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月玲 |
---|---|
論文名稱: |
學學文創文化創意產業教育訓練課程研發之創造歷程 |
指導教授: |
陳昭儀
Chen, Chao-Y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9 |
中文關鍵詞: | 創造歷程 、Amabile創造力理論 、課程研發 |
英文關鍵詞: | creative process, Creativity in Context of Amabile, training program develop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8 下載: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已是全球必然的趨勢,隨著全球創意經濟的競爭,傳統的學習模式已無法滿足這個時代對知識與知識跨界的渴求,學學文創因應世界潮流與社會的需求,關心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成立國內第一家文化創意產業育成機構,期望成為國內文化創意產業「跨界的」、「體驗的」的學習平台。
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的方式,與研究參與者進行深度訪談,並實際進入學學文創多次的觀察、參與課程及活動,加以文件資料的比對,探討學學文化創意產業教育訓練課程創造之歷程,且以Amabile創造力理論之領域相關知識與技能、工作動機與創意相關技能三個面向來探討教育訓練課程運作模式與課程內涵,以及參與教育訓練課程學員之課後感想、心得與回饋,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本研究主要發現及所得結論如下:
一、教育訓練課程之研發符合創造力理論並依循創造歷程:
(一) 因應社會環境轉型之需求創辦文創學習平台。
(二) 銜接產學分離,聘請業界菁英培育創意產業人才。
(三) 職能課程深度學習,議題課程拓展視野。
(四) 成立國際部門,讓台灣文創與國際接軌。
(五) 國人對文創產業認知模糊,辦學理想與市場需求出現落差
二、參與學員之感受與心得
(一) 在職進修、跨領域學習與終生學習齊頭並進。
(二) 增進學員創意啟發與運用。
(三) 學習的困難與限制:1.交通不便,增加交通費用與時間;2.課程不分級,難以顧及不同需求;3.課程時數過短,學習效果有限
The rising of the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has been a global trend. Due to such global creative competition, traditional learning model is no longer able to meet the need for knowledge learning and interdisciplinary exchange in this era. Faced such a need, the Xue Xue Institute was established. It is the first institute in Taiwan that focuses on creative talent development and aims to provide an interdisciplinary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platform for the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approach, this study used interview,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 content analysis to obtain data related to training program development at the Xue Xue Institute. This study used the theory, Creativity in Context of Amabile, as a framework and discussed training operation and curriculum content from three aspects, domain-relevant skills, task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 Finally, based on participants’ reflection and research findings, this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
First, the training development at the Xue Xue Institute went through the stages of creativity process.
1. The training program provided culture and creative learning platform to meet the change in the society.
2. Practitioners in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were invited to teach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3. Participants’ international vision was extended through in-depth learning.
4. Xue Xue established international department for global connection.
5. Due to vagu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the society, the learning vision of Xue Xue institute seems not to fit with the market.
Second, participants shared their 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1. Xue Xue provided them with opportunities for continuing, interdisciplinary, and lifelong learning.
