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碩婷 |
---|---|
論文名稱: |
中小企業主表演藝術贊助行為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Sponsorship to the Performing Arts of Taiwan’s Small and Medium Business Owners |
指導教授: | 夏學理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表演藝術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9 |
中文關鍵詞: | 表演藝術 、藝企合作 、中小企業主 、贊助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1 下載:2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政府的經費補助、民間的企業捐助以及演出收入,是臺灣表演藝術團體維持營運的三大經費來源。受限於政府的補助有限,以及不穩定的演出票房,使得民間企業所能給予的資源贊助,成為表演藝術環境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有鑑於此,近年來,許多表演藝術團體開始仿效國外的藝企合作方式,陸續主動向企業界尋求贊助合作的機會,也使得國內學術界陸續出現許多關於臺灣企業贊助表演藝術的相關研究,從不同的角度試圖探討臺灣藝企合作的現況與未來發展。
根據國內外過去的相關研究文獻,發現當企業面對藝文團體的贊助尋求時,許多的企業多是由內部高階主管或是企業主做最後決策,也因此,本研究將以中小型企業主作為研究對象,試圖瞭解臺灣中小企業主面對贊助尋求的評估準則,以及其過去的藝術參與經驗是否與其評估準則有關連性。
本研究採用個案訪談的方式,訪問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的學習顧問,試圖從訪談中瞭解受訪企業主的藝術參與經驗、現況,其對於贊助表演藝術的態度,以及面對贊助尋求時可能產生的贊助行為模式。
結果發現,受訪企業主皆有定期欣賞藝術活動的狀況,欣賞的類型多偏向與自身企業領域相關或是與自身學習相關,參與活動的資訊管道則以網路為主。而擁有藝術參與經驗的受訪企業主,並不排斥贊助表演藝術,相反地是抱持著「開放」的態度看待之。
經由訪談分析,受訪企業主中,有部分企業主過去曾經擁有贊助表演藝術行為的經驗,因而發現企業的產業類別較不會影響到企業贊助表演藝術的可能性,企業贊助表演藝術的參與行為仍停留在較為傳統的方式,而對於企業主而言,這樣的方式已無法滿足企業需求,另外,企業主也會透過贊助活動,給予企業內員工參與表演藝術的機會。另,未曾贊助過表演藝術的受訪企業主則表示,其原因主要是沒有表演藝術團體主動尋求或是沒有管道可以贊助。最後,透過訪談,也發現所有受訪企業主各自有不同的評估準則以決定是否要贊助表演藝術,對於贊助後獲得回饋的方式也各有其主觀想法。
因此,本研究給予企業主的建議為:「企業主可從較為積極主動的態度與表演藝術團體合作」、「可嘗試更多元的贊助方式」、「使員工有更多的參與方式」三項。另外給予表演藝術團體的四點建議方別為:「善用網路資源加強活動宣傳」、「增加與企業主的互動、接觸機會」、「針對不同的企業主擬定不同的贊助企畫」、「文化深耕,培養民眾參與藝文活動的習慣」。
The funding of maintaining the operation for Taiwan’s performing arts groups comes from three major sources: government’s subsidization, enterprise’s donation and
ticket sales. However, the enterprises’ donation occupies a more crucial role in supporting the performing arts environment among the three because of limited
subsidization and unstable box office. For this reason, many performing arts groups have adopted foreign art-business cooperation mode in recent years and actively sought performance opportunities patronized by enterprises. In the meanwhile, more and more studies related to local enterprises’ patronage of performing arts have appeared in the domestic academic community. These studies aim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art-business cooperation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According to foreign and domestic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is topic, high level directors or enterprisers are usually the people who decide to patronize arts groups or
not when facing such requests. Based on this finding, this study chooses small and medium size enterprises as the objects and tries to explore how the enterprisers evaluate
this kind of requests. It will also study whether there is connection between their past arts performance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and current evaluation standard.
