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雅婷
Wu, Ya-Ting
論文名稱: 走過蜿蜒,豐美人生~中學特教教師之角色轉換歷程
Walk the winding, lush life: Middle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 role change process
指導教授: 陳昭儀
Chen, Chao-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5
中文關鍵詞: 中學特教教師生涯發展生涯轉換角色轉換
英文關鍵詞: middle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career development, career transition, role change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28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0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四位中學特教教師作為研究參與者,採用質性研究中的敘事探究取向,並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以了解特教教師角色轉換歷程,並提供特教教師生涯發展之參考。採取持續比較法,分析並整合資料,以理解特教教師角色轉換的緣由、角色轉換的改變、角色轉換的調適、角色轉換的收穫及角色轉換的想法與建議。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特教教師角色轉換的緣由
    歸納為「外在環境與條件」、「個人想法」、「重要他人」和「重要事件」等四個主因,但不代表它們是角色轉換唯一的原因,產生決定的過程中,有很多原因可能並存著,彼此間產生交互作用,使得特教教師做決定前仍要三思而後行。
    二、特教教師角色轉換的改變
    角色轉換後,特教教師處於生涯重新成長和探索的階段,「教學與輔導的挑戰」、「行政工作的考驗」與「缺乏後勤的支援」,促使他們必須再次培養新角色所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特教教師在這個階段,普遍面臨「身體與心理的衝擊」、「職場人際的壓力」,如何因應與調適也是很重要的課題。
    三、特教教師角色轉換的調適
    特教教師面對工作的變化,首先可藉由「自己先做好準備」、「善用教學資源」兩種策略迎向挑戰;適應新角色期間,若有「職場上的良師益友」和「家人與伴侶的支持」,將使特教教師以穩定、從容的心情投入工作;工作之餘「從事休閒活動」,也能協助紓解工作壓力;最重要的是,特教教師在此階段要保有「堅定的信念」,進而反求諸己,產生自我調整的能力,終將以不同的觀點改善困境。
    四、特教教師角色轉換的收穫
    特教教師逐漸了解自己的個性、特質、工作態度與價值觀,進而獲得「重新定義自己價值」的契機;因為角色轉換的改變,促使特教教師不斷學習與進修,「專業能力的精進」使他們在工作上呈現更豐厚的底蘊;來自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正向回饋,化做「勇於接受挑戰」的心情,支持特教教師繼續奮鬥;而他們也逐漸成為能「發揮影響力」的個體,默默地爲生活週遭的親人、朋友與同事,帶來不同程度的變化;重新回顧與省思自己的人生,特教教師的腦中開始「構思未來藍圖」,開始往理想的方向邁進。
    五、特教教師角色轉換的想法與建議
    特教教師對於角色轉換的想法,包括:「學校是否有制度來運作」、「回歸教師本身個性、特質與想法」以及「回溯成為特教教師的初衷與專業本質」等三種思考方向。
    特教教師對於角色轉換的建議,包括:「事先了解未來工作的性質與現況」、「採取正向、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與「以隨遇而安的觀點來調整心態」等三種方式。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fou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s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rough the narrative inqui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trategy, and collect data in depth interviews with to underst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 role change process,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 career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references. Comparison, analysis and integration of data,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 for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 role change, role of changing, character conversion adjustment, role of harvest and the role of ideas and suggestions. Key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reason for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 role change
    Summed up as "circumstances and conditions", "personal", "significant others" and "important events" and other four main reasons, but does not represent a role reversal the only reason they are,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may exist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making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might want to think twice before making a decision.
    2.Changes in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 role change
    After role conversion, special taught teachers in career again growth and exploration of stage, "teaching and counselling of challenge", and "administrative work of test" and "lack logistics of support", prompted they must again training new role by needed of expertise and skills; special taught teachers in this stage, General faced "body and psychological of impact", and "workplace interpersonal of pressure", how for should and adjustable suitable is is important of subject.
    3.Adjustment of the thre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 role change
    Special taught teachers face work of changes, first can through "himself first do prepared", and "use teaching resources" two species strategy welcome to challenge; adapted new role during, if has "workplace mentor" and "family and partner of support", will makes special taught teachers to stable, and calmly of mood input work; "engaged in leisure activities", also can assist relief solutions work pressure; most important of is, special taught teachers this stage to keep " A firm belief in "and then ridiculed, generate adaptive capacity plight will improve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4.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 role change of harvest
    Special taught teachers gradually understand himself of personality, and traits, and work attitude and values, then get "again defined himself value" of opportunity; because role conversion of change, prompted special taught teachers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learning, "professional capacity of diligence" makes they rendering more rich of heritage in work; from students, and parents and teachers of are to feedback, of do "courage to accept challenge" of mood, support special taught teachers continues to struggle; and they also gradually became can "play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silently to for life around of family, and Friends and colleagues, bring varying degrees of change; review and reflect on his lif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head start "design blueprint for the future", began to the desired direction.