2. The training enhanced participants’ creativity and application.
3. Learners also identified their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cluding traffic expense and time, mixed course regardles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limited learning results due to short course tim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于雪梅(2005)。德國北威州文化創意的發展與啟示。載於厲無畏、王如忠(主編):創意產業-城市發展的新引擎(133-143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大前研一(2006)。OFF學─會玩,才會成功,陳柏誠譯。台北:天下雜誌
尤幸弘(2004)。Amabile創造力成份理論模式驗證之研究:以廣告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文建會(2003)。創意台灣世界發光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系統服務規劃研究報告。 http://cci.cca.gov.tw/page/p_05.php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佩淳(2005)。國際新視界-英國創意伙伴計畫政府長期規劃協助邊陲地區發展。20080306取自http://www.creativity.edu.tw/modules/news/print.php?storyid=435#1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3)。文化創意產業產值調查與推估研究報告。
朱公望(2006)。文化現象─體制外私人講學的實踐與變遷。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未出版,
行政院(2008)。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20081030取自http://www.ey.gov.tw/ct.asp?xItem=41566&ctNode=2294&mp=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文化創意產業概況分析調查》,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3)。文化創意產業概況分析調查報告。
吳欣怡(2007)。参與2007年布瓦布榭工作坊報告書。
吳思華(2003年10月)。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推動文化產業的契機與個案實踐【國際論壇】專題演講。【推動文化產業的契機與個案實踐國際論壇】論文集。
吳思華、陳靜瑤(2005)。競爭力背後的創造力-以教育部顧問室「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劃」為例談創造力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33,5-10。
吳玲君(2006)。臺北市資優教育評鑑與特優學校辦理特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17-42。
呂宗昕(2009)。π型人:職場必勝成功術。台北:商周
呂國禎(2006)。徐莉玲為辦學復出。商業周刊,第977期。頁28-32。
呂愛麗(2009)。不強調精英,但強調競爭:努普(Hans Henrik Knoop)專訪。遠見雜誌:2009創意特刊,頁34-35。
呂愛麗(2009)。愈閱讀,愈創意。遠見雜誌:2009創意特刊,頁28-29。
李乙明、李淑貞(2005)譯。創造力II應用。動機與創造力。Collins, M. A., & Amabile, T. M. (1999) 著。 載於R. J. Sternberg,(主編),台北: 五南。
李仁芳(2005)。原鄉時尚。民94年1月25日,中時副刊「三少四壯集」。
李仁芳(2008)。創意心靈:美學與創意經濟的起手式。台北:先覺
李家同(2009)。未掌握核心技術 後遺症大。2009/01/11聯合報。20090111取自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681654.shtml
李雪莉、彭昱融(2008)。哈佛的難題:聰明、會考試,卻不會問問題 「怎麼教」比「教什麼」更重要,天下雜誌第 410期:2008年教育特刊《扎根青春》,頁36-39。
林文川(2002)。創造力與創造性思考教學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宏達(2007)。學校沒教的大能力。商業周刊第1028期
林依蓁(2006)。創意生活產業之品牌識別打造探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孟儀 (2006)。學學文創啟動創意產業美學救國徐莉玲13年大夢。遠見雜誌,第244期,頁76-81。
林奎佑(2004)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經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柏實(2006)。跨界的學習。學學文創2006.12-2007.2課程誌。
花健(2006)。文化+創意=財富。台北:帝國文化。
姚民義(2005)。論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營造機制。載於厲無畏、王如忠(主編):創意產業-城市發展的新引擎,91-101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姚亭琇(2006)。Amabile 創造力成分模式與共識評量技術之驗證-以國小六年級寫作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查修傑譯(2006)。Daniel H.Pink著。未來等待的人才。台北:大塊文化。
查理王(2007)。「需要」或者只是「想要」?與台灣大不同的設計教育,「法國布瓦布榭設計工作坊」本周六學學上演。20081030取自中時部落格--查理王秘境之路http://blog.chinatimes.com/charles0714/archive/2007/10/11/205426.html
洪震宇(2005)。為生活注入美學靈魂,天下雜誌第314期。200801130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0132
胡哲源(2007)。美學經濟下的企業價值創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范榮靖(2009)。英國:創意是義務教育、是社會風氣。遠見雜誌:2009創意特刊,頁62-71。
倪再沁(2005)。文化創意產業的認識與挑戰,藝術家,第356期,頁334-337。
徐莉玲(2006)。美的能力。學學文創志業課程誌。2006.12~2007.2。
徐莉玲(2007.11.20)。談文化創意產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專班「創意的生活、文化與倫理課程」專題演講。
