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孟郁 |
---|---|
論文名稱: |
《節序同風錄》端陽節俗研究 |
指導教授: | 鍾宗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7 |
中文關鍵詞: | 節序同風錄 、端陽 、孔尚任 、節俗 、端午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8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節序同風錄》,孔尚任著,載記孔尚任所傳抄的歲時俗儀指南,關於這本歲時典籍歷來相關專門研究甚少。
歲時節俗源自於中國傳統農業生活型態,體現時間推移觀念對人們的影響,根據自然天候結合區域特性及人們生活經驗日積月累而成形的習俗,蘊含了重要的人文精神與心理文化意涵。端陽,作為中國文化歲俗重要內涵之一,自古以來呈現的節俗意涵非常龐大,包括整個夏季常民生活的思維。本論文試圖藉由端陽的角度切入《節序同風錄》,藉此觀察整個清代的對端陽節俗的想法,並試圖理解《節序同風錄》中所要表達的思想與價值。
壹、古籍及輯注本(依朝代及成書先後排列)
一、原 典
1.【楚】屈原:《楚辭‧九歌章句第二‧東皇太一》,見於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第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2.【周】卜子夏:《子夏易傳》卷一,收於【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漢】劉安,【東漢】高誘注:《淮南鴻烈解‧天文訓》卷三,收於【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4.【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陸德明音義:《尚書注疏》卷四,收於【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5.【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6.【漢】班固:《漢書》,見於【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7.【漢】王充:《論衡》,見於【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8.【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四部叢書正編—大徐本說文解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9.【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10.【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陸德明音義:《周禮注疏》,見於【清】永瑢、紀昀等纂修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1.【漢】應劭:《風俗通義》,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12.【晉】周處:《陽羨風土記》,見於張智所編之《中國風土志叢刊》第32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13.【晉】張華:《博物志》,見於中華書編輯部校定之:《四部備要》子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14.【晉】葛洪:《抱朴子》,見於【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5.【南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清】永瑢、紀昀等纂修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6.【南北朝】范曄:《後漢書‧鳥桓鮮卑列傳》,【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7.【唐】韓鄂:《歲華記麗》,出自《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4冊,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70年。
18.【唐】姚思廉:《陳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19.【唐】姚思廉等撰,清錢大昕考異:《梁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20.【唐】長孫無忌:《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21.【唐】叚成式:《酉陽雜俎》卷一〈禮異〉,見於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第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22.【宋】范曄:《後漢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8年。
23.【宋】傅崧卿 注:《夏小正戴氏傳》,見於【清】永瑢、紀昀等纂修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4.【宋】孟元老原著,姜漢椿譯注:《東京夢華錄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25.【宋】歐陽修:《新唐書》,見【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6.【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見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3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6年。
27.【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合輯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4—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28.【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見【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9.【宋】周密:《乾淳歲時記》(合輯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7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30.【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31.【宋】李昉:《太平廣記》,見於文懷沙主編:《隋唐文明》叢書第47卷,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4年。
32.【宋】程顥:《二程文集‧澶娘墓誌銘》,見於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350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33.【宋】張君房:《雲笈七籤》,見於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06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34.【宋】李石:《續博物志》,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年。
