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芝諺
LIN,ZHIH-YAN
論文名稱: 冷戰下中華民國的難民政策—以香港調景嶺營難民為中心的討論(1950-1961)
指導教授: 呂芳上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5
中文關鍵詞: 冷戰國民黨香港調景嶺難民聯合國救總港台關係中美關係國際合作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59下載: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是以香港調景嶺營為個案分析,並從政治與外交的決策面向切入,作為探究1950年代中華民國對難民政策的理想與實踐。簡言之,即以探究國府如何運用香港中國難民的宣傳題材,來重塑政權的正當性。
    第一章主要鋪陳香港調景嶺營形成的緣由,先是從香港的政經歷史脈絡出發,追溯二次大戰後何以出現難民潮的背景,並探究港府對難民問題的處置態度有何轉變。其次從調景嶺營初創期內部的管理組織及社團切入,析論國民黨最初如何透過上述組織滲入難民生活,並動員該區難民從事反共愛國紀念日等活動,使得該營在成立之初,便醞釀了日後成為「反共精神堡壘」的雛形。
    第二章將場景拉回台灣,探究國民黨遷台後,在國共內戰思維的框架下,對難民的態度與政策。先是從各方呼籲接納難民的態度談起,並從入境辦法的修訂與爭議切入,觀察在韓戰爆發前後,輿論與行政當局的衝突與矛盾。其次將焦點擺在國民黨的決策考量,在黨國體制下,對難民的態度亦反映其統治正當性的顧慮,而最後如何折衷內外利益,主導難民政策走向的問題。第三探討1953年後,港府的權力從調景嶺營淡出,國府如何透過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把調景嶺營打造為海外「反共精神堡壘」的形象,並擴充營內難民自治組織系統與寓救濟於教育的形式,奠定往後的難民援助模式。
    第三章將焦點轉移至聯合國會場,探究國府如何藉助冷戰有利情勢,運用香港中國難民議題的策略,向聯合國爭取援助及創造發聲機會。先是釐清政府向聯合國提案前的考量與目的,以及當時國際難民定義的侷限性,點出提案起初無解的癥結所在。其次論述聯合國派遣調查團赴港調查難民問題時,國府有何對策,及對調查報告書的評價與運用。第三探討香港中國難民問題被拋向聯合國大會討論前,中、英、美三方制定決議草案的曲折歷程,至香港中難民通過聯合國決議而擠入「國際難民」之列,又有何影響。
    第四章探討國府如何與美國主導的冷戰局勢相呼應,將難民宣傳成反共英雄形象,並檢視難民問題國際化的成效。先是探討聯合國發起「世界難民年」運動的內涵與爭議,國府參加的目的與對策。其次著重於「世界難民年中國委員會」的宣傳方式與運作機制,探討該會向國內外同胞勸募動員的手法、組織運作、推行的困挫,及勸募成果。第三檢討難民問題國際化後的成效。主要從內政、美援運用、港府合作態度等三大面向切入,考察政策的理想與實踐間有何差距。文末,並附帶說明調景嶺營作為一國際炒作議題,何以在1950年代之後漸消沈的原因。

    緒論 1 第一章 香港調景嶺營的難民問題 15 第一節 香港政府成立調景嶺營的緣由 16 第二節 早期與國民黨的互動關係 33 第二章 中華民國政府的難民政策與援助 55 第一節 朝野對接納難民入台的爭議 55 第二節 難民政策的形成 77 第三節 難民援助與動員管理機制的建立 95 第三章 難民問題的國際化 117 第一節 向聯合國提出香港中國難民案 118 第二節 聯合國調查報告書的形成與爭議 136 第三節 聯合國大會提案的討論與交涉 158 第四章 國際合作的理想與現實 179 第一節 「世界難民年」運動與中華民國的回應與推展 179 第二節 宣傳與勸募動員的成效 195 第三節 難民問題國際化的頓挫 214 結論 239 徵引書目 253 附錄 263

    徵引書目
    一、檔案
    (一)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
    「大陸滯留港澳黨員登記審查編組問題處理原則」,〈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142次會議記錄〉,1951年5月28日,檔號:6.4-2/194。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238次會議紀錄〉,1951年11月13日,檔號:6.42/292。
    〈中央改造設計委員會第20次會議記錄〉,1951年4月28日,檔號:6-42-188.7。
    「中改會第三組主任鄭彥棻向改造會報告」,〈中改會第177次會議紀錄〉,1951年7月30日,毛筆原件,檔號:6.42/230.1。
    〈中央改造委員會第五二次會議〉, 1950年11月21日,檔號:6.4-2/104。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105次會議記錄〉,1951年3月29日,檔號:6.4-2/157。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106次會議記錄〉,1951年4月2日,檔號:6.4-2/158。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123次會議記錄〉,1951年4月30日,檔號:6.4-2/175。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328次會議記錄〉,1952年4月17日,檔號: 6.4-2/383。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296次會議記錄〉,1952年2月15日,黨史會藏,6.4-2/350。
    〈台灣省准許出入境軍公人員及旅客暫行辦法之法的根據〉,1951年4月2日,黨史會藏,6.4-2/84。
    〈安置港澳難民生產計畫綱要〉,見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326次會議記錄,1952年4月14日,檔號:6.4-2/381。
    〈本黨忠貞同志請求來台放寬限制要點〉,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147次會議記錄1952年6月4日,檔號: 6.4-1/199。
    〈香港調景嶺調查實錄摘要〉,1951年8月15日,油印,檔號:6.42/292。
    〈政治作戰計劃〉,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工作會議第340次會議紀錄,1952年5月12日,檔號:
    〈南方執行部負責同志對爭取港澳人士及調景嶺難民來台與香港緊急時應變意見〉,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150次會議記錄,1951年6月7日,檔號:6.4-2/202。
