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靜汸
Wu Ching Fang
論文名稱: 圓的神話─楊英風雕塑造形之研究
The Myth of CircleYuyu Yang's Sculpture Style Research
指導教授: 王瓊麗
Wang, Qiong-Li
陳朝興
Chen, Chao-X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楊英風造形抽象雕塑景觀雕塑
英文關鍵詞: Yuyu Yang, Shape, Abstract Sculpture, Landscape Sculptur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2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打開戰後台灣美術,如果說黃土水以強烈的寫實風格開創了現代雕塑,那麼,楊英風則是將雕塑帶入抽象階段的標竿。楊英風一生創作風格多變、媒材創新,涵蓋層面廣泛,從平面到立體、具象到抽象,一生創作逾三千餘件。不論視覺型的寫實或內省型的抽象作品,內在思想豐富,創作造形表現多元,對台灣現代雕塑有一定的影響力。

    本論文旨在藉由楊英風創作思想的本源,探究楊英風雕塑造形風格之演變及其影響。楊英風創作語彙看似簡單,但是如果仔細分析推敲,比我們所解讀的還要複雜;其造形風格大多有所依循,卻又難以明確歸類。1957年以降,一陣抽象前衛西潮席捲而來,許多藝術家開始對簡化抽象藝術,新知若渴,雕塑家也不例外的傾向幾何構成造形發展。正因如此,筆者試著從中國太極的概念,歸納有形、無形物質與無形境界;再藉西方數理「零」與無限的「壹」概念,推衍其造形變革。希望能揭開楊英風兼具傳統與創新的理念,更顯現楊氏這一生所追求的精神調和、天人合一的哲學觀。

    西方的文化意念,以為「形」純粹是人類創造出來的,而從中國文化生活的應驗來看,「形」是自然的有機體,是經歷宇宙自然風吹雨淋,各樣生存上的淬礪,形貌自在流露的一種存在。

    筆者冀望透過此項研究,從楊氏的小我具體「明月」緣起,到不規則的、永無休止不分內外的莫比烏斯(Moebius)金屬帶,乃至象徵大自然的整體。從理性走向感性的西方與從感性走向理性的東方,東西方開始的角度不同。藉中國陰陽五行說、西方數理科技角度之不同,試著去揣摹藝術家創作的思維。從楊英風雕塑創作之「○」與「-」造形風格,勾勒出藝術家思索的向度,為其雕塑造形重新做應證與註解。

    If Huang Tu-shui developed modern sculpture with his vivid style of realism after WW II, then Yuyu Yang represented the milestone of abstractionism. Yuyu Yang has created a variety of works with completely different styles and creative medium ranging from two dimensional to three-dimensional works, and from concrete to abstract works. He has created more than three thousands masterpieces during his whole life. With the realistic sculptures in visual style and the abstract works featuring the power of introspection, Yuyu Yang has created a rich variety of forms which deeply influenced the Taiwanese modern sculpture.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history and impact made by Yuyu Yang’s elaborate style of sculptures through the origin of his spirit of creation. The creation pattern of Yuyu Yang looks simple but is actually more complicated than what we had learned after careful analysis. Thus, his creations are pretty difficult to categorize. After 1957, it was overwhelmed by the avant-garde movement from the west; many artists started to produce simplified abstract art works, and the sculptors also began to create with geometric modeling. Therefore, I tried to generaliz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worlds through the Chinese concept of Tai Chi, and through the western scientific concept of “zero” and “one” to reveal the lifetime transforming styles which Yuyu Yang had pursuit containing both innovation and tradi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holding communion with nature.

    The concept of western culture believes the “form” is purely created by human beings. However, depend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Chinese culture, “form” is a natural organism which exists leisurely and is built up for its own existing.