35.【元】托克托:《金史》。見於【清】永瑢、紀昀等纂修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6.【明】馮應京輯,戴任增釋:《月令廣義》,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輯委員會編纂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4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37.【明】瞿佑撰:《四時宜忌》,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輯委員會編纂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4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38.【明】李泰集解:《四時氣候》,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輯委員會編纂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4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39.【明】盧翰輯:《月令通攷》,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輯委員會編纂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4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40.【明】戴羲:《養餘月令》,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輯委員會編纂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5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41.【明】陳堦:《日涉編》,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輯委員會編纂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5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42.【明】萬民英:《三命通會》,收於【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43.【明】高濂:《遵生八牋》,見於【清】永瑢、紀昀等纂修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44.【明】張謙德:《瓶花譜》,見於王雲五主編之《叢書集成初編》第25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6年。
45.【明】董斯張:《廣博物志》卷十二,見於【清】永瑢、紀昀等纂修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46.【明】張岱:《陶庵夢憶;西湖夢尋》,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47.【明】張岱著,袁麗點校:《夜航船》,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8年。
48.【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月令》,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49.【清】董穀士、董炳文輯:《古今類傳》,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輯委員會編纂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5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50.【清】吳士鑑等注:《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51.【清】張英、王士禎等敕撰:《淵鑑類函》,見於【清】永瑢、紀昀等纂修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52.【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53.【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合輯於《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十六編,第七冊),臺北:新興書局,1984年。
54.【清】王先謙:《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55.【清】孔尚任:《節序同風錄》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所編:《四庫存目叢書‧史部‧時令類》第165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56.【清】王初桐輯:《奩史》,參見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所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25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57.【清】李光地等奉撰:《御定月令輯要》,見於【清】永瑢、紀昀等纂修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58.【清】陳元龍:《格致鏡原》,見於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036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59.【清】鄭復光:《鏡鏡詅癡》,見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60.【清】高宗(乾隆):《御製詩集四集》收於【清】永瑢、紀昀等纂修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61.【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與《燕京歲時記》收錄於同一集子出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
62.【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與《帝京歲時記勝》收錄於同一集子出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
63.【清】顧祿撰,來新夏點校:《清嘉錄》收於《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二、今人譯註
1.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2.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3.王毓榮:《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4.吳怡註譯:《易經繫辭傳解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5.李景林,王素玲,邵漢明:《儀禮譯注》,臺北:建宏出版社,1997年。
6.韓復智註譯:《論衡今註今譯》,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貳、近人學術專著、工具書(依作者筆畫多少排列)
1.于錦繡、于靜:《靈物與靈物崇拜新說》,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3.王娟:《民俗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4.王熹、李永匡:《中國節令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5.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6.王文寶:《中國民俗研究史》,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7.王文寶,江小蕙編:《江紹原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8.王作楫:《民俗信仰》,北京 : 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
9.王利器:《王利器論學雜著》,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10.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11.王貴民:《中國禮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12.王新華:《周易繫辭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13.王霄冰主編:《儀式與信仰-當代文化人類學新視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14.王毓榮:《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15.王銘銘:《想像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6.王曉東:《文身習俗研究:以中國和日本文身習俗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17.方師鐸:《傳統文學與類書之關係》,臺中:東海大學,1971年。
18.文崇一:《中國古文化‧楚的水神與華南的龍舟賽神》,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19.田哲益:《細說端午》,臺北:百觀出版社,1994。