    〈流亡港九志願從軍難民徵集即使用計畫草案〉,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326次會議記錄,1952年4月14日,檔號:6.4-2/381。
    〈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一組主任陳雪屏函本會秘書處(40改一字3350號)〉, 1951年8月11日,檔號:6.4-1/134。
    〈港澳政治活動之指示〉,見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165次會議記錄,1951年7月4日,檔號:6.4-2/218。
    〈救總三年來工作概況及經費收支簡報〉,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工作會議第50次會議紀錄〉,1953年8月25日,檔號:7.4/50。
    〈陳誠院長函送三十九年度三月五日至九月三十日行政院施政報告一份〉,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32次會議記錄,1950年10月1日,檔號:6.4-2/84。
    〈搶救流亡難胞實施辦法草案〉,中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326次會議記錄,1952年4月14日,檔號:6.4-2/381。
    〈第一組報告:檢陳對顧張等醞釀第三勢力近況報告〉,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150次會議記錄,1951年6月7日,檔號:6.4-2/202。
    〈解決港澳難胞嚴重問題處理意見〉,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327次會議記錄,1952年4月14日,檔號:6.4-2/382。
    〈設計委員會報告:將各地同志對本黨改造之意見摘要報請鑒察各地同志對本黨改造之意見〉,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35次會議記錄,1950年10月9日,檔號:6.4-2/87。
    〈雷震同志赴港見聞及自由中國協會成立經過審查意見〉,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60次會議,1950年12月11日,檔號:6.4-2/112.3。
    〈雷震洪友蘭兩同志意見〉,1951年3月29日,檔號:6.4-2/157。
    〈第六組說明:關於放寬港澳難胞入境限制之建議〉,見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296次會議記錄,1952年2月15日,原件,黨史會藏,6.4-2/350。
    〈第二組提案:關於解決有關港澳難胞嚴重問題業經遵照本會決議邀約有關單位主管同志組織小組研擬改善意見(中秘議0510號)〉(1952年4月14日),鋼筆原件,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326次會議記錄,檔號:6.4-2/381。
    〈第二組對政治作戰計畫草案意見〉,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327次會議記錄,1952年4月16日,檔號:6.4-2/382。
    〈發動港澳僑胞打擊「十一」偽國慶暨擴大慶祝雙十國慶報告〉,1951年12月5日,毛筆原件,檔號:6.42/308。
    〈擬具政治作戰計劃草案提請〉,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240次會議紀錄,1952年5月12日,檔號:
    〈關於聯合戰線問題初步討論之報告〉,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41次會議記錄,1950年10月26日,檔號:6.4-2/93。
    (二)外交部檔案(台北國史館藏)
    〈救總函港九救委會、調景嶺中學、調景嶺營服務處〉,1977年12月9日,〔救總轉託文件(三)〕,檔號:172-4/1330-3。
    (三)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1、國組司
    642/0034,「大陸救災與共匪暴行」,1951.3.1~1952.9.1。
    642/0035,「大陸救災與共匪暴行」,1957.8.1~1958.10.1。
    642/0036,「世界難民年中國委員會」,1960.1.1~1960.7.1。
    642/0037,「世界難民年中國委員會」,1960.1.1~1960.8.1。
    642/0038,「世界難民年中國委員會」,1960.3.1~1960.8.1。
    642/0039,「世界難民年中國委員會第4次會議記錄」,1960.5.1~1960.5.1。
    642/0040,「世界難民年捐款」,1960.3.1~1960.7.1。
    642/0041,「世界難民年捐款」,1960.7.1~1962.5.1。
    642/0042,「世界難民年捐款」,1961.7.1~1962.6.1。
    642/0043,「世界難民年捐款」,1960.3.1~1962.9.1。
    642/0065,「國際難民組織案」,1949.2.1~1952.1.1。
    642/0071,「聯合國救濟香港難胞」,1952.3.1~1953.4.1。
    642/0072,「聯合國救濟香港難胞」,1953.4.1~1954.4.1。
    642/0073,「聯合國救濟香港難胞」,1954.4.1~1955.6.1。
    642/0074,「聯合國救濟香港難胞」,1954.11.1~1956.12.1.。
    642/0075,「聯合國救濟香港難胞」,1956.12.1~1957.6.1。
    642/0076,「聯合國救濟香港難胞」,1956.11.1~1957.8.1。
    642/0077,「聯合國救濟香港難胞」,1957.6.1~1957.11.1。
    642/0078,「聯合國救濟香港難胞」,1957.8.1~1958.1.1。
    642/0079,「聯合國救濟香港難胞」,1957.12.1~1958.5.1。
    642/0080,「聯合國救濟香港難胞」,1958.5.1~1958.7.1。
    642/0081,「聯合國救濟香港難胞」,1958.1.1~1958.5.1。
    642/0082,「聯合國救濟香港難胞」,1958.5.1~1958.10.1.。