    This research is inspired by “The Moon”, from this tangible work of Yang’s to the irregular, endless Moebius strip and even to the whole nature; it analyzes from the different angles of the western art which developed from rationality to sensibility and the eastern art that from sensibility to rationality. Also, the study depicts the thought of the creator through the Chinese theories of Yin 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and the western scientific angle. I sincerely hope I can make a new verif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for the style of sculpture to draw the outline of the dimensions of artist’s concept through the modeling style of zero and one from the works of Yuyu Yang.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次……………………………………………………………………………iv 表次……………………………………………………………………………vi 圖次……………………………………………………………………………vii 第一章 緒論………………………………………………………………………12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2 第二節 研究方法…………………………………………………………………13 第三節 名詞釋義…………………………………………………………………1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5 第五節 文獻回顧…………………………………………………………………17 第二章 楊英風之生平事略與時代背景 ……………………………………19 第一節 楊英風之生平事略……………………………………………………19 第二節 楊英風之藝術時代背景 一、五○~六○年代:現代主義潮流……………………………………42 二、七○年代:鄉土美術思潮…………………………………………43 三、八○年代:繼往開來………………………………………………47 四、九○年代:自我認同與中心觀照…………………………………49 第三章 雕塑造形創作理念 ……………………………………………49 第一節 思想前奏………………………………………………………50 第二節 中國殷商-中國造字六書啟示………………………………52 第三節 東西交匯-文化差異之探索…………………………………53 第四節 大地山水-自然材質啟示……………………………………56 第四章 雕塑造形風格研究……………………………………………59 第一節 思想高原………………………………………………………61 第二節 大地明月-「○」造形風格……………………………………………65 第三節 鳳凰傳說-「-」造形風格……………………………………………73 第四節 造形與造境………………………………………………………………83 第五章 楊英風對台灣藝壇發展之影響 ……………………………………89 第一節 對台灣雕塑藝術之影響…………………………………………………89 第二節 對台灣媒體藝術之影響…………………………………………………90 第六章 結論 ……………………………………………………………………93 第一節 結論………………………………………………………………………93 第二節 建議………………………………………………………………………95 附錄………………………………………………………………………………96 附錄1 楊英風生平事記及著作年表…………………………………………96 附錄2 楊英風求學年表………………………………………………………111 附錄3 楊英風參展紀錄暨獲獎紀錄…………………………………………112 參考文獻 …………………………………………………………………………117

