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石曉楓
SHIH,HSIAO FENG
論文名稱: 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
指導教授: 何寄澎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0
中文關鍵詞: 大陸小說台灣小說八○年代九○年代少年小說家變父名家國論述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2下載:10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提要
    本論文意圖爬梳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家庭變貌、父者形象、母女關係及少年的人格心理建構等,希望經由細緻的分析及討論,重行建構並比較兩岸的少年經驗。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論述清末民初以來「少年家國」的隱喻,在當代小說中的承續或變化之跡。以下簡述本論文的章節架構: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回顧前此研究成果並指出論文研究的意義與價值。其次定義「少年」所指涉範圍及本論題與「成長小說」之區辨,並說明文本取材所據、論述方式以及理論架構。
    第二章 家庭內的夢魘與悲劇
    本章首節前溯六、七○年代描述家庭親子關係的代表作:《窗外》及《家變》,
    以此作為八、九○年代小說的背景論述及比較參照點。第二節以「另類家庭的成形」為題,專節探討《孽子》在八○年代小說中出現的意義。第三節則主要以女性小說家作品為本,論述其中所呈顯的家庭經驗脈絡。
    第三章 女兒的凝視與對待
    本章範圍開展至九○年代小說作品的表現,深入探討兩岸女性作家如陳雪、杜修蘭、袁瓊瓊、陳染、林白、遲子建等,如何在作品中以「女兒」的眼光凝視母親、形塑父親,並書寫糾纏於家庭親子間的愛恨情仇與情欲想像,由此剖析家庭關係對「女兒」步入成人世界的影響。
    第四章 父名的逐步崩解
    本章轉以九○年代男性作家所書寫的成長經驗為主要文本,在第三章「情欲之父」的描繪之外,另外加入「悖德之父」、「諧謔之父」、「猥瑣之父」等形象的討論,並希望藉由作家書寫筆調及觀點的討論,透視其對於父權體制的顛覆與批判。
    第五章 家庭論述的轉變及其意義
    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脈絡裡,「家庭」每被編織入「國體」想像;「少年」的「身體」亦每充具國族希望之寓託。本章旨在前三章的論述基礎下,歸結出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家庭、親子關係論述的重點,並結合社會思潮與脈絡,分析自五四以來,「少年家國」的論述傳統,至八、九○年代以降的承繼、演變及其意義所在。
    第六章 結論
    本章第一節總述論文研究成果,第二節「未來展望」則指出後續可資繼續開展、擴充研究的其他命題。

    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10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歷史回顧及研究範疇說明………………………………………4 歷來研究成果概述………………………………………………4 關於成長小說及「少年」之界義………………………………5 關於文本擇定及取材依據………………………………………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9 第二章 家庭內的夢魘與悲劇………………………………………11-48 前 言………………………………………………………………………11 第一節 親子關係的裂變………………………………………………13 青春哀愁的少女記事…………………………………………13 親情的追求、寄託與幻滅……………………………………14 《家變》的激憤發聲…………………………………………16 「恨父」意念的成形…………………………………………17 關於「母親」與家庭權力的移異……………………………18 「肖父」的榮與辱……………………………………………20 早發先聲的「弒父」意念……………………………………21 第二節 另類家庭的成形………………………………………………23 關於《孽子》的多方討論……………………………………23 另類「父」「子」間的情與欲……………………………… 24 父者的期望與失望……………………………………………28 子輩的流離與追尋……………………………………………30 永無休止的流亡之途…………………………………………32 第三節 成長陰影的展示………………………………………………35 社會變遷下的親子隔膜………………………………………35 問題家庭的典型性刻畫………………………………………38 少女經驗的勵志書寫…………………………………………40 眷村生活的特殊樣態…………………………………………42 「烏托邦」式神話表述………………………………………44 小結……………………………………………………………………47 第三章 女兒的凝視與對待…………………………………………49-88 前 言………………………………………………………………………49 第一節 慈母/惡母形象刻畫 …………………………………………50 「虐母」的女兒………………………………………………50 「厭女」的母親………………………………………………52 母/女間的窺視與糾纏……………………………………… 55 第二節 愛恨糾葛與情欲書寫…………………………………………58 關於「私人寫作」……………………………………………58 陳染小說中的「懼母」情結…………………………………59 陳染小說中的「戀母」書寫…………………………………60 女性情誼的延展………………………………………………62 林白小說中的自傳性…………………………………………63 空乏的母女感情書寫…………………………………………65 女性之美的謳歌與逃離………………………………………66 陳雪的「惡女」書寫…………………………………………69 女兒意念中的「壞母親」與「好母親」……………………70 母親形象的毀滅與重塑………………………………………71 情欲書寫與救贖………………………………………………72 第三節 父女關係的變調………………………………………………74 遲子建小說中的思父傾訴……………………………………74 「亡父」的無所不在…………………………………………75 林白小說中的父者形象………………………………………76 父女亂倫的暗示與想像………………………………………78 陳染筆下的暴烈父親…………………………………………79 恨父陰影與對父權的反撲……………………………………79 矛盾的戀父情結………………………………………………81 愛恨糾葛中的女性復仇………………………………………83 幽閉無父的自我完成…………………………………………85 小 結………………………………………………………………………87 第四章 父名的逐步崩解……………………………………………89-123 前 言………………………………………………………………………89 第一節 悖德之父的控訴………………………………………………90 書寫「創傷記憶」……………………………………………90 