    642/0083,「聯合國救濟香港難胞」,1958.9.1~1959.2.1。
    642/0084,「聯合國救濟香港難胞」,1958.5.1~195812.1。
    642/0085,「聯合國救濟香港難胞」,1959.1.1~1959.5.1。
    642/0086,「聯合國救濟香港難胞」,1959.6.1~1959.11.1。
    642/0087,「聯合國救濟香港難胞」,1959.8.1~1959.11.1。
    642/0088,「聯合國救濟香港難胞」,1959.5.1~1960.3.1。
    642/0103,「聯合國難民基金執委會」,1956.12.1~1957.7.1。
    642/0106,「難民高專公署」,1953.2.1~1957.4.1。
    642/0107,「難民高專方案執委會」,1959.11.1~1960.8.1。
    642/0108,「難民高專方案執委會」,1960.4.1~1960.9.1。
    642/0109,「難民高專方案執委會」,1960.5.1~1960.12.1。
    642/0110,「難民高專方案執委會」,1960.10.1~1961.2.1。
    642/0111,「難民高專方案執委會」,1960.11.1~1961.10.1。
    642/0112,「難民高專方案執委會」,1960.10.1~1961.7.1。
    642/87003,「港澳難民問題」,1972.7.1~1972.9.1。
    2、北美司
    452.2/0016,「利用安全法案1951年修正案規定救助我難胞」,1955.8.1~1962.4.1。
    452.2/0017-1,「美志願救濟團體贈我救濟物資」,1952.7.1~1956.6.1。
    (四)蔣中正總統檔案(國史館)
    〈倪電蔣中正請示辦理留港傷兵予以安置及黃少谷、谷正綱呈蔣已辦此事〉,1950年1月5日,檔號:00208010100045015。
    (五)蘇聯外交部檔案(蘇聯外交部聯合司檔案室)感謝沈志華教授提供中文譯本。
    〈苏达利科夫与Чэнь Чжаоюань会谈备忘录〉,1958年9月5日,檔號:
    РГАНИ,ф.5,оп.49,д.131,л.225-231。(執行者—Сергей,1958年9月26日。第720號。)

    二、史料彙編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彙編》,臺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4。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編,《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會務概況目錄》,臺北: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1950。
    立法院秘書處編,立法院會議速記錄,臺北。
    〈第一屆立法院第六會期第二次會議速記錄〉,1950年9月15日。
    〈第一屆立法院第六會期第五次會議速記錄〉,1950年10月3日。
    〈第一屆立法院第六會期第八次會議速記錄〉,1950年10月20日。
    〈第一屆立法院第七會期第三次會議速記錄〉,1951年3月2日。
    〈第一屆立法院第七會期第四次會議速記錄〉,1951年3月13日。
    〈第一屆立法院第七會期第五次會議速記錄〉,1951年3月20日。
    〈第一屆立法院第七會期第六次會議速記錄〉,1951年3月23日。
    〈第一屆立法院第七會期第七次會議速記錄〉,1951年3月26日。
    〈第一屆立法院第七會期第八次會議速記錄〉,1951年3月30日。
    〈第一屆立法院第七會期第九次會議速記錄〉,1951年4月3日。
    李雲漢編,《中國國民黨宣言彙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
    秦孝儀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23-24、26、32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陶文釗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一卷上冊,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陶文釗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三卷上冊,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
    教育部編,《教育法令》,臺北:正中書局,1967。
    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第28卷,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66。
    三、專集、調查報告、回憶錄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第五組譯,漢布茹博士調查報告,《香港中國難民問題》,臺北,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1958。
    方治,《我生之旅》,臺北:東大圖書館,1986。
    王正華編,《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中國代表權》,臺北:國史館印行,2001。
    沈亦珍,《我的一生》,出版地不詳:沈亦珍,1986。
    胡春惠主訪;李谷城,陳慧麗紀錄整理,《香港調景嶺營的誕生與消失—張寒松等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7。
    香港調景嶺營中學校刊編輯委員會,《嶺中十年》,香港:調景嶺中學,1960。
    香港調景嶺營中學校刊編輯委員會,《嶺中三十五年》,香港:調景嶺中學,1985。
    徐啓明, 續伯雄譯,唐耐心(Nancy Tucker)著,《中美外交秘辛(上)》,臺北:時英,2002。
    陳勃等編,《香港調景嶺難民營調查報告—為響應世界難民作(1959-1960)》,香港:香港大專社會問題研究社,1960。,
    趙滋蕃,《半下流社會》,香港:亞洲出版社,1953。
    趙滋蕃,《趙滋蕃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
    葛量洪,曾景安譯,《葛量洪回憶錄》,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4。