    一、專書
    赫伯特‧里德著,李長俊譯,1974,《現代雕塑史》,臺北:大陸書局。
    楊英風、劉蒼芝編,1976,《景觀與人生》,臺北:遠流。
    藍蔭鼎著,1979,《畫我故鄉》,臺北:時報出版。
    楊英風編著,1986,《楊英風不銹鋼景觀雕塑選輯1969-1986》,臺北:楊英風事務所。
    劉蒼芝,1986,《五行雕塑小集1986》,高雄:金陵工藝雜誌。
    林惺嶽,1987,《台灣美術風雲40年》,臺北:自立晚報。
    林鐘雄,1987,《台灣經濟發展40年》,臺北:自立晚報。
    蔡易安編,1987,《龍鳳圖典》,河南:河南美術。
    濮安國編,1988,《中國鳳紋圖集》,臺北:南天。
    何政廣,1989,《亨利摩爾藝術全集》。臺北:藝術家。
    林川夫編,1990,《民俗台灣》,第四輯,臺北:武陵。
    楊英風,1991,《楊英風不銹鋼雕塑》,臺北:漢雅軒。
    蕭瓊瑞,1991,《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台中:伯亞。
    楊英風編,1991,《龍鳳涅槃—楊英風景觀雕塑資料簡輯1970-1991》,臺北:葉氏勤益文化基金會。
    蕭瓊瑞,1991,《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台灣戰後之發展(1945-1970)》,臺北:東大。
    楊英風編著,1992,《牛角掛書—楊英風景觀雕塑工作文摘資料簡1952-1988》,臺北:楊英風美術館。
    楊英風美術館編,1993《現代中國生態美學觀-景觀雕塑:楊英風美術館館刊創刊號》,臺北:楊英風美術館。
    龐進編著,1993,《中國八千年龍文化》,北京:人民日報。
    李美蓉,1993,《從媒材表現形式論台灣雕塑現象》,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何政廣,1994,《歐美現代美術》,臺北:藝術家。
    侯宜人,1994,《自然‧空間‧雕塑》,臺北:亞太圖書。
    楊英風美術館編,1995,《呦呦楊英風豐實的'95》,臺北市:新光三越文基金會、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
    李欽賢,1997,《氣質‧獨造‧郭柏川》,臺北:雄獅。
    王昶雄,1998,《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臺北:前衛。
    樓慶西,1998,《中國傳統建築裝飾》,臺北:南天。
    謝里法,1998,《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
    李賢文,1998,《羅丹藝術論》,臺北:雄獅。
    李乾朗,1999,《古蹟入門》,臺北:遠流。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2000,《楊英風六一~七七年創作特展:作品圖錄與文選》,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編,2000,《楊英風「太初」回顧展專輯畫冊》,新竹:交通大學。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2000,《龍文化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祖慰,2000,《景觀自在—雕塑大師楊英風》,臺北:天下文化
    王秀雄,2000,《日本美術史(下冊)》,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袁藝軒,2000,《閒窺石鏡清我心-歐洲雕塑的故事》,臺北:三民書局。
    釋寬謙編,2001,《人文、藝術與科技:楊英風紀念文集》,新竹:交通大學。
    許雪姬,2002,《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橫地剛著,陸平舟譯,2002,《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畫上的人》,臺北:人間。
    崔薏萍,2003,《亨利‧摩爾(Henry Moore)》,臺北:藝術家。
    洪致美,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雕塑與公共藝術》,臺北:藝術家。
    蕭瓊瑞,2004,《景觀‧自在‧楊英風》,臺北:雄獅。
    邱函妮,2004,《灣生‧風土‧立石鐵臣》,臺北:雄獅。
    鄭惠美,2004,《神遊‧物外‧陳庭詩》,臺北:雄獅。
    火嶽著,2004,《五行思維解讀:揭示人類生命十二週期規律》,山西:北嶽文藝。
    蕭瓊瑞總主編,2005,《楊英風全集:第一卷》,臺北:藝術家。
    李既鳴主編,2005,《楊英風》,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姜一涵,2005,《易經美學十二講》,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高燦榮,2006,《環境藝術—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臺北:南天。
    蕭瓊瑞、賴鈴如,2006,《楊英風(1926-1997):站在鄉土上的前衛》,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蕭瓊瑞總主編,2006,《楊英風全集:第二卷》,臺北:藝術家。
    蕭瓊瑞總主編,2006,《楊英風全集:第三卷》,臺北:藝術家。
    蕭瓊瑞總主編,2006,《楊英風全集:第四卷》,臺北:藝術家。
    蕭瓊瑞總主編,2007,《楊英風全集:第五卷》,臺北:藝術家。
    蕭瓊瑞總主編,2007,《楊英風全集:第六卷》,臺北:藝術家。
    龐進著,2007,《中國鳳文化》,四川:重慶出版社。
    陳志誠,2007,《二十世紀台灣雕塑史綱要》,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岳山嶽,2008,《六書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三聯書店。
    蕭瓊瑞總主編,2008,《楊英風全集:第七卷》,臺北:藝術家。
    蕭瓊瑞總主編,2008,《楊英風全集:第八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蕭瓊瑞總主編,2008,《楊英風全集:第十三卷》,臺北:藝術家。
    蕭瓊瑞總主編,2008,《楊英風全集:第十四卷》,臺北:藝術家。
    蕭瓊瑞總主編,2008,《楊英風全集:第十五卷》,臺北:藝術家。
    蕭瓊瑞總主編,2008,《楊英風全集:第十六卷》,臺北:藝術家。
    蕭瓊瑞總主編,2009,《楊英風全集:第九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蕭瓊瑞總主編,2009,《楊英風全集:第十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蕭瓊瑞總主編,2009,《楊英風全集:第十七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蕭瓊瑞總主編,2009,《楊英風全集:第十八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蕭瓊瑞總主編,2009,《楊英風全集:第十九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蕭瓊瑞總主編,2010,《楊英風全集:第十一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蕭瓊瑞總主編,2010,《楊英風全集:第十二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蕭瓊瑞總主編,2010,《楊英風全集:第二十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蕭瓊瑞總主編,2010,《楊英風全集:第二十一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蕭瓊瑞總主編,2010,《楊英風全集:第二十二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蕭瓊瑞總主編,2010,《楊英風全集:第二十三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蕭瓊瑞總主編,2010,《楊英風全集:第二十四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蕭瓊瑞總主編,2010,《楊英風全集:第二十五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蕭瓊瑞總主編,《楊英風全集:第二十六卷》,未刊本。
    蕭瓊瑞總主編,《楊英風全集:第二十七卷》,未刊本。
    蕭瓊瑞總主編,《楊英風全集:第二十八卷》,未刊本。
    蕭瓊瑞總主編,《楊英風全集:第二十九卷》,未刊本。
    蕭瓊瑞總主編,《楊英風全集:第三十卷》,未刊本。
    蕭瓊瑞總主編,《楊英風全集:第三十一卷》,未刊本。
    蕭瓊瑞總主編,《楊英風全集:第三十二卷》,未刊本。

