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秀霞
Hsiu-hsia, Hsu
論文名稱: 漢語動詞分類的句法搭配與教學應用
Colloc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Chinese Verb Classification
指導教授: 鄧守信
Teng, Shou-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7
中文關鍵詞: 事件類型動詞分類句法搭配時間結構語義特徵
英文關鍵詞: verbs, collocations, semantic features, situation types, time schemata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87下載:8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採用Chafe (1970)所主張之動詞中心說,並基於Teng (1974)之動詞分類原則,將漢語動詞分為動作、變化、狀態三大類,再進行次分類。動詞次分類的依據為語義,語義決定主語特徵、動態搭配、與狀語共現的選擇及限制,因此分類的目的在於表現出句法和語義的互動關係。
    漢語動詞分類在教學上的重要性,即是由於語義反映於句式上,是動詞教與學上最關鍵的、也往往是最難的層面,而對於學習成效卻舉足輕重。
    本文承襲Teng (1974)所主張之動詞三分,首先強調,除動作、狀態兩大類動詞外,變化動詞獨立為一動詞大類之必要性。
    本文也重申Teng (1974)觀點,認為漢語形容詞不與三大類動詞對立,亦即,形容詞歸屬於狀態動詞之一次類。
    此外,本文認為動詞分類不等同事件分類,理由是同一個動詞可出現於兩種不同的事件類型中,將漢語完結事件取消並不符合漢語動詞屬性。
    本文並於Teng (1974)動詞三大分類基礎上,由時間結構來檢驗次分類的成員:
    動作動詞以語義是否內建方位、是否帶結果、賓語不同屬性、動詞時間性,區分出次類為:及物與不及物動作動詞、姿勢動詞、移位動詞、消耗動詞、處置動詞、內容動詞、目標動詞、成果動詞、階段動詞、一次性動作動詞等十小類。
    狀態動詞可區分為及物、不及物及能願動詞三次類。及物狀態動詞,以其時間結構可再次分為關係與屬性狀態動詞、起點狀態動詞、暫時狀態動詞、進行狀態動詞。而不及物狀態動詞,也就是傳統分類的形容詞,依其句法特徵,多數既可擔任謂語又可擔任定語,少數僅能作謂語,少數僅能作定語;部分形容詞還可充當狀語。
    變化動詞區分為相對和絕對變化動詞兩個次類。相對變化動詞可受部分程度副詞和時態標記修飾。
    本文也整理不同教材選取動詞的排序及說明方式,並與詞頻、語料對照。
    最後,本文以Teng (2007)漢語詞類的教學語法為根基,提出漢語動詞教學首先應導入動作、變化、狀態三大主要動詞分類概念,其次帶入形容詞附屬於狀態動詞作為次類,而後引入及物性、定語性及可分離性。我們期望藉此方式能使漢語動詞教學有一循序漸進的教學次第。

    This thesis adopts from Chafe (1970), the concept “verb-central”, and from Teng (1974), verb classification in modern Chinese, to classify Chinese verbs into 3 major categories: Action, State and Proces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is system is semantics and its reflection on syntaxes, co-occurrence restrictions as well as collocations of subjects, aspectual markers and adverbials.
    These parts, the co-occurrences on verbs, have been the most difficult in term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however, they play a key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mastery of language.
    The thesis is based on Teng’s (1974) study of transitivity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emphasizes, first of all, the necessity of Process verb as a major category, owing to its feature of both similarity with and difference from Action and State verbs.
    This thesis treats Adjectives as a sub-category of State verbs and highlights the property of the Chinese adjective as Predicate, in order to avoid the “typical” errors of the Chinese adjectives usage.
    In addition, the thesis differentiates the verb classifications and situation types. They don’t belong to the same system.
    To sum up, we sub-categorize Chinese verbs as follows:
    Subcategories of Action verbs, based on their properties of actions related to location, results and different kinds of objects, include: action verbs, posture verbs, movement verbs, consuming verbs, disposal verbs, content verbs, goal verbs, resultative verbs, stage verbs and semal-factive verbs.
    State verb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3 subcategories: transitive, intransitive and modal auxiliaries. The transitive state verbs are, by their internal time structure, divided into classificatory and quality verbs, inception-oriented verbs, temporary-state verbs, progressive-state verbs. The intransitive state verbs are so-called adjectives; most of them could serve as both predicate and attributives, but some of them are predicate only, and some, attributive only. Some intransitive state verbs could also modify verbs, as adverbials.
    There are absolute and non-absolute process verbs.