    雷震,傅正編,《給蔣氏父子的建議與抗議》,《雷震全集》第27冊,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雷震,傅正編,《第一個十年》,《雷震全集》,第32~33冊,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顧維鈞,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硏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十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
    四、中文專書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編,《救濟年報》,臺北: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1954。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編,《救濟十年》,臺北: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1960。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編,《救濟實錄》(一~四),臺北: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1980。
    中國災胞救助總會編,《調景嶺回顧錄》,臺北:中國災胞救助總會,1993。
    中華救助總會編,《救總五十年金慶特刊》,臺北市:關愛與服務雜誌社,2000。
    王國儀,《調景嶺滄桑五十年》,臺北:中華救助總會,2008。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臺北:遠流,2000。
    王德溥,《政海游蹤(下)》,收錄於張玉法、張瑞德主編中國現代自傳叢書第二輯,臺北:龍文出版社,1990。
    李正寰編,《谷正綱先生與「救總」》,臺北: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1991。
    李曉崗,《難民政策與美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吳建平編,《調景嶺義民反共奮鬥史實》,臺北市:寰聲文化出版社,1958。
    洪丁福,《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啟英文化,1996。
    周秋光、曾桂林著,《中國慈善簡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冼玉儀,〈社會組織與社會轉變〉,收錄於王庚武主編,《香港史新編》(上冊),香港:三聯(香港)書店,1998年二版印刷。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周煦,《聯合國與國際政治》,臺北:黎明文化,1993。
    高添強編,《香港今昔》,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
    陶文釗編,《中美關係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新新聞編譯小組譯,《不確定的友情》,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1995。
    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50~1972)》,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下冊,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
    梁家麟,《福音與麵包》,香港:建道神學院,2000。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台灣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台灣近代史(3)社會篇》,南投:省文獻會,1995。
    蓋伊‧古德溫吉耳(Goodwin-Gill, Guy S.),王福邁譯,《國際法與難民》,臺北:正中書局,1990。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台灣國際政治史》,臺北:前衛,2002。
    趙學功,《巨大的轉變-戰後美國對東亞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2007(2版)。
    趙彥寧,《性/別、權力、國家:戴著草帽到處旅行》,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
    劉脩如,《救濟政策及其立法(下)》,臺北:國立編譯館,1977。
    蔡拓等著,《全球問題與當代國際關係》,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鄉,1996。
    羅祥喜,《1949年以來的港台關係》,香港:香港政策硏究所,1998。
    五、中文專論
    成器,〈香港調景嶺的由來與結束—兼談救總與調景嶺的情感〉,《海外學人》,274期,1995年7月,頁30-35。
    呂芳上,〈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1947-1950)〉,《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頁569-597。
    李谷城,〈香港「新移民」政策的回顧與展望〉,《五十年來的香港、中國與亞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香港: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硏究中心,2001,頁411-432。
    林志彥,〈國際法上的難民問題〉,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胡春惠,〈香港調景嶺營的出現即在歷史上意義〉,《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頁533-547。
    施眉綺,〈邁向歐盟共同庇護政策〉,臺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蕭俐俐,〈國際法上難民保護制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陳誠口述,吳錫澤記錄:〈陳誠主臺政一年的回憶(二)〉,《傳記文學》,63卷6期,1993年12月,頁43-52。