徐莉玲(2008)。「一技在身」輸「一藝在身」。2008.7.3。聯合報A4版。
徐莉玲(2008)。文化創意產業就是「品牌打造工程」產業「品味培養工程」產業。中國時報2008.3.26A15版時論廣場。
徐聯恩、楊琮熙(2007.10.31)。有效創造力訓練課程的關鍵要素與教學設計。研討主題:全球在地化人力資源策略,第五屆國際人力教育與發展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祝康偉(2008)。美學陶冶,打開腦內創意窗。學什麼最有價值。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特刊11號,頁88-91。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台北:麗文文化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網站。體驗學習之源起及意義。20090130取自http://www.ccunix.ccu.edu.tw/~shlin/Service%20Learning/experience%20learning.pdf
國家文化總會(2009.03.04)。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李仁芳建言。潘罡(主持人),文化創意產業圓桌論壇會議(創意生活類):第四次會議會前會,台北市國家文化總會。20090405取自http://www.ncatw.org.tw/pub/Events.asp?ctyp=EVENT&catid=2765&ctxid=2810
國家文化總會(2009.03.11)。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李仁芳建言。楊渡(主持人),文化創意產業圓桌論壇會議(創意生活類):第四次會議,台北市總統府。2009.4.5取自http://www.ncatw.org.tw/pub/Events.asp?ctyp=EVENT&catid=2518&ctxid=2941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8)。創意ABC。文化探針電子報,第四期。
常雅珍(2003)。走出自己的路-一位在職進修之資深國小老師的生涯發展歷程。台東師院學報,14 期(下),頁295 ~ 326。
張文細(2006)。大前研一 OFF學 1~2章。20090505取自http://ihower.idv.tw/blog/archives/1431
張世彗(2003)。創造力:理論、技術與培育。
張玉欣、楊秀萍(2004)。飲食文化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戌誼,黃牧慈(2003)。當文化創意遇上數位科技 哈利波特傳奇(上),借鏡英國「創意產業」越洋特輯,e天下雜誌,第34期。20080131取自 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ntent/034/0340441.asp
教育部(2001)。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莊素玉(2005)。禮讚東方美學,天下雜誌第334期。200/81030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1791
許瓊文(2008)。世界就是你的教室。學什麼最有價值。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特刊11號,頁32-37。
郭至楨、守寍寍(2007)。學學文創志業跨領域經驗的傳承與學習。20080131取自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eople/960216/02.htm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育平(2007)。原鄉時尚:八倍速驅動創意經濟。台北市:天下雜誌
陳宛茜(2007)。開課不理想 學學文創轉型。20071108取自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4008281.shtml
陳建豪(2007)。創意是教出來的。遠見雜誌,第247期,頁164-176。
陳昭義(2005)。2004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經濟部工業局。
陳昭儀(2003)。創意人物研究之回顧與探析。資優教育季刊,87,27-40。
陳昭儀(2005)。傑出作家創作歷程之探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頁295-312。
陳昭儀(2006)。台灣傑出科學家之創造與生涯歷程。台北市:五南
陳曉鷗(2005)。以「婚紗產業」為例探討文化創意事業產業化關鍵成功因素。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陶晶瑩(2007)。現代私塾掌門人~徐莉玲:循著上課鐘聲~~來到私塾一起培養創意、創意生活上的美學,讓自己的藍海變成紅海!。20071031取自愛上陶花園http://tw.myblog.yahoo.com/lovemomo_lovemore/article?mid=5774&prev=5817&next=5716
游惠玲(2007)。10秒畫500隻蜜蜂。商業周刊第128期,2008.0530取自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2689&p=1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撰寫。臺北市:雙葉。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台北市:臉譜
黃亞琪(2008)。學什麼最有價值。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特刊11號,頁96-99。
黃政傑(2000)。教育研究的倫理。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83-88)。台北:師大書苑。
黃浩榮(2009)。國際創造力元年。遠見雜誌:2009創意特刊,頁52-55。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靖雅(2002)。用兩枝五彩筆詩畫對談─國際海報設計大賽首獎T2的理性與感性。20080212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feb/24/life/art-1.htm
楊智先、蔡政安、鄭仲興(2002)。創造力理論脈絡觀點─Amabile觀點看創造力。政大科管所創造力理論研討期末報告。
楊朝祥,徐明珠(2006)。創意經濟與人才培育。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國正分析。20080212取自http://www.npf.org.tw/particle-1871-2.html
溫珮妤(2002)。在職進修補救人才「時間差」,劉兆玄專訪,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第17期,2008.10.10取自http://www.cheers.com.tw/doc/print.jspx?id=402881e8134e403a01134e4349780375
