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斐心 Yang, Fei-Hsin |
---|---|
論文名稱: |
漢字識字教材編寫分析研究 An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Recognizing Chinese Characters’ Teaching Materials |
指導教授: |
蔡雅薰
Tsai, Ya-Hs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應用華語文學系 Applie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6 |
中文關鍵詞: | 識字教材 、漢字教學 、童蒙書 、數位教材 、識寫分流 |
英文關鍵詞: | Literary materials, Chinese characters’ teaching, Reading Materials for children,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Reading and writing separate teach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1 下載:7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華語熱興起,市面上有琳琅滿目的華語教材,早期的華語教學都「重聽說、輕讀寫」,大多數的華語教師在課堂上著重華語聽說能力教學,而漢字教學在華語課堂上的比例較低。因此,對於許多外籍學生來說,學習漢字認讀與書寫比學習華語聽力與口說還要困難。但其實漢字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本國人或外籍生,學習華語不可或缺的是漢字的認讀,如果缺少漢語識字能力的話,就算能說一口流利的華語,到最後也只是文盲而已。
識字能力從中國古代就非常受到重視,尤其對於兒童來說,識字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從中國古代開始就有許多適合孩童啟蒙識字的教材,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些教材大多採用隔句押韻或對偶句的方式讓孩童經由誦讀來識字,此外,中國古代教師會先讓孩童學習識字,等孩童的識字能力達到一定的基礎後,才進行寫字教學。
直至今日,華語熱席捲全球,有越來越多不同國家的學習者在學習華語,但「漢字」對於華語學習者來說,是學習華語的一大挑戰,因為漢字並不是拼音文字,漢字有複雜的筆畫與形體結構。而許多華語教師在教漢字時,都同時進行識字與寫字教學,讓學生在學習認讀漢字的同時,也學習書寫漢字。反觀中國古代兒童識字教學,是採取識寫分流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先識得一定的字量後,才進一步進行寫字訓練。
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討現今市面上漢字識字教材的編寫理念與特色,包含七本中國大陸出版的對外漢字教學教材與兩本臺灣出版的漢字教學教材,以及將現今漢字識字教材與中國古代的童蒙識字教材代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進行分析比較,並探討中國古代兒童的識字方法與現今對外漢字教學的異同,以及古代識字教材的編寫特徵,並將這些特徵作為現今華語教學中漢字識讀能力的參考。除此之外,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近年來華語教材也逐漸朝向數位化發展。筆者挑選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兩套數位華語教材-《中文妙方》(Chinese Cubes)和《智慧華語》(IQ Chinese)來分析探討其漢字選用與教材特色。希望本研究能為華語教學者與漢字教材編寫者提供一點幫助。
In recent years,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rapidly increase in almost every place in the world.There are several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on the market.The early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emphasized listening and speaking,neglected reading and writing.The proportion of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in class is relatively low. Therefore, for non Chinese character educational sphere learners,their Chinese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is often worse than Chines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y.But Chinese characters is very important.Not only for native speakers,but also for foreign learners, recognizing Chinese Characters is necessary.If a learner lacks of recognizing Chinese Characters ability,even if he or she can speak Chinese fluently,he or she just an illiterate person.
Recognizing Chinese Characters is emphasized from ancient times in China. Chinese Characters is very important for children.Therefore, there are many suitable Characters textbooks to enlighten children and make them to recognize Chinese Characters.In Chinese ancient times,the first way to teach children recognize characters is let them to recit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Various Families surname","Thousand Character Classic"these three books.Let the students know about two thousand Chinese Characters,and then teacher explained the detail meaning of textbooks.
Nowdays,there are many people learning Chinese all over the world. But for non
Chinese character educational sphere learners learning characters is a challenge.
Because Chinese Characters are different with alphabet.Chinese Characters have complex structures and strokes.Many Chinese teachers teach the students how to recognize and how to write Chinese Characters at the same time.But in ancient China,teacher separated recognizing and writing.Students had to recognize an amount of Chinese characters,then teacher would teach them how to write Chinese Character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Chinese Characters’ materials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nd compare th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textbooks with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textbooks.Discussion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teaching methods for Chinese children and nowdays Chinese Characters teaching methods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have gradually toward to digital. The author chooses two sets of digital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which ar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Chinese Cubes 」and 「IQ Chinese」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sele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that the ancient characters’ textbooks use the「 character-based pedagogical model」、「differentiating Chinese character range between reading and writing」、「focus of recognizing characters」to compile textbooks. The Chinese Characters’ materials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hree principles.
一、 專書:
白樂桑、張朋朋(1997)。漢語語言文字啟蒙。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老志鈞(2007)。解說三字經。台北:師大書院。
呂必松、趙淑華、林英貝(2007)。組合漢語知識綱要。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李泉主編(2006)。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束定芳(1996)。現代外語教學-引論、實踐與方法。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佟樂泉、張一清(1999)。小學識字教學研究。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周健 (1996)。外國人漢字速成。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周健 (2005)。 漢字突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健 (2007)。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振興、陳學志(2015)。漢字積木-字本位學習法Ⅰ。新北市:正中書局出版社。
林振興、陳學志(2015)。漢字積木-字本位學習法Ⅱ。新北市:正中書局出版社。
柳燕梅(1993)。漢字速成課本。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姚淦銘(2001)。漢字心理學。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
孫德金(2006)。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