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怡瑾
論文名稱: 黃春明小說中父子關係書寫研究
指導教授: 許俊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黃春明小說父子關係書寫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192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0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結構單位,不同的家庭裡,家庭成員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期待和定位。而黃春明為台灣著名的小說家之一,他一向秉持著悲憫的人道關懷,關注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是以黃春明小說中父子關係書寫為研究為主軸。共分五章。第一、五章為緒論、結論。第二章則因黃春明小說以父親角色為主要敘事者,故從父親人物形象切入論述。第三章則探討父與子的角色扮演,論述其命名象徵及其面對生活困境如何調適。第四章由父與子互動關係分析是疏離抑或緊密。引導讀者反思各自原生家庭之父子關係互動,並思索未來如何因應高齡化社會之到來。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3 第二章 父親人物形象分析 17 第一節 權威者的形象 18 第二節 慈愛者的象 24 第三節 脆弱者的形象 33 結語 46 第三章父與子的角色扮演 50 第一節 父子命名象徵意涵 52 第二節 父子生活困境及調適 62 結語 77 第四章 父與子互動關係之分析 79 第一節 父子親情的疏離 80 第二節 父子親情的緊密 94 結語 106 第五章 結論 110 參考書目 117

    參考書目

    (一)、黃春明作品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1:看海的日子》(臺北:聯合文學,2009年5
    月)。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2:兒子的大玩偶》(臺北:聯合文學,2009年 5
    月)。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3:莎喲娜啦•再見》(臺北:聯合文學,2009
    年5月)。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4:放生》(臺北:聯合文學,2009年5月)。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5:沒有時刻的月臺》(臺北:聯合文學,2009
    年5月)。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6:等待一朵花的名字》(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009年5月)。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7:九彎十八拐》(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 年
    5月)。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8:大便老師》(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 年
    5月)。

    (二)、專書
    1.

    江寶釵,林鎮山主編:《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臺北:聯合文學
    出版社,2009年3月。
    李瑞騰、黃春明對談:《徬徨的戰鬥:十場台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臺
    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年)。
    李瑞騰、梁竣瓘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2:黃春明》(臺南:
    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12月)。
    李瑞騰主編:《聽說讀寫黃春明—黃春明及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市:宜縣文化局,2016年12月)。
    肖 成:《大地之子—黃春明的小說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7
    月)。
    呂正惠:《黃春明作品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華諾文學編譯組編:《 文學理論資料彙編》上冊(臺北:華諾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1985年)。
    漢學研究中心主編:《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9年6月)。
    劉春城:《黃春明前傳》(臺北:圓神出版社, 1987年6月)。

    2.

    布芮尼•布朗(〔美〕Brene’ Brown)著,洪慧芳譯:《脆弱的力量》(臺北:馬可孛羅文化,2013年10月)。
    福斯特(〔英〕Edward Morgan Forster 1987~1970)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北:商周出版社,2009年)。
    盧梭(〔法〕J.J.Rousseau)著:《愛彌兒》(台北:五南出版社,2012年9月)。
    威廉•帕列克(〔美〕Pollack.W)著,邱珍婉譯:《教養新好男孩》(臺北:書泉出版社,2001年)。
    湯瑪斯•佛斯特(〔美〕Thomas C.Forster)著,潘美岑譯:《美國文學院最受歡迎的23堂小說課》(臺北:采實文化,2014年4月)。
    王浩威:《台灣查甫人》(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成偉鈞、唐仲揚及向宏業合編:《修辭通鑑》(臺北:建宏出版社,1998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臺北:駱駝出版社,1993年 )。
    李漢偉:《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台南市:南市文化中心,1996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1 月)。
    張 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張春興:《青年的認同與迷失》(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11 月)。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 年 )
    張德林:《現代小說美學》(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12月)。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
    劉秀娟:《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揚智出版社,1997年)。
    蔡文輝:《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7
    年)。
    蔡源煌:《寂寞的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8年8月)。
    鄭樹森:《小說地圖》(臺北:印刻,2007年)
    魏 飴:《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6 月)。
    羅 崗:《面具背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

