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韻如
論文名稱: 由中華民國外交與僑務政策看美國僑報反應(1965-1991)
指導教授: 王秀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冷戰僑務政策外交政策華僑美國僑報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4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討論在冷戰背景之下,在臺灣、中國大陸與美國關係的轉變情形時,以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臺灣與美國斷交,以及1980年代臺灣與中國大陸發生的人權時間為觀察重點,觀察中華民國的僑務與外交政策如何改變,美國僑報又是如何看待這些變化,這些變化如何影響美國華僑政治態度的改變情形。
    除緒論與結論外,本研究分為四章。第二章首先討論冷戰框架下,中華民國、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冷戰期間,國際局勢是自由世界與共產主義陣營之間長期的對抗,美國為了對抗蘇聯以及戰略需求,幫助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換句話說,美國的對華政策都離不開蘇聯。1960年代華人對居住國的心態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介紹中華民國政府的外交與僑務政策形成的背景因素。
    第三章則是探討退出聯合國事件對僑社的衝擊。中華民國政府透過刊登大篇幅廣告與僑社署名,來強調中華民國的正統性。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僑報出現截然不同的反應,親中華民國的僑報氣憤難平,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僑報卻是認為正義獲得伸張,兩方的交鋒更延伸到國慶典禮與尊敬孔子與否的爭議之中。
    第四章則是討論中美斷交前後美國僑社政治態度的變化。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中國大陸開始大力推行「和平統一」的政策,大打宣傳戰,攻擊蔣家政權,甚至特意關注臺灣人團體的活動,中華民國政府如何因應此局面,如何回應中國大陸的宣傳戰;1979年中美斷交後,雖有《臺灣關係法》的通過,對於華僑而言,仍是一大衝擊,中華民國政府也在中美斷交後,更加積極推動僑務工作,希望透過海外學人、留學生達到影響美國政界的目的。中國大陸宣傳開始強調中國是美國華人的娘家,美國才是婆家,因此在婆家好好生活才是首要之務,這樣的說法正符合當時候美國華人的心態,吸引很多人的注意。
    第五章主要討論1980年代中華民國與中國大陸在國際形象上兩方都遇到挫折,1980年代初的陳文成案與江南案,重創中華民國「自由民主」國家的形象,也使得重視人權議題的美國對中華民國反感,造成華僑受到居住國—美國的影響,連帶對中華民國的政治態度也產生衝擊,而此時中華民國政府卻無法整合僑社,造成中華民國在美國僑社的影響力也產生變化;而中國大陸在1970年代末期,鄧小平上臺,採取「改革開放」路線,中國的經濟能力大幅提昇,因此移入美國的華僑也增加許多。但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中國大陸血腥鎮壓學生,造成國際社會譁然,尤其衝擊自詡為「世界英雄」的人權國家—美國,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與偏向中華民國的社團結合,向中國大陸示威遊行、表達抗議,僑社因為天安門事件對中國大陸的觀感改變,但卻未改變對中國的認同。
    在結論的部份,提出以下論述。中華民國的僑務與外交政策在冷戰氛圍夏是相當被動的,但在被動中仍有其積極性,試圖在美中臺三角關係中力圖振作、積極宣傳,但是因為國際關係與華僑心態的改變,成效並不明顯。
    華僑出外謀生是相當具有現實性的,華僑的政治態度依照現實而有所改變,也是無法避免的趨勢。因此中華民國的外交與僑務政策必須因時調整,僑務工作可以在既有的僑務經濟策略上,進一步順應全球化時代著重經濟投資與科技研發的趨勢,一方面以臺灣作為連結世界各地僑團商會的基地,再繼續拓展橫向聯繫,形成一緊密網絡,利用經濟力擴大臺灣的影響力及外交空間。

    謝辭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名詞與討論範圍的界定…………………………………3 第三節 研究回顧…………………………………………………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使用資料介紹………………………………17 第五節 章節介紹…………………………………………………30 第二章 冷戰時期的美國與兩岸政權………………………………………35 第一節 韓戰後的美國、臺灣與中共………………………………35 第二節 1960至1970年代的臺美、中美關係變化………………37 第三節 1980年代到冷戰結束前的臺美中關係…………………45 第四節 中華民國僑務政策的演變………………………………53 第三章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對僑社的衝擊……………………59 第一節 中華民國政府的外交與僑務措施………………………61 第二節 僑社對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反應……………………67 第四章 1979年臺美斷交前後僑社的改變………………………………83 第一節 中華民國政府的外交與僑務措施………………………83 第二節 僑社的反應………………………………………………92 第五章 1980年代僑社對人權事件的反應………………………………103 第一節 僑社對陳文成、江南案的反應…………………………104 第二節 僑社對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反應…………………………115 第六章 結論………………………………………………………………125 徵引書目 …………………………………………………………………131

