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筱婷
論文名稱: 中國戲曲搬演習俗之研究
指導教授: 曾永義
Tseng, Yong-Yi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6
中文關鍵詞: 戲曲搬演搬演習俗禁忌行規戲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0下載:6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戲曲始終趨於歌、舞、劇三者的綜合,從秦(前221-前206), 漢(前206-220)俳優作為中國戲曲早期淵源起,中間經歷漢代百戲,唐代(618-907)參軍戲,直至宋代(960-1279)南戲、元代(1279-1368)雜劇,是一門藝術由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向高級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為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間生活都鋪展於四方的舞台,也為使平素過著單調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觀劇時感受到種種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因此不斷地吸收其他相關藝術,如詩歌、音樂、舞蹈、繪圖、說唱、雜技、武術等諸多營養,逐漸成為一種包容廣泛,樣式繁多得令人目不暇接的綜合性藝術,我們可以說:中國戲曲是在民間說唱文學、音樂、舞蹈各種藝術成份都充分發展、且又相互相容的基礎上,方形成以對話、動作為表現特徵的戲劇樣式。戲曲舞台上講究的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十分鮮明地標舉戲劇的假定性,而此與西方戲劇一貫採用的幻覺性舞台藝術處理原則非但不同,且完全相反。
    中國戲曲這種極其超脫靈動的時空形態,即是依靠表演藝術創造出舞台上所需的一切,劇本中提示的空間和時間,乃隨演員的表演所創造之特定戲劇情景而產生,並取得觀眾的認可。戲曲是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表演藝術形式,在長期的發展中,出現許多品種,這些品種被稱為「劇種」,各個劇種除以歌舞演故事的共同特徵外,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民俗習慣、文化傳統的不同,又具有自身的特點,使中國的戲曲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由於戲曲活動過去在民間是為大事,為適應時令節日、廟會墟期、酬神還願 、喜慶壽誕、集市貿易等民俗活動,演戲酬神如娛人,也相沿成習,既而形成慣例及某些定規,如神誕戲、行會戲、吉慶戲、還願戲、修譜戲、罰戲、賭戲等不勝繁多。舊時請戲班演劇,宣傳方式是先貼「街招」,內容是將戲班名稱和演員分等次,將名字印在街招上以作宣傳,目的讓觀眾及早定購戲票,得一好座位。正戲開眼前首先演一出「跳加官」,先由一演員戴一假面具,演員邊跳邊演,皆以伴奏,演員只演不唱,歷時約二十分鐘,然後演「六國大封相」,目的是讓觀眾知道班中演員多,人才鼎盛,服裝道具齊全,接著進入正戲階段,正本戲演完後,約深夜十二時,最後要散場時亦有答謝觀眾之送客戲。

    《中國戲曲搬演習俗之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序論—戲曲文化之多元血統………………… 1 第一節 戲曲源起與民俗取向…………………… 1 第二節 藝人發展與地位………………………… 9 第三節 戲曲中的文化視野……………………… 58 第四節 文獻回顧………………………………… 60 第二章 戲班行規與禁忌……………………………… 65 第一節 行規禁忌之產生與藝人來源…………… 66 第二節 俗民信仰與禁忌………………………… 68 第三節 戲班行規之傳承………………………… 73 第四節 戲曲搬演之禁忌………………………… 98 第三章 演劇程序……………………………………… 123 第一節 開場戲…………………………………… 123 第二節 點戲……………………………………… 140 第三節 正戲……………………………………… 148 第四節 饒戲與賞銀……………………………… 166 第四章 地域文化與祀神習俗…………………………… 180 第一節 二郎神、清源師…………………………… 182 第二節 老郎神、唐明皇…………………………… 199 第三節 雷海青、田都元帥………………………… 212 第四節 焦德……………………………………… 221 第五節 西秦王爺…………………………………… 223 第六節 咽喉神……………………………………… 224 第七節 粵劇、瓊劇戲祖…………………………… 226 第八節 關公………………………………………… 233 第九節 丘老………………………………………… 234 第五章 宗教信仰與戲神種類…………………………… 237 第一節 翼宿星君…………………………………… 238 第二節 喜神………………………………………… 250 第三節 其他戲神…………………………………… 261 第六章 結論……………………………………………… 289 參考書目…………………………………………………… 295

    參考書目
    一、專書:
    左丘明:《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
    左丘明:《國語》,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7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東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再版)。
    東漢‧班固:《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東晉‧郭璞、清郝懿行注,袁珂譯注:《山海經》,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二刷)。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魏收:《魏書》,台北,鼎文出版社,1990年。
    沈煦:《舊唐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脫脫:《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6年(二刷)。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宋‧洪邁:《夷堅志》,四川,重慶出版社,1996年。
    宋‧宋伯仁:《續古逸叢書》第三冊《梅花喜神譜》,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周密著,李小龍、趙銳評注:《武林舊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陸游著,楊立英注:《老學庵筆記》,陝西,三秦出版社,2004年。
    宋‧孟元老著,嚴文儒、侯迺慧注譯校閱:《東京夢華錄》,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宋‧吳自牧:《夢粱錄》,符均、張社國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宋‧袁文:《學術筆記叢刊:甕牖閒評‧考古質疑》,香港,中華書局,2007年。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四刷)。
    明‧郎瑛:《七類修稿》,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再版)。
    明‧張岱:《陶庵夢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劉辰:《國初事蹟》,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
    清‧張伯行編訂:《朱子語類輯略八卷》,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黃均宰:《金壺遯墨》,上海,大達圖書供應社,1936年。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四刷)。
    清‧李漁:《閑情偶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二刷)。