人格建構的障礙………………………………………………92 性愛認知的扭曲………………………………………………94 千絲萬縷的亂倫糾葛…………………………………………95 第二節 父親的諧謔操弄 ……………………………………………97 「大頭春」的崛起 …………………………………………97 大頭春所思所感 ……………………………………………99 「野孩子」徬徨街頭 ………………………………………100 憂鬱與困惑的凝視………………………………………… 101 「父」與「家」的雙重落空……………………………… 102 「我」「妹妹」對父輩的揶揄………………………………104 沈默、遺忘與發笑………………………………………… 106 嬉笑怒罵的爸爸…………………………………………… 107 成人的惡與懦……………………………………………… 108 關於書寫策略……………………………………………… 110 第三節 父輩的猥瑣書寫…………………………………………… 112 蘇童的「少年血」系列…………………………………… 112 香椿樹街上的父輩………………………………………… 111 輕賤的少年生命…………………………………………… 116 余華的創作歷程…………………………………………… 117 我的祖父與父親…………………………………………… 117 關於欲望與人性…………………………………………… 119 子輩的罪與望……………………………………………… 121 小 結…………………………………………………………………… 122 第五章 家庭論述的轉變及其意義………………………………125-158 前 言…………………………………………………………………… 125 第一節 關於父/家的想像 ……………………………………………126 子輩的「肖」與「不肖」………………………………… 126 父者的「在」與「不在」………………………………… 129 家庭的存在樣貌…………………………………………… 130 空間的流動與位移………………………………………… 132 第二節 從國體到身體……………………………………………… 135 二十世紀以降的國族論述與少年論述…………………… 135 國體/身體的交相指涉與消長之跡……………………… 137 頹廢家國敘事的個人化轉換……………………………… 140 身體的空間展演…………………………………………… 144 第三節 從現代到後現代…………………………………………… 146 現代與後現代之間………………………………………… 146 後現代文學與文化表現…………………………………… 150 時間與空間的質變………………………………………… 157 小 結…………………………………………………………………… 158 第六章 結論……………………………………………159-163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59 第二節 未來展望…………………………………………………… 162 參考資料………………………………………………………………165-180 書目部分………………………………………………………………… 165 篇目部分………………………………………………………………… 171

    參考資料
    本論文參考資料依「書目」及「篇目」二大部分羅列,「書目」區分為「創作」、「理論與批評」兩大類,「篇目」則皆屬理論與批評,不再另做區分。各項下的文本、專著及篇目等,俱依發表年代先後排列。
    壹、書目部分
    一、創作
    (一)台灣作家文本
    《窗外》˙瓊瑤˙皇冠出版社˙1963
    《寂寞的十七歲》․白先勇․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76
    《家變》˙王文興˙洪範書店˙1978
    《十五篇小說》․王文興․洪範書店․1979
    《如夢令》․蕭颯․九歌出版社․1981
    《油麻菜籽》․廖輝英․皇冠出版社․1983
    《少年阿辛》․蕭颯․九歌出版社․1984
    《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以後》․蕭颯․洪範書店․1984
    《春水船》․袁瓊瓊․洪範書店․1985
    《並不很久以前》․張讓․聯合文學出版社․1988
    《春秋茶室》․吳錦發․聯合文學出版社․1988
    《昨日當我年輕時》․朱天心․遠流出版公司․1989
    《孽子》․白先勇․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9
    《秋菊》․吳錦發․晨星出版社․1990
    《最想念的季節》․朱天文․遠流出版公司․1992
    《熱的絕滅》․蘇偉貞․洪範書店․1992
    《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大頭春˙聯合文學出版社˙1992
    《廢五金少年的偉大夢想》˙李順興˙聯經出版社˙1992
    《單身薏惠》․蕭颯․九歌出版社․1993
    《我妹妹》˙大頭春˙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
    《惡女書》․陳雪․皇冠出版社․1995
    《野孩子》˙大頭春˙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
    《夢遊一九九四》․陳雪․遠流出版公司˙1996
    《逆女》․杜修蘭․皇冠文化事業公司․1996
    《小五的時代》˙張國立˙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
    《第三代青春痘》˙小野˙麥田出版社˙1996
    《離開同方》․蘇偉貞․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柴山少年安魂曲》˙胡長松˙草根出版社˙1997
    《惡魔的女兒》․陳雪․聯合文學․1999
    (二)大陸作家文本
    《傷痕--中國大陸小說選》‧盧新華等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2
    《十八歲出門遠行》․余華․遠流出版公司․1990
    《世事如煙》˙余華˙遠流出版公司․1991
    《傷心的舞蹈》․蘇童․遠流出版公司․1991
    《呼喊與細雨》˙余華˙遠流出版公司․1992
    《南方的墮落》․蘇童․遠流出版公司․1992
    《我是你爸爸》˙王朔˙麥田出版社˙1993
    《夏季颱風》˙余華˙遠流出版公司․1993
    《活著》˙余華˙麥田出版社˙1994
    《刺青時代》˙蘇童˙麥田出版社˙1995
    《城北地帶》˙蘇童˙麥田出版社˙1995
    《白雪的墓園》․遲子建․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
    《傷懷之美》․遲子建․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
    《斷片殘簡》․陳染․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
    《德爾沃的月光》˙林白˙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
    《許三觀賣血記》˙余華˙麥田出版社˙1997
    《天使的糧食》˙蘇童˙麥田出版社˙1997
