)期刊
    1. 《歴史読本》臨時増刊「特集 日本記念碑総覽」第20卷第13號,1975年10月。
    (三)專書
    1. 村上政彥,《「君が代少年」を探して:台湾人と日本語教育》,東京:平凡社,2002。
    2. 波形昭一編著,《民間總督三好德三郎と辻利茶鋪》,東京︰日本圖書センター,200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