    清‧李漁:《李漁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1986年。
    清‧趙翼撰,李解民點校:《檐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清‧顧祿撰,來新夏點校:《清嘉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陳森撰,徐德明校注:《品花寶鑒》,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清‧王家禎:《硯堂記見聞雜錄》,長沙,岳麓書社,1980年。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龔煒:《巢林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錢南揚:《宋元南戲百一錄》,北京,哈佛燕京學社,1934年。
    吳祖光:《北平一顧》,北京,宇宙風社出版,1936年。
    胡忌:《宋金雜劇考》,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任半塘:《教坊記箋訂》,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趙景深:《讀曲小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四刷)。
    潘光旦:《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葉郭立誠:《行神研究》,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7年。
    鹿原學人:《京劇二百年歷史》,載劉紹唐、沈葦窗合編:《平劇史料叢刊》第一輯,台北,傳記文學,1974年。
    方問溪:《梨園話》,載劉紹唐、沈葦窗合編:《平劇史料叢刊》第一輯,台北,傳記文學,1974年。
    曾永義師:《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5年。
    上海文物保管委員會、上海博物館編:《明成化說唱詞語從刊》,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第一冊、第十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裘錫圭等著:《隨縣曾侯乙墓:發掘簡報與論文彙編》,湖北:湖北省博物館,1979年。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一)~(十),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二刷)。
    梅蘭芳述、許姬傳記:《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二刷)。
    陸萼庭著,趙景深校:《崑劇演出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藝術分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
    任二北:《優語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馮沅君:《中國古典戲曲研究》,台北,學藝出版社,1981年。
    李洪春:《京劇長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董每戡:《說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王衛民編:《吳梅戲曲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年。
    王芷章:《清昇平署志略》,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程曼超:《諸神由來》,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林慶熙、鄭清水、劉湘如主編:《福建戲史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曾永義師:《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戲劇研究室:《廣西戲劇史料散論集》,廣西,中國戲劇家協會廣西分會,1984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
    徐中舒:《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
    揚州市人民政府:《揚州清曲‧揚州清曲淺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上海藝術研究所編:《中國戲曲曲藝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三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燕都藝壇》,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
    馬清福編著:《梨園趣聞軼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
    曾永義師:《中國古典戲劇》,台北,文建會出版,1986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講座》,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任騁蒐集整理:《七十二行祖師爺的傳說》,河南,海燕出版社,1986年。
    劉念慈:《南戲新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宗力、劉群:《中國民間諸神》,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王雲海:《宋會要輯稿考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曾永義師:《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黃芝崗:《中國的水神》,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周傳瑛口述,洛地整理:《崑劇生涯六十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趙建偉:《人世的禁區——中國古代禁忌風俗》,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王嵩山:《扮仙與作戲》,台北,稻香出版社,1988年。
    賴伯疆、黃鏡明:《粵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胡忌、劉致中:《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朱一玄:《明清小說資料選編》,四川,齊魯書社,1989年。
    李緒鑒:《民間禁忌與惰性心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年。
    程曼超編著:《諸神由來》,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日)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台灣舊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9年。
    劉還月:《台灣的布袋戲》,台北,臺原出版社,1990年。
    周育德:《中國戲曲與中國宗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京劇談往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
    李喬:《中國行業神崇拜》,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0年。