    5.Ideas and suggestions for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 role change
    (1)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 role change of ideas, including: "the school system to operate", "return to teacher personality, traits and ideas" and "back to becom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the professional nature of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ree kinds of thought.
    (2)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 role change of suggestions, including: "prior knowledge of the nature and status of the work in the future", "take a positive and active approach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to make adjustments in the light of mind" in three way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特殊教育教師角色與工作場域之分析 11 第二節 生涯理論 19 第三節 生涯轉換相關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7 第一節 研究取向 57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59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 62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搜集 6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9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 75 第七節 研究倫理 77 第八節 研究進度與流程 7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83 第一節 中學特教教師的背景與經歷 83 第二節 角色轉換的緣由 94 第三節 角色轉換的改變 107 第四節 角色轉換的調適 126 第五節 角色轉換的收穫 143 第六節 角色轉換的想法與建議 1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9 第一節 結論 169 第二節 建議 173 第三節 研究者的感想與收穫 176 後記 179 參考文獻 185 附錄 193

    一、中文文獻
    王天苗(2001):運用教學支援建立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以一公立幼稚園的經驗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7-51。
    王文科(2000):特殊教育導論。臺北:五南。
    王培謹(1997):國中教師生涯轉換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田秀蘭(1998a):「生涯阻礙因素量表」之編製及其因素結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11,81-104。
    田秀蘭(1998b):男女大學生生涯阻礙因素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30(1),133-148。
    田秀蘭(2000):大學生生涯阻隔因素與職業選擇適配性之相關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3,1-8。
    伍惠美(2002):生涯團體輔導對國小學童生涯覺察能力、職業性別刻板印象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南發(1991):青少年期自我統合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何容(1998):國語日報辭典。臺北:國語日報社。
    何華國(1993):資深啟智教育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3,153-178。
    吳明珍(2007):成長的足跡~國中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之敘事探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嘉義:濤石。
    呂淑美(2006):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
    李欣慈、林青蓉、胡文郁(2011):角色轉換概念分析:以專科護理師 角色轉換為例。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10(2)66-73。
    李茂興(譯)(1998):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Richard S. Sharf 著: Apply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ory to Counseling)。臺北:弘智。(原著出版於1997)
    汪光慧(2004):諮商師生涯轉換之質性研究:細說生命轉彎處。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尚容安(譯)(2001):個案研究(Robert K. Yin著:Case Study Research)。臺北:弘智。(原著出版於1994)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4頁)。高雄:麗文。
    林幸臺、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生涯輔導。臺北:空大。
    林幸臺、林恭煌、許永昌(2001):生涯規劃。臺北:三民。
    林家宇(1991):資深優良特殊教育教師生涯歷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惠萍(2005):已婚職業婦女退休歷程探討-以國小教師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詩敏(2006):中年女性職場轉換之經驗與學習研究¬-以兒童補教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幸臺(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五南。
    金樹人(1988):生計發展與輔導。臺北:天馬。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東華。
    柯玫君(2004):幼教系畢業生轉任國小教師生涯轉換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文婷(2009):大學生知覺父母期望、完美主義傾向與生涯定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熾文(2001):現代社會中教師的理想角色。空大學訊,279,62-66。
    高秀蓉(2000):生涯轉換之質性分析研究:以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結業之教師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
    張小芬(2006):「特教巡迴輔導教師」之工作現況和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臺北:五南。
    張添洲(2000):生涯發展與規劃。臺北:五南。
    張德聰(1999):運用焦點解決法於成人生涯轉換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12):特殊教育學校設立變更停辦合併及人員編制標準。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9143
    教育部(2012):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專責單位及特殊教育班設施與人員設置辦法草案。取自http://edu.law.moe.gov.tw/DraftOpinion.aspx?id=1012
    教育部(2013):教育部特教通報網。 取自http://www.set.edu.tw/static/clslist.asp
    梁碧明、連君瑋(2011):良師典範:優秀特教教師的角色與教育信念之探究。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5,41-81。
    莊妙芬、陳彩緹(2002):從專業整合談專業團隊服務之模式與運作。特殊教育資源整合,39-56頁。臺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
    莊淑昀(2007):臺北市中等學校特教教師角色壓力、情緒智能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珍虹(2007):未婚年輕女性生涯轉換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靜晃、李淑娟、曾端真、陳淑琦、王淑芬、張惠芬等(1994):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如山(1997):成人的生涯實現與生涯轉換。成人教育,40,10-18。