    In addition, to exam whether textbooks reflect real usage, we also contrast the verbs in 3 popular textbook series through word-frequencies.
    In the last part, we provide a suggestive sequence for teaching verbs in Chinese.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過程及方法 1 第三節 研究架構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動、形分立的文獻 5 一、呂叔湘 (1954-1992) 5 二、劉月華等 (1983-1996) 5 第二節 將形容詞歸屬於動詞的分類系統 7 一、趙元任 (1968) 的動詞分類系統 7 二、李英哲 (1971) 8 三、中研院中文詞知識小組(1989) 9 第三節 探討動詞變化意義的文獻 10 一、關鍵、洪波 (1994) 10 二、He, Baozhang (1992) 12 三、何萬順 (1990) 13 第三章 漢語動詞分類 15 第一節 謂語和動詞 15 一、動詞的界定 15 二、謂語的功能 17 三、Chomsky (1957) 動詞組VP 18 四、Halliday (1967) 系統語法中的謂詞 (predication; predicator) 19 五、Chafe (1967) 動詞中心論的謂語性成分 20 六、Teng (1974) 的漢語動詞分類 20 第二節 漢語動詞分類 21 一、本文分類 22 1. 動作動詞 22 2. 變化動詞 23 3. 狀態動詞 23 二、區分三類動詞的依據 24 三、動態與靜態的對立 25 四、主語的意志性 26 五、動作動詞之賓語分類 28 六、動詞次類 29 第三節 建立變化動詞之必要性 34 一、變化 (Process) 的意義 34 二、比較程度形容詞和變化動詞 36 三、比較變化動詞和處置動詞 36 四、比較”殺死”與”長大” 37 五、狀態動詞、變化動詞的共通點 37 第四節 形容詞的地位 38 一、漢語形容詞地位 38 二、英漢形容詞異同 38 三、形容詞具有動態與時間性? 40 四、狀態與變化動詞的跨類 41 第五節 事件類型與動詞分類 42 一、Vendler (1967) 「事件」 43 二、事件類別不等同於動詞分類 46 三、Tai (1984) 的事件類型與動詞分類 46 第四章 漢語動詞與動態、副詞的搭配 51 第一節 ”了”與動詞次類的搭配 51 一、了與動詞次類 51 二、“了”、動詞次類與事件類型 54 三、”了”、動詞與時量:「雙”了”句」 61 第二節 漢語時貌”在”、”著”與動詞次類 63 一、“在”與動詞次類 64 二、“著”與動詞的搭配 64 三、 “在”、”著”的語義和搭配之差異 67 四、進行態與動詞分類 70 第三節 副詞和動詞分類 72 一、漢語的時間詞、時體與時態 72 二、“已經”:與三類動詞的搭配 73 三、“不斷”、”一直”、”不停”和動詞分類的搭配 77 四、程度副詞:”稍微” 79 第五章 動詞分類教學語法 81 第一節 詞頻與教材動詞比較 81 一、常用3000詞中有多少動詞?─動詞在詞彙量中所佔比例 81 二、「優先學習價值」的動詞─詞頻與教材所選動詞覆蓋率之比較 82 三、教材動詞編排 87 第二節 教材動詞註解現況所導致的偏誤 93 一、動詞及物性 93 二、不解釋動詞及物性與介詞的搭配 94 三、動詞與動態助詞的搭配 94 四、否定修飾的搭配 94 五、不同的動詞次類對主語的要求有別:“變”、”改變" 95 六、不說明動詞重疊限制 96 七、結構形似但語義不同 96 八、”VO”的氾用 97 九、不標記離合詞 97 第三節 漢語動詞分類教學語法 98 一、學生用動詞語法規則描述 98 二、動詞的教學層次 104 三、現有教材動詞重新註解 104 第六章 結語 110 第一節 總結 110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 110 文獻 112 附表 116 表目錄 表2-1 李英哲(1971)動詞分類 8 表2-2 中研院中文詞知識小組(1989)中文動詞分類 9 表2-3 關鍵、洪波(1994)變化義動詞 11 表2-4 He (1992)事件分類與動詞分類介面 12 表2-5 He (1992) Activity verbs 13 表3-1 Teng (1974) 漢語動詞分類及其搭配現象 21 表3-2 動作動詞 22 表3-3 變化動詞 23 表3-4 狀態動詞 23 表5-1 <平衡語料庫>前100個高頻動詞與<遠東>、<NPCR>動詞對照表 83 表5-2 現代漢語頻率辭典前100個高頻動詞與遠東、NPCR動詞對照表 85 表5-3 <遠東生活華語第一冊>動詞 88 表5-4 <新實用漢語課本第一冊>動詞 89 表5-5 <中文聽說讀寫第一冊>IC Vol.1 part I動詞 91 表5-6 <遠東>、<NPCR>、< IC Vol.1 part I >共通動詞 92 表5-7 <中文聽說讀寫>第一冊動詞分類 104 表5-8 <中文聽說讀寫>第一冊動詞註解 105

    中文參考文獻:
    王力,1947,語文彙編第二十九輯,上海,中國語文學社
    朱德熙,1956,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1961(1981年版),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元任,1968,中國話的文法,丁邦新譯本2002增訂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鄧守信,1975 漢語及物性關係的語義研究(1983中譯本),台北,學生書局
    ______ ,2007,漢語詞類的語法教學,廣州中山大學講稿
    湯廷池 ,1979 (1996版),國語語法研究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______,1977,國語變形語法研究第一集,1980修訂版,台北,學生書局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1999/2003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______ ,1954-1992年版,中國文法要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何萬順,1990,漢語中的語法功能及動詞分類Grammatical Functions and Verb
    Subcategoriz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台北,文鶴出版社
    ______,1997,漢語動賓結構中的互動與變化Interaction and Variation in the Chinese
    VO Constuction,台北,文鶴出版社
    黃宣範,1982,漢語語法論文集,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劉月華等,1983,實用現代漢語語法繁體版,台北,師大書苑
    高名凱,1985,漢語語法論,台灣開明書店
    胡壯麟等,1987,系統功能語法概論,湖南教育出版社
    錢乃榮,1989,現代漢語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劉小梅,1992,範疇語法及其在漢語中的適應性,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馬慶株,1998,漢語語義語法範疇問題,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______,1992,漢語動詞和動詞的類,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關鍵、洪波,1994,含變化義動詞及其句法表現,天津市對外漢語教學論文集,