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2004年2月)。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導覽手冊,頁12。
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2006)。2005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市:經濟部工業局。
董冀瑞(2005)。情境式教育訓練課程的設計與發展-以門市客服人員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詹志禹(2000)。知識創造的本質與脈絡:演化論觀點。「創新與創造力:技術創造力的涵義與開發」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北市:風格者
劉大和(2003)。文化創意產業界定及意義。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6期,頁115-112。
劉世南,郭誌光(2001)。創造力的概念與定義。資優教育季刊,81期,頁1-7
劉雯婷(2007)。太單調是種罪 看奪目趣味的泰設計。取自台北市文化局文創藝站http://www.culturalindustry.org/subartdetail.php?id=37
劉維公(2003年9月)。創意城市與創意人才。陳甫彥。台北市文化經濟的發展基底:人才Talent、科技Technology、多元包容Tolerance。【推動文化產業的契機與個案實踐】國際論壇。台北市。
劉維公(2005)。創意生活產業:台灣經濟的啟蒙運動。創意生活產業魔法書,頁20-22,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蔣國英譯(2007)。創意心理學-探索創意的運作機制,掌握影響創造力的因素。Todd Lubart.Psychologie de la creativite,台北市:遠流
鄭秋霜(2007)。好創意,更要好管理。台北市,三采。
鄭秋霜(2007.05.14)。走一趟創意學習之旅。經濟日報。2008.10.30取自http://pro.udnjob.com/mag2/hr/printpage.jsp?f_ART_ID=33421
鄭英耀 莊雪華 顏嘉玲(2006)。揭開創意教材的神秘面紗。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3(1),61-85
學學文創(2006)。由體驗生活到文化創意產業─台北的機會與台灣的前途。參訪學學文創文文宣資料
學學文創部落格(2008)。竹子。20090505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xuexueinternational/article?mid=89&prev=-1&next=89
盧怡安(2006)。生活別太乖,商業週刊,第989期。
謝明玲(2008)。行行出狀元 新達人精神再現。天下雜誌:2008年教育特刊,第410期,頁145-149。
曠文琪(2008)。不要瞎學習,要深學習。商業周刊第1060期,頁108-114。
饒瑞霖(2000)。創造力競爭環境、個人內在動機與創造力工作環境關係之探討—學童與廠商跨領域之比較。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創意、產業部落格(2008)。【文創波濤1】。文化創意產業三大版本比較2008/10/14。20090215取自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創意、產業部落格(2008)。【文創波濤2】文化政策?產業政策?-文化創意產業之法律問題圓桌座談會。20090215取自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
貳、西文部份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 NY :Springer-Verlag.
Amabile, T.M.(1987). The Motivation to be Creativity. In S. C. Isaksen (Ed.), Frontiersof Creativity Research. New York: Bearly Limited.
Amabile, T. 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In B. M. Staw & L. L. Cummings(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 10, pp. 123-167). Greenwich, CT: JAI Press.
Amabile, T. M., N. Gryskiewicz, (1989). The Creative Environment Scales: The Work Environment Inventor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 p.231-254.
Amabile, T.M.(1993). Motivational Synergy: Toward New Conceptualizations of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in the Workpla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Vol. 3, No. 3, 185-201.
Amabile, T.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Oxford: Westview Press.
Amabile, T.M( 1997). Entreprenurial creativity through motivational synerg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1(1): p.18-2
Arksey, H. & Knight , P. (1999). Interviewing for social scientists. Thousand Oaks, CA: Sage
Csikzentmihaly, 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k:HarperCollins.
Csikszentmihalyi, M.(1996). Creativity。杜明城譯(1998)。創造力。台北:時報文化。
Csikszentmihalyi, M. (1988). Society, culture, and person: a systems view of creativity.In R. J. Sternberg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pp.325-339).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cey, J. S., & Lennon, K. H. (1998). Understanding creativity: The interplay of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CA: Jopssey-Bass Inc.
