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正馨 Cheng-Hsin Chen |
---|---|
論文名稱: |
一位教育工作者自我蛻變之敘說研究 Research on Educator's Self-transmutation through Self-narrative |
指導教授: | 金樹人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7 |
中文關鍵詞: | 家庭教養模式 、自我蛻變 、敘說研究 |
英文關鍵詞: | family education, self-transmutation, the narr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8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擔任教育工作的研究者藉由自我敘說而經歷自我蛻變的歷程。研究所提出的問題是:教育工作者的原生家庭教養模式為何?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是如何影響並形塑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原生家庭教養模式下的教育工作者,如何經歷自我的現身、爭戰及變裝歷程?藉由敘說的歷程,教育工作者自我再生之契機為何?研究採用敘說研究的方法論及「整體—內容」之分析法來呈現研究結果。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基於錯愛、親子界限不清及錯誤教養模式的代間傳承,讓教育工作者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主要包括四大類:(一)「主導性」(二)「保護翼」(三)「指責性」(四)「親子界限不清」。
二、教育工作者原生家庭教養模式對自我的影響與形塑包括十大類:(一)缺乏自信(二)活在別人眼光中(三)缺乏挫折容忍力(四)缺乏問題解決能力(五)擁有負向的自我概念與生命腳本(六)界限不清(七)家庭的複製品(八)對親職教育的恐懼(九)容易不快樂(十)長期缺憾下,內在的需求蠢蠢欲動。
三、教育工作者不易掙脫家庭影響與形塑的主要原因有四:(一)初期不易覺察家庭對自我的影響與形塑,不自覺的陷入了過往「制約」下的陷阱。(二)中期已覺察家庭對自我的影響與形塑,卻因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設限,在「自我應驗預言」與「懶散逃避的心態」驅使下,讓自我不易掙脫過往的束縛。(三)在自我蛻變的歷程中,教育工作者需先經歷「變裝自我」的爭戰歷程。(四)教育工作者無力背負「不孝『順』」的罪名。
四、教育工作者在自我敘說歷程中展現自我再生的四大資源:(一)「覺察、選擇、行動下的自我再生」(二)「解決導向思維下的自我再生」(三)「心理位移自我書寫下的自我再生」(四)「擁有宗教信仰力量下的自我再生」
最末,根據研究的結論來進行綜合討論,並提出研究者在研究歷程中的反思與本研究的限制及建議,以供後續研究者進行研究時之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in which educators accomplish their self-transmutation through the individual self-narrative. To meet the end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re raised: 1. what kind of family education the educators are exposed to in their childhood, 2. how the family education influences the educators in their self cultivation and, 3. which opportunity the self-narrative provides for educators in the course of their self-transmutation. In addition, the abovementioned three questions will be approached via narration methodology as well as within the historical content analysis. The answers to the very questions thus lead to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as follows.
In the first place, four models of the educator’s original family education, featured of the undeserved love, the ambivalent parent-child gap, as well as the wrong family education through the generational hand-down, are closely examined: A. domination, B. over-protection, C. accusation and, D. ambivalence.
Second, the four models will result in a variety of disadvantages in educator’s self cultivating process which cover: A. inconfidence, B. non-autonomy, C. frustration, D. incapacity of problem-solving, E. negative thinking, F. ambivalence, G. the replica of original family model, H. patriarchal panic, I. unhappiness and, J. the craving excess due to emotional poverty.
Third, when educators live up to their parents’ expectation, they by no means get rid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influence and image afterwards. It involves four major reasons that account for how family education influence and image take roots in memories. In the beginning, the educators, unaware of the family influence and image in the early days, get easily caught in the trap of passing their past memories unconsciously. In the middle stage, educators, despite the awareness of the family influence and image, still feel hard to escape from them due to their setting limitations on self-transmutation. In the course of self-transmutation, educators have been through struggles of “self-disguise” from time to time. Moreover, educators bear the heavy moral burden of disobedience or betrayal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Through self-narrative, educators, however, will be equipped with abundant resourc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self-transmutation, which consist of A. consciousness, choice and action, B. solution-tendency thought, C. psychological displacement and self-writing, as well as D. the power of religion.