    一、 中文部分
    (一) 外交部檔案:
    1. 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
    檔號:172-3 4578 《美國國會有關我記錄》,1961
    檔號:172-3 5256-4 《海外僑胞反共活動》,1971
    檔號:172-3 5273 《全球華僑登報反對匪入聯合國案》,1971年
    檔號:172-3 4513 《駐美國各大使館政情報告》,1972年
    檔號:172-1 3256 《僑務》,1975年
    檔號:172-3 5200 《親匪報紙團體及僑社》,1977年
    檔號:172-4 1505-1 《中美關係(剪報)》,1977-1980
    檔號:172-3 5201 《我對共匪僑務政策所採對策》,1978年
    檔號:172-3 5268 《僑團刊登廣告抗議美匪建交》,1978年
    檔號:172-2544 《紐約「星期新聞」、「華聲日報」》,1979年
    檔號:172-3 5269 《美匪建交後紐約傾匪華僑活動》,1979年
    檔號:172-3 5435 《中央黨史會蒐集海外僑胞反對美匪建交新聞圖片資料》,1979年
    檔號:172-3 5268 《加強對旅美僑胞、學人、留學生之宣傳聯繫》,1980年
    檔號:172-3 5554 《左派及臺獨開設開設旅館、餐廳、藝品店名案》,1981年
    檔號:172-3 5989 《陳文成案》,1981年
    檔號:172-4 1503-3 《中美關係(剪報)》,1981-1982
    檔號:172-3 5989 《中美僑務:劉宜良事件》,1984-1985年
    檔號:172-3 5253 《僑務統戰》,1985年

    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外交部檔案:
    檔號:414.28/0004 《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1971年。
    檔號:403/0011 《對美宣傳》,1972年。
    檔號:461/0062 《紐約僑務》,1971年。
    檔號:461/0106 《金山僑務》,1970年。

    (二) 報紙與雜誌:
    1. 舊金山地區:
    (1)《少年中國晨報》(The Young China Daily),1972、1974、1975、1976、1978年
    (2)《金山時報》(Chinese Times),1971、1972、1973年
    (3)《華聲報》(Chinese Voice),1971、1972年
    (4)《時代報》(The San Francisco Journal),1974、1978年
    (5)《光華報》(Cathay Times Weekly),1974年
    (6)《正言報》(Truth Weekly;Truth Semi-Weekly)
    (7)《東西報》(East West),1978、1981、1984、1989年
    (8)《為民報》(Wei Min),1978年
    (9)《炮報》(Power News)

    2. 洛杉磯地區:
    (1)《美華新報》(The Chinese News),1971、1972、1978、1979、1980年
    (2)《覺華報》(Chinese Awareness),1971、1975年
    (3)《國際日報》(International Daily News),,1984年
    (4)《美麗島》(Formosa Weekly)

    3. 紐約地區:
    (1)《華美日報》(The China Tribune),1971、1972年
    (2)《團結報》(Getting Together;Unity),1971、1972、1973年
    (3)《美洲華僑日報》(China Daily News,簡稱《華僑日報》),1971、1974、1979、1989年
    (4)《中報》(Centre Daily News),1985、1989年
    (5)《北美日報》(The Peimei News),1985年
    (6)《世界日報》(World Journal),1989年
    (7)《時報周刊》(China Times Weekly),1980年

    4. 華盛頓地區:《華府春秋》(Hanfu Chunqiu)

    5. 航空版:
    (1)《星島日報》美西版(Sing Tao Jih Pao),1989年
    (2)《大公報》(Ta Kung Pao),1984年

    6. 美國其他地區:《周末報》,1974年

    7. 臺灣:
    (1) 《中央日報》,1972年
    (2) 《四海之友》,1975.3、1976.9

    (三) 官方出版品:
    1. 中華民國行政院僑務委員會
    僑務委員會編,《十年來僑務工作》,臺北:僑務委員會印行,1981年
    僑務委員會編,《僑務五十年》,臺北:僑務委員會印行,1983年
    僑務委員會 華僑通訊社,《中華民國僑務發展歷程—攜手走過的歲月》,臺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1990
    僑務委員會編,《美國華人參與中華民國政治之研究》,2000年
    僑務委員會編,《99(2010)年僑務統計年報》,2010年

    2.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
    《為真理正義而奮鬥》,臺北市:海外出版社,1971
    《海外中華兒女的怒吼》,臺北:海外出版社,1980
    《臺灣地位不容置喙》,臺北:海外出版社,1983
    《天下沒有衝不過的風浪,九十一年來黨在海外的奮闘》,臺北:海外出版社,1986年3月