    《陳染小說精粹》․陳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私人生活》․陳染․麥田出版社․1998
    《一個人的戰爭》˙林白˙麥田出版社˙1998
    《無風之樹》˙李銳˙麥田出版社˙1998
    《殘痕》․陳染․經濟日報出版社、陝西旅遊出版社․1999
    《黃昏裡的男孩》˙余華˙新世界出版社˙1999
    《我膽小如鼠》˙余華˙新世界出版社˙1999
    《上海寶貝》˙衛慧˙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
    《紙上美女》˙蘇童˙麥田出版社˙2000
    《不可言說》․陳染․作家出版社․2000
    《無知者無畏》˙王朔˙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
    《糖》˙棉棉˙生智出版社˙2000
    《水中的處女》衛慧˙花山文藝出版社˙2000
    《凡墻都是門》․陳染․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
    《貓的激情時代》˙林白˙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
    《我能否相信自己》˙余華˙遠流出版公司˙2002
    《靈魂飯》˙余華˙遠流出版公司˙2002
    二、理論與批評
    (一)專著
    《飲冰室文集》˙梁啟超˙新興書局˙1957
    《自我影像》˙A.佛洛姆著、陳華夫譯˙問學出版社˙1978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Chodorow,Nanc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8
    《龍應台評小說》․龍應台․爾雅出版社․1985
    《曹禺論創作》˙曹禺˙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Of Woman Born》,Rich,Adrienne,Norton:New York,1986
    《青少年心理學》˙HURLOCK(赫洛克)原著,胡海國編譯˙桂冠圖書公司˙1987
    《都市青少年的價值觀》˙黃俊傑、吳素倩著˙巨流圖書公司˙1988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夏鑄九編譯․明文書局․1988
    《中國人:觀念與行為․中國人的家庭與家的文化》˙文崇一、蕭新煌主編˙巨流出版社˙1988
    《小說與社會》˙呂正惠˙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什麼是後現代主義》˙羅青˙五四書店˙1989
    《文學社會學》˙何金蘭˙桂冠圖書公司˙1989
    《歐洲青少年文學暨兒童文學》˙D.Escarpit著,黃雪霞譯˙遠流圖書公司˙1989
    《文學社會學》˙埃斯卡皮著,葉淑燕譯˙遠流圖書公司․1990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孫隆基․唐山出版社․1990
    《王文興的心靈世界》˙康來新編˙雅歌出版社˙1990
    《中國新文學整體觀》․陳思和․業強出版社․1990
    《中國現代小說史》˙夏志清原著,劉紹銘編譯˙傳記文學社˙1991
    《白先勇論》․袁良駿․爾雅出版社․1991
    《文學的後設思考》˙呂正惠主編˙正中書局˙1991
    《青少年自我統合與教育》˙江南發˙復文書局˙1991
    《第二性》․西蒙‧波娃著․志文出版社․1992
    《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呂正惠‧新地出版社‧1992
    《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張大春˙遠流出版社˙1992
    《文學理論導讀》․Terry Eagleton原著,吳新發譯․書林出版社․1993
    《藝術觀賞之道》․約翰․伯杰(John Berger)著,戴行鉞譯․商務印書館․1993
    《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王德威˙麥田出版社˙1993
    《通俗文學》˙鄭明娳˙揚智出版社˙1993
    《現代主義文學研究》˙吳昌雄˙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
    《解讀瓊瑤愛情王國》˙林芳玫˙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
    《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張寶琴、邵玉銘、亞弦主編˙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
    《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楊澤主編․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
    《生命情結的反思》․林幸謙․麥田出版社․1994
    《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劉俊․爾雅出版社․1995
    《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劉康˙麥田出版社˙1995
    《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張大春˙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文學的原像》˙楊照˙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劉俊․爾雅出版社․1995
    《第六隻手指》․白先勇․爾雅出版社․1995
    《大陸新時期文學:理論與批評》˙唐翼明˙東大圖書公司˙1995
    《多元共生的時代--二十世紀西方文學比較研究》․王寧․淑馨出版社․1995
    《新馬克思主義導引》˙高宣揚˙遠流出版公司˙1995
    《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楊小濱˙麥田出版社˙1995
    《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張京媛編˙麥田出版社˙1995
    《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梁培勇․心理出版社․1995
    《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施淑˙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印行˙1996