Finally,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wider platform for further discussions on the very issue and reflect on the potential limitations during the research. Meanwhile, it will also pave way for further researchers.
一、中文文獻:
王行(民88)家族歷史與心理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沂釗(民89)婚姻衝突的敘說性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桂花(民81)兒孫自有兒孫福--中國人的代間關係。收錄於莊慧秋等著之中國人的面具性格--人情與面子,14-27。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王鍾和(民82)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鍾和(民90)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因應挫折情境。學生輔導,76,82-87。
史英(民80)序文.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另一種養育觀。收錄於謝麗玉等著之中國人的養育觀--付出與期待,3-7。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朱儀羚.吳芝儀等譯(民93)敘事心理與研究,譯自Michele L. Crossley。嘉義:濤石文化。
呂政達譯(民80)觀心與觀想結合東西的心靈智慧。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宋文理譯(民79)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譯自Rogers, C. R.。台北:桂冠。
余振民.黃淑清.彭瑞祥.趙祥和.蔡藝華.鄭玄藏譯(民92)。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雙頁書廊。
余德慧(民80)中國人心底的故事。收錄於張老師月刊編輯部著之中國人的父母經--黏結與親情,1-14。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邱惟真.丁興祥(民88)朱光潛多重自我的對話與轉化:一種敘說建構取向。應用心理研究(2),211-249。
邱珍琬(民92)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何麗儀(民86)完形治療與教師情緒管理。諮商與輔導,143期,23-27。
何興亞(民87)更大的自由。師友月刊,337期,8-12。
李玉嬋(民87)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在教師諮詢上的運用。收錄於許維素等著之焦點解決短期諮商,133-159。台北:張老師。
李佩怡(民93)覺察你的選擇:你生活在鳥籠中或是自由的天空。諮商與輔導,224期,56。
李金春(民96)高中職學生心理分離個體化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正(民71)各類少年犯行為困擾與其父母教養態度之關係比較。臺南師專學報,15,79-143。
林妙穗(民93)實習諮商員的個案概念化與自我覺察能力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香君(民87)「變」知識建構與建構知識的「變」。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輔導系博士論文。
林美珠(民89)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卷,4期,27-34。
林家興(民86)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惠真(民83)愛是教育的森林。台北:小暢書房,177。
林惠雅(民87)母親信念內涵及其與教養方式的關係。學生輔導雙月刊,59期,72-85。
林柳君.張子方.陳竹華.游淑芬譯(民78)你的七歲孩子:保守而退怯的年齡,譯自Ames.Haber。台北:信誼。
金樹人(民93)心理位移之結構特性及其辯證效果之分析:自我多重面向的敘寫與敘說。發表於第七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技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24日至26日,台北中央研究院。
金樹人(民94)心理位移辯證效果之敘事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
周志建(民91)敘事治療的理解與實踐---以一個諮商個案為例之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志建(民90)從故事中找到生命的出口。收錄於劉小菁譯之故事與心理治療,10-14。台北:張老師文化。
易之新譯(民92)存在心理治療(上)(下),譯自Yalom, I. D.(1931)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台北:張老師文化。
易之新.胡因夢譯(民92)超越自我之道—超個人心理學的大趨勢,譯自Walsh, R.& Vaughan, F.。台北:心靈工坊。
易之新譯(民94a)超個人心理治療,譯自Cortright,B.。台北:心靈工坊。
易之新譯(民94)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譯自Freedman, J. & Combs, G.。台北:張老師文化。
吳惠慈(民 92)一個多次自殺生還者的自殺經驗敘說。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麗娟(民92)一個諮商員的專業成長:一個「人」的成長---從Human“doing” 到Human“being”。 中國輔導學報,14,1-30。
吳明燁(民87)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東吳社會學報,7,39-79。
吳金香(民67)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生自我概念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香質(民94)服務學習對低自我概念學生復原力建構之影響。彰師輔導與諮商碩士論文。
吳明燁(民90)父母控制與管教行為對於青少年問題之影響。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之「青少年生命歷程與生活調適」研討會,中研院社會研究所,2001年6月。
施香如(82)從完形治療法的觀點談諮商過程中的「覺察」。諮商與輔導,91,31-34。
胡正文(民88)青少年階段中的親子衝突、溝通與親密關係之探討。收錄於實踐大學編印之家庭教養與休閒文化,121-150。台北:實踐大學。
胡幼慧主編(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民85)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收錄於胡幼慧主編之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141-158。台北:巨流。