20.任聘:《中國民間禁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21.仲富蘭:《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
22.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華京出版社,1990年。
23.吳怡:《易經繫辭傳解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24.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正文印刷廠,1979年。
25.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26.周星:《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27.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28.孟慧英:《中國原始信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29.林繼富、王丹:《解釋民俗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30.胡申生主編:《社會風俗三百題》,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
31.高丙中:《民間文化與公民社會:中國現代歷程的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32.高丙中:《中國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學的路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33.烏丙安:《中國民俗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
34.徐杰舜:《漢族風俗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35.徐振貴:《孔尚任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36.徐振貴:《孔尚任全集輯校註評》,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37.徐海榮:《中國飲食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38.孫正國:《端午節》,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39.容肇祖:《孔尚任年譜》錄自賈貴榮、耿素麗選編:《民國期刊資料分類彙編‧名人年譜》,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40.黃石:《端午禮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41.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飾史》,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5年。
42.黃暉:《論衡校釋》卷2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43.陶立璠:《民俗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44.張勃:《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45.張建世:《中國的龍舟與競渡》,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年。
46.張亮采:《中國風俗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47.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48.陳益源:《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臺北: 里仁,1997年。
49.陳連山:《話說端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0.陳萬鼐:《孔尚任》,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51.陸家驥:《端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52.曾春海:《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53.聞一多:《聞一多全集(一)》,九龍:香港遠東圖書公司,1968年。
54.董治安:《唐代四大類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55.賈貴榮、耿素麗:《民國期刊資料分類彙編‧名人年譜(全六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56.詹鄞鑫:《心智的誤區 : 巫術與中國巫術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57.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選自於韓繼海、王爽所編:《魯迅文集》,哈爾賓: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 年。
58.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
59.劉朴兵:《唐宋飲食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60.劉曉明:《中國符咒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
61.劉曉峰:《東亞的時間——歲時文化的比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62.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63.蕭放:《傳統節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64.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65.韓雲波、郝敬、張莉譯著:《日者觀天錄》,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年。
66.鐘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67.鍾敬文主編、蕭放副主編:《中國民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68.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2005年。
69.顧頡剛:《顧頡剛讀書筆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70.(日)中山時子:《中國人的飲食體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71.(日)池田溫,中國古代史研究會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國古代重數節日的形成》,東京:研文出版社,1989年。
72.(日)柳田國男:《傳說論》,連湘譯,北京:中國民間文學出版社,1985年。
73.(日)瀧川龜太郎撰:《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
74.(英)弗雷澤(J‧G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久大文化出版社,1991年。
75.(英)芮克里夫布朗 (A. R. Radcliffe - Brown) 著,夏建中譯:《 社會人類學方法 》,臺北:久大文化、桂冠圖書,2001年。
76.(英)H‧靄理士著,劉宏威、虞珺譯:《禁忌的功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參、期刊論文(以出版年代排列)
1.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北京:《文史知識》第5期,中國文物報社出版,1983年。
2.王輝斌:〈端午競渡紀念屈原考索〉,寶雞:《寶雞師院學報》第2期,寶雞文理學院1988年。
3.陳久金:〈曆法的起源和先秦四分曆〉,收於劉君燦:《中國天文學史新探》,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4.萬建中:〈龍舟競渡習俗淵源新探〉,成都:《四川文物》第2期,四川省文物局,1996年。
5.楊晉龍:〈「四庫學」研究的反思〉,臺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3月。
6.白玉霞、裴芹:〈《古今圖書集成》成書略考〉,呼和浩特:《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第26卷第4期,內蒙古民族師院,2000年11月。
