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盧佳琳 |
---|---|
論文名稱: |
桃園縣埤塘的環境識覺研究-以高中生及其父母為例 Th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toward Irrigation Ponds in Taoyuan County |
指導教授: | 郭乃文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環境識覺 、地景 、埤塘 、高中生 、問卷調查 、深度訪談 |
英文關鍵詞: |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landscape, irrigation ponds, high school student, questionnaire survey, in-depth interview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6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桃園境內埤塘是公認的重要地景。在早期農業社會,埤塘是桃園縣境內重要的灌溉設施,全盛期高達近萬口;隨著臺灣經濟發展,桃園成為工業大縣,隨之而來的都市化,住宅林立,農地減少,埤塘的灌溉功能已漸漸不重要,埤塘面臨存廢的兩難,許多埤塘被填平作為住宅、工商用地。近年來國人觀光風氣興盛,地方政府大力推動埤塘活化計畫,將埤塘改造成生態示範埤塘、休閒公園等用途。
地理學裡的人地傳統一直是地理學家對於地表上各種地理現象的探討的重要觀點之一。本研究調查桃園縣內埤塘的發展現況,並以問卷調查方式蒐集桃園縣境內高中生對於埤塘的環境識覺,更進一步探討其父母對於埤塘的環境識覺,藉由高中生及其父母之間差異來探討高中生之環境識覺養成是否與父母之教養因素有關聯。研究方法採用量化為主配合深度訪談的研究方式,先進行問卷設計並抽樣取得有效問卷390份,再與十名高中學生進行深入訪談調查學生接觸埤塘經驗與感受。問卷調查部分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定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卡方檢定。
研究結果顯示,桃園縣高中生最早認識埤塘的主要管道為學校教育,主要從國中社會科與高中地理科教師的教學內容知道埤塘的灌溉功能與生態價值,更進一步認同埤塘有存在的必要。調查發現影響高中生的埤塘環境識覺的因素有「居住地有無埤塘」、「接觸埤塘的頻率」、「家長是否從事農業生產」,這些變項皆會影響高中生、其父母對於埤塘的認知。即居住地有埤塘、接觸頻率高、家裡從事農耕的高中生與父母輩對於埤塘相關知識的環境識覺皆較高,對照文獻探討關於環境識覺的論述,環境與人之間的互動會使環境識覺受影響,在此得到應證。
再者,本研究發現桃園縣高中生與其父母對於埤塘的環境識覺中,凝聚出「鄉村埤塘應作保留灌溉與綠化保存,都市埤塘應改造休閒公園」的集體共識,顯示現代居民對綠地空間的需求及環境保育觀念有一定素質,這些被形塑出來的環境識覺進而影響居民期待這些埤塘被規劃成何種用途。本研究結果可提供相關單位規劃埤塘的方向,以達到永續發展目標。
The irrigation ponds in Taoyuan are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landscape and they affect the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ponds. In the early agricultural society, such irrigation ponds were important resources to provide water resource to agriculture production. However, Taoyuan County has become an industrial city from agricultural society and followed by rapid urbanization. The area of agricultural land is decreasing and the function of irrigation ponds also becomes less important. Hence, a lot of irrigation ponds disappeared and the sites are always planned for urban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irrigation ponds has changed, the irrigation ponds play new role after urban development such as ecological ponds, nature parks and recreational parks. Henc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toward irrigation pond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to collect the opinions from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in addition, in-depth interview was also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living experience with irrigation pond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Finally, 390 questionnair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10 students were interviewed in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it is obviously to find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between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and students’ perception was affected mainly from school education. In addition, many factors affect th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toward irrigation ponds such as the experience with irrigation ponds. Finally, most students regard irrigation ponds as important landscape in Taoyuan County; hence, it is important to protect the irrigation ponds.