    天津市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
    葉德明,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台北,施大書苑
    _______,2003,外籍人士說華語常見的錯誤語法,台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
    鄭懿德、馬盛靜恆、劉月華、楊甲榮,1992,漢語語法難點釋疑,北京,華語教
    學出版社
    葉盼雲、吳中偉,1999,外國人學漢語難點釋疑,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屈承熹,1999,簡易華語語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______,1999,漢語認知功能語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崔希亮,2001,語言理解與認知,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林君穎,2001,華語初級教材語法用語及語法點選擇之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仙珠,2002,從搭配理論看漢語程度形容詞的語義界定─以「大」、「高」、「多」、
    「深」、「強」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鐵根,1999,現代漢語時制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姚瑜雯,2002,現代漢語動詞重疊探討與教學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竟成主編,2004,漢語時體系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百家出版社
    劉月華,1998,趨向補語通釋,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陳怡靜,2004,現代漢語動詞後置成分之語法意義與教學排序,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榮祥,2005,近代漢語副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立元,2005,漢語把字句教學語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林秋芳,2007,現代漢語離合詞之教學語法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餘龍,2002,對比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盧福波,2004,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郭銳,2002,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楚蓁,2008,現代漢語詞類劃分與教學語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胡明揚譯,2005,格辨The Case for Case,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央研究院詞庫小組技術報告,2005,<意義與詞義>系列,<<中文的意義與詞義
    >>第二版,台北,中研院語言所

    期刊:
    陳平,1988,論現代漢語時間系統的三元結構,中國語文雙月刊1988年第六期(總第207期),
    頁410-421
    黃美金,1990,’了’:漢語中一個標示「界限」的符號,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49-259
    龔千炎,1991,論現代漢語的時制表示和時態表達系統,中國語文,第4期,頁251-261
    ______,1994,現代漢語的時間系統,JCLTA, Volume XXIX: No. 1, February 1994, pp. 27-40
    郭銳,1993,漢語動詞的過程結構,中國語文1993年第6期(總第237期),頁410-419
    張慎敏、黃居仁,1994,現代漢語「起來」的方向語意及起始動貌,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語言分析組,頁147-157
    羅義芬、黃居仁,1997,漢語動貌詞”在”與”著”的詞彙意義,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89-301
    古川裕,2002,起點指向和終點指向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解釋,世界漢語教學2002
    年第3期(總第61期),頁49-57
    袁毓林,2003,一套漢語動詞論元角色的語法指標,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頁24-36
    張斌,2005,試論動賓式動詞,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第一期,北京,商務印書館,
    頁1-5
    陳前瑞,2005,漢語的進行體與未完成體,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第一期,北京,商
    務印書館,頁23-34
    王瑩,2005,現代漢語言語動詞研究,南開語言學刊,2005年第1期
    馬真,1988,程度副詞在表示程度比較的句式中的分佈情況考察,世界漢語教學,
    1988年第二期(總第四期)
    林華勇,現代漢語副詞語義轄域的類型,南開語言學刊,南開大學出版社,頁
    139-149
    李明懿,2008,論連詞與副詞的區分標準─以引出目的之好與以便為例,台灣華
    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電子檔)
    周麗萍,2005,離合詞研究綜述,南開語言學刊,南開大學出版社,頁59-67
    林秋芳、王楚蓁,2008,現代漢語狀態離合詞之格位分析,,台灣華語文教學年
    會暨研討會論文集(電子檔)
    張莉萍,2003,華語教材中的語法用語,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教學應用組,頁219-230
    陸儉明,2005,要重視講解詞語和句法格式的使用環境,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第一
    期,北京,商務印書館,頁6-11

    英文參考文獻:
    Jespersen, 1924, 語法哲學,1994年傅一勤譯本,台北,學生書局
    Chomsky, Noam, 1957 (2002, 2nd edition), Syntactic Structures,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New York 2002