    陳如山(2003):人格的發展與適應。載於黃富順、陳如山、黃慈(主編):成人發展與適應,(191-214頁)。臺北:空大。
    陳品妏(2009):南部地區國中實習教師生涯轉換傾向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師大書苑。
    陳玲玲(2006):國中學生二度就業女性家長之生涯轉換背景因素及生涯信念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韋潔(2010):科技人員生涯成熟、生涯轉換考慮因素與決定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素鳳(2004):不再下海-老船長的生涯轉折故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如(2004):特殊教育論題與趨勢。臺北:心理。
    曾慧敏(1993):國小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工作需求, 生涯關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
    黃富順(1992):成人心理學。臺北:空大。
    楊巧玲(2008):學校中的性別政權:學生校園生活與教師工作文化之性別分析。臺北:高等教育。
    楊昭景(2003):中餐廚師職業生涯發展歷程之質性研究。發表於第三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楊素惠(2003):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生涯發展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鄒小蘭、李惠藺(2001):臺北市特殊教育組長推動特教行政工作的職務與角色定位探討之研究。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趙居蓮(譯)(1995):社會心理學(Ann L. Weber著:Social Psychology)。臺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2)
    劉佳怡(2005):國小附設幼稚園教師轉任國小教師之生涯轉換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雅慧(2007):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生涯轉換至普通班教師之歷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馨嬪(2009):五位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生涯轉換之研究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蔡淑姿(2011):傑出表現青年職涯轉換歷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賦優異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韻玫(2000):中年生涯轉換者工作價值轉化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嘉瑩(2013):在國小集中式特教班教師工作經驗之性別的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藍毓仁(譯)(2008):質性研究方法(Ritchie,J. & Lewis,J. 主編: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臺北:巨流。(原著出版於2003)
    顏純昕(2009):一位幼兒教師生涯轉換之旅。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師在職進修幼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92):生涯規劃與發展。臺北:空大。

    二、英文文獻
    Arthur, M. B., & Rousseau, D. M. (1996). The boundaryless career: A new employment principle for a new organizational era. New York, N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iddle, B. J., & Tomas, E. J. (Eds.).(1996). Role theory: Concepts and research. New York, NY: John Wiley.
    Cameron, S. J. (1994). What is an inclusion specialist?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6790)
    Crain, W. C. (1980). Theories of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Dicaprio, N. S. (1983). Personality theories: A guide to human nature.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Dychtwald, M. (2003). Cycles: How we will live, work, and buy. New York, NY: Free Press.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Y: W. W. Norton.
    Erikson, E. H. (1975). Life history and the historical moment. New York, NY: W. W. Norton.
    Erikson, E. H., & Erikson, J. M. (1981). On generativity and identi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1(2), 249-269.
    Frager, R. & Fadiman, J. (1984). Personality and personal growth. New York, NY: Harper and Row.
    Hall, T. D. (1976). Career in organization. Pacific Palisades, CA: Goodyear Publishing Co.
    Hawley, G. A. (1984).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Eriksonian Measure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No. 8425485).
    Herr, E. L. & Cramer, S. H. (1988).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 span.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Herr, E. L., Cramer, S. H., & Niles S. G. (2004).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span-systematic approaches (6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Kayul, H. A. (1995). Inclusion specialists: Are they really fostering inclus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571)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99). Establishing trustworthiness. In A. Bryman & R. Burgess (Eds.), Establishing trustworthinesss(pp.397-444). London, England: Sage.
    Rhodes, S. R., & Doering, M. (1983). An integrated model of career chan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84(1), 631-639.
    Schlossberg, N. K. (1984). Counseling adult in transition: Linking practice 159 with theory. New York, NY: Springer.
    Stempien, L. R., & Loeb, R. C.(2002). Difference in job satisfaction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3(5), 258-267.
    Super, D. E. (1984).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In D. Brown, L. Brooks, & Associate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pp. 192-234).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