    中國戲曲志全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0年—:1、 北京卷 2、天津卷 3、河北卷 4、山西卷 5、內蒙古卷 6、遼寧卷 7、吉林卷 8、黑龍江卷 9、上海卷 10、江蘇卷 11、浙江卷 12、安徽卷 13、福建卷 14、江西卷 15、山東卷 16、河南卷 17、湖北卷 18、湖南卷 19、廣東卷 20、廣西卷 21、 海南卷 22、四川卷 23、貴州卷 24、雲南卷 25、西藏卷 26、陝西卷 27、甘肅卷 28、 青海卷 29、寧夏卷 30、新疆卷。
    趙建偉:《中國古代禁忌》,北京,新華書店,1991年。
    周蘇平:《中國古代喪葬習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英‧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姜彬主編:《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嚴明:《中國名妓藝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路應昆:《中國戲曲與社會諸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日)田仲一成:《中國的宗族與戲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作者不詳:《中國神仙傳記初編》第四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台北,捷幼出版社,1992年。
    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林淳鈞:《潮劇見聞錄》,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年。
    追雲燕:《台灣民間信仰諸神傳》,台北,逸群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諸葛子原著,力平編著:《百神圖—木刻本祭神天書》,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3年。
    黃兆漢:《道教與文學》,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
    葉濤:《中國京劇習俗》,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吳捷秋:《梨園戲藝術史論》(上)(下),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4年。
    雪梨主編:《中華源流民俗集成》游藝卷,北京,新華書店,1994年。
    雪梨主編:《中華民俗源流集成》工藝、行業祖師卷,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君:《神秘的節俗》,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尤白:《梨園考論》,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曲彥彬主編:《中國隱語行話大辭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葉明生:《閩西上杭高腔傀儡與夫人戲》,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民俗曲藝叢書,1995年。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家譜資料究中心, 巴蜀書社編纂:《中華族譜集成‧陳氏譜卷》(第二冊),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柴小梵:《梵天廬叢錄》,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慶淑:《中國傳統習俗中的性別歧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四刷)。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姜彬主編:《稻作文化與江南民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
    金景芳、呂紹剛著:《周易全解》,台北,韜略出版社,1996年。
    張紫晨:《中國民間小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三刷)。
    李喬:《中國行業神》(上卷),台北,雲龍出版社,1996年。
    李喬:《中國行業神》(下卷),台北,雲龍出版社,1996年。
    金澤:《宗教禁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舞蹈史研究組編:《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
    陳守仁:《神功戲在香港:粵劇、潮劇及福佬劇》,香港:三聯書店,1996年。
    曾永義師:《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翁敏華:《中國戲劇與民俗》,台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
    劉禛:《中國民間目連文化》,四川,巴蜀書社,1997年。
    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李昌集:《中國古代戲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陳雷、劉湘如、林瑞武:《福建地方戲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年(五刷)。
    羅書華主編:《中國古代禁書文庫》第一冊,北京,新華書店,1998年。
    馬書田:《中國道教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年(二刷)。
    景李虎:《宋金雜劇概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二刷)。
    陸思賢:《神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二刷)。
    韓養民:《中國風俗文化學》,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趙康太:《瓊劇文化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8年。
    曾永義師:《明雜劇概論》,台北,學海書局,1999年。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烏丙安:《中國民俗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五刷)。
    廖奔:《戲劇:中國與東西方》,台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
    丁汝芹:《清代內廷演戲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徐城北:《京劇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錢南揚:《戲文概論》,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吳同瑞、王文寶、段寶林:《中國俗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葉明生:《福建壽寧四平傀儡戲華光傳》,台北, 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0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東方出版社,2000年。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二刷)。
    劉稚、秦榕:《宗教與民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二刷)。
    巫聲惠編著:《中華姓氏大典》,石家莊 ,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
