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宥澐 Yu-Yun Chen |
---|---|
論文名稱: |
滿懷恩典:走過懷孕失落的悲傷療癒旅程之自我敘說 Full of grace:a Self-narrative of going through the grief healing journey of pregnancy loss |
指導教授: |
李佩怡
Li, Pei-Y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5 |
中文關鍵詞: | 自我敘說 、悲傷療癒 、懷孕失落 |
英文關鍵詞: | self-narrative, grief healing, pregnancy los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16 下載:3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是研究者透過自我敘說方法來探究如何療癒懷孕失落的悲傷,涵蓋一份悲傷地圖和三個不同的旅程。
一、悲傷地圖:研究者整理國內有關懷孕失落的文獻,幫助讀者理解懷孕失落婦女在台灣的社會文化下的悲傷反應、衝擊影響和療癒方法,同時是懷孕失落婦女踏上悲傷療癒旅程的指引。
二、悲傷療癒旅程:研究者回顧五年來經歷懷孕失落後的生命故事,呈現悲傷的歷程與療癒方法。
三、自我敘說之旅:記錄研究者在自我敘說研究的歷程和收穫。
四、自我的奇妙之旅:呈現研究者的「自我」從破碎到整合的轉變歷程,用圖畫輔以簡短的文字來說明。
在研究的終點,研究者領悟了「失落的禮物與悲傷的恩典」。研究者可以平靜接受孩子死亡的事實並和逝去的孩子說再見;與自己和解並修復與他人的關係,進而明白失落的意義是為了教會研究者好好愛自己。研究者在「愛自己」的覺醒後,決定重新學習愛自己,並且在愛自己的實踐中產生新的自我,展開新的人生旅程。
In this thesis, the researcher adopted the self-narrative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process and the method of healing the grief of pregnancy loss and covered a set of grief map and three of journeys with disparities.
1.The grief map:the researcher sorted out and reviewed the domestic literatures that were related to pregnancy loss to help the reader comprehend the grief reactions, shock impacts and healing methods for the women under Taiwan's social and cultural influences. These were the guidelines for the women of pregnancy loss to embark their journey of grief healing as well.
2.The grief healing journey:the researcher applied to a five-year historical retrospect of the pregnancy loss of herself to portray the grieving process and healing methods.
3.The journey of self-narrative:the researcher recorded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the self-narrative research.
4.The wonderful journey of the self:the researcher presen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elf" going through the broken phase and reached the integration, by using brief but succinct text with pictures illustrations.
In the end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comprehended the no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gift of loss and the grace of grief". The researcher could calmly accept the fact that the baby had passed away and could say goodbye to him. Finally, the researcher reached the reconciliation with herself, and repaired th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And then the researcher understood that the true meaning of loss, which was also a chance to teach the one to love oneself. With the awakening of "love oneself", the researcher decided to learn to love herself again which led to give rise to a new "self" in the practice of loving herself. Afterward, the researcher started a new life journey.
【中文部分】
方雅莉(1997):有重複性流產經驗之婦女於再度懷孕至第二次孕期期間之生活處境及因應行為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石珍譯(1991):為自己出征。台北:方智。Fisher, R.(1990).The Knight In Rusty Armer.
王理書(2007):帶著傷心前行:一個心理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故事。台北:寶瓶。
王理書(2008):【回到光中】與《世界在你之內》。取自相遇網站: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ishu/3/1303627288/20080220115051,2010年1月20日。
王慧蘭(2003):一位已結紮婦女經由生殖科技再次懷孕後於第二孕期接受終止妊娠的行為反應。護理雜誌,50(5),29-36。
王麗玲(1992):一次深刻的護理經驗—照顧一位妊娠第三期子宮內死胎的初產婦。護理新象,2(1),35-51。
白淑碧(1988):週產期父母親的憂傷反應與護理。國立台北護專學報,5,13-26。
江巧琴(2007):母親經歷新生兒死亡的經驗與感受:質性回溯性研究。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昭華、郭素珍(2007):一位糖尿病產婦面臨死胎的哀傷反應及調適行為。實證護理,3(1),64-72。
吳秀珍(2007):胎兒異常之孕婦於第二孕期接受終止妊娠的生活經驗。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幼華、林淑珊、邱致中(2004):一位胎死腹中婦女引產之護理經驗。長庚護理,15(2),209-216。
李永平譯(1998):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台北:天下文化。Kübler-Ross, E.(1997). The Wheel of life:A Memoir of living and dying.