    (四) 期刊論文:
    Adam McKeown著,陳曉光譯,〈用概念思考華人裔群(1842-1949)〉,收錄於《華僑華人百科全書 總論卷》,北京市:中國華僑,2001。
    丁匡華,〈口蜜腹劍的共匪僑務工作〉,《四海之友》,1975年
    王秀惠,〈「獎勵忠貞僑商」:冷戰前期臺灣洋菇罐頭銷美與僑務互動,1960-1980〉,《興大歷史學報》第十七期,2006年。
    王駿一,〈海外黨部該整合了〉,《世界週刊》,1980年。
    宋學文,〈我國僑務發展與外交策略之發展願景〉,《2008年僑務發展之外交意涵學術研討會集》,臺北市,2008。
    吳建國,〈中國大陸在美的留學生〉,《美華新報》選論,1979年
    柏城國是研究社,〈520三藩市灣區討蔣集會遊行反蔣幫暴行實錄〉,《討蔣特刊》,美國舊金山:柏城國是研究社,1978。
    夏誠華,〈中華民國對美國僑務工作之初探〉,收錄於陳鴻瑜主編《中華民國之僑務政策》,臺北市: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0
    ─—,〈中華民國政黨輪替後美國地區傳統僑團政治態度變化〉,刊載於張啟雄主編《時代變局與海外華人的族國認同》,臺北市: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5
    陳靜瑜,〈近半世紀以來美國華人地位變化的因素、問題及其展望〉,刊載於陳鴻瑜主編,《邁向21世紀海外華人市民社會之變遷與發展》,臺北市: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1999.8
    ─—,〈美國臺灣移民的社會結構、適應與認同析探(1980~2000),《海華與東南亞研究》3:3、3:4,2003.07
    莊國土,〈論東南亞華族及其族群認同的演變〉,刊載於張啟雄主編《時代變局與海外華人的族國認同》,臺北市: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5。
    張四德,〈融爐(Melting Pot)或多元文化(pluralism):從種族史觀點論美國社會的特質及十九世紀的排華運動〉,《西洋史集刊》,1998.12,
    ──〈從三種僑報論美國華人對韓戰的觀點〉,《海外華人研究》第一期
    道南客,〈李登輝在海外—務實外交與海外僑心的轉變〉,《海峽評論》第83期,1997年11月。
    廖書賢,〈陳水扁的僑務政策(2000-2002)〉,刊載於張啟雄主編,《近二十年來海外華人》,臺北市: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3年。
    劉伯驥,〈美國華僑報業發展史略〉,《僑務月報》229期,1971年9月。
    蘇嘉宏,〈華僑、族裔政治與美國對華政策的互動〉,《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03年5月。

    (五) 專書:
    人民出版社編輯部,《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于仁秋,《救國自救—紐約華僑衣館聯合會簡史,1933-1950》,香港:三聯書局,2003年2月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丘正歐,《華僑問題論集》,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0月
    西潮出版事業有限公司編譯,《昨天、今天與明天—卡特的崛起與世界命運》,臺北市:西潮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6
    沈劍虹,《使美八年紀要》,臺北:聯經,1986。
    約翰‧梅森,《冷戰(The Cold War, 1945-1991)》,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史述 第四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
    汪 士淳,《忠與過: 情治首長汪希苓的起落》,臺北市: 天下遠見出版 ,1999
    汪樹華,《美國華裔青年認同之研究—以一九九六年海外華裔青年暑期返國研習團學員為例》,臺北市:僑務委員會,1996年。
    ──《美國華人政治參與之研究》,臺北市:海華文教基金會,2001。
    吳主惠著,蔡茂豐譯,《華僑本質的分析》,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8月
    徐德清、洪朝輝、姜衛民主編,《世紀之交的反思—中國旅美學人中美關係》,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8年。
    夏誠華,《民國以來的僑務與僑教研究(一九一二~二00四)》(新竹市: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2005)
    袁文靖,《雷根政府對華政策》,臺北:國際現勢週刊社,1984。
    華僑通訊社,《僑政論文選集》,臺北:華僑通訊社,1981年9月
    華僑華人百科全書編輯小組,《華僑華人百科全書‧人物卷》,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
    華僑華人百科全書編輯小組,《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9月
    華僑協會總會華僑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主編,《華僑大辭典》,臺北市:華僑協會總會,2000
    陸以正,《微臣無力可回天—陸以正的外交生涯》,臺北:天下遠見,2002。
    麥禮謙,《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1992。
    鹿橋編輯部編譯,《卡特》,臺北市:鹿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陳李琬若,《臺灣女孩,美國市長》,臺北:商周出版,2004。
    陳靜瑜,《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美國華人社會史論文集》,臺北縣板橋市 : 稻鄉,2003。
    ──,《美國臺灣移民社會結構、適應與認同析探》,臺北市:海華文教基金會,2005
    ──《美國史》,臺北:三民書局,2007。
    陳樹強,《三民主義僑務政策之實踐與評估》,臺北:海華文教基金會,1994。
    項立嶺,《中美關係史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馮成榮,《鄭彥棻傳》,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臺北:生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張希哲,《中國大陸的僑務政策與僑務工作》,臺北市:華僑協會總會發行,1962。
    張麗琴,《論冷戰時期影響美國對華政策的中美意識型態因素(1949-1972)》,江西師範,2007。
    楊建成,《中國國民黨海外工作的理論與實踐(1924-1991)》,臺北:楊氏臺灣現代史資料出版屋,2001。
    關春如,《美國華僑概況》,臺北市:正中書局,1988
    鄭彥棻,《往事憶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2。
    劉伯川著,尹萍譯,《偶然生為亞裔人—一位ABC的成長心路》,臺北:天下遠見,1999。
    劉伯驥,《美國華僑史續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
    ───,《美國華僑逸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4。
    劉明山,《1980年以來臺灣僑務政策與美國臺灣移民》,臺北市: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2008
    顏國裕,《我國僑務政策之研究—民國六十年以後之發展分析》,臺北市:龍文出版社,1991
    戴超武,《美國移民政策與亞洲移民》,北京:中國社科院,1999。