    徐朔方:《徐朔方說戲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顧希佳:《祭壇古歌與中國文化—吳越神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方光華:《俎豆馨香——中國祭祀禮俗探索》,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胡志毅:《神話與儀式—戲劇的原型與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徐吉軍、方建新、方健、呂風棠:《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陳高華、史衛民:《中國風俗通史》(元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喬健、劉貫文、李天生:《樂戶—田野調查與歷史追蹤》,唐山出版社,民國2001年。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華文:《文化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秦永洲:《中國社會風俗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二刷)。
    吉常宏:《漢語稱謂大詞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殿魁:《傳統戲劇中的丑角》,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年。
    高有鵬:《插圖本中國民間文學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蔡東洲、文廷海:《關羽崇拜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胡志毅:《神話與儀式:戲劇的原型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呂薇芬主編:《全元曲典故辭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2001年。
    常人春:《喜慶堂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萬建中:《禁忌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曾永義師:《從腔調說到崑劇》,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譚帆:《優伶—古代演員悲歡錄》,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年。
    張發穎:《中國家樂戲班》,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2002年(二刷)。
    馬書田:《中國冥界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2002年。
    黃濤:《語言民俗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馮俊杰:《山西戲曲碑刻輯考》,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馮俊杰:《戲劇與考古》,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陳琪、張小平、章望南:《花雨彌天妙歌舞——徽州古戲台》,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年。
    黎瑩、黎北北編著:《福祿壽禧:中國春節習俗典故》,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 2002年。。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錢南揚:《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台北,華正書局,2003年。
    周華斌:《中國戲劇史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二刷)。
    蔡孟珍:《曲學探賾》,台北,學生書局,2003年。
    李修生、趙義山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戲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四刷)。
    顧希佳:《社會民俗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建:《中國古代避諱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三刷)。
    周寧:《想像與權力:戲劇意識型態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二刷)。
    謝桃坊:《中國市民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二刷)。
    徐連達:《唐朝文化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惠芳主編:《中國民俗大系》湖北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張余、曹振武編著:《中國民俗大系》山西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
    廖奔:《戲曲文物發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修生主編:《元曲大辭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3年。
    劉鈞瀚:《青樓》,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年。
    韋明鏵:《濁世蒼生》,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
    宋俊華:《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曾永義師:《戲曲與歌劇》,台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年。
    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七刷)。
    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七刷)。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戲劇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五刷)。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音樂、舞蹈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四刷)。
    朱萬曙、卞利主編:《戲曲‧民俗‧徽文化論集》,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子初:《中國音樂考古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二刷)。
    王星琦:《元曲與人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任騁:《百無禁忌》,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
    任騁:《民間禁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劉毓慶:《圖騰神話與中國傳統人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二刷)。
    詹石窗:《道教與戲劇》,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
    康保成:《中國古代戲劇形態與佛教》,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
    李曉:《中國崑曲》,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年。
    常峻:《生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