洪莉竹(民87)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的基本假定。收錄於許維素等著之焦點解決短期諮商,17-27。台北:張老師。
洪光遠.鄭慧玲譯(民84)人格心理學,譯自Pervin, L. A.。台北:桂冠。
范淑儀(民87)自我的反省與覺察。輔大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維之譯(民90)當尼采哭泣:心理治療小說,譯自Yalom, I. D.。台北:張老師文化。
孫碧蓮 (民91)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栗筱雯譯(民93)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譯自Albom, M.。台北:大塊文化。
高行健(民88)一個人的聖經。台北:聯經。
翁開誠(民86)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26,1-14。
翁開誠(民91)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
翁毓秀(民86)完形理論的自覺與接觸。諮商與輔導,127期,10-17。
徐巧玲(民94)識得情緒真面目,只緣心理來位移--「我、你、他」日記對國中生提升情緒智力短期及長期改變之現象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民85)詮釋學與質性研究。收於胡幼慧編之質性研究,36-39。台北:巨流。
時蓉華(民73)社會心理學。香港:三聯書店。
郭喜青(民95)家長不良教育心態對子女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家教周刊(27)。
章蓓蕾譯(民86)成年兒童與家庭危機,譯自齊藤 學。台北:商周出版。
陳秀蓉.顧瑜君.王幼玲.余德慧(民80)中國人的教養之道--中國母親養兒育
女的變遷。收錄於張老師月刊編輯部著之中國人的父母經--黏結與親情,65-105。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陳仲庚主編(民82)心理治療與諮商,210-211。台北:五南。
陳竹華譯(民79)怎樣做父母(上)(下),譯自Dodson, F. Dodson, F.。台北:遠流。
陳怡伶(民92)台北縣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向明(民9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炳煌(民91)學習單、思考風格及自我概念與國小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香婷(民90)藉由助人產生超個人經驗之研究—以一位慈濟人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素鳳(民93)不再下海--老船長的生涯轉折故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小娥.蘇建文(民66)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期,91-104。
陳秉華(民87)學習心得與疑問。收錄於許維素等著之焦點解決短期諮商,183-204。台北:張老師文化。
陳奎熹(民84)教育社會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姿廷(2003)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與學業延宕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
陳寶蓮譯(民90)所以,你也要活下去,譯自大平光代。台北:圓神出版社。
黃有志(民88)淺析青春禮與青少年發展。收錄於實踐大學編印之家庭教養與休閒文化,30-52。台北:實踐大學。
黃淑清(民90)諮商專業知識與專業「人」的覺察。輔導季刊,37(3),47-55。
黃琪媚(民93)國中生的父母親管教方式、制握信念、學習壓力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建榮(民88)探索劉力學的重要生命經驗與環境行動在環境教育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瑞琴(民8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光明(民72)社經地位、產序、家庭氣氛與高職學生自我概念的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拓榮(民85)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黃春華譯(民86)解讀內在自我,譯自Dian, J.。台北:生命潛能。
張明敏(民83)諮商員的原生家庭經驗對其諮商專業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慈莉(民88)生命主題的敘說與理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 78)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79)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7)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碧雲(民93)生命交織的「結」與「解」:擔任輔導志工對女性生命經驗的意義與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貴傑(民90)變,生命歷程的實踐與建構:一個生命體自我成長驗的探究與反思。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
張怡敏(民89)與心相遇~一個輔導人員的治療故事。揚鐸,16,19-21。
張怡敏(民94)一個諮商師的親子關係經驗對其諮商專業影響之自我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康樂譯(民79)母親角色,譯自Schaffer,R.。台北:遠流。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民80)中國人的父母經--黏結與親情。台北:張老師文化。
許育光(民89)敘事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卷,4期,17-26。
許維素(民87)尋找生命的閃亮:例外架構。收錄於許維素等著之焦點解決短期諮商,57-74。台北:張老師文化。
許維素等著(民87)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台北:張老師文化。
郭為藩(民61)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書局。
游恆山、邊光昶譯(民88)心理治療與諮商理論:觀念與個案。台北:五南。
傅偉勳(民82)森田治療法—禪與精神治療的結合,收錄於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207-226。台北:正中書局。