一、 國內文獻
王鑫(1997),地景保育。台北:明文書局。
王志弘譯(1994)),流動空間中社會意義的重建。空間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367-374。台北:明文。
王洪文 (1988),地理思想,台北:明文。
王志文(2003), 桃園台地龍潭地區埤塘消長的地理意義-以納莉颱風水患為例,華岡地理學報,第十六期,頁133-156。
王培展(2009),農田水利55卷9期。
田家駒(2001) ,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之研究 -以福山植物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論。
江慧如(2011) ,環境教育融入七年級地理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八德埤塘生態公園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論。
江鴻昇(2010) ,遊客及居民的環境識覺之探討-以苗栗縣出磺坑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論。
竹內常行(1971),臺灣,桃園臺地水利開發的發達與土地利用,地理學評鑑,第44卷第10期,P665~684。
李梧桐(2005) ,埤塘與水圳生態功能重塑評估準則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地區為例,開南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論。
李彥霖(2004),陂塘到大圳----桃園水利變遷(1683~1945年),東吳大學歷史系碩論。
李光中(2010),社區本位的地質公園規劃架構,Tanwain Forestry Journal,第13頁至21頁。
宋秀穎(2006) ,休閒農業遊客環境識覺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論。
吳佩蓉(2008) 森林生態旅遊地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內洞森林遊樂區為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論。
邱吉壽(2009) ,發展埤塘觀光功能之研究:以慈湖為例,中華大學土木與工程資訊學系所碩論
林子翔(2007) ,玉山國家公園環境識覺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論。
林郁欽、王秋原(2010)Downs的環境識覺架構的實證研究,德霖學報24期。
林裕彬(2000) ,蘆竹鄉埤塘之環境識覺探討。環境教育季刊。
林韋秀(2004) ,汐止地區店家的洪患災害識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論。
林怡君(2000) , 環境識覺與景觀生態學理論於灌溉埤塘之研究--以桃園縣蘆竹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論。
林奕志(2011) , 結合美質評估法及願付價格法評估平地景觀造林政策之景觀偏好及美質效益,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所碩論。
林佩瑩(2006) ,高雄愛河綠廊功能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論。
林郁欽(2004) , 台北都會區加油站設置對生活環境影響之環境識覺,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論。
林敬妤(2011) ,以生境理論與生態系統服務評估臺灣農村地景變遷:以宜蘭縣三星鄉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論。
周黛君(2004) ,埤塘變遷驅動力之研究-以桃園縣蘆竹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論。
倪進誠(2000),外在作用力形塑下觀光空間的遊客行為之研究~以澎湖離島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年。
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系研究所研究報告,第6期,P203~242。
酒井隆(1947) ,問卷設計、市場調查與統計分析,博誌文化出版。
郭瓊瑩(2009),自世界遺產之新向度看桃園埤塘文化景觀保存與活化,桃園縣城鄉發展論壇。
郭蘭生(2011),生態旅遊觀念之架構,p41-50。
高健綺(2009) ,淡水鎮休閒農場遊客環境識覺與環境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論。
殷秀菁(2008) ,不同類型步道之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論。
許子翊(2011) ,台東利吉泥岩惡地自然地景保育之地方參與議題分析,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論。
許嘉琪(2006) ,桃園地區埤塘與農地景觀生態保育方案之評估-聯合分析方法之應用,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碩論。
許志源(2010) ,河濱自行車道騎乘者環境識覺與遊憩體驗研究-以淡水河岸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論。
許家芳(2007) , 我家門前有小河?高雄市二號運河居民環境識覺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論。
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行動計畫書-桃園埤圳濕地調查作業(2011),桃園縣政府主辦,P55~80。
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行動計畫書-埤塘新生示範區(2011),桃園縣政府主辦,P72~110。
國家重要濕地生態環境調查及復育計畫-桃園縣埤塘資源調查研究總報告書(2009),桃園縣政府主辦,P86~87,P100~116。
陳佳儀(2010) ,恆春鎮居民對核三廠影響之環境識覺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論。
陳梅雪(2010) ,大臺北都會公園遊客的環境識覺與設施使用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論。
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期刊第172期,臺北。
陳錦鴻(2005) ,原住民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衝擊的環境識覺差異分析-以司馬庫斯、新光部落為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論。
陳雪玉(2002),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之歷史探討(1950-1996),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
湯志偉(2008) ,彰化縣社區居民對城鄉風貌識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論。
黃士哲(1986) ,從地理學觀點論中國山水畫家的環境識覺,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論。
黃季仲(2007) ,桃園台地埤塘景觀之評價,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碩士班碩論。
