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心儀
Huang, Hsin-Yi
論文名稱: 由「和聲」與「常州吟誦」論趙元任之中西音樂融合
指導教授: 羅基敏
Lo, Kii-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趙元任和聲中國化和聲常州吟誦五四運動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55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五四運動」為中國各方面帶來思想及觀念上之衝擊與改變。於音樂上,當時之學者冀以透過中西音樂比較,為中國傳統音樂尋求改進之道。趙元任於《新詩歌集》中,提出了「不同的不同」以及「不及的不同」之創見。他認為中國傳統音樂不同於西洋音樂之處,並非全然為不及者。不及者固然需要加以迎頭趕上,然中國音樂所獨具特色處,是為「不同的不同」,須加以保存。針對「不及的不同」,趙元任特別注重於和聲技巧之運用。然而不僅只著眼於運用西方作曲技法,他更意圖建立一種專屬於中國之和聲。於「不同的不同」處,趙元任在其所訂定之「為字調配樂」規則中,保存了常州吟誦調之規律與特色;並改編吟誦古調,將之譜寫為藝術歌曲。
    本論文即欲由趙元任音樂作品中之「不及的不同──西洋和聲」及「不同的不及──常州吟誦音樂」兩元素上,呈現其於面對中西文化異質差異時,在音樂上所展現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五四精神。透過分析趙元任音樂作品中「中國化和聲」之試驗,以及「轉調」等各式和聲手法之運用,探討其接受西方和聲理論後,如何將之轉換為中國所獨具之民族化和聲;以及如何於音樂作品中,將「不及的不同」轉化為己用。另一方面則分析其所記寫之常州吟誦樂譜,對照「為字調配樂」規則,以應證常州吟誦調對趙元任之影響。並且分析他的音樂作品中,直接與間接所引用之常州樂調元素,探討其如何將中國傳統元素,融和至西洋音樂架構中,以保留中國音樂中「不同的不同」之獨具特色。經由分析「和聲」及「常州吟誦音樂」於趙元任作品中之體現,可清楚看到作曲家融合中西音樂之嘗試,更可見到五四精神於其音樂創作中之鮮明展現。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趙元任與音樂 第一節 生平概述 9 第二節 中西音樂觀 15 第三章 西洋新元素:和聲(不及的不同) 第一節 「中國化和聲」理念之形成 19 第二節 趙元任「中國化和聲」的試驗 24 一、 調式(Mode) 24 I. 西洋教會調式 27 II. 中國五聲音階調式 34 i. 五聲音階 35 ii. 和聲外音 37 iii. 和聲及和弦 40 1. 五聲音階使用於外 40 2. 五聲式和弦 42 3. 不明確和絃使用與連接 45 ● 不協和音程 45 ● 七和絃:小七和絃、VI級七和絃 46 ● 大三和絃 48 二、 中國慣用音樂語法 49 I. 慣用動機 50 II. 平行五度 52 第三節 「轉調」與「和聲運用」 57 一、 中國式和聲與西洋功能和聲交互使用 59 二、 持續和絃(音) 60 三、 調性佈局 64 《上山》 64 《教我如何不想他》 68 《海韻》 71 第四章 中國傳統舊元素:常州吟誦 (不同的不同) 第一節 常州吟誦傳統之背景與貢獻 78 第二節 「為字詞配樂」規則與常州吟誦音樂之關係 84 第三節 作品中之吟誦元素分析 91 《聽雨》 91 《瓶花》 94 第五章 結論 98 參考書目 105

    一、 趙元任的文章與著作

    趙元任。《新詩歌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60。

    ______。《趙元任早年自傳》。台北:傳記文學,1984。

    ______。《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葉蜚聲 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______。《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

    ______。〈《和平進行曲》附錄〉。《音樂史料和論文匯編──近代部分》。張靜蔚 編。(北京: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系,1983):144-145。(原載於《科學月刊》創刊號,1915年1月。)

    ______。〈說時(節選)〉。《音樂史料和論文匯編──近代部分》。張靜蔚 編。(北京: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系,1983):151-160。(原載於《科學月刊》第二卷第10期,1916年10月。)