曾家炎(民94)「父母效能系統訓練」課程對「父母教養態度」及「親子關係滿意度」之影響效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黑幼龍(民95)多點思考,更能放鬆。台北:天下文化。
馮克芸、陳世欽譯(民92)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譯自Brooks, R. & Goldstein, S.。台北:天下。
楊珮妤(民93)國中學生父母教育態度、教師期望、生涯抱負與課業任務價值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
楊淑涵(民91)選擇非傳統學習領域之四技女生生涯決定歷程之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涵(民92)敘說取向生涯探索團體的實施與探討。諮商與輔導,213,2-8。
楊國樞(民75)家庭因素與孩子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梵妤(民95)心情與自我覺察對助人意向及助人行為之影響。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所碩士論文。
楊中芳.高尚仁合編(1991)中國人.中國心—發展教學篇。台北:遠流。
賈馥茗(民69)Rogers的自我說,現代心理學說與教育。高雄:復文圖書。
葉光輝(1995)。社會化歷程中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孩子的行為發展。中活心理學刊,37(2),149-167。
葉至誠(民88)台灣地區當前青年價值觀之探討。收錄於實踐大學編印之家庭教養與休閒文化,1-29。台北:實踐大學。
葉雙(民93)臨終陪伴經驗對專業助人者自我生命經驗之回溯與開展。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鄧明宇(民89)獻身與沉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成與發展。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家琪(民86)籠外的天空,譯自Bolliger, M.。台北:智茂文化。
廖純雅(民95)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培格(民93)彰化地區未成年母親婚姻品質與教養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廖立文譯(民79)割斷臍帶做大人,譯自Halpern,H.M.。台北:遠流。
廖世徳譯(民90)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譯自White, M. & Epston, D.。台北:心靈工坊。
趙曉美(民90)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所博士論文。
趙可式.沈錦惠譯(民81)活出意義來(六版),譯自Frankl, V. E.。台北:光啟。
漆佑華(民76)試析大學生自我意識。高等教育研究,華中工學院,3期。
劉凱申(民80)拒絕長大的龍族。收於謝麗玉等著之中國人的養育觀--付出與期待,2-24。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劉袖琪(民91)父母離異兒童在完形學派遊戲治療之輔導歷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小菁譯(民90)故事與心理治療,譯自Henry T. Close。台北:張老師文化。
歐陽儀(民87)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儀.吳麗娟(民87)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2),33-58。
蔡麗芬(民95)生命歷程做為宗教經驗--一個禪師的自我敘說探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
鄭石岩(民82)父母之愛。台北:遠流。
鄭振煌譯(民87)西藏生死書,譯自Sogyal Rinpoche。台北:張老師文化。
鄭玉英、趙家玉譯(民85)家庭會傷人,譯自Bradshaw, J.。台北:張老師文化。
樊雪春(民87)緒論。收錄於許維素等著之焦點解決短期諮商,1-15。台北:張老師文化。
謝麗玉等著(民80)中國人的養育觀。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簡茂發(民67)父母管教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期,63-86。
蕭景容(民92)敘事取向生涯諮商中當事人之改變歷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育昇(民94)我痛苦,所以我存在--一位助人工作者從生命經驗中的自我覺察與反思。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Brainerd, C. J. (1969). Personal worth and perception of one’s parents. Rational Living, Vol.4.
Grafanaki, S. & McLeod, J. (1999). Narrative process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elpful and hindering events in experiential psychotherapy. Psychotherapy Research, 9(3), 289-303.
Lieblich A.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Narrative Research :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ive. CA:Sage.
Papalia, D. E., Olds, S. W. & Feldman, R. D. (2001).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Philip, R. F. (2001). Human development a life-span approach (4th) New York: Prentice Hall.
Prout, H. T. & Prout, S. M. (1995). Global self-concept and stressful life conditions. In B. A. Bracken, Handbook of self-concept, 259-280.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CA: Sage.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11.
Spence, D. P. (1982). Narrative Truth and Historical Truth: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in Psychoanalysis. NY:Norton.