    《革命․歷史․小說》․黃子平․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眾神的肖像》˙季紅真˙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新時期小說研究》˙鄺邦洪˙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徐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比較文學與中國文學闡釋》˙王寧˙淑馨出版社˙1996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顧燕翎主編․女書文化出版社․1996
    《女性主義思潮》․羅思瑪莉‧佟恩著․刁筱華譯․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6
    《蕾絲與鞭子的交歡》․林水福、林燿德主編․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7
    《仲介台灣˙女人》˙邱貴芬˙元尊文化出版公司˙1997
    《拉岡》•王國芳、郭本禹著․生智出版社․1997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朱立元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性》˙張頤武˙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
    《認同˙差異˙主體性》˙簡瑛瑛主編˙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當代文學新潮》˙朱寨、張炯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張清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
    《中國當代新潮小說論》․吳義勤․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
    《成年兒童與家庭危機》˙齋藤 學著,章蓓蕾譯(王浩威審訂)˙商周出版社˙1997
    《精神分析文論》․陸揚․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陳義芝主編˙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王德威˙麥田出版社˙1998
    《小說稗類》˙ 張大春˙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楊照˙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劉亮雅․元尊文化出版公司․1998
    《姊妹「戲」牆》․張娟芬․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說故事的人》˙班雅明著、林志明譯˙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班傑明》˙陳學明˙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作、吳美真譯˙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
    《兩岸後現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林水福主編˙輔仁大學外語學院˙1998
    《台灣文學二十年集1978-1998:評論二十家》˙李瑞騰主編˙九歌出版社˙1998
    《新時期文學格局》․張炯․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女性主義經典》․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書文化出版社․1999
    《後現代文化導論》˙Steven Connor著、唐維敏譯˙五南出版社˙1999
    《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陳義芝編˙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雙調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寫作》․徐坤․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論》˙陳信元、欒梅健主編˙南華管理學院˙1999
    《鏡城地形圖》˙戴錦華˙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
    《後現代性的起源》˙Perry Anderson著,王晶譯˙聯經出版公司˙1999
    《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張子樟˙天衛文化出版社˙1999
    《青少年心理學》‧賴保禎等編著‧國立空中大學‧1999
    《青少年心理學》‧王煥琛、柯華崴著‧心理出版社‧1999
    《青春記憶的書寫--少兒文學賞析》˙張子樟˙幼獅文化事業出版公司˙2000
    《現代性的意義與侷限》˙佘碧平˙上海三聯書店˙2000
    《後現代主義文化心理:拉康研究》․方漢文․上海三聯書店․2000
    《比較文學與當代文化批評》˙王寧˙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劉紀蕙˙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現代與後現代》˙黃瑞祺˙巨流出版公司˙2000
    《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周英雄、劉紀蕙編˙麥田出版社˙2000
    《文化研究》˙王逢振˙揚智出版社˙2000
    《世紀末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蕭同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中國當代小說藝術演變史》˙金漢˙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黃金麟․聯經出版公司․2000
    《怪胎家庭羅曼史》․張小虹․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0
    《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王德威․麥田出版社․2001
    《同志研究》‧何春蕤主編‧巨流出版社‧2001
    《發展心理學導論》‧Julia C Berryman等著,陳萍、王茜譯‧五南圖書公司‧2001
    《大陸當代文學史教程1949-1999》‧陳思和主編‧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新時期文學二十年》․王鐵仙․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文學場域的變遷》˙張誦聖˙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朱剛˙揚智出版社˙2002