    (三)、期刊論文

    王宗法:〈可憐小兒不識父—讀兒子的大玩偶〉,《台灣文學觀察》(安徽教
    育出版社,1994年)。
    王叢桂:〈影響工作價值觀傳遞之因素:男性中小企業主及一般職業工作者
    子女之比較〉,《應用心理研究》14期(2002)。
    李進益:〈劉大任小說中的父與子—以《晚風習習》為中心〉,《花蓮師院學
    報》第20期(1995年)。
    林倖妃:〈新獨立時代-長照2.0活出不靠兒女的人生〉,《天下雜誌》第619期(2017年3月19日)。
    周麗卿:〈裂變中的傳承—重探王文興《家變》的父子關係與自我認同〉,《東
    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四期(2008年12月) 。
    官振萱:〈張大春聆聽父親聆聽兒女〉,《天下雜誌》( 2005年11月)。
    金恆杰:〈中國文學中的父子關係—談王文興的「家變」和奚淞的「哪
    吒」〉,《「百年來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臺灣國家圖書
    館主辦,1996年6月)。
    姚一葦:〈論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現代文學》第48期(1972年11
    月)。
    柯慶明:〈臺灣現代小說中的男性意識〉,《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十二期
    (2012年8月)。
    洪珊慧:〈《家變》與《孽子》中的父子關係與對「真實」世界的追求〉,《台
    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二期(2011年4月)。
    翁光宇:〈討論黃春明小說的藝術特色〉,《新文學論叢》第12期(1992年2
    月)。
    翁銘鴻:〈筆寄台灣的鄉下人—黃春明小說特質〉,《傳習》第6期(1998
    年)。
    高全之:〈黃春明作品中的人的尊嚴問題〉,《幼獅文藝》第43卷第5期( 1976
    年5月)。
    尉天驕:〈黃春明筆下鄉土人物生與死的意義〉,《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1999年3月)。
    梁竣瓘:〈黃春明《放生》〉,《文訊月刊》第 180 期(2000 年 10 月)。
    梅家玲:〈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台灣小說中的父子家國及其裂變〉,
    《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臺北:文建會,1990年)。
    陳安琪:〈從隱身靜默到眾聲喧嘩:論父子親密關係之跨世代影響〉,《應用
    心理研究》第42期(2009年夏)。
    陳碧月:〈白先勇小說中男性的類型及其意義〉,《國文天之地》第115期(1994
    年12月)。
    黃克全:〈黃春明小說的人文精神〉,《文訊》三十四期(1988年2月)。
    蔡源煌:〈小人物的面具—是論黃春明小說中表意衝突〉,《中華文化復興月
    刊》第 10 卷第 9 期(1977 年 9月 )。

    (四)、學位論文

    王士瓊:《論黃春明小說的鄉土世界》(廣東:汕頭大學文藝學所碩士論文,
    2006年。)
    王麗雅:《黃春明小說《放生》中反映老人問題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
    學國語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王柔雅:《黃春明祖孫書寫中的家庭樣貌與倫理思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
    究教師碩士論文,2016年)。
    朱玉芳:《黃春明與閻連科苦難書寫之比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
    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6月)。
    朱義全:《文化、社會與心境的投射—黃春明小說《放生》研究》(嘉義:
    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
    李 娟:《底層寫作的兩種類型—論臺灣作家黃春明的小說創作》(陝西:陝
    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4月)。
    李 斌:《黃春明創作的文化透視》(江蘇: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7年4月)。
    李嘉佩:《運命的播弄與對治—黃春明小說的困境書寫》(臺中:中興大
    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1月)。
    周俊吉:《黃春明小說中女性形象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2014年)。
    周冠欣:《黃春明小說《放生》中的老人書寫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
    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周從文:《鐵漢心中有柔情—中年父親敘說自身的父愛》(臺北: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6月)。
    林丹芸:《論黃春明的底層敘事》(福建:福建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5月)。
    侯裕姬:《篡弒與救贖,重逢與承擔—台灣六0年代以後小說中的父子關
    係》(臺北:國立台灣師大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
    徐秀慧:《黃春明小說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年6月)。
    翁淑慧:《依違在「現代」與「傳統」之間:臺灣六○年代本省小說家的「鄉
    土」想像》(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4月)。
    馬 珂:《論黃春明底層寫作的現代性訴求》(河南:鄭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4月)。
    張寅玲:《文變染乎世情—論黃春明的小說創作》(河南:河南大學中國
    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4月)。
    梁竣瓘:《黃春明及其作品研究—文學、社會和歷史的交互考察》(桃園: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陳佩君:《黃春明《放生》小說藝術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陳嘉煥:《自我與面具—黃春明小說的比較文學研究(Self and Mask: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Hwang Ch'un-ming's Fictional World ) (臺北: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陳縵儀:《父職經驗與父子關係發展與轉變:中、老年父子對偶觀點》(彰
    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婚姻與家族治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1月)。
    黃鳳英:《黃春明小說中的家庭主題研究》(嘉義: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13年7月)。
    劉早琴:《原鄉、北進、回溯—黃春明小說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
    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5月)。
    戴景尼:《黃春明小說藝術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教學
    研究所碩士論,2002年5月)。
    韓孝婷:《台灣閩南諺語反映的親子關係》(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蘇慾娟:《黃春明小說中人物性格之分析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五)報紙網路

    黃春明:<憑一個信念,為藝術而人生>,《文匯報‧讀書人》,2009年3
    月9日。
    楊 照:<試圖與悲劇周旋的小人物們>,《中國時報》第37版,1999
    年 8 月 29 日。
    春衫猶濕:http://blog.udn.com/ccpou/88702820 2016,2016年3月16日查詢。
    黃春明:【聯合故事屋】閹雞計畫(上)(下),2016年9月15日發表
    https://udn.com/news/story/7048/1962355,2017年7月31日查詢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