Yontef, G. M. (1979). Gestalt therapy: Ainical phenomenology, The Gestalt Journal, 2(1), 27-45.
三、網路參考資料
王燦槐(民96)心理衛生--適應心理學。民97年1月1日摘自http://webclass.ncu.edu.tw/~wang024/
王燦槐(民96)第三章自我概念。民97年1月1日摘自http://webclass.ncu.edu.tw/~wang024/chap3/chap3.htm
方新(民96)兒時心靈創傷對成長的影響。民97年1月1日摘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3/4/30/c12599.htm
呂佩嬉(民95)試述家庭教養方式與子女的自我意識。民97年1月1日摘自http://www.ydjxxdq.com/news.aspx?id=36824
周鉦翔 (民95)生命探索之旅。民97年1月1日摘自 http://mental.doctor.com.tw/article.asp?channelid=M39&serial=121
居默(民95)宗教對精神和社會所產生的影響。高原雜誌第十六期。民97年1月1日摘自 http://www.yich.org/zazhi/gy/dishiliuqi/200712/21518.html
柯倩華(民95)媽媽與我分享與導讀:母親的人生故事。民97年1月1日摘自http://blog.yam.com/cwkids/article/6684711
陳平銘譯(民96)以神拒毒,譯自於Pam Willenz。民97年1月1日摘自http://163.27.157.1/~goodlin/new_page_50.htm
陳燕(民92)心理學與宗教信仰能相得益彰嗎?民97年1月1日摘自http://zjsyksjy.zhan.cn.yahoo.com/79949/6.html
黃積聖(民94)從諮商論點談組織成員受原生家庭系統共依存情緒束縛之影響及突破途徑。T&D飛訊第38期,1-11。民97年1月1日摘自http://www.ncsi.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e1dab271a883e973a78c1ae096ead70d.pdf
黃積聖(民92)論自我探索。T&D飛訊第12期,1-9。民97年1月1日摘自http://www.ncsi.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0a34c53aa532560749cfd20bcca1035a.pdf
黃素菲(民96)老師怎樣協助學生圓夢。民97年1月1日摘自http://www.hfu.edu.tw/~ctd/doc/nt1/6-8.ppt
曹中瑋(民96)創造卓越的EQ--談教師自我覺察民。97年1月1日摘自http://www.scps.tpc.edu.tw/CounselOffice/%E5%89%B5%E9%80%A0%E5%8D%93%E8%B6%8A%E7%9A%84EQ-%E8%AB%87%E6%95%99%E5%B8%AB%E8%87%AA%E6%88%91%E8%A6%BA%E5%AF%9F.ppt
程桂英(民93)父母親的「教養型態」對子女「人格」的影響(上)(下)。文化交流道第89期、第90期。民97年1月1日摘自http://www.sce.pccu.edu.tw/sce/studybase/05edu/89-5-01.asp,http://www.sce.pccu.edu.tw/sce/studybase/05edu/90-5-01.asp
答會明(民91)父母教養方式與孩子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8期。民97年1月1日摘自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zgjkjy200208004
劉慈惠(民95)如何培養孩子負責任。愛家雜誌,11(4),2-4。民97年1月1日摘自http://www.family.org.tw/~sff1/modules/magazine/article.php? articleid=128%20-%2016k
劉達芳(民92)如何培育教牧少年子女成長。民97年1月1日摘自http://www.hkcrm.org.hk/download%20files/1.doc
蔡維民(民96)。宗教信仰與心理諮商。民97年1月1日摘自http://blog.roodo.com/tsaiwm/archives/2942065.html
醉梅(民96)回家路漫漫(案例)。民97年1月1日摘自http://www.zhjtjyw.com/u/xx9988/archives/2007/200775234738.html釐清你的心理疆界。民97年1月1日摘自http://www.mw.net.tw/user/peterlee/blog/2006/05/09/6161/28311/
四、其它資料來源
金樹人(民91)敘說治療與生涯諮商。取錄於教師生涯輔導工作研討會手冊,1-11。
金樹人(民91)成人之美:故事敘說觀點的班級經營。取錄於教師生涯輔導工作研討會手冊,38-45。
金樹人(民91)故事敘說取向在生涯諮商上之應用。取錄於教師生涯輔導工作研討會手冊,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