    二、學位論文
    邱子杭,《台灣抽象雕塑的東方意識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瑛琪,《夾縫中的文 化人—日治時期江文也及其時代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三、期刊論文
    於斌,<序>,楊英風編,《楊英風雕塑集第一輯》,臺北:幼獅,1960.3。
    餘光中,<迎中國的文藝復興>,《文星》,58期,1662.8。
    楊英風,<半生摸索在雕塑>,《新聞天地》,第1002期,1967.4.29。
    甯昭湖,<大阪博覽會中國館將建鳳凰來儀塑雕>,《大華晚報》,2版,1970.2.21。
    李嘉,<鳳凰來儀>,《綜合月刊》,5月號,1970.5。
    陳冷,<老畫家的理想與夢 (郭柏川)>,《雄獅美術》,38期,1974.4。
    立石鐵臣,<回憶台灣諸畫友>,《雄獅美術》,111期,1980.5。
    蕭勤,<李仲生—一個隱居的藝術工作者>,儲京之發行,《現代繪畫先驅李仲生》,1984.9。
    胡適,<中國文藝復興運動>,《胡適演講集(一)》,臺北:遠流,1986.3。
    編輯小組,<「現代景觀的新期望:雕塑與公共建設」座談會>,《現代美術》,25期,1989.7-8。
    鄭水萍,<蛻變的巨龍—談雕塑家楊英風父子的新作「飛龍在天」>,《雄獅美術》, 229期,1990.3。
    陳樹升編,<台灣地區版畫發展相關大事年表(1945-1998)>,《台灣美術》,43期,1991.1。
    鄭水萍,<楊英風之變—楊英風風格演變初探>,《炎黃藝術》,22期,1991.6。
    李錫奇,<中國現代版畫藝術的發展>,郭繼生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臺北:雄獅,1991.9。
    楊英風編著,<天下為公>,《楊英風:景觀雕塑版畫輯要》,臺北:大眾銀行,1992。
    王保雲,<表現強烈民族風格的雕塑藝術家 楊英風>,《中央》,25卷3期,1992.3。
    王哲雄,<景觀雕塑與公共藝術—兼介郭文嵐景觀雕塑>,《藝術家》,207期,1992.8。
    郭芝苑,<江文也的回想>,張己任編,《江文也紀念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縣 立文化中心,1992.8。
    高燦興,<雲彩如何浮於空中—談近十年來國內現代雕塑的特質>,《台北現代美術十年(二)》,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3.11。
    鄭水萍,<台灣戰後雕塑的破與立(上)>,《雄獅美術》,273期,1993.11。
    鄭水萍,<台灣戰後雕塑的破與立(中)>,《雄獅美術》,274期,1993.12。
    鄭水萍,<台灣戰後雕塑的破與立(下)>,《雄獅美術》,275期,1994.1。
    鍾博,<豐年雜誌命名由來及其發展—從蔣夢麟堅持「寶島」到許伯樂力爭「豐年」的一段經過>,《傳記文學》,64卷5期,1994.5。
    應廣勤編著,<台灣近代雕塑家紀事年表>,《台灣近代雕塑發展—館藏雕塑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4.12。
    楊英風,<宏觀美學>,楊英風美術館編,《呦呦楊英風豐實的'95》,臺北:新光三越文基金會、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1995。
    黃健敏,<雕塑家與建築師>,《藝術家》,40卷5期,1995.5。
    江文也著,劉麟玉譯,<從北平到上海>,《聯合報》,37版副刊,1995.7.29。
    周韻采,<散落的影像:「論二次大戰期間日本在中國的電影工業>,劉現成編,《中國電影 :歷史、文化與再現--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發展與文化變遷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中國電影史料研究會,1996.4。
    張昌,<楊英風與龍鳳雕塑>,《裝飾》,1996.6期。
    梅丁衍,<黃榮燦疑雲—台灣美術運動的禁區(上)>,《現代美術》,67期,1996.8。
    胡永芬,<公共藝術不等於景觀設計>,《典藏》,8月號,1996.8。
    立石鐵臣著,顏娟英譯,<台灣美術論>(原文發表於1942.9台灣時報),《雄獅美術》,307期,1996.9。
    謝里法,<把愛笨笨地刻在木頭上—立石鐵臣木刻版畫展觀後感>,《現代美術》,68期,1996.10。
    姚村雄,<日據時期的台灣圖像—由當時的雜誌封面設計談起>,《現代美術》,78期,1998.6。
    林滿紅,<「大中華經濟圈」概念之一省思—日治時期台商之島外經貿經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9期,1998.6。
    陳樹升,<百年來台灣版畫的發展與變遷(上)>,《台灣美術》,41期,1998.7。
    陳樹升,<百年來台灣版畫的發展與變遷(下)>,《台灣美術》,11卷2期,1998.10。
    中村孝志著,李玉珍譯,<台灣籍民諸問題>,《臺北文獻》,直字129期,1999.9。
    彭修銀、楊愛新,<從東方文化的深層結構尋找東方美學的現代生長點>,《美學研究》,1999.10。
    蕭瓊瑞,<台灣近代雕塑年表初編(1895-1999)>,熊宜中編,《飛躍九九—全國雕塑大展》,臺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9.11。
    高燦榮,<從楊英風作品『鳳凰來儀』談景觀雕塑>,釋寬謙編,《人文、藝術與科技:楊英風紀念文集》,新竹市:交通大學, 2001.12。
    李欽賢,<北國新人生.南國陽光新風格>,《藝術家》,2002.9。
    許雪姬,<1937-1945年在北京的台灣人>,《江文也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2003。
    陳豔紅,<從『民俗台灣』與『台灣畫冊』看立石鐵臣>,《台灣文學評論》,3卷2期, 2003.4。
    呂展源,<臺北燈會十二生肖主題燈 鏡頭全紀錄風華再現>,《源》,62期,2007。

    四、網路文獻
    楊英風術數位美術館 http://yuyuyang.e-lib.nctu.edu.tw/,2010瀏覽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