    ______。〈寫給朋友的綠皮信──第二封(1923)〉。《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73-76。

    ______。〈用中文唱歌〉(Singing in Chinese)。韓燕平 譯。《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44-45。

    ______。〈「中國派」和聲的幾個小試驗〉。《音樂雜誌》第一卷第4號 (1928年10月):1-4。

    ______。〈介紹《樂藝》的樂〉。《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81-85。(原載於《音樂雜誌》第一卷第9期,1930年1月。)

    ______。〈討論作歌的兩封公開信〉。《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55-64。(原載於《樂藝》第一卷第6期,1931年7月。)

    ______。〈歌詞中的國音〉。葉蜚聲 譯。《趙元任語言學全集》。(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475-485。(原載於《音樂月刊》第一卷第1期,1937年。)

    ______。〈黃自的音樂〉。《大公報(香港)》(1939年5月9日):第8版。

    ______。〈中國語言裡的聲調、唱讀、吟詩、韻白、依聲調作曲和不依聲調作曲〉。《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1-13。

    ______。〈關於中國的音階和調式的札記〉。許諫 譯。《中國音樂》51期 (1993年9月):1-2。

    ______。〈中國音韻裡的規範問題〉。葉蜚聲 譯。《趙元任語言學全集》。(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517-521。(原載於《中國語文》第四卷第5期,1959年。)

    ______。〈常州吟詩的樂調十七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編。《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集刊──慶祝董作賓六十五歲論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467-471。

    ______。〈關於我的歌曲集和配曲問題──答李抱忱來信〉。《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51-54。

    ______。〈寫給朋友的綠皮信──第四封(1975)〉。《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76-79。

    ______。〈寫給朋友的綠皮信──第五封(1978)〉。《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79-80。

    Chao, Yuen-Ren. “Singing in Chinese.” Le Maitre Phontique No. 39 (April 1924): 9-10.

    ______. “Tone, Intonation, Singsong, Chanting, Recitative, Tonal Composition, and Atonal Composition in Chinese.” For Roman Jakobson: Essays on the Occasion of His Sixtieth Birthday, 11 October 1956. M. Halle, H. G. Lunt, H. McLean, and C. H. Van Schooneveld (Eds). The Hague: Monton, 1956: 52-59.

    ______. “A Note on Chinese Scales and Modes.” Oriens Vol. 10 No. 1 (July 1957): 140-143.

    二、 書籍

    王光祈。《王光祈文集──音樂卷》。四川音樂學院 編。成都:巴蜀書社,1992。

    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1840-1949》。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______。《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2002。

    ______。《汪毓和音樂評論集:論音樂與音樂家》。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林明輝。《中國音樂創作的新方向》。高雄市:復文出版社,1992。

    明 言。《20世紀中國音樂批評導論》。北京:人民音樂,2002。

    許常惠。《中國新音樂史話》。台北:樂韻,1992。

    黃友棣。《中國風格和聲與作曲》。台北市:正中出版社,1969。

    張靜蔚 編。《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匯編──1840-1919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楊步偉。《一個女人的自傳》。台北:傳記文學,1979。

    ______。《雜記趙家》。台北:傳記文學,1985。

    趙如蘭。《趙元任紀念專刊》。台北市:文建會,1996。

    廖輔叔。《樂苑談往》。廖崇向 編。北京:華樂出版社,1996。

    劉靖之 主編。《中國新音樂史論集》。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86。

    樂林 編。《通俗音樂手冊》。台北:天同出版社,1982。

    蕭友梅。《蕭友梅音樂文集》。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 合編。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社,1990。

    三、 期刊文章

    王 力。〈我知道的趙元任先生〉。《文化史料》第7輯 (1983年7月):21-24。

    王 同。〈『五四』以來音樂民族化的侷限及其超越〉。《音樂舞蹈研究》1992年第1期 (1992年):14-18。

    王 青。〈『和聲風格民族化』在我國早期專業音樂創作中的萌芽〉。《音樂研究》79期 (1995年12月):57-66, 71。

    王光祈。〈中西音樂之異同〉。《王光祈音樂論著選集》。馮文慈,俞玉滋 合編。(北京市:人民音樂,1993):199-203。(原載於《留德學志》第一期,1930年6月。)

    ______。〈東方民族之音樂自序〉。《王光祈音樂論著選集》。馮文慈,俞玉滋 合編。(北京市:人民音樂,1993):125-127。(原載於王光祈。《東方民族之音樂》第一期,1929年7月。)

    王安國。〈我國當代音樂作品的和聲創新問題〉。《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期 (1985年8月):9-17。