    《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班雅明著,張旭東、魏文生譯,唐諾選書伴讀˙臉譜出版社˙2002
    《小說的立場--新生代作家訪談錄》˙張鈞˙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邊緣敘事--20世紀中國女性小說個案批評》․徐岱․學林出版社․2002
    《風情》˙尹慧˙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
    《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曾秀萍․爾雅出版社․2003
    《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胡曉真˙麥田出版社˙˙2003
    (二)學位論文
    《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陳瑤華˙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蘇童小說文本研究(1985年-1994年)》˙曾恆源˙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蔡淑華˙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張佩珍․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虛構與終結--蘇童、余華、格非的先鋒敘事研究》˙陳雀倩˙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0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鄭雅文˙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台灣戰後通俗言情小說之研究--以瓊瑤60-90年代作品為例》․林欣儀․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貳、篇目部分
    <苦讀細品談「家變」>˙顏元叔˙《中外文學》(台灣)1:11˙1973.4
    <論「家變」之結構形式與文字句法 >˙歐陽子˙《中外文學》(台灣)1:12
    ˙1973.5
    <淺談「家變」的文字>˙張漢良˙《中外文學》(台灣)1:12˙1973.5
    <家變座談會>˙林海音、張系國、傅禺、張健、羅門、朱西寧、張漢良、顏元叔˙《中外文學》(台灣)2:1˙1973.6
    <「家變」的人生觀照與嘲諷>˙陳典義˙《中外文學》(台灣)2:2˙1973.7
    <談「家變」>˙王鼎鈞、石公、李寬宏、景翔、關雲、隱地˙《書評書目》(台灣)第六期˙1973.7
    <讀「家變」的聯想>˙譚雅倫˙《書評書目》(台灣)第十五期˙1974.7
    <花呀草呀雲呀天呀水呀風呀-瓊瑤作品的今昔>•蕭毅虹‧《書評書目》(台灣)16期‧1974.8
    <十年來的台灣小說:一九六五--七五-兼論王文興的「家變」>˙劉紹銘˙《中外文學》(台灣)4:12˙1976.5
    <論析「家變」之情節安排藝術>˙姚欣進˙《中外文學》(台灣)4:12˙1976.5
    <蕭颯˙小說˙七十年代>˙林依潔˙《明道文藝》(台灣)68期˙1981.11
    <蕭颯的小說世界>˙鐘麗慧˙《明道文藝》(台灣)88期˙1983.7
    <兩訪白先勇>˙袁則難˙《新書月刊》(台灣)第五期˙1984.2
    <廖輝英的小說反映的一些問題>˙杭之˙《當代》(台灣)第2期˙1986.6
    <試論王文興小說中的挫敗主題-范曄是怎麼長大的?>˙蔡英俊˙《文星》(台灣)102期˙1986.12
    <逆子的形象-賈寶玉、高覺慧和范曄的比較>˙陳萬益˙《文星》(台灣)102期˙1986.12
    <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詹明信˙《文星》(台灣)109期˙1987.7
    <女作家的兩種典型及其困境--試論李昂與廖輝英的小說>蔡英俊˙《文星》(台灣)第110期˙1987.8
    <炒作後現代?:評孟樊、羅青、鍾明德的後現代觀>˙陳光興˙《自立早報˙自立副刊》(台灣)˙ 1990.2.23
    <寂寥和不安分的的文學探索--陳染小說三題>․陳駿濤․《文學評論》(大陸)․1992.6
    <從啟蒙到啟蒙>˙李永熾˙《當代》(台灣)76、77期˙1992.8-9
    <張大春+大頭春帶來一場文學災難>˙蘇惠昭報導˙《台灣時報》(台灣)˙1992.12.25
    <背負生命重量的禮物--張大春《我妹妹》>˙李文冰紀錄整理˙《幼獅文藝》(台灣)84期˙1993.3
    <從現代到後現代>˙沈清松˙《哲學雜誌》(台灣)第4期˙1993.4
    <少年之路平安走--讀《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李潼˙《台灣新生報》(台灣)14版˙1993.5.13
    <舊時王謝堂前燕--關於王朔及王朔現象>˙蔡翔˙《小說評論》(大陸)18期˙1994.1
    <余華小說的核心語碼>˙黃蘊洲、昌切˙《小說評論》(西安)55期˙1994.1
    <切碎了的生命故事--余華長篇小說《呼喊與細雨》論評>˙吳義勤˙《小說評論》(大陸)55期˙1994.1
    <蘇童創作的心理透視>․張衛中․《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1994.2
    <余華創作中的苦難意識>˙郜元寶˙《文學評論》(京)˙1994.3
    <論余華>․關懿岷․《河北學刊》(大陸)˙1994.3
    <出走與返回--蘇童小說簡論>․黃今夫․《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1994.3
    <無可逃避--蘇童與南方>˙趙洪琴˙《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1994.3
    <蘇童論>․王海燕․《安慶師範學院學報》(大陸)․1994.4
    <世紀末的回眸--論蘇童>․張應中․《當代文壇》(大陸)․1994.5
    <過渡性狀態:後當代敘事傾向>․陳曉明․《當代作家評論》(大陸)․1994.5
    <月亮的神話--林白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原型」解讀>˙丁帆、齊紅˙《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大陸)˙1994.7
    <蘇童:在小說和現實之間來來往往>․高堯․《今日中國》(大陸)․1994.10
    <甜蜜家庭的變調--淺析中外文學「家」的風貌>‧陳長房‧《幼獅文藝》(台灣)80:4(總490期)‧1994.10
    <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陳長房˙《幼獅文藝》(台灣)80:6(總492期)˙1994.12
    <社會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呂正惠˙《幼獅文藝》(台灣)80:6(總492期)˙1994.12
    <蘇童小說的生命意識>․吳義勤․《江蘇社會科學》(大陸)․1995.1
