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萩惠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黃金柱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0 |
中文關鍵詞: | 體育課 、學習滿意度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6 下載:9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臺北市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現況,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學習效果、同儕關係、教師教學、場地設備及教學行政等因素之差異情形。以臺北市12個行政區之公立國中的學生為研究範圍,採叢集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發出問卷2100份,回收之有效問卷共計1778份,問卷有效率89.2%。根據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方法、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爾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發現:
一、臺北市國中生對目前體育課學習滿意度達到普通程度以上,各因素之
滿意程度高低依序為:同儕關係、教師教學、學習效果、場地設備、教學行政。二、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學習效果」、「教師教學」因素構面上,達到顯著差異。其差異情形為:男學生滿意度高於女學生;另外,「教學行政」因素構面上,達到顯著差異。其差異情形為:女學生滿意度高於男學生。三、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在體育課學習滿意度達顯著差異。在「學習效果」、「同儕關係」、「教學行政」等構面其差異情形為:七年級滿意度高於九年級;在「教師教學」、「場地設備」構面其差異情形為:七年級與八年級滿意度高於九年級。四、臺北市不同學校規模的國中生在體育課學習滿意度達顯著差異。在「學習效果」、「同儕關係」、「教師教學」等構面其差異情形為:25~48班滿意度高於24班以下及49班以上;49班以上滿意度高於24班以下;而「場地設備」、「教學行政」等構面其差異情形為:25~48班以及49班以上滿意度高於24班以下。結論:臺北市國中生對目前體育課學習滿意度達到普通程度以上,其滿意程度會因不同性別、年級以及學校規模而有差異。
關鍵詞:體育課、學習滿意度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88)。課程論。台北:五南。
王瑞仁(1984)。國民中學學生生活調適問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青輔會(1998)。青少年白皮書。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朱文揚(2004)。臺北市公立高中女生體育教學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慶泰(2002)。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卓旻怡(1999)。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周宏室(1994)。Mosston(摩斯登)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吳萬福(1992)。體育教學的心理。台北:學生書局。
吳萬福(1982)。體育課與體育教師。國民教育,24(5),3-5。
吳婉如(1992)。台灣地區長青學苑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滿意度之研究。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銘輝(2001)。臺北市高職工業類科學生對新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崑德(2001)。台中市立人國中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2004台灣運動教育學會學術研討會報告書,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貴福(1993)。國小體育實務。台北:心理。
林博文(1999)。綜合高中學生對工業類科職業學程學習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春木(1998)。談升學主義下國中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學習權利。台灣省學校體育,8(1),20-25。
黃堅厚(1974)。中英青年的社會態度。台北:東方文化書局。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黃美蓉(2003)。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台灣東華。
黃雅陵(1998)。體育課教學的新趨勢。台灣省學校體育,43,43-47。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體育課程標準。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司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92)。體育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長明、廖運榮(2002)。台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一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上冊),349-356。
陳智仁(2004)。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文長(1995)。大學生對興趣分組體育課之意見調查研究。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八十四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下冊),573-584。
陳勝雄(2004)。不同體育課程設計模式對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許義雄等(1998)。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上)-政策與思想篇。臺北:師大書苑。
許義雄等(1998)。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下)-課程與教學篇。臺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秀(1998)。體育課程改革。載於許義雄等著: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下)。臺北:師大書苑。
張思敏(1994)。如何規劃及設計體育課程及教學(一)。大專體育,15,25-29。
葉憲清(1991)。我國學校體育的回顧與展望。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1),1-39。
葉憲清(1986)。大專興趣分組體育課教學行政與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台北:正中書局。
葉麗琴(2002)。崇右企專普通體育課滿意度調查之分析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一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上冊),378-389。
楊昌珣、楊漢琛、許富淑(2003)。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之探討-以台北市立仁愛國中為例。2003年台灣運動教育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3-102)。
楊志顯、吳惠櫻、陳茶瓊、翁樹平(1997)。體育課實施方式與學生滿意度之研究。體育學報,22,153-146。
楊志顯(1996)。輔仁大學體育課程滿意度量表研製。大專體育,26,25-35 。
趙坤景(2004)。桃園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成就、學習滿意度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貞雄(1989)。國民小學體育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蔡貞雄(1986)。學校體育與教學研究。台北:久洋出版社。
蔡貞雄(2001)。體育的理念。高雄市:復文。
蔡明砡(1991)。老人教育學員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臺北市。
劉安彥、陳英豪(1994)。青年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劉明川(2002)。台北市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劉海鵬(2002)。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劉照金(1997)。大學生對興趣分組體育課涉入程度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總會八十六年度學術研討會專刊,409-423。
歐陽金樹(1997)。國立聯合工商專校學生對興趣保齡球運動滿意度之調查。大專體育,31,35-46。
鄭 田(1995)。交通部電信訓練所學員覺察之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賴錦堂 (2003)。臺北縣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謝美英(1998)。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倫理。訓育研究,37(3),55-60。
鍾志強(1997)。雲林科技大學學生選修體育運動相關課程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體育學報,24,73-84。
蘇建文(1981)。兒童及青少年基本情緒之縱貫研究。國立臺灣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4,79-102。
二、英文部分
Adelson,J. (1986). Inventing adolescence. New Brunswik,NJ: Transaction
Books.
Colemen,J.S. (1961). Athletics in high school. The Annu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338 (November),33-43.
Gill,D.L.,Gross,J.B.,& Huddleston,S. (1983).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n youth
spor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4,1-14.
Hartup,W.W. (1983). Peer relations.In E.M. Hetheringto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Vol.4). NY: Wiley.
Hartup,W.W. (1979). Peer relations and the growth of social competence.In M.W. Kent & J.E,.Rolf (Ed.),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psycho-pathology: Vol.3. Promoting social competence and coping in children (pp.150-179). Hanover, NJ: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Jewett,A.E. (1980). The Statu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ory.
Quest,32(2),163-173.
Joycem,M.H.,& Connie,L.B. (1992).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m.C.Brown Phblishers.
Keogh,J. (1962). Analysis of general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33,239-244.
Martin,C.L.(1988).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The Physical Educator,45(4),196-209.
McVetta,R.(1981).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tudent affect, satisfaction,and behavioral intention:Research extension at the community colleg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203 962).
Siedentop,D.(1991).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3rd ed.).Palo Alto,CA:Mayfield.
Tannehill,D.,& Zakrajsek,D. (1993).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Physical Education:Amulticultural study.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3,78-84.
三、網路部分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統計室 (2007)。96學年度臺北市各級學校概況表----初步資料。2007年10月8日,取自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統計室網址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pub2_content.asp?SEQ=7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