    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傅起鳳、傅騰隆:《中國雜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長海、張福海:《插圖本中國戲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黃展岳:《古代人牲人殉通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黎國韜:《古代樂官與古代戲劇》,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劉海燕:《從民間到經典—關羽形象與關羽崇拜的生成演變史》,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
    曾永義師:《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2005年(二刷)。
    陶立璠:《民俗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二刷)。
    丁山:《古代神話與民族》,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周利成、周雅男:《天津老戲園》,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樂聲編著:《中國樂器博物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二刷)。
    王光祈編:《中國音樂史》,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任騁:《中國民間禁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劉水雲:《明清家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沈冬:《唐代樂舞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二刷)。
    高益榮:《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薛瑞兆:《宋金戲劇史稿》,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鄭土有:《中國民俗通志—信仰志》,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
    林雲、聶達編著:《祭拜趣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車吉心主編:《中國皇后全傳》,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趙應鐸主編:《中國典故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5年。
    傅亞庶:《中國上古祭祀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倪彩霞:《道教儀式與戲劇表演型態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殷偉、殷斐然編著:《中國喜文化》,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劉芝風:《戴著面具起舞—中國儺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萬晴川:《中國古代小說與方術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路應崑、海震:《長江戲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王玉德:《長江流域的巫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康保成:《儺戲藝術源流》,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二刷)。
    陳寶良、王熹:《中國風俗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徐宏圖、康豹主編:《平陽縣、蒼南縣傳統民俗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姜昆、戴宏森主編:《中國曲藝概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周育德:《崑曲與明清社會》,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王廷信:《崑曲與民俗文化》,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劉禛、謝雍君:《崑曲與文人文化》,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王寧、任孝溫:《崑曲與明清樂伎》,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中國的崑曲藝術編寫組:《中國的崑曲藝術》,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任騁:《中國民俗通志》禁忌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陳建憲:《中國民俗通志》演藝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陳建憲:《中國民俗通志》民間文學志(上),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林繼富:《中國民俗通志》民間文學志(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萬建中:《中國民間禁忌風俗》,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
    方詩銘、王修齡撰:《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任半塘:《唐戲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徐慕雲:《梨園外紀》,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
    葉長海主編:《中國戲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孫紅俠:《民間戲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二刷)。
    林永匡、袁立澤:《中國風俗通史》(清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二刷)。
    王娟:《民俗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七刷)。
    姜燕:《中國古代戲劇探佚》,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
    莊長江:《泉州戲班》,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章詒和:《伶人往事》,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年。
    劉波主編:《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曹萌:《中國古代戲劇的傳播與影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李湧、李喬主編:《中華事物別稱溯源趣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武舟:《中國妓女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烏丙安主編:《中國民間神譜》,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年。
    葉明生:《莆仙戲劇文化生態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