    <眾聲喧嘩中的《我妹妹》--論張大春《我妹妹》的多重解讀策略及其美學趣味>˙梅家玲˙《聯合文學》(台灣)11:4(總124期)˙1995.2
    <從「父慈子孝」到「家變」--王文興《家變》與王朔《我是你爸爸》之比較>˙丁進˙《當代作家評論》(大陸)˙1995.2
    <匱乏時代的精神憑弔者--60年代出生作家群印象>˙郜元寶˙《文學評論》(京)˙1995.3
    <論蘇童小說的敘事模式>․張應中․《安徽師大學報》(大陸)23:3(總94期)․1995.3
    <飛翔的女性神話--讀林白的長篇小說《汁液˙一個人的戰爭》>˙唐雲˙《小說評論》(大陸)˙1995.3
    <評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 內容有趣卻不真>˙琴涵˙《中華日報》(台灣)15版˙1995.3.31
    <從美學到批判教育理論:後現代台灣小說與啟蒙小說嬗變>˙王建元作、張錦忠譯˙《中外文學》(台灣)275期(23:11)˙1995.4
    <生命 騷動 焦慮--張大春《我妹妹》人物小論>˙陳思˙《讀書人》(香港)第五期˙1995.7
    <中國當代文學:女性主義˙女性寫作˙女性本文>˙陳虹˙《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大陸)˙1995.11
    <陰魂不散的家庭主義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析>․葉德宣․《中外文學》(台灣)24:7(總283)․1995.12
    <陳染小說的一種解讀>․陳巧雲․《福建論壇˙文史哲版》(大陸)․1996.1
    <恐懼與憐憫--讀余華的小說>˙劉哲˙《東方藝術》(鄭州)˙1996.2
    <生存之痛的體驗與書寫--陳染小說論>˙吳義勤˙《小說評論》(大陸)69期˙1996.3。
    <余華論>․王海燕․《江淮論壇》(大陸)․1996.4
    <論余華的敘事循環>․何鯉․《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大陸)․
    1996.5
    <當代中國女作家的創作關懷和自我想像--以「紅罌粟叢書」中若干小說作品為例>․艾曉明․《讀書人》(香港)第15期․1996.5
    <中國文學中的父子關係-談王文興的「家變」和奚淞的「哪吒」>˙金恆杰˙「百年來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台灣)國家圖書館主辦˙1996.6.2
    <從啟蒙思想看梁啟超的小說理論及其侷限>˙蔡長林˙《中國文學研究》(台灣)第十期˙1996.6
    <尋找書寫的潛力和脈絡--「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決審會議記錄>˙李文冰紀錄整理˙《幼獅文藝》(台灣)83:6(總510期)˙1996.6
    <華美成長小說>˙馮品佳˙《幼獅文藝》(台灣)83:6(總510期)˙1996.6
    <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廖咸浩˙《幼獅文藝》(台灣)83:7(總511期)˙1996.7
    <飄蕩的少年遊魂--《野孩子》評介>˙梅家玲˙《聯合報》(台灣)43版˙1996.9.9
    <小說家的特技表演--《野孩子》評介>˙黃錦樹˙《中國時報》(台灣)38版˙1996.9.19
    <青少年小說的無意識現象--失重的反叛>˙盧郁佳˙《聯合報》(台灣)41版˙1996.10.14
    <飄蕩與遺忘--《野孩子》的主題不是青少年問題>˙黃念欣˙《讀書人》
    (香港)21期˙1996.11
    <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分定位--訪談陳雪>˙邱貴芬訪談策畫、劉于琦˙林逸萍整理˙《台灣文藝(新生版)》(台灣)158 期˙1996.12
    <大陸先鋒派小說:兼論余華>˙賀淑瑋˙《中外文學》(台灣)25:9(總297期)˙1997.2
    <先鋒派之後:九十年代的文學流向及其危機>․陳曉明․《當代作家評論》(大陸)․1997.3
    <陳雪:赤裸也是一種隱藏>˙莊宜文˙《文訊》(台灣)總137期․1997.3
    <被「時代」牽著鼻子走?>․殷實․《小說評論》(大陸)․1997.4
    <林白小說:女性慾望的敘事>˙荒林˙《小說評論》(大陸)˙1997.4
    <重歸還是拆解——論蘇童小說的歷史追憶>․楊春․《河北學刊》(大陸)˙1997.4
    <白先勇的敘述者與放逐者>․簡政珍․《中外文學》(台灣)26:2(總302)․1997.7
    <歷史的誤置:關於中國後現代文化及其理論研究的再思考>․陳曉明․《文藝理論》(大陸)․1997.9
    <(白先勇同志的)女人、怪胎、國族:一個家庭羅曼史的連接>․朱偉誠․《中外文學》(台灣)26:12(總312)․1998.5
    <兩種「露營/淫」的方法:<永遠的尹雪艷>與《孽子》中的性別越界演出>․葉德宣․《中外文學》(台灣)26:12(總312)․1998.5
    <八、九○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梅家玲˙《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陳義芝主編)˙1998
    <試論父系歷史空間性中怪胎情慾化的可能>˙趙彥寧˙《性別與空間研究室
    通訊》(台灣)第五期˙1998.7
    <九○年代台灣都市電影中的歷史、空間與家/國>˙林文淇˙《中外文學》(台灣)27:5( 總317)˙1998.10
    <少年台灣:八、九○年代台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家國想像>˙梅家玲˙《漢學研究》(台灣)16:2(總31號)˙1998.12
    <奇異的悖反--重讀蘇童>․付英海․《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大陸)第5期․1998.12
    <那群無所依歸的孩子們>․楊照․《中國時報》(台灣)37版․1999.1.5
    <苦難的超越與昇華--論余華小說中的「苦難」主題>․齊紅․《當代文壇》(大陸)˙1999.1
    <論遲子建的小說創作>․張紅萍․《文學評論》(大陸)․1999.2
    <論余華小說寫作中生存意識取向及其流變>․鄭成志․《龍岩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17:1․1999.3
    <蘇童小說的敘事美學>․張學昕․《呼蘭師專學報》(大陸)․1999.3
    <寫作之途的變遷--作家余華精神現象試讀>․陳少華․《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1999.4
    <回憶:對現實的逃逸 ——讀蘇童小說>․石世明․《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總第52期․1999.4
    <九十年代的女性--個人寫作(筆談)˙在創傷性記憶的環抱中>˙王曉明˙《文學評論》(大陸)˙1999.5
    <九十年代的女性--個人寫作(筆談)˙從拒絕到聯繫>˙張煉紅˙《文學評論》(大陸)˙1999.5