李玉嬋(2002):被遺忘的悲傷輔導對象—失去胎兒的孕母之悲傷輔導初探。諮商與輔導,199,18-22。
李佩怡(2000):失落與悲傷。載於林綺雲(主編),生死學(313-348)。台北:洪葉。
李從業(2002):傷慟關懷服務於產科護理的運用。護理雜誌,49(1),28-33。
李碧娥(2003):一位懷連體胎兒而中止懷孕婦女的哀傷反應。醫護科技學刊,5(3),283-291。
李惠玲、林淑珊、張秀能(2006):一位因胎兒異常需終止妊娠婦女的護理經驗。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5(2),118-132。
李開敏、林方晧、張玉仕、葛書倫譯(2004):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第二版):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台北:心理。Worden, J. W. (2001).Grief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 : a handbook for th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 (3rd ed.).
杜蕙明(1999):子宮內胎兒死亡之產婦的生活經驗。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鋼譯(2003):誕生死。台北:新苗。因流產、死產、新生兒死亡而失去寶寶的父母協會(2002). Stillborn.
林秋菊(1989):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兩次生育失敗後婦女再度懷孕生產時的不適應行為。護理雜誌,36(1),45-53。
林家瑩(1999):喪失子女的父母失落與悲傷反應及復原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雁秋、顏妙芬(2003):協助一位急性腎衰竭母親面臨新生兒死亡的護理經驗。慈濟護理雜誌,2(2),90-96。
林盈君、張詠涵、施妙芳(2009):照護新生兒死亡產婦面臨哀傷之護理經驗。長庚科技學刊,10,59-72。
胡英音、張志華譯(2004):走出哀傷:來自另一個世界的訊息。台北:宇宙花園。Praagh, J. V.(2000). Healing grief : Reclaiming life after any loss.
胡紹嘉(2005):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應用心理研究,25,29-54。
胡蓮珍、郭碧照、張雅韻(2006):照護一位懷雙胞胎合併死產與早產的產婦之護理經驗。中山醫學雜誌,17(1),119-129。
凃冠如(2007):已婚婦女經歷失去胎兒之復原力。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師慧娟(2004):協助一位子宮內胎兒死亡之初產婦適應住院引產壓力的護理經驗。護理雜誌,51(5),101-106。
徐金梅(2005):胎兒染色體異常的婦女於第二孕期接受終止妊娠之生活經驗。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惠玲(1998):一位多次妊娠失敗孕婦於住院安胎時的行為表現。護理雜誌,45(4),50-60。
孫良雯、周承珍、李從業(2008):應用紐曼系統模式照顧一位有兩次流產經驗安胎孕婦之護理經驗。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7(5),104-111。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6,261-274。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
章薇卿譯(2007):走在失落的幽谷-悲傷因應指導手冊。台北:心理。Neimeyer, R. A.(1998). Lessons of loss:A Guide to coping.
張玉珍、朱翠萍(1999):一位失去早產兒父親其角色及哀傷反應。長庚護理,10(1),51-55。
張淑芬(1996):喪子悲傷反應及意義治療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27,24-27。
張碧芬(1993):週產期新生兒死亡及其哀傷。榮總護理,10(3),252-259。
張美惠譯(2001):用心去活─生命的十五堂必修課。台北:張老師。Kübler-Ross, E., & Kessler, D.(2000). Life Lessons.
張美惠譯(2006):當綠葉緩緩落下。台北市:張老師。Kübler-Ross, E., & Kessler, D.(2005). On grief and grieving: Finding the meaning of grief through the five stages of loss.
張敏如譯(2000):沙發上的說話課。台北:經典傳訊。Stone, R.(1996). The Healing art of storytelling.
莊淑旂(1998):坐月子方法。台北:青峰。
郭玲莉(1996):胎兒被診斷有異常之婦女於第二孕期接受終止妊娠所承受的衝擊與調適歷程。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素珍(1988):一位死胎產婦的哀傷行為。國立台北護專學報,5,27-36。
陳綺文譯(2003):做傷心人的好朋友:關懷者實用錦囊。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Delores, K.(1987). Healing people through grief.
