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伊雯
Cheng, Yi-Wen
論文名稱: 一位偏鄉教師的社會化歷程探究
A Study on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of a Rural Teacher
指導教授: 黃鴻文
Huang, Horng-Wen
口試委員: 鄭英傑
Jheng,Ying-Jie
陳珊華
Chen,Shan-Hua
黃鴻文
Huang, Horng-Wen
口試日期: 2021/07/02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偏鄉教師教師社會化教師身分認同
英文關鍵詞: rural teachers, teacher socialization, teacher identity
研究方法: 生活史訪談深度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67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1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偏鄉教師社會化是一連串的動態學習歷程,關注教師面對偏鄉工作與生活時,如何調整個人內在因素與外在影響,習得哪些知識與技能,以及身分認同的建立與轉變。本研究旨在瞭解偏鄉教師社會化歷程,包含偏鄉教師遭遇的關鍵事件、適應策略,以及身分認同。本研究以一位接受公費師資分發至新竹縣山區國小的女性教師為研究對象,個案任教於教育部《偏遠地區學校分級及認定標準》核定中「極度偏遠」的學校。本研究以深度訪談蒐集資料,並依據研究對象社會化歷程分為「現實衝擊中的過客」、「從過客到家人」、「任重而道遠」三階段,探討各階段關鍵事件帶來的影響,以及偏鄉教師因應影響而發展的適應策略及身分認同轉變。本研究發現:偏鄉教師社會化歷程中關鍵事件主要為:現實的衝擊、融入當地的契機,以及工作的磨練;而學習與適應策略分成消極負面與積極正向兩種類型;且身分認同隨各階段情境改變而產生調整。最後,本研究結論為以下四點:一、關鍵事件對社會化歷程的影響至關重要;二、同儕是帶領偏鄉教師積極適應的重要他人;三、適應策略由消極漸趨積極而至彈性運用;四、偏鄉教師的身分認同由過客成為家人是克服文化落差的適應歷程。

    The socialization of rural teachers is a series of dynamic learning processes, focusing on how teachers adjust personal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what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y acquire, the establish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self identity while facing work – life balance in rural areas.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rural teacher, including the key events, adaptation strategies and self identity of the rural teacher. This study focuses on a female teacher who distributed to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Hsinchu County as a state financed teacher. The case has worked in an "extremely remote" school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Classification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This research uses in-depth interviews to collect data, and divides it into three stages: "Passenger in Reality Impact", "From Passer to Family", and "Take a Long Way" based on the socialization of the research object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s of key events at each stag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due to the developmental influences of adaptation strategies and self identity changes on rural teacher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key event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rural teachers are mainly: the impact of reality, the opportunity to integrate into the local area, and the training of work; the learning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 negative and positive; and self identity. As the situation changes at each stage, there will be adjustments. Finall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s. First, the impact of key events on the socialization is crucial. Second, peers who are important others lead the rural teachers to adapt actively. Third, adaptation strategies change from passive to active to flexible utilization. Fourth, the self identity of a remote teacher from a passer to a local family member is an adaptation process to overcome the cultural gap.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社會化與教師社會化的意義 8 第二節 教師社會化理論 13 第三節 教師社會化的相關研究 20 第四節 偏鄉教育的相關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6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及其學校 47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編碼 50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2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54 第一節 現實衝擊中的過客 54 第二節 從過客到家人 74 第三節 任重而道遠 93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0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省思 11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0 第三節 研究省思 122 參考文獻126 中文部分126 英文部分131

    【中文部分】
    王秋絨(1987)。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蘊義。師大書苑。
    王秋絨(1991)。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蘊義。師大書苑。
    王錦珍(1994)。國中實習生社會化之俗民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王金國、張臺隆(2015)。遠距協助偏遠學校教師之進修。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4(8),99-101。
    王彥喬(2014)。別再撒錢了!台灣偏鄉教育的問題在「人」。http://www. storm. mg/article/34165
    王韻齡(民106年10月24日)。偏鄉教育法是否能為偏鄉留住好老師。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5386-/
    王慧蘭(2017)。偏鄉與弱勢?法規鬆綁、空間治理與教育創新的能。教育研究 集刊,63(1),109-119。
    牟嘉瑩 和 楊子嫻 (2016)。點亮教育的 [心] 燈火—偏鄉教育。臺灣教育評 論月刊,5(2),4-6。
    宋挺美(2010)。開啟偏鄉學童的學習新視窗─讀報教育在臺北縣一所國小實施 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呂玟霖(2016)。 淺談偏鄉學校教師人力的困境與突破。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26-28。
    何俊青(2017)。偏鄉教育問題的迷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5-19。
    李俐穎(2009)。駐足的過客—國小代理教師社會化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所。
    吳慎慎(2002)。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6)。台灣學童城鄉差距調查報告。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activity_detail/1692
    林清江(1977)。從社會化歷程論各級教育的重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9,109-128。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 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林秀姿(民104年10月24日)。三根亂棒 打跑偏鄉老師。聯合報。 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8253/997046
    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高等教育。
    邱憶惠、高忠增(2009)。成爲一位幼教教師:教師認同之敘說探究。臺南科大 學報(人文管理),28,155-175。
    胡瑜秦(2020)。載浮載沉於行政海—偏遠國小初任教師適應學校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高強華(1988)。從教師社會化論師資培育的革新。國立編譯館,17(7),283- 298。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硏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幸仁(2008)。學校組織行為之微觀政治探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7,1- 25。