    廖奔:《東西方戲劇的對峙與解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
    王漢民:《道教與神仙戲曲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楊建偉:《南戲現代遺存考》,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年。
    沈新林:《同源而異派—中國古代小說戲曲比較研究》,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王作楫:《行業祖師爺》,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
    劉召明:《晚明蘇州劇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朱琳:《崑曲與江南社會生活》,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清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曾永義師:《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曾永義師、陳世雄主編:《閩南戲劇》,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胡忌:《菊花新曲破——胡忌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徐慕雲:《中國戲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張兵、李桂奎:《古代梨園》,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二版)。
    雲中天:《【民俗】禁忌——永遠的風景:中國民俗文化》,上海,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8年。
    蔡豐明:《江南民間社戲》,台北,學生書局,2008年。
    陶君起:《京劇劇目初探》,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高有鵬:《廟會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8年。
    周簡段:《梨園往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
    (日)田仲一成著,布和譯:《中國祭祀戲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卜鍵:《從祭賽到戲曲》,台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
    李夢生:《禁毀小說夜譚》,上海,上海書店書版社,2008年。
    華智亞、曹榮:《民間廟會》,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年。
    張兵、李桂奎:《古代梨園》,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
    么書儀:《晚清戲曲的變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譚帆、徐坤:《梨花帶雨—生旦淨末丑的乾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丁淑梅:《中國古代禁毀戲劇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朱海濱:《祭祀政策與民間信仰變遷—近世浙江民間信仰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二、期刊:
    劉守鶴:〈祁陽劇〉《劇學》,1934年,第三卷第三期。
    張秉權:〈祭祀卜辭中的犧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八本,1968年。
    胡厚宣:〈中國奴隸社會的人殉和人祭(下篇)〉《文物》,1974年,第八期。
    王健民、梁柱、王勝利:〈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青龍白虎圖像〉《文物》,1979年,第七期。
    莎紅:〈壯族古老的戲曲藝術—師公戲〉《廣西戲劇史論文集》(二),廣西,廣西壯族自治區戲劇研究室編,1980年。
    趙日和:〈張協狀元詞語選釋〉《中國語文》,1982年,第三期。
    張政烺:〈封神演義漫談〉《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四期。
    烏丙安:〈論中國風物傳說圈〉《民間文學論壇》,1985年,第二期。
    侯玉山:〈舞台生活八十年〉(上)《文史資料選編》第二十五輯,北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5年。
    侯玉山:〈舞台生活八十年〉(下)《文史資料選編》第二十六輯,北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5年。
    廖斌南筆述,朱錫華整理:〈關於尊敬祖師爺一般規矩〉《廣西地方戲曲史料匯編》第一輯,南寧,中國戲曲志廣西卷編輯部,1985年。
    鳳凰琪、黃一怪、蘇飛麟、紫燕紅口述,敏子蒐集、調查、整理:〈桂林老郎廟及其廟會活動〉廣西地方戲曲史料匯編》第一輯,南寧,中國戲曲志廣西卷編輯部,1985年。
    周慶輝主編:《瓊劇誌》(中),海南,海南戲曲志編輯組,1986年。
    黃錫鈞:〈泉州嘉禮古今談〉陳瑞統編《泉州木偶藝術》,廈門,鷺江出版社,1986年。
    田濤蒐集整理,龍彥海講述:〈莊王爺和月皇大帝〉《民間文學》,1987年,第四期。
    郝培根:〈黃梅戲舞臺的報春花——記老藝人胡普伢〉《黃梅戲藝術》,1987年,第四期。
    尹鳳鳴:〈藝俗初探〉《民俗研究》,1988年,第四期。
    馬明捷:〈舊京劇戲班的組織與管理〉《戲曲研究》,1991年,第五期。
    周灌街:〈論梨園始祖神與保護神——兼論梨園神研究中的失誤〉《民間文學論壇》,1991年,第三期。
    韓養民:〈中國風俗文化與地域視野〉《歷史研究》,1991年,第五期。
    葉明生:〈一把打開戲神田公迷宮的鑰匙——大出蘇〉《南戲遺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年。
    徐扶明:〈全本戲簡論〉《戲曲藝術》,1992年,第四期。
    于一:〈儺戲戲神趣譚〉(一)《四川戲劇》,1992年,第四期。
    于一:〈儺戲戲神趣譚〉(二)《四川戲劇》,1992年,第六期。
    于一:〈二郎崇拜和二郎戲〉《文史雜誌》,1993年,第二期。
    徐沛:〈老鄉親孫菊仙〉《中國京劇》,1993年,第二期。
    何昌林:〈樂王、戲祖、拳宗、醫聖—翼宿星君與中國藝術神系〉《中華曲藝》,1993年,第八期。
    杜建民:〈古代服色等級制度〉《文史知識》,1993年,第十一期。
    張兆蘭:〈安陽縣郎神廟簡介〉《河南戲曲史誌資料輯叢》(八),河南,中國戲曲志河南卷編輯委員會,1993年。
    黃玉芳、趙強:〈舊戲班裡有關莊王爺的傳聞〉《河南戲曲史誌資料輯叢》(八),河南,中國戲曲志河南卷編輯委員會,1993年。
    鄭伯成、韓進林整理:〈戲班子貼鬍鬚〉《黃梅戲藝術》,1994年,第一期。
    萬建中:〈鄭振鐸俗文學研究的成就與不足〉《南昌大學學報》,1994年,第二期。
    周倩:〈關公信仰淺論〉《民俗研究》,1994年,第三期。
    蔡東洲:〈關羽現象五考〉《四川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一期。
    劉蓮:〈關羽信仰的文化內涵〉《中華文化論壇》,1995年,第三期。
    行樂賢:〈試論明清關公戲的繁榮與由來〉《運城高專學報》,1995年,第三期。
    老淵:〈說說關公戲〉《中國京劇》,1995年,第四期。
    王齊洲:〈論關羽崇拜〉《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第六期。
    劉蓮:〈關羽信仰的文化內涵〉《中華文化論壇》,1995年,第三期。
    季羨林:〈梵語佛典及漢譯佛典中四流音問題〉《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台北,東初出版社,1995年。
    廖奔:〈戲神辨蹤〉《民俗研究》,1996年,第一期。
    吳存存:〈清代相公考略〉《中國文化》,1996年,第二期。
    周志勝:〈「梨園弟子」小考〉《寶雞文理學院學報》,1996年,第三期。