    (六) 學位論文:
    小林伊織,《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僑務政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方俐懿,《中美斷交後我國與中國大陸對美國華僑政策與工作之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1989。
    汪樹華,《美國華人政治參與之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1994。
    夏誠華,《旅美國學人、留學生對中華民國政治態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1985。
    陳佳宏,《美國「臺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 五〇年代中至九〇年代中》,輔仁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97
    崔炯華,《現階段中國大陸僑務政策之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碩士論文,1986
    許瓔馨,《中華民國於聯合國代表權之變更:自緩議案更動為重大議題案之決策過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2007。
    黃正杰,《政治民主化與臺灣對外僑務政策的變遷:以對美國僑社政策為例》,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博士論文,2009
    彭佩琪,《國民黨政府在美僑社的僑務工作(1949-196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二、英文部分
    (一) 檔案:
    館藏地:Ethnic Library,UC-berkeley
    1. Yuk Ow Papers
    Carton 32:2Chinese American Citizens Alliance
    Carton 32:50 Anti-Communist Legague

    2. Him Mark Lai Research Files
    Carton 24:19 Chinese Democracy Movement Overseas-Organization
    Carton 24:31 Chinese Democracy Movement Overseas-Reaction from Taiwan
    Carton 24:35 Chinese Democracy Movement Overseas-Viewpoints, 1987-1998
    Carton 26:18 Chinese in the U.S.-California-Los Angles Co.
    Carton46:13 Confucianism
    Carton52:20 National Da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0/1)(1979-2002)
    Carton53:1 National Day of Taiwan (10/10)(1957,1970-2001)
    Carton56:3 Chinese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
    Carton 60:38 Homeland rielations With China
    Carton 64:8 Homeland relations – Chinese Overseas – Taiwan – Organizations – Center for Taiw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rton 64:10 Homeland Relations –Chinese overseas-Taiwan-Organizations-Feder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
    Carton 64:16 Homeland relations-Chinese Overseas-Taiwan-Organization-Cordination council for North American Affairs
    Carton 70:21 KMT-Taiwan
    Carton 70:35 KMT-U.S.-Anti-Communist activities
    Carton 70:39 KMT-U.S.-Conventions
    Carton 71:6 KMT-U.S.-Rally against KMT
    Carton 71:7 KMT-U.S.-Rally against KMT, 1978
    Carton 74:40 Left and leftists-I Wor Kuen
    Carton 82:13 Newspapers and journals – Chinese American - U.S.
    Carton 98:12 Taiwan-Geogrupht

    (二) 期刊論文與專書:
    Chang, Iris. , The Chinese in America. , New York:Penguin Group, 2003
    Gallup Poll, Public Opinion1935-71, Random House, 1972
    Hon, Gerald R. Ford. A U.N. Seat For Communist China, Washington D.C., 1961
    Honorable, William Proxmire. Red China Could Fall, Senator of Wisconsin, 1961
    Karl Lo and H. M. Lai, Chinese Newspapers Published in North America,1854-1975 ,Washington D.C.:Center for Chinese Research Matirials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1977
    Lai, Him-Mark. , “Aftermath to Exclusion: The Confession Program.” Becoming Chinese American:A Story of Communities and Institutions. , Walnut Creek:Alta Mira, 2004.
    .N. Document A/1123? Office Record of the General Assembly,1950-1970
    Steanly D.Bachrack, The Committee of One Million: China Lobby Politics,1953-1971,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
    Tong, Benson. The Chinese American. Boulder: 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 2000
    Wang Gungwu, J. Cushman and Gungwu,eds,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Ⅱ,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