    陳秀玲(2012)。六位已婚國小女性校長的社會化歷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陳淑敏、許殷宏(2008)。隱喻和幕後:談教師教學工作的性質與生存策略。 中等教育,59(3),144-155。
    陳榮政(2017)。日常生活的社會學(頁68-79)。學富文化。
    陳怡靖、鄭燿男(2000)。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臺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莊勝義(2009)。從多元文化觀點省思「弱勢者」的教育「問題」與「對策」。 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1, 17-56。
    莊正平(2015)。體育代理教師社會化歷程之敘說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
    翁芳怡(2012)。國中初任代理教師社會化之微觀政治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郭丁熒(2004)。教師圖像—教師社會學研究。復文書局。
    黃秀卿(2009)。偏遠弱勢學童的教與學-以語文教學為例。 http://www.edu.tw/~society/ej/77/77-24.htm
    黃冠翰、吳典龍(2010)。焦點三百學校教師之教學困境與因應。東海教育評 論,4,127-146。
    黃嘉莉(2008)。教師專業制度的社會學分析。師大學報:教育類,53(3),25-151。
    黃元彥、劉旨峯、黃瓊葦(2012)。參與線上課業輔導之敘說探究:弱勢學生,偏鄉教育,線上課輔之經驗省思。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8(3), 189-216。
    楊雅妃(2012)。偏鄉小學教師文化樣貌之研究─ 新北市一所偏鄉學校個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馬華維(2008)。教師社會化過程的影響因素結構探討。應用心理學,14(2), 173-179。
    張雅婷、周茹焮、詹宗倫、朱皓(民108年01月07日)。翻轉偏鄉教育不平等,大學生被問「老師你們還會再回來嗎?」。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1462
    張淑玲、林福來(2001)。一位實習教師的專業社會化歷程。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6(12),65-88。
    張芬芬(1988)。實習教師社會化之探討。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 351-384。
    游美惠(2005)。身分認同與認同政治。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1,58-61。
    湯梅英(1996)。教師專業社會化之探討:學習與成長的歷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1-16。
    萬育維(1996)。專業認同與工作滿意之間的關係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05-322。
    甄曉蘭(2007)。偏遠國中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與相關教育政策初探。教育研究集刊,53(3),1-35。
    劉金花(2003)。兒童發展心理學(三版)。五南。
    廖麗芳(2008)。花蓮縣焦點三百學校五年級學童閱讀活動與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廖亭羽(2020)。 [雜] 學校—國中實習教師文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鄭照順(1988)。國中教師專業化之研究。復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
    蔡金田、黃雅芹(2018)。南投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流失成因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經營管理學刊,16,57-79。
    蔡宜恬(2012)。回應偏鄉教育的師資課題。台灣教育評論月刊,1(8),44- 45。
    蔡依真(2008)。「別再叫我文化不利」--弱勢學童課外閱讀行為之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顏靜筠(2015)。國小教師身分認同之敘事探究—不同師資培育背景教師的經驗故事(未出版之碩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羅為聰(2013)。國小代理代課教師社會化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研究所。
    簡良平(2010)。偏遠地區小學教師對弱勢社區環境之覺知及其教學回應。教育實踐與研究,23(2),37-64。
    教育部(2003)。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作者。
    教育部(2012a)。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教育部。
    教育部(2017)。偏鄉教育巡迴論壇手冊。http://tecs.otecs.ntnu.edu.tw/upload/news_file/2017%E5%81%8F%E9%84%89%E6%95%99%E8%82%B2%E5%B7%A1%E8%BF%B4%E8%AB%96%E5%A3%87%E6%89%8B%E5%86%8A_0919%E5%AE%9A%E7%A8%BF_778.pdf
    偏遠地區學校分級及認定標準(民107年05月30日)。
    馮丰儀、方竣憲(2017)。偏鄉師資教育之結與解。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90-92。
    蘇珍慧(2017)。偏鄉師資的問題,迷思與解決途徑。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 (9),137-143。
    蕭奕志(2005)。校外實習生專業社會化歷程之研究—以某一所技術學院餐飲系 為例(未出版之碩博士論文)。高雄餐旅學院餐飲管理研究所。
    【英文部分】
    Apple, M. (1983). Curricular form and the logic of technical control. In M. Apple and L. Weis (Eds.), Ideology and practice in education, (p. 143-165).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Atkinson, P., & Delamont, S.(1985). Socialisation into teaching: the research which lost its wa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3), 307-322.
    Battersby, D. (1983). The politics of teacher socialization. In R. K. Brown and L. E. Foster (Ed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3rd ed., pp. 325-335).Macmillan.
    Burrell, G., and Morgan, G. (1979). Sociological paradigms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Heinemann.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Falmer Press.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Danziger,K. (1960). Socialization.Penguin.
    Elkin, F. (1960). The child and society: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Random House.
    Flemmen, M. (2013). Putting B ourdieu to work for class analysis: reflections on some recent contribution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64(2), 325-343.
    Ginsburg, M. B. (1988). Contradictions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society: A critical analysis. Falmer.
    Hall, J. L., Johnson, B., & Bowman, A. C. (1995). Teacher socialization: A spiral process. The Teacher Educator, 30(4), 25-36.
    Lacey, C (1997). The socialization of teacher. Methuen.
    Lortie, D. C. (1975). The limits of socialization. In Lortie (ed.), School 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y, 185-210.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iller, L. C. (2012). Situating the rural teacher labor market in the broader context: 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the market dynamics in New York stat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27(13), 1-31.
    Tate, W. F. (2008). Geography of opportunity: Poverty, place,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7(7), 397-411.
    White, S., & Kline, J. (2012). Developing a rural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package. The Rural Educator, 33(2), 36-42.
    Woods, P. (1990). Teacher skills and strategies. Taylor & Francis.
    Zeichner, K., & Gore, J. (1989). In Janice(ed.), Teacher socialization (pp. 329-348).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