    王輕鴻。〈吟誦:民族化的藝術審美方式〉。《文藝研究》107期 (1997年1月):158-159。

    王震亞。〈趙元任歌曲創作中的寫作技法──紀念趙元任逝世十週年〉。《音樂、舞蹈研究》1992年第7期 (1992年):72-76。

    ______。〈黃自作品研究〉。《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50期 (1992年9月):44-52。

    江 江。〈中國的吟詩調與西洋和聲──趙元任《小詩》詞曲及和聲配置〉。《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76期 ( 1999年3月):58-59, 70。

    汪 莉。〈我國三、四十年代藝術歌曲的探討〉。《中國音樂》52期(1993年12月): 20-22。

    汪毓和。〈談談趙元任音樂作品中的創新問題〉。《汪毓和音樂評論集:論音樂與音樂家》。(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2-70。

    宋 瑾。〈關於「新音樂」美學基礎若干問題的思考〉。《中國新音樂史論集──第6輯:表達方式、表達能力、美學基礎》。劉靖之 主編。(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0年):77-99。

    何曉兵。〈中國音樂落後論的形成背景〉。《音樂研究》69期 (1993年6月):9。

    李壬癸。〈趙元任先生著作目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三本:紀念趙元任先生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輯委員會 編。(台北:商務,1982):795-809。

    李業道。〈「五四」精神和趙元任的音樂〉。《音樂研究》66期 (1992年9月):22-28。

    李濱揚。〈中國的第一首鋼琴作品〉。《人民音樂》215期 (1984年3月):33-34。

    明 言。〈作為新音樂批評家的趙元任先生──為紀念趙元任先生誕生110週年,逝世20週年為作〉。《人民音樂》440期 (2002年12月):2-4。

    金慶雲。〈「教我如何不想他」──趙元任〉。《表演藝術》15期 (1994年1月):68-71。

    周為民。〈對『五四』時期以來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的回顧與思考〉。《音樂舞蹈研究》2000年第1期 (2000年):41-47。

    俞玉滋。〈記著名語言學家、作曲家趙元任先生〉。《文化史料》第7輯 (1983年7月):30-45。

    桑 桐。〈讀《我國當代音樂作品的和聲創新問題》〉。《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期 (1985年8月):17。

    孫 慎。〈中國新音樂的寶貴遺產──紀念趙元任誕辰一百週年〉。《人民音樂》331期 (1993年4月):2-3。

    高 暢。〈五聲調式的共同音轉調〉。《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68期 (2000年9月):31-35。

    秦西炫。〈時代的發展與音樂創作的關係──二十世紀我國創作歌曲一瞥〉。《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88期 ( 2002年3月):75-77。

    秦德祥。〈趙元任與吟誦音樂〉。《中國文化月刊》222期 ( 1998年9月):12-17。

    ______。〈趙元任的《小詩》與中國吟詩調──與江江先生商榷〉。《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86期 ( 2001年9月):49-51。

    ______。〈常州吟誦音樂的采錄與初步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83期 (2001年5月):12-23。

    ______。〈尾腔──吟誦音調的標記性特徵〉。《中央音樂學院學報》88期 ( 2002年8月):39-42。

    康 謳。〈中國調式和聲研究──發展中國音樂的一項途徑〉。《全音樂文摘》第五卷 11期 (1976年11月):124-132。

    陳聆群。〈讀《趙元任音樂作品全集》〉。《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30期 (1987年9月):116-118。

    郭樹群。〈「五四」時期科學實證精神對新音樂的影響〉。《人民音樂》300期 (1991年4月):13。

    張靜蔚。〈趙元任音樂遺產的民主精神〉。《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55期 (1993年9月):26-30。

    張繼高。〈將軍已死圓圓老──悼念趙元任先生〉。《音樂與音響》106期 (1993年4月):48-50。

    喬惟進。〈黃自和聲手法初探〉。《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83期 ( 2000年12月):41-46。

    黃艾仁。〈終生不渝不解緣──胡適與趙元任的交誼〉。《傳記文學》492期 (2003年5月):82-96。

    趙如蘭。〈我父親的音樂生活〉。《表演藝術》15期 ( 1994年1月):72-77。

    ______。〈《趙元任音樂作品全集》的成書和出版〉。《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31期 (1987年12月):47-48。

    ______. “Tone and Tone: Applying Musical Elements to Chinese Word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28 No. 2: 181-200.