7.趙東玉:〈端午龍舟競渡民俗的文化選擇〉,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第15卷第3期,華中科技大學,2001年。
8.程旭光:〈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與中原漢文化的交匯融合〉,呼和浩特:《內蒙古師大學報》第30卷第6期,內蒙古師範大學,2001年。
9.吳浩:〈官修類書與中國古代政治〉,揚州:《揚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揚州教育學院,2001年12月。
10.方楨、楊津津:〈比較我國漢、苗、傣族龍舟競渡文化之異同〉,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第25卷第1期,北京體育大學,2002年。
11.楊萬娟:〈「南船北馬」析—談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民間諺語中的民俗價值〉,蘭州:《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總第36期,西北民族大學,2003年。
12.李江樹:〈三寸金蓮〉,昆明:《華夏人文地理》第6期,雲南省社會科學院,2003年。
13.楊勤芳:〈中國古代的類書—兼及《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述介〉,上海:《歷史教學問題》第6期,華東師範大學,2004年。
14.陳修亮:〈孔尚任遺著《節序同風錄》論考〉,濟南:《民俗研究期刊》,山東大學2005年1月號,2005年1月。
15.犀澤:〈正月剃頭妨舅舅〉,長沙:《書屋》第8期,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
16.蓋建民:〈道教與中國古代曆法〉,成都:《宗教學研究》第3期,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05年。
17.張梅雅:〈蘭蕙香草之使用與演變〉,臺北:《民俗曲藝》第150期,2005年12月號,2005年12月。
18.劉宗迪:〈從節氣到節日:從曆法史的角度看中國節日系統的形成和變遷〉,南昌:《江西社會科學學報》,江西省社會科學院,2006年第2期,2006年。
19.劉鍾:〈遼朝的端午節〉,河北:《社會科學論壇》,2007年1月第1B期,2007年。
20.楊琳曦:〈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對我國的啟示-以端午祭申遺成功為視點〉,廣西:《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3月第1期,2007年。
21.黃杰:〈從歲時民俗特徵比較中韓端午節端午際〉,浙江:《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7月第37卷第4期,2007年。
22.鍾宗憲:〈民俗節日氛圍營造與文化空間存續-以台灣民俗假日與商業性文化遊樂園區為例〉,臺北:《輔仁國文學報》第24期。開封:《河南社會科學》雙月刊,2007年第4期(總第90期),2007年7月。
23.黃 珍:〈20世紀80年代以來端午節俗研究述評〉,江蘇:《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8月第24卷第3期,2007年8月。
24.王利華:〈端午風俗中的人與環境-基於社會生態史的新考察〉,天津:《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2008年。
25.何星亮:〈從傳統節日看古代中國人的和諧理念-以端午禮俗為例〉,北京:《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2008年。
26.黃良瑩:〈象徵與中國風俗〉,臺北:《歷史月刊》第252期,歷史月刊雜誌,2009年1月號,2009年1月。
27.徐強:〈陰陽家的「順天應時」之學〉,煙台:《魯東大學學報》,魯東大學,2009年3月第26卷第2期,2009年3月。
28.林素英:〈七夕節俗論略〉,臺北:《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臺北大學,2009年9月。
29.王鵬:〈中韓端午節俗異同考〉,吉林:《東疆學刊》,2009年10月第26卷第4期,2009年10月。
30.李林,詹泰川:〈游藝競技中的民間美術〉,貴陽:《電影評介》,貴州省群眾藝術館,2009年第21期,2009年。
31.楊玉君:〈佩掛與驅邪—仲夏民俗的比較研究〉,臺北:《漢學研究》(季刊)第27卷第4期(總號第59號),漢學研究中心、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2009年12月。
32.李紅瓊、黃正泉:〈端午節俗文化研究回顧與展望-兼論湖南的研究成就與缺陷〉,湖南:《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2月第11卷第1期,2010年2月。
33.王俊杰:〈略論楚文化對端午節的影響〉,四川:《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3月第22卷第1期,2010年3月。
34.王俊杰、張玉賢:〈論端午節中的衛生防疫理念》,江蘇:《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3月第10卷第1期,2010年3月。
35.張志云:〈從娛樂狂歡到節日經濟:明清端午之消費問題初探〉,湖北:《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8卷第4期,2010年。
36.譚家健:〈關於古典文學研究方法的若干問題〉,包頭:《職大學報》,2010年第1期,2010年。
37.容肇祖:〈孔尚任年譜〉,北京:《民國期刊資料分類彙編‧名人年譜》,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12月。
38.陶立璠:〈中韓端午習俗的比較話題〉,臺北:《國文天地》第27卷第1期,國文天地雜誌社,2011年6月。
39.櫻井龍彥著、陳愛國譯:〈年中行事的意義與民俗的重建--以端午節為例〉,臺北:《國文天地》第27卷第1期,國文天地雜誌社,2011年6月。
40.鄭克孟:〈端午節對越南當代社會文化的傳統價值〉,臺北:《國文天地》第27卷第1期,國文天地雜誌社,2011年6月。
41.張釗貽:〈端午節的起源——從聞一多到近期的一些考察〉,臺北:《國文天地》第27卷第1期,國文天地雜誌社,2011年6月。
42.溫宗翰:〈四時無災‧八節有慶--論臺灣端午節的信仰與儀式〉,臺北:《國文天地》第27卷第1期,國文天地雜誌社,2011年6月。
43.喬清舉:〈論儒家自然哲學的天道時序觀及其生態意義—以《易傳》為中心〉,濟南:《周易研究》,山東大學中國周易學會,2011年第5期,(總第109期),2011年。
44.楊玉君:〈端午敘事中的醫藥主題〉,臺北:《第12 屆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年會暨東亞端午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年5月。
45.蕭放:〈北京端午禮俗與城市節日特性探賾〉,臺北:《第12 屆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年會暨東亞端午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年5月。
46.鍾宗憲:〈生命意義觀照下的端午節俗〉,臺北:《第12 屆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年會暨東亞端午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年5月。
47.林美容:〈臺灣龍舟競渡的民俗書寫—水上辟邪與陰陽〉,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臺灣民俗藝術彙刊)》,2011年7月第7期,2011年7月。
肆、學位論文(以出版年代排列)
1.徐 強:〈順天應時之道——先秦陰陽家思想初探〉,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2.張夢麟:〈端午節的由來及其厭勝文化〉,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3.趙函潔:〈臺灣端午節起源與節日習俗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4.戴建國:〈淵鑑類函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5.談 輝:〈清代蘇州歲時節日文化研究──以《清嘉錄》、《吳郡歲華紀麗》為基礎〉,蘇州大學專門史學科碩士論文,2009年。
6.趙偉含:〈中國傳統女兒節探析〉,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7.溫宗翰:〈台灣端午節慶典儀式與信仰習俗研究〉,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8.梅政清:〈天之文理—中國上古天文知識的變遷—〉,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