    趙康太:〈論瓊劇與道教的關係〉《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三期。
    萬封:〈「閉眼關公」與「睜眼關公」〉《武漢文史資料》,1996年,第三期。
    廖奔:〈傀儡戲史略〉《民族藝術》,1996年,第四期。
    李惠明:〈試論關羽神聖化的歷史過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四期。
    吳存存:〈清代士人狎優蓄童風氣敘略〉《中國文化》,1997年,第十五期。
    吳存存:〈清代士人狎優蓄童風氣敘略〉《中國文化》,1997年,第十六期。
    劉寧:〈論我國民間信仰習俗的地域特色〉(上)《鎮江高專學報》,1997年,第一期。
    廖奔:〈堂會演劇考〉《民族藝術》,1997年,第二期。
    劉寧:〈論我國民間信仰習俗的地域特色〉(下)《鎮江高專學報》,1997年,第二期。
    趙慶偉:〈中國古代服色流變探討〉《湖北大學學報》,1997年,第一期。
    成貽順:〈從紅樓復夢看清代鎮江的戲曲、曲藝活動〉《藝術百家》1998年,第一期。
    康保成:〈中國戲神初考〉《文藝研究》,1998年,第二期。
    尚民傑:〈雲夢日書星宿記日探討〉《文博》,1998年,第二期。
    焦杰:〈灌口二郎神的演變〉《四川大學學報》,1998年,第三期。
    薛志成:〈加官戲的來歷〉《當代戲劇》,1998年,第六期。
    康保成:〈中國戲神再考(上)〉《中山大學學報》,1998年,第六期。
    陸萼庭:〈清代全本戲演出述論〉《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黃錫鈞:〈泉州提線木偶戲神相公爺〉《南戲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8年。
    康保成:〈中國戲神再考(下)〉《中山大學學報》,1999年,第一期。
    朱俐:〈中國戲劇起源與宗教祭祀儀典的關係研究〉《藝術學報》,1999年,第六期。
    丁汝芹:〈清內廷經常上演的劇目〉《文史知識》,1999年,第八期。
    王振忠:〈契兄、契弟、契友、契父、契子──孫八救人得福的歷史民俗背景解讀〉《漢學研究》,2000年,第十八卷第一期。
    齊森華:〈試論明代家樂的勃興及其對戲劇發展的作用〉《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一期。
    李小榮:〈婁羅詞義溯源〉《辭書研究》,2000年,第一期。
    李小榮:〈嘍囉溯源〉《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二期。
    廖奔:〈折子戲的出現〉《藝術百家》,2000年,第二期。
    王寧:〈一種頗具特色的地方性戲神—咽喉神〉《民俗研究》,2000年,第三期。
    么書儀:〈漫談跳加官〉《中國京劇》,2000年,第三期。
    么書儀:〈饒頭戲〉《文史知識》,2000年,第九期。
    周廣榮:〈敦煌悉曇章歌辭源流考略〉《敦煌研究》,2001年,第一期。
    戴申:〈折子戲的形成始末〉(上)《戲曲藝術》,2001年,第二期。
    戴申:〈折子戲的形成始末〉(下)《戲曲藝術》,2001年,第三期。
    魯荷:〈趣談古老戲班規例〉《南國紅豆》,2001年,第三期。
    倪彩霞:〈跳加官形態研究〉《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1年,第三期。
    吳存存:〈明中晚期社會男風流行狀況敘略〉《中國文化》,2001年,第五期。
    甘鳴豐:〈簡論嘉州水神趙昱〉《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五期。
    田桂民:〈中國早期宗教祭祀及其樂舞對於戲曲形成的影響〉《南開學報》,2001年,第六期。
    葉明生:〈古代肉傀黑形態及與福建南戲關係探討〉《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劉禎:〈天官賜福文本的文化闡釋〉《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傳統藝術研究中心籌備處,2001年。
    車文明:〈二十世紀戲曲文物的發現與曲學研究〉《文學遺產通訊》, 2001年。
    饒宗頤:〈南戲戲神咒囉哩嗹之謎〉《明本潮州戲文論文集》,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2001年。
    饒宗頤著,許章真譯:〈梵文四流母音 與其對中國文學之影響〉《明本潮州戲文論文集》,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2001年。
    沈沉:〈論羅哩連〉《明本潮州戲文論文集》,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2001年。
    張亭:〈石牌發現王靈官戲神廟石匾〉《黃梅戲藝術》,2002年,第一期。
    徐子方:〈家樂—明代戲曲特有的演出場所〉《戲劇》,2002年,第二期。
    趙維國:〈乾隆朝禁毀戲曲曲目考〉《文獻》,2002年,第二期。
    戴申:〈「打通」考〉《戲曲藝術》,2002年,第二期。
    曹飛:〈山西上黨戲神類型概說〉《山西師大學報》,2002年,第三期。
    賈二強:〈說五顯靈官和華光天王〉《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第三期。
    王勝華:〈雲南民間戲神崇拜與演出儀式〉《民族藝術研究》,2002年,第四期。
    楊連啟:〈從東嶽廟碑刻看舊京伶人信仰〉《戲曲研究》第六十輯,2002年。
    倪彩霞:〈師公戲三元祖師考〉《宗教學研究》,2003年,第一期。
    戴申:〈站台〉《中國京劇》,2003年,第一期。
    戴申:〈擺台〉《中國京劇》,2003年,第二期。
    祁吳萍:〈上海連台本戲盛衰小記〉《中國京劇》,2003年,第二期。
    戴申:〈打通〉《中國京劇》,2003年,第三期。
    王安安:〈古代服飾制度中服色的文化內涵〉《文博》,2003年,第三期。
    韓斌、張文會:〈禁忌語及其文化根源〉《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三期。
    戴申:〈跳加官〉《中國京劇》,2003年,第四期。
    戴申:〈帽兒戲〉《中國京劇》,2003年,第七期。
    戴申:〈送客戲謝台〉《中國京劇》,2003年,第十二期。
    么書儀:〈晚清關公戲演出與伶人的關羽崇拜〉《戲曲研究》第61輯,2003年。
    鄭傳寅:〈節日民俗與古代戲曲文化的傳播〉《東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一期。
    韓健暢:〈男旦的興起及其演變〉《當代戲劇》,2004年,第二期。
    楊春艷:〈角兒與角色〉《劇作家》,2004年,第二期。
    劉錫誠:〈中國民間文藝學史上的俗文學派——鄭振鐸、趙景深及其他俗文學派學者論〉《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二期。
    姚藝君:〈中國戲曲傳承史上的群內婚配現像〉《中國音樂》,2004年,第二期。
    黎國韜:〈二郎神之祆教來源—兼論二郎神何以成為戲神〉《宗教學研究》,2004年,第二期。
    蘇育生:〈折子戲的來源及特點〉《當代戲劇》,2004年,第四期。
    馬廣海:〈禁忌的界限〉《民俗研究》,2004年,第四期。
    周濤:〈從花蕊夫人宮詞透視蜀地宮廷文化〉《四川戲劇》,2004年,第四期。
    謝美生:〈戲曲中跳加官的官者—馮道〉《戲文》,2004年,第四期。
    李靜:〈明代堂會演劇述略〉《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4年,第四期。
    戴申:〈喜神〉《中國京劇》,2004年,第四期。
    戴申:〈神龕〉《中國京劇》,2004年,第五期。
    戴申:〈破台〉《中國京劇》,2004年,第六期。
    李傳江:〈同源而異體——試分析戲曲、小說與原始宗教祭祀的淵源〉《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004年,第六期。
    丁淑梅:〈明清禁毀戲曲對戲曲生態發展的影響〉《晉陽學刊》,2004年,第六期。
    葉明生:〈填補傀儡戲史論研究的空白—《福建傀儡戲史論》引言〉《中國戲劇》,2004年,第十期。
    陳薈:〈說禁忌〉《書屋》,2004年,第十二期。
    劉宗迪:〈華夏上古龍崇拜的起源〉《民間文化論壇》,2004年,第四期。