齊雪芬(2012),兩代母親知覺建設性教養行為的代間傳遞,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論。
楊雅惠(2008) ,由生活經驗探討都市居民的環境識覺--以高雄市楠梓工業區鄰近社區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論。
楊善淳(2006),一個農家村落的教養現況與主要照顧者的教養信念,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碩論。
楊世瑩(2011) ,SPSS統計分析,臺北市,碁峯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新修桃園縣誌(2010),P2~P290。
廖宏域(2010) ,坪林金瓜寮溪生態旅遊環境識覺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論。
廖振順(1989) ,桃園縣龍潭鄉埤塘之初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論。
鄭國寶(2009) ,臺灣自行車環島自助旅行者的旅遊行為與環境識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論。
鄧江山(2008) ,環境識覺與社區林業之研究:以宜蘭縣海岸社區防風林為例,國立宜蘭大學自然資源學系碩論。
鄧雅雲(2009) ,桃園臺地埤塘水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論。
歐陽鍾玲(1987),行為地理學的內涵與發展,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3期,P151~167。
歐陽鍾玲(1986),識覺與認知,師大地理教育,第12期,P100~102。
歐宇承(2004) ,生活世界中的埤塘識覺研究─以桃園縣大竹國小二、三與四年級學生為個案,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論。
賴虹沂(2009) ,自行車騎乘者的休閒認知與環境識覺-台中市環市休閒自行車道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論。
謝定芳(1996) ,都市公園綠地之環境識覺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論。
鐘英甄(2006) ,高雄都會公園遊客的環境識覺經驗詮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論。
二、 國外文獻
Abbort, J. (1995).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30 .
Appleton, J. (1980). Landscape in the arts and the sciences. Hull: University of Hull.
Bunting, Trudi E.& Guelke, Leonard (1979). Behavior And Perception Geography:A Critical Appraisal,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9.
Buttimer, A. (1969). Social Space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Geographical Review, 59.
Cosgrove, D. and Daniels. S. (1988). The Iconography of Landscape: essays on th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design and use of past environmen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yle,(1994),Earth Heritage Conservation.
Gold,J.R. (1980) An O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geograph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Golledge, R. G. and Stimson, R. J. (1987), Analytical Behavioral Geography, New York: Croom Helm.
Ishak S, Franchak J.M., Adolph K.E. (2012)Perception-action development from infants to adults: Perceiving affordances for reaching through openings.
Kalbfleisch ML, Debettencourt MT, Kopperman R, Banasiak M, Roberts JM, Halavi M(2012),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neural systems of relational complexity. Front Psychol. 2013 Sep 26;4:631.
Kirk, W.(1952),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he Concept of The Behavioral Environment, Indian Georaphical Journal , Jubilee Edition, 152-160.
Lowenthal, D. (1980), Geography, Experence and Imagination:Towards a geographical Epistemology, Annals, 51(3), 241-260.
Schiff, M.R. (1971), The definition of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in Sewell, W.R.D and Burton, I.ed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i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anada,Ottawa,7-12.
Serbin, L., & Karp, J. (2003). Intergenerational studies of parenting and the transfer of risk from parent to child.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 138–142.
Sonnenfield, J. (2003), Geography, Perception and the Behavioral Environment, English, P.W. and Mayfield, R.C. ed., Man, Space and Environmen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mon Batterbury(2001),Landscapes of Diversity, A Local Political Ecology of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in South-Western Niger,Cultural Geographies,vol. 8, 437 – 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