    Vendler, Zeno. 1967. 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 Ithaca: Cornell UP
    Yip Po-Ching et. al, 1997 (2006 edition), Chinese—An Essential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R.H. Robins,1967,語言學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 4th edition,許德寶、
    胡明亮、馮建明,中譯本,2000,台北: 文鶴出版社
    Lakoff, 1966, “Stative Adjectives and Verbs in English”, National Science Report
    No. 17
    Chafe, 1970, Meaning and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eoffrey N. Leech, 1971, Meaning and the English Verb, (2nd. Ed., 1987), NY:
    Longman Group Limited
    Teng, Shou-hsin, A Semantic Study of Transitivity Relations in Chines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darin Chinese, Li & Thompson, 1981 (1983黃宣範譯本) 台北: 文鶴出版社
    Tai, James H-Y, 1984, Verbs and Times in Chinese: Vendler’s Four Catergories,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y, pp. 289-296
    Quirk, Randolph, S. Greenbaum, G. Leech, and J. Svartvik ,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NY: Longman Group
    Cook, V.J., 1988, 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An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He, Baozhang, 1992, Ph.D. Dissertation, Situation Types and Aspectual Classes of
    Verbs in Mandarin Chinese,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Tsao, Feng-fu, 1996, On Verb Classification 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24, No.1, pp. 139-193
    Saeed, John, 1997, Semantics,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Gao, Hong, 2001, The Physical Foundation of the Patterning of Physical Action Verbs,
    Lund University
    Richard Xiao & Tony McEnery, 2004, Aspect in Mandarin Chinese—A corpus-based
    study, University of Lancaster
    Halliday, M.A.K., 2005, Studies in English Language,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Fang, Ji and Sun, Chaofen , 2004, The history of the sentence-final 了 (LE 2) in
    Mandarin, NACCL-16: proceedings of the sixteen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工具書及教材:
    Aldrich, Harry S., 1934, Practical Chinese華語須知Hua Yu Hsu Chih, 2nd revised
    edition, Peiping, Henri Vetch Publisher
    DeFrancis, John, 1967, Intermediate Chinese Reader中級漢語讀本,New He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Biber, Douglas, et. al, 1999,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London, Pearson
    北京大學外國留學生漢語教材編寫組,1973,漢語教科書,
    王還主編,時代漢語虛詞詞典,1988,北京,聯邦出版社
    王自強編著,現代漢語虛詞詞典,1998,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劉英林主編,1996,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
    小組辦公室,漢語考試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漢語水平考試中心編,2000,漢語8000詞詞典,北京,北京語
    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趙元任,1947,國語入門
    葉德明,1999,實用視聽華語(一),台北,正中書局
    ______,2008,遠東生活華語(一)(二),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劉月華等,1997,中文聽說讀寫,Vol. 1, Part I & II, Boston, Cheng & Tsui Company
    劉珣,2002,實用漢語課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Meiqing Zhang, 2006, Beginning Mandarin Chinese (美國明德學院一年級教材)

    網路資源及語料庫: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http://www.sinica.edu.tw/SinicaCorpus/
    中央研究院中文詞彙網路http://cwn.ling.sinica.edu.tw/
    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
    聯合報知識庫http://udndata.com/
    Google: http://www.google.com.tw/webhp?hl=zh-TW
    台灣師大華研所中介語語料庫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