    <反叛與回歸——余華小說讀解>․陳琳․《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大陸) 32:2․1999.5
    <當代中國文化的現代性和後現代性>˙李歐梵˙《文學評論》(大陸)˙1999.5
    <女兒的凝視:電影中的父女情結>․陳儒修․《藝術學報》(台灣)64期․1999.6
    <余華的「冷酷」:抉發人類本性--論余華小說的自然主義傾向>․沈夢瀛․《武漢交通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版》(大陸)12:2․1999.8
    <孤獨的生存體驗 執著的精神追求--陳染創作論>․鄭崇選․《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大陸)․2000.1
    <突圍與陷落——論蘇童小說的孤獨意識>․馮愛琳․《當代文壇》(大陸)․2000.1
    <論蘇童的小說創作>․張學昕․《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23:1․2000
    <論余華小說的「苦難意識」>․樊琦․《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大陸)28:1․2000.1
    <刀刃上的舞蹈--評衛慧《上海寶貝》兼及晚生代女作家創作>˙馬春花˙《小說評論》(大陸)93期˙2000.3
    <記憶中的「歷史」就是此時此刻--對余華九十年代小說創作的一次觀察>․汪躍華․《當代作家評論》(大陸)․2000.4
    <吃飽之後怎樣--評余華的小說創作>․劉旭․《當代作家評論》(大陸)․
    2000.4
    <論余華的「生存小說」>․張學昕․《岱宗學刊》(大陸)․2000.4
    <《桑園留念》:蘇童的經典>․汪雲霞․《江漢論壇》(大陸)․2000.5
    <論王朔小說的現代派文學色彩>˙吳童˙《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大陸)總21卷增刊˙2000.5
    <主體的泯滅與重生--余華論>․鄭國慶․《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大陸)․2000.6
    <精神的不懈追求者:余華論>․李永祥․《山東社會科學》(大陸)․2000.6
    <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台灣小說中的父子家國及其裂變>˙梅家玲˙《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0.6
    <非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在反叛與扎根之間>˙廖咸浩˙《幼獅文藝》(台灣)558期˙2000.6
    <中國現代小說中的成長意識--以郁達夫、丁玲、巴金作品為例>˙張堂錡˙《幼獅文藝》(台灣)558期˙2000.6
    <後殖民英文小說中的女性成長敘事>˙馮品佳˙《幼獅文藝》(台灣)558期˙2000.6
    <九○年代大陸女性寫作初探--以王安憶、林白、陳染作品作為觀察場域>˙陳信元˙「兩岸文學發展研討會」發表論文˙(台灣)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辦˙2000.9.16-17
    <苦難的試煉--大陸新時期小說中的成長經驗>˙張子樟˙「兩岸文學發展研討會」發表論文˙(台灣)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辦˙2000.9.16-17
    <林白:讓靈魂在往事中穿梭>˙張玉萍˙《濟寧師專學報》(大陸)21:5˙2000.10
    <遊刃於人性肌理的銳筆--專訪廖輝英>˙林玉薇˙《文訊》(台灣)181期˙2000.11
    <余華長篇小說的敘述藝術>․劉新英․《黎明職業大學學報》(大陸)第4期(總第29期)․2000.12
    <林白:一個驚恐的「邊緣」女人>˙蘇曉芳˙《雲夢學刊》(大陸)22:1˙2001.1
    <遲子建論>․方守金․《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大陸)19:1․2001.1
    <透過生活氤氳的精緻敘述--蘇童短篇小說解讀>․章蕾、張學昕․《北方論叢》(大陸)總165期․2001.1
    <墜落的飛翔--評所謂「七十年代出生的小說家群」>˙董麗敏˙《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大陸)˙2001.1
    <海峽兩岸新生代小說研究>˙傅其林˙《小說評論》(大陸)第97期˙2001.1
    <蘇童小說的敘事策略>․李丹˙《承德民族師專學報》(大陸)21:1․2001.2
    <藝術之途的變遷與追求--評余華的三部長篇小說>․龔金平․《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大陸)․2001.2
    <無根的寫作:衛慧、棉棉作品對「父親」的解構>˙吳智斌˙《當代文壇》(大陸)․2001.2
    <「活著」:過程和意義——對余華90年代小說的一種理解>․姜飛․《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總第111期․2001.2
    <余華先鋒小說與傳統文化的聯繫>․趙朵․《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26:2․2001.3
    <香椿街少年蘇童>․艾華․《語文世界˙藍B版》(大陸)․2001.3
    <世紀末的自慰與贖救--論王朔小說的反諷與自嘲>˙張乃良、李雅妮˙《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大陸)˙2001.3
    <「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同步滲透中的文學>˙丁帆˙《文學評論》(大陸)˙2001.3
    <惡與善:余華小說中「父親」的迷失與回歸>․張慧、曹磊․《魯行經院學報》(大陸)․2001.4
    <苦難中的溫情與溫情地受難--論余華小說的母題演化>․夏忠義、富華․《南方文壇》(大陸)․2001.4
    <在喧嘩與騷動中活著——福克納與余華比較研究>․俞利軍․《美國研究》(大陸)․2001.4
    <反抗的意義與侷限--「新生代」作家精神批評>˙賀仲明˙《小說評論》(大陸)˙2001.4
    <女性文學與「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的討論>˙孟繁華主持˙《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大陸)˙2001.4
    <審父與馴子的兩難--從兩篇小說看九十年代的一種精神軌跡>˙陸雪琴˙《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大陸)˙2001.6
    <壓抑與反叛——簡論余華筆下的「父子衝突」>․叢新強、郭篤凌․《當代文壇》(大陸)․2001.6
    <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梅家玲˙《漢學研究》(台灣)19:1˙2001.6