This study adopts in-depth case interview approach. The author interviewed the student advisors in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attempted to probe into enterprisers’ arts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s, present situation and his or her attitude toward patronizing performing arts as well as
possible behavior modes when facing the patronage seeking.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s that all of the0 interviewed enterprisers would regularly participate in arts activities and appreciate what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business field or self-study interests. They usually gain activit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Internet. Those interviewed enterprisers who had experiences of arts participation may not refuse to patronize arts performance; instead, they usually hold “open” attitude toward it.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s, some enterprisers had patronized performing arts before. It was found that industry type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deciding patronizing
performing arts or not. Furthermore, enterprisers’ behavior of patronizing performing arts still remains in the traditional manner, which cannot meet enterprisers’ need any more. Besides, through patronage activity, enterprisers would also give his or her employees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 performing arts. At the same time, enterprisers who haven’t patronized performing arts explained that is because no performing arts group ask for their patronage or they find no channel to do so. Lastly, the interviews show that every interviewed enterpriser has different evaluation standard to decide
whether to patronize performing arts and hold subjective opinion on how they obtain feedback from patronage.
Therefore, this study provides three suggestions for enterprisers: “An enterpriser could act more actively and positively to cooperate with performing art group,” “Trying more multidimensional patronage modes,” “Creating more participating ways for employees.” In addition, four recommendations are also made for performing arts group: “Making good use of online resource to strengthen activity promotion,” “Increasing
opportunities of interacting or contacting with enterprisers,” “Drawing up different patronage plans for different enterprisers” and “Cultivating general public’s habits of participating in performing arts.”
一、 國內資料
(一) 學位論文
1. 林瑩滋(2000)。《台灣企業贊助藝文活動的動機與決策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林聖凡(2005)。《影響青少年觀賞或參與表演藝術活動之因素》。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李昆衛(2003)。《員工福利制度認知、內部顧客滿意與組織認同之關聯性分析》。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4. 邢瑜(2005)。《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企業之行銷關係研究-以表演藝術組織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5. 胡雯雯(2002)。《臺、日、英、德企業教育訓練制度與組織績效關係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 張月芬(2003)。《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動機、內外控信念與其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7. 張秀潔(2002)。《親近「藝術與人文」:國小師資班學生美勞學習經驗對美勞興趣的影響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8. 許永忠(2001)。《組織特性、員工福利、員工態度之關聯性研究--以北部地區服務業員工為實證對象》。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 郭侑玫(2007)。《打擊樂學習經驗對於低成就國中生學習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10. 陳效邦(2004)。《建構以個人工作滿足為基之團體目標設定動機理論模式》。元智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1. 陳雅妮(2006)。《台灣金控機構贊助藝文行為模式之研究-以富邦、建華、台新與中信四家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曹菁玲(1999)。《表演藝術團體行銷研究:以關係行銷檢視表演藝術團體與其忠誠觀眾間的行銷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黃瓊慧(2006)。《藝術團體與企業合作方案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4. 楊炳韋(1995)。《企業贊助公益活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楊哲維(2005)。表演藝術節目觀賞者休閒涉入與流暢經驗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6. 鄒佳穎(2005)。《政府文化藝術補助與私人捐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表演藝術團體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
17. 戴湘涒(2000)。影響表演藝術消費體驗之因素及評估準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8. 劉安可(2006)。《企業贊助下之表演藝術研究-以建華銀行為案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蔡美怡(2003)。《台灣企業贊助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0. 鄭展瑋(1999)。《企業贊助文化藝術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盧榮俊(2003)。《公務機關員工之薪資制度、福利制度及升遷制度之知覺與其工作態度關聯性之研究─以中山科學研究院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期刊