David Hesmondhalgh(2006). The Cultural Industries,廖佩君譯。文化產業。台北市:韋伯文化
David Throspy(2003). Economics and Culture, 張維倫等譯。文化經濟學。台北市:典藏藝術
Daniel H. Pink(2006). A Whole New Mind Moving from the Information Age to the Conceptual Age,查修傑譯。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台北市:大塊文化
DCMS(2001).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 2001。2008.1.30取自http://www.culture.gov.uk/Reference_library/Publications/archive_2001/ci_mapping_doc_2001.htm
Frans Johansson(2005). The Medici Effect,劉真如譯。梅迪奇效應。台北市:商周
Hocevar, D. (1981). Measurement of creativity review and critiqu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5(5),450-464.
John Howkins(2007).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李璞良譯。創意經濟—好點子變成好生意。台北市:典藏藝術
Maxwell, J. A. (2001),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臺北市:心理。
Mertens, D. M. (1998).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Integrating diversity with quantitative & qualitative approaches. Thousand Oaks: Sage.
Merriam, S. B. (1998). 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erkins, D. K. (1988). The mind’s best work.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 Caves(2007). Creative Industries: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nce,謝安琪審定,仲曉玲、徐子超譯。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台北市:典藏藝術
Richard Florida(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鄒應瑗譯,創意新貴,台北:寶鼎。
Richard Florida(2006). Cities and the creative class。傅振焜譯,創意新貴II,台北:寶鼎。
Runco, M. A., & Walberg, H. J.(1998). Personal explicit theories of creativit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2(1), 1-17.
Scottish Executive Education Department.(2006). Promoting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Overview of Key National Policy Developments Across the UK. Scottish Executive Education Department.20080302取自http://www.hmie.gov.uk/documents/publication/hmiepcie.html
Sternberg,R.J.(1986). Intelligence applied:Understanding and increasing your intellectual skill.San Diego: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洪蘭(2005)譯。不同凡想。台北:遠流。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1996). Investing in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51,677-688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9).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Prospects and paradigms.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3-15).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Strauss, A. & Corbin, J.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Sage.
Strauss, A., & Corbin, J. (1997).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徐宗國譯。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市:巨流.
Thomas L. Friedman(2007). The World is Flat。楊振富、潘勛譯。世界是平的(增訂版)。台北市:雅言
Wallas, G. (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Y: Harcour Brance and World.
網站
文化創意產業協會,http://www.ccia.org.tw/PublicationDetail.aspx?Id=18&Type=1
文化資產創意產業資訊網,http://cacisp.myweb.hinet.net/cacisp_cci.htm
台北市文化局,http://oldpage.culture.gov.tw/action/creative/paper.html
創意生活產業發展簡報(2004),經濟部工業局,中衛發展中心。20080131取自創意生活網http://www.creativelife.org.tw/download.php
創意生活網,http://www.creativelife.org.tw/creative/creat_report.php?pt_sn=6
學學文創網站(2008)。http://www.xuexue.tw/
影音
李四端(2006.11.18)。101高峰會-學學文創志業董事長徐莉玲。台北市。TBVS。
沈春華(2008.3)。沈春華LIFE SHOW-專訪陳曹倩、徐莉玲。台北市。中天電視。
洪玟琴(2007.10.7)。透視財經第39集,深耕美 文化創意也是一門好生意專訪學學文創董事長徐莉玲。台北市。公視。
高文音(2009.2.25)。聚焦360度-專訪學學文創徐莉玲董事長。台北市。年代
陶晶瑩(2007.9.9)。現代私塾掌門人~徐莉玲:循著上課鐘聲~~來到私塾一起培養創意、創意生活上的美學,讓自己的藍海變成紅海!。20081011取自愛上陶花園http://tw.myblog.yahoo.com/lovemomo_lovemore/article?mid=5774&prev=5817&next=5716
楊彩玲(2007)。法國布瓦布榭設計營影片分享~Brueckner_Hutten_by Philina。20081031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philina-metalworks/article?mid=1056&next=1171&l=f&fid=7
學學文創(2008)。學學文創國際課程與講座。布瓦布榭設計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