    趙新那。〈我的父親趙元任〉。《文化史料》第7輯 (1983年7月):1-20。

    趙 琴。〈中國藝術歌曲的先行者──趙元任和他的歌曲創作〉。《音樂月刊:唱片評鑑》179期 (1997年8月):107-109。

    ______。〈中國藝術歌曲的先行者──趙元任對聲樂創作中詞曲結合的原則與特質〉。《音樂月刊:唱片評鑑》180期 (1997年9月):108-111。

    ______。〈中國藝術歌曲的先行者──趙元任作品中的民族風格特質和創作技法〉。《音樂月刊:唱片評鑑》181期 (1997年10月):116-119。

    ______。〈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詩歌詞〉。《民族音樂研究第六輯──亞洲音樂:以中國、印度為主題:第三十四屆亞洲及北非研究國際學術會議音樂研討會論文集》。劉靖之 主編。(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7): 273-299。

    廖輔叔。〈語言學家趙元任和他的音樂創作〉。《音樂研究》68期 (1993年3月):21-25。

    盤 石。〈吟詩與歌曲創作〉。《音樂研究》69期 (1993年6月):17-24。

    樊祖蔭。〈中國和聲研究八十年(上)〉。《人民音樂》417期 ( 2001年1月):46-49。

    ______。〈中國和聲研究八十年(下)〉。《人民音樂》418期 ( 2001年2月):48-51。

    錢仁康。〈《新詩歌集》──「五四」以來第一部融會中西音樂藝術的歌集〉。《音樂研究》66期 (1992年9月):29-31。

    ______。〈趙元任的歌曲創作〉。《中國音樂學》10期 (1988年1月):7-14。

    韓國璜。〈中國近代音樂史的獨行俠:為趙元任紀念系列活動而作〉。《文心藝坊》112期 (1994年1月8日):2。

    ______。〈《趙元任音樂作品全集》的歷史意義〉。《聯合報》(1988年8月10日):副刊。

    ______。〈近代音樂史的一面鏡子〉。《表演藝術》15期 ( 1994年1月):87。

    戴鵬海。〈幾點補充說明〉。《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31期 (1987年12月):49-50。

    ______。〈中國第一本藝術歌曲集《新詩歌集》──為趙元任先生誕辰100週年而作〉。《音樂愛好者》65期 (1992年12月):2-4。

    蕭友梅。〈介紹趙元任先生的《新詩歌集》〉。《蕭友梅音樂文集》。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 合編。(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發行,1990):284-285。(原載於《樂藝》第一卷第1期,1930年4月。)

    ______。〈古今中西音階概說〉。《蕭友梅音樂文集》。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 合編。(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發行,1990):253-276。(原載於《樂藝》第一卷第1期,1930年4月。)

    ______。〈《和聲學》自序三篇〉。《蕭友梅音樂文集》。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 合編。(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發行,1990):326-328。(原載於蕭友梅。《和聲學》。上海:商業印字房印刷,1930。)

    ______。〈聽過萊維斯先生(Mr. Levis)講演中國音樂之後〉。《蕭友梅音樂文集》。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 合編。(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發行,1990): 329-333。(原載於《音》第23至28期合刊,1932年12月。)

    ______。〈亞歷山大‧車列浦您《五聲音階的鋼琴教本》卷頭語〉。《蕭友梅音樂文集》。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 合編。(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發行,1990):439-440。(原載於車列浦您,亞歷山大。《五聲音階的鋼琴教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______。〈關於我國新音樂運動〉。《蕭友梅音樂文集》。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 合編。(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發行,1990):465-467。(原載於《音樂月刊》第一卷第4期,1938年2月)

    ______。〈給作歌同志一封公開的信〉。《蕭友梅音樂文集》。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 合編。(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發行,1990):548-551。

    羅小平。〈趙元任對聲樂創作中詞曲關係的見解及其實踐〉。《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期 (1985年8月):51-53。

    鄒承瑞。〈五聲音階旋律調式的判斷〉。《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75期 (2002年9月):31-36。

    四、 論文

    賴錦松。〈中國藝術歌曲創作手法研究──析論三位已故中國作曲家藝術歌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五、 樂譜

    趙元任。《趙元任音樂作品全集》。趙如蘭 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