陳映燁、李明濱(1998):婦女流產或死胎之身心醫學觀。台灣醫學,2(2),204-207。
陳淑齡(1997):一位因胎兒異常於第二孕期接受終止妊娠孕婦之經驗與因應行為。護理雜誌,44(4),43-52。
陳淑齡、余玉眉(2000):懷有唐氏症胎兒的初產婦接受終止妊娠過程的生活處境。護理研究,8(2),177-187。
陳瑞隆(1997):慎終追遠:臺灣喪葬禮俗源由 。臺南市:世峰。
陳珮瀅(2006):協助經產婦面臨羊膜囊滑脫安胎失敗之護理經驗。領導護理,7(2),65-77。
黃菊珍(2005):週產期新生兒死亡父母親悲傷調適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菊珍、吳庶深(2008):剝奪的悲傷—新生兒死亡父母親的悲傷與輔導。台北:心理。
黃小玲(2009):愛的力量—從經歷哥哥車禍死亡看見自己及家人的哀傷與韌力之自我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所碩士論文。
彭英慈(2005):成年男性喪失父(母)親之哀傷經驗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所碩士論文。
彭莉惠(2001):從生育作為一個母職的實踐來探討女性的生育自主性。取自南華大學社會所電子期刊網站: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3/13-7.htm,2006年5月25日。
曾英芬(2009):經歷死產婦女之生命歷程:尋求安身立命。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英芬、陳彰惠、許貂琳、王秀紅(2010):經歷死產婦女與胎兒依附關係的轉換。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6(1),24-32。
湯素月(2005):生育觀念與流產婦女哀傷反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秋楨(2009):成年女性在大學修業期間懷孕/生產的經驗與因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何賢文(2003):悲傷調適歷程及生命意義展現之研究-以喪子(女)父母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玉娥(1996):婦女面對子宮內胎兒死亡之認知反應。護理雜誌,43(1),64-70。
楊慧貞、陳彰惠(2007):經歷重複性妊娠失敗再度懷孕的高齡孕婦於住院安胎期間之行為表現。護理雜誌,54(3),53-60。
廖天麟(1990):懷孕過程母性任務之執行:探討曾有重複性生育失敗經驗婦女再度懷孕之行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懿嫺(2009):渴望成為母親。取自Misselle小野馬的後花園網站:http://www.wretch.cc/blog/misselle/21161655,2010年1月4日。
劉懿嫺(2009):生命的裂縫看見光:準諮商心理師生命成長的自我敘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樊雪春(2007):兩個好人的婚姻。取自樊老師部落格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fanspring/article?mid=69&prev=-1&next=145,2010年1月4日。
潘惠晴、朱佩玲、林淑娟、張翠樺、李幼華(1993):中國傳統習俗對孕產婦健康維護行為之影響。榮總護理,10(3),247-251。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心理。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蔡淑惠(2007):歷經非選擇性終止妊娠之婦女的哀傷與創傷後反應及其相關因素。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美金(1999):再次懷有重型海洋性貧血胎兒之孕婦於懷孕至終止妊娠期間的自我看法與調適行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素文、林合晴(1992):悲逝及調整—一位產婦產後痛失新生兒的哀慟過程。護理新象,2(8),461-475。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鍾聿琳(1992):談失落母親與家庭之護理。國立台北護專學報,9,1-18。
鍾文音譯(2000):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台北:玉山社。Silverstein, S.(1981). The Missing piece meets the big o.
韓良憶譯(2002):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台北:心靈工坊。Goldberg, N.(1986). Writing down the bones:Freeing the writer within.
羅黎明(1994):一位產婦面臨失去胎兒的行為反應。助產雜誌,38,45-52。
蘇絢慧(2003):請容許我悲傷。台北:張老師。
蘇絢慧(2007):喪慟夢。台北:張老師。
蘇絢慧(2008):於是,我可以說再見。台北:寶瓶。
【西文部分】
Hsu, M., Tseng, Y., & Kou, L.(2002). Transforming loss:Taiwanese women’s adaption to stillbirth.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40(4), 387-395.
Hsu, M., Tseng, Y., Bank, J., & Kou, L.(2004). Interpretation of stillbirth.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47(4), 408-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