1. 別蓮蒂、游舒惠(2002)。〈企業贊助公益活動之動機、決策與影響因素〉,《廣告學研究》,18: 53-95。
2. 張火燦(1996)。〈薪酬的相關理論及其模式〉,《人事管理》,33[2]。
3. 談琲、夏學理(1995)。〈台灣工商企業對表演藝術贊助態度之研究〉,《空大行政學報》,4: 59-75。
4. 職業訓練局企訓所(1996)。〈摩托羅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教育訓練簡介〉,《就業與訓練》,14[1] : 84-88。
(三) 報紙雜誌
1. 林大木(2005年5月)。〈當企業家開始畫畫──側寫許文龍及他的奇美王國〉,《典藏‧今藝術》,152, 86-88。
2. 劉新圓(2008年2月13日)。〈雲門大火,燒出了什麼?〉,《中國時報》,第A15版。
(四) 書籍著作
1. 王文科(200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苑。
2. 朱惠良(2003)。〈新世紀ABC-藝術企業社區三贏策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2003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地方巡迴論壇》,頁 71-83。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1998)。《第一屆文馨獎表揚活動專輯》。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4年文化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2005)。《行政院各部會九十四年度文化藝術補助暨獎助輔導辦法彙編》。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6.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2005)。《行政院各部會九十四年度文化藝術補助暨獎助輔導辦法彙編》。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7. 表演藝術聯盟編(2003)。《藝文贊助Q&A》。台北: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
8.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編(1998)。《文化行政》。台北縣:空中大學。
9. 夏學理、鄭美華、陳曼玲、周一彤、方顗茹、陳亞平編(2003)。《藝術管理》。台北市:五南。
10.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7年7月)。《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年報—2006年》。台北市: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11. 許士軍(1981)。《管理學》。台北:台灣東華出版公司。
12. 許天威、黃德祥(1996)。黃正傑(編)《行為改變與學習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13. 陳以亨(2001)。《台灣企業贊助藝文活動調查研究》。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14.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15. 傅本君、黃莉惠(1997)。〈企業界的文化贊助〉,鄧為丞(編),《藝術管理25講:表演藝術行政人員研討會季研習活動實錄》,頁93-97。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6. 黃英忠、吳復新、趙必孝著(2005)。《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縣:空大。
17. 溫慧玟(1997)。〈雲門舞集與行銷〉,鄧為丞(編),《藝術管理25講:表演藝術行政人員研討會季研習活動實錄》,頁68-76。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8. 經濟部工業局(2006)。《2005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市:經濟部工業局。
19. 蔡宏昭(1989)。《勞工福利政策》。台北市:桂冠。
20. 黎家齊總編(2007)。《表演藝術年鑑 2006》。台北市:中正文化。
(五) 翻譯著作
1. 吳玟琪譯(1997)。《奧美相信之行銷公關》。台北市:台視文化。(原書 Thomas L. Harris. The marketer’s guide to public relations.)
2. 周怡君譯(2001)。〈人才資源管理:建立優質工作團隊〉,張譽騰等(譯),《世紀曙光—非營利事業管理》。台北市:五觀藝術。(原書 Dr. James P. Gelatt [1992]. Management Nom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3. 林潔盈譯(2006)。《如何開發藝術市場》。台北市:五觀藝術。(原書 Liz Hill, Catherine O’Sullivan, Terry O’Sullivan[2003]. Creative Arts Marketing)
4. 桂雅文譯(2004)。《藝術管理這一行》。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原書William J. Bymes [2002]. Management and the Arts-second edition.)
5. 高登第譯(1998)。《票房行銷—菲利浦‧科特勒談表演藝術行銷策略》。台北市:遠流。(原書 Philip Koltler, Joanne Scheff [1997]. Standing Room Only : strategies for marketing the performing arts.)
二、 國外資料
1. Cohen R. 1978. Altruism: Human, Cultural, or what? In W. Laruen , (Ed. ), Altruism, Sympathy, and Helping (pp. 81-98).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 Hersey. P. & Blanchard, K. H. (1997).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tilizing Human resource (3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3. Maddox, K. E. (1981). Corporate philanthropy. Ph. D. dissertation, Vanderbilt University.
4. Mills, D &Friesen, B. (1992).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0(2), 146-156.
5. Robbins, S. P., Personnel (1978). The Management of HR resource,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三、 網站資料
1. 朱宗慶(2008年4月2日)。〈四千分之十的民間全職表演藝術團體〉, 《部落格:朱宗慶的文化觀察》,取自:http://blog.udn.com/jublog/1745634。
2.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歷年藝文活動統計。取自:http://www.cca.gov.tw/。
3.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八屆文馨獎活動網。www.ncafroc.org.tw/wenxin。
4. 表演藝術聯盟(2008年2月25日)。〈誰令表演藝術成丐幫?呼籲政府拿出良心!〉,《聯盟訊息》。取自:http://www.paap.org.tw/news2.asp?num=109。
5. 美國企業藝術協會,http://www.bcainc.org。
6. 秦雅君(2007年10月1日)。〈以契合企業精神為導向──吳東亮談文化藝術事務的參與和贊助〉,《藝企網電子報》。取自:http://www.anb.org.tw/e-paper.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