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凰如
Wu, Huang-Ju
論文名稱: 女子跳遠助跑最後一步與起跳階段之運動學分析
Kinematic Analysis of Approach Last Step and Tack-off Phase of Female Long Jump
指導教授: 黃長福
Huang, Chen-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
中文關鍵詞: 跨步距離踏板瞬間起跳瞬間跳遠距離
英文關鍵詞: stride distance, touch-down moment, take-off moment, long jump distanc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PE.017.2018.F0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9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的:本研究目的在透過女子跳遠選手的技術特徵進行運動學分析,探討各階段的運動學參數和技術特點,為改善女子跳遠技術,提升訓練和教學效果的參考依據。方法:利用240Hz高速攝影機進行拍攝,以106年新北市全國青年盃田徑錦標賽女子跳遠決賽八名選手為受試者,所得的影像資料藉由Kwon 3D動作分析系統進行數位化,並使用該軟體內建之人體肢段參數,將原始資料使用Butterworth濾波修勻 (6Hz) ,進一步計算跨步距離、踏板時間、起跳階段之運動表現。最後將各項資料以描述性統計進行計算平均數與標準差,以獨立樣本t考驗探討前四名與後四名兩組之間各項運動學參數的差異,再使用皮爾遜積差相關分別瞭解各項運動學參數與官方成績、有效成績之相關性,顯著水準為α = .05。結果:本研究結果發現,前四名與後四名在跨步距離、踏板時間、踏板瞬間水平速度、踏板瞬間垂直速度、起跳瞬間水平速度、起跳瞬間垂直速度、起跳瞬間重心合速度、起跳瞬間重心角度、起跳瞬間重心高度並未有差異,僅跳遠成績達顯著差異;此外,起跳瞬間水平速度、起跳瞬間重心合速度與官方成績達顯著正相關。結論:前四名與後四名成績表現有差異性存在,但動作技術特徵卻相似,故可透過修正各環節動作技術,以提升運動成績表現。

    This study conducted a kinematical analysis was of the female long jumper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jump for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raning and teaching of female long jump. A 240 Hz high-speed camera be used to record the motion of eight female long jump athletes in the final game of 106 New Taipei City National Youth Cup Track and Field Championships. A body model consisting for 14 segments and 21 markers of two-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motion video was performed. The raw data was smoothed using Butterworth filter (6 Hz) to further calcul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tride distance, pedal time, and take-off phase. The independent sample was used to tes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kinematic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op four and the last four groups, and then use the Pearson product difference. Underst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arious kinematic parameters and official and effective results, with a significant level of α = .05.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ound that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on the top four and the last four were in the stride distance, touch-down time, touch-down horizontal velocity, touch-down vertical velocity, take-off horizontal velocity, take-off vertical velocity, body CG angle and height at take-off. The on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the jump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addition, the horizontal and resultant of body CG at take-off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fficial jumping distance. Conclus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 between the top four and the bottom four, b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tor skills are similar. Therefore, the performance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can be improved by modifying the skills of each link.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問題背景 1 第三節 研究目的 2 第四節 操作性名詞定義解釋 2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跳遠動作技術分析 6 第二節 助跑與跳遠距離之相關因素 8 第三節 踏板時間與跳遠距離之相關因素 9 第四節 起跳與跳遠距離之相關因素 9 第五節 文獻總結 11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12 第一節 研究對象 12 第二節 實驗儀器及設備 12 第三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14 第四節 場地佈置 14 第五節 實驗步驟 15 第六節 資料處理 15 第七節 資料分析 17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18 第一節 前四名與後四名運動學參數之差異 18 第二節 運動學參數與官方成績、有效成績之相關 1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22 第一節 結論 22 第二節 建議 22 引用文獻 23 附錄一、田賽遠度記錄表 25 附錄二、受試者各階段運動學參數 27 附錄三、運動學參數與官方成績之相關矩陣 28 附錄三、運動學參數與有效成績之相關矩陣 29

    一、中文文獻
    丁偉、劉海軍、蔡犁、朱曉陽 (2004)。現代跳遠技術的特徵綜述。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19(4),112-113。
    干小華 (2009)。試析影響跳遠助跑準確性的因素。瓊州學院學報,16(5),62-64。
    王淑華、陳九州、陳志中、郭燦星 (2000)。助跑速度以及最終5公尺與10公尺速度對跳遠成績的影響。北體學報,7,88-100。
    吳萬福 (民70)。田徑運動。台北市:正言出版社,125-141。
    李小光、張寶樹 (2006)。助跑與起跳技術影響跳遠成績的因素分析。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8(5),97-98。
    李宏印、張勇、王興林 (2005)。男子跳遠運動員垂直速度變化對成績影響探討。陝西理工學院學報,23(4),86-89。
    姜孟春 (1997)。對跳遠助跑速度理論的探討。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3(4),44-47。
    馬勇占、方愛蓮 (2001)。對我國優秀跳遠運動員起跳技術的運動學比較研究。中國體育科技,37(2),22-24。
    高崇壽 (2007)。跳遠踏板起跳階段運動生物力學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樹淵 (1992)。田徑論。台北市:偉彬體育研究社。
    許樹淵 (1982)。田徑運動教學法。台北市:協進圖書有限公司。
    許樹淵、金子公宥 (1996)。短距離助跑跳遠起跳技術特徵的研究。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學報,16(2),38-42。
    部國勳、趙士陸 (2008)。影響跳遠成績的主要因素分析。唐山師範學院學報,30(5),106-108。
    陳弘文、涂瑞洪 (2009)。跳遠動作與技術以類神經網路分析之初探。屏東教大體育,12,332-339。
    陳建勳、游正忠 (2007)。女子跳遠選手動作之運動學分析。運動教練科學,9,13-21。
    黃宜富 (2015)。個案優秀跳遠選手在踏跳轉換模式之整合型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楊紹昌、胡俊 (2005)。對跳遠助跑速度的分析。保山師專學報,24(5),84-86。
    劉俊概、戴彣卉、涂瑞洪 (2007)。跳遠踏跳階段之運動學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1(3),127-134。
    滕建剛、馬俊明 (2008)。跳遠助跑技術關鍵影響因素分析。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4(2),58-60。
    潘淑俠 (1997)。對跳遠技術手段的再認識。體育科學,18(6),22-24。
    黎力陽 (2008)。影響跳遠成績的助跑技術分析。考試周刊,33,82。
    錢鐵群 (2000)。跳遠助跑最後2步步長變化對起跳諸因素的影響。中國體育科技,38(5),49-51。
    簡鴻玟 (1991)。跳遠技術分析。大專體育,1,43-49。

    二、英文文獻
    Dempeter, W.T.(1955). Space requirement of the seated operator. WADT Technical Report , St. Louis。Mosby.
    Milan, C. et al.(1997) . Kinematic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takeoff action in the long jump. Track Coach, 137, 4443-4445.
    Ramey, M. R.(1973). Significance of angular momentum long jumping.Research Quarterly , 44 (4), 488-49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