    廖奔:〈目連始末〉《中華文史論從》第七十四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徐時儀:〈嘍囉考〉《上海師範大學》,2005年,第一期。
    馬豫鄂:〈古代服飾顏色等級制的形成及其原因〉《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一期。
    徐雪凡:〈浙江的戲曲木雕〉《戲文》,2005年,第二期。
    賈建文:〈試論民間舞蹈與宗教〉《大舞台》,2005年,第二期。
    章軍華:〈撫州青蛙信仰與跳魁星小戲源流考〉《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5年,第二期。
    陳琪:〈祁門縣明清時期民間民俗碑刻的保護研究〉《安徽史學》,2005年,第三期。
    劉曉靜:〈明代的小唱——從金瓶梅詞話中唱曲牌的曲藝談起〉《中國音樂學》,2005年,第三期。
    夏敏:〈傀儡戲與避邪巫術〉《藝術探索》,2005年,第三期。
    鄭國權:〈泉州南音界崇奉後蜀主孟昶為樂神之謎〉《音樂探索》,2005年,第三期。
    方月仿:〈所謂戲子〉《上海戲劇》,2005年,第四期。
    孫文輝:〈焦德考〉《文化發展》,2005年,第五期。
    羅開玉:〈「游喜神方」習俗考〉《成都大學學報》,2005年,第六期。
    孫紅俠、劉文峰:〈二人轉行業習俗的文化解讀〉《戲劇文學》,2005年,第十一期。
    白俊奎:〈畏懼與崇拜——從後溪鎮土家族民間文學看白虎神崇拜〉《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第十二期。
    元鵬飛:〈明清傳奇開場考源〉《中華戲曲》,第三十三輯,2005年。
    王廷信:〈崑曲戲班與神靈信仰〉《戲曲研究》第67輯,2005年。
    齊森華:〈試論明清折子戲的成因及其功過〉《上海大學學報》,2006年,第二期。
    徐時儀:〈西廂記中哩也波哩也囉哩的語義考察〉《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二期。
    徐小躍:〈中國傳統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對中國民間宗教的影響〉《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二期。
    楊榕:〈明清福建民間戲曲碑刻考略〉《文獻》,2006年,第三期。
    陳巴黎:〈北京東嶽廟喜神殿碑識讀〉《民俗研究》,2006年,第三期。
    張朝霞、章軍華:〈交感巫附―從江西金溪青蛙崇拜的起源折射南方古代民族青蛙信仰的交感點〉《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三期。
    陳琪:〈徽州鄉規民約中的罰戲條文〉《戲劇研究》,2006年,第四期。
    蔡富蓮:〈凉山彝族民间故事「青蛙娶妻」蕴含的信仰文化〉《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第四期。
    梁憲華:〈清宮連台本大戲〉《文博》,2006年,第五期。
    王群英:〈戲曲咽喉神考〉《戲劇文學》,2006年,第七期。
    郭梅:〈靠天吃飯〉《書屋》,2006年,第七期。
    楊宇勛:〈從政治、異能與世人態度談宋代精神異常者〉《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2006年,第七期。
    張清璋:〈蓮山廟與戲神雷海青〉《科學與文化》,2006年,第八期。
    梁憲華:〈乾隆時期萬壽慶典九九大慶戲〉《歷史檔案》,2007年,第一期。
    程魯潔:〈明代至清中葉戲價問題初探〉《中山大學學報》,2007年,第一期。
    吳存存:〈梨園花譜--清中晚期北京男風盛行下的流行讀物〉《中國性研究》,2007年,第二輯。
    林青蓉、潘榮陽:〈論坑口宮與台灣戲神雷海青的信仰〉《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07年,第二期。
    李臣玲、賈偉:〈二郎神信仰在安多藏地區傳播歷史的考察〉《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三期。
    黃愛華:〈明清宗族演劇活動特徵簡論〉《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三期。
    張紅:〈五彩輿連台本戲研究〉《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2007年,第三期。
    關莉:〈漢代樂舞百戲對戲曲藝術的影響〉《南都學壇》,2007年,第三期 。
    陳志勇:〈老郎神信仰的民間考察〉《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四期。
    李靜:〈略論明清堂會演劇的儀式特徵〉《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四期。
    梁憲華:〈清宮南府時期戲劇編演〉《文博》,2007年,第五期。
    程宇昂:〈王紫稼生卒年考〉《韶關學院學報》,2007年,第八期。
    梁憲華:〈清宮月令承應戲戲本〉《文物天地》,2007年,第八期。
    曹廣濤:〈戲曲十二音神推考〉《韶關學院學報》,2007年,第十期。
    喻國雄:〈戲班子的禁忌和禳解〉《傳統藝術雜誌》,2007年,總第七十一期。
    王秀勳、劉雷:〈沒有君子不養藝人——評《捧角新傳》〉《津門曲壇》,2007年,第一期。
    吳熙祥:〈戲在石台〉《江淮文史》,2007年,第四期。
    楊榕:〈福建族譜中的戲曲史料探述〉《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07年,第二十八卷第二期。
    曾永義師:〈論說折子戲〉《戲劇研究》,2008年,創刊號。
    施曄:〈清季北京相公及士優男風文化〉《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一期。
    李靜:〈戲錢與賞封——考察明清堂會演劇型態的別一視角〉《湖北大學學報》,2008年,第一期。
    趙志勇:〈民間信仰與中國和諧社會構建〉《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年,第一期。
    周育德:《中國戲曲與中國宗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祁建:〈中國古代服飾顏色禁忌〉《中國纖檢》,2008年,第三期。
    王永恩:〈江南青樓文化與明末清初士子娼妓劇的興盛〉《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8年,第三期。
    羅金滿:〈梨園戲與泉州民間信仰酬神演出〉《福建藝術》,2008年,第四期。
    解玉峰:〈從全本戲到折子戲—以湯顯祖牡丹亭的考察為中心〉《文藝研究》,2008年,第九期。
    陳佳穗:〈喜神形象及習俗研究〉《2007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甘丹:〈前門:最好的時光〉《TimeOut北京消費導刊》,2008年,七月。
    楊振良:〈目連戲中的特殊民俗演出形式〉

    三、報紙:
    鍾叔河:〈憶妓與憶民〉《文匯讀書周報》,1996年8月3日。
    〈自由時報〉民國九十三年二月四日「藝術文化」版。
    鄭傳寅:〈傳統學術與現代戲曲學的創立〉《文藝報》,2001年10月23日。
    卞輝、李國華:〈古代科舉「冒籍」現象及治理措施〉《光明日報》,2008年9月21日。
    吳德翔:《成都日報》,2008年10月20日。

    四、學位論文:
    徐亞湘:《台灣地區戲神——田都元帥與西秦王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3年。
    柏紅秀:《唐代宮廷音樂文藝研究》,揚州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王義彬:《池州儺戲藝術及其文化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楊毅:《宗教與戲劇文化的交融》,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李豔:《明清道教與戲劇研究》,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劉琳琳:《宋代傀儡戲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于建剛:《中國京劇習俗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