    張力,〈冷戰前期台灣軍事反攻的企圖與局限〉,《五十年來的香港、中國與亞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香港: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硏究中心,2001,頁61-73。
    張淑雅,〈藍欽大使與一九五0年代的美國對台政策〉,《歐美研究》,28卷1期,1998年3月,頁193-262。
    張淑雅,〈臺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改革的轉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6期,2001年12月,頁231-297。
    張淑雅,〈一九五○年代美國對臺決策模式分析〉,《近史所集刊》,40期(民國92年6月),頁1-54。
    萬麗鵑,〈1950年代中國第三勢力運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劉維開,〈蔣中正總統對韓戰及相關問題的看法與政策—民國三十九年〉,《近代中國》,137期,2000年6月,頁90-100。
    趙綺娜,〈冷戰與難民援助:美國「援助中國知識份子協會」,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九年〉,《歐美研究》,27卷2期,1997年6月,頁65-107。
    劉義章、關之英,〈香港調景嶺研究—教育篇〉,《史藪》,3卷,1998年12月,頁357-377。
    劉義章,〈宣教士在調景嶺難民營的醫療服務〉,《香港社會與文化史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2002,頁113-129。
    劉義章,〈五十年代宣道會在調景嶺的工作〉,《香港社會與文化史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2002,頁131-151。
    薛化元,〈陳誠與國民政府統治基盤的奠定—以一九四九年台灣省主席任內為中心的探討〉,《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頁261-284。
    龔麗華,〈聯合國難民問題處置之研究〉,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六、報紙、期刊
    《人民日報》:1950.04.30、1953.01.14。
    《中國之聲》:1952。
    《中國時報》:1994.03.07。
    《中央日報》:1949~1961,1970、1994。
    《文匯報》:1972.07.30。
    《自由學人》:1957。
    《星島日報》:1958~1959。
    《香港時報》:1949~1961。
    《新生報》:1961.06.04。
    《聯合報》:1950~1960,1990~1991,1996~1998。

    七、線上資料
    「中華救助總會」之官方網站:http://www.cares.org.tw/(本文參考時間2009年3月)
    UNHCR,“Partnership: An Operations Management Handbook for UNHCR’s Partners”:http://www.unhcr.org/static/partners/partnership_handbook/partnership.htm。
    八、外文專書、專論及年報
    Haines, David W. Refugees in America in the 1990s: A Reference Handbook..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1996.
    Hambro, Edward. The problem of Chinese Refugees in Hong Kong: Report Submitted to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Leyden: A. W. Sijthoff, 1955.
    Hong Kong Annual Report, 1951, Hong Kong: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1951.
    Hong Kong Annual Report, 1950, Hong Kong: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1951.
    Loescher Gil. Beyond Charit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the global refugee cri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LAN, Kenneth On Wai.“Rennie’s Mill: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 Special Enclave in Hong Kong.” Ph.D. dis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6.
    Malkki, Liisa H. Purity and exile: violence, memory, and national cosmology among Hutu refugees in Tanzani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Tucker, Nancy Bernkoph. Dangerous Strait: The U.S.-Taiwan-China Cri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Wang, Kuo-Chang. United Nations voting on Chinese representation : an analysis of General Assembly roll-calls, 1950-1971. Taipei, Republic of China: Institute of American Culture, Academia Sinica, 198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