    <凝視下的女性身體--從佛洛伊德到傅柯>․高榮禧․《當代》(台灣)166期․2001.6
    <情慾與流離-論白先勇小說的戲劇張力>․柯慶明․《中外文學》(台灣)30:2(總350)․2001.7
    <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台北想像-從《台北人》到《孽子》>․梅家玲․《中外文學》(台灣)30:2(總350)․2001.7
    <時間、空間與主體性的建構:閱讀《孽子》的一個向度>․江寶釵․《中外文學》(台灣)30:2(總350)․2001.7
    <父親中國․母親(怪胎)台灣?白先勇同志的家庭羅曼史與國族想像>․朱偉誠․《中外文學》(台灣)30:2(總350)․2001.7
    <從家庭授勳到警局問訊-《孽子》中父系國/家的身體規訓地景>․葉德宣․《中外文學》(台灣)30:2(總350)․2001.7
    <在愛與欲之間--論20世紀90年代小說的五種情愛書寫>˙劉保昌˙《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大陸)˙2001.7
    <余華的小說世界>․蔣淑賢․《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大陸)22:4․2001.8
    <試析余華小說《在細雨中呼喊》的敘事策略>․陳玉慶․《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 2:3․2001.9
    <苦難與救贖——余華90年代小說兩大主題話語>․昌切、葉李․《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大陸)․2001.10
    <逃離與回歸--論林白對精神家園的追求>˙喻世華˙《鎮江高專學報》(大陸)14:4˙2001.11
    <陳染的私人情結>˙王紅旗˙《中國婦女報》(大陸)˙2001.11.14
    <遲子建的傷懷>˙王緋˙《北京日報》(大陸)˙2001.12.3
    <女人在路上:80年代後期當代小說女性意識流變>˙于展綏˙《小說評論》(大陸)103期˙2002.1
    <余華《在細雨中呼喊》的時空結構>․尤磊․《小說評論》(大陸)․2002.1
    <對余華小說敘事意圖的動態試讀>․方愛武․《浙江樹人大學學報》(大陸)2:1․2002.1
    <芸娘 莎菲 寶貝--「私人化寫作」的風化史>˙田崇雪˙《小說評論》(大陸)103期˙2002.1
    <毛語創傷與當代中國黑色幽默論述>˙賀淑瑋˙《中外文學》(台灣)30:9(總357期)˙2002.2
    <小說家檔案:遲子建專輯>․遲子建等․《小說評論》(大陸)104期․2002.2
    <論遲子建小說中的「死亡」藝術>˙ 秋紅˙《小說評論》(大陸)104期˙2000.2
    <神話的坍塌與重建--談陳染小說戀父、弒父與「回家」>˙胡軍˙《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大陸)7:1˙2002.2
    <流動的神韻——談蘇童小說的創作軌跡>․錢世鳳․《杭州教育學院學報》(大陸)˙2002.2
    <小說的現實世界與超現實世界 ——蘇童、莫言童年視角小說創作比較>․應玲素․《湖州師範學院學報》(大陸)24:1․ 2002.2
    <上海寶貝的繁華指數>˙陳建志˙《中國時報》(台灣)人間副刊˙2002.2.17
    <是誰在說話?--蘇童《城北地帶》中的冷酷敘事>˙石曉楓˙《中央日報》(台灣)18版˙2002.2.24
    <告別「虛偽的形式」--論余華九○年代轉型後的作品>․劉慧珍․《廊坊師範學院學報》(大陸)18:1․2002.3
    <審美重構:回到世界本身——論余華小說創作的形式與內容>․郭桂濱․《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大陸)․2002.3
    <幾次見王朔>˙郝明義˙《中國時報》(台灣)39版˙2002.3.3
    <「70年代後」的世故>˙杜英˙《小說評論》(大陸)106期˙2002.4
    <權威的消解 痛苦的增長--試論王朔創作的後現代主義傾向>‧高彥‧《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大陸)總123期‧2002.4
    <訪談:敘述的力量--余華訪談錄>˙葉立文、余華˙《小說評論》(大陸)106期˙2002.4
    <顛覆歷史理性--余華小說的啟蒙敘事>˙葉立文˙《小說評論》(大陸)106期˙2002.4
    <論余華小說中的人物命運模式>․張福萍․《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大陸)23:2․2002.4
    <試論余華小說的重複敘事和循環敘事>․陳艷陽․《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大陸)7:3․2002.6
    <超越的背後--余華小說的變異與承繼>․甘浩、李群․《天中學刊》(大陸)17:4․2002.8
    <溫情在苦難中失卻與回歸——余華小說母題解讀>․潘慧莉․《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大陸)24:4․2002.8
    <生活在遠方--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導讀>․劉曉潔․《語文教學通訊》(大陸)18期․2002.9
    <敘述的一次軟著陸--論余華的小說敘事>․王學․《南通職業大學學報》(大陸)16:3․2002.9
    <希望與絕望——余華90年代創作試探>․劉昕華、黃燦․《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24:5․2002.9
    <蘇童:繼承與悖離>․楊紅莉、趙會敏․《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大陸)4:3․2002.9
    <蘇童及其作品點擊>․黃萍․《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大陸)第4期(總第33期)․2002.11
    <蒼茫的古韻 空靈的詩意——蘇童小說的象徵意味>․黃萍․《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28:6․2002.12
    <現代性對後現代的反撥>․陳曉明․《文學自由談》(大陸)․2003.1
    <當代中國文化的現代性和後現代性>˙李歐梵˙《文學評論》(大陸)31:11(總371期)˙2003.4
    <《紅柿子》、班雅民與回憶>˙儲湘君˙《中外文學》(台灣)31:11(總371期)˙2003.4
    <時間的影像與影響:關於《紅柿子》的回憶>˙陳儀芬˙《中外文學》(台灣)31:11(總371期)˙2003.4
    <來自回憶的救贖:《紅柿子》中的政治嘲諷、族群關係與原鄉情結>˙蔡佳瑾˙《中外文學》(台灣)31:11(總371期)˙2003.4
    <艾騰˙伊格言和蔡明亮電影中後現代「非地方」中的家庭>˙劉紀雯˙《中外文學》(台灣)31:12(總372)˙2003.5
    <從除魅到招魂--百年中文小說的倫理意義>‧王德威‧《聯合報》(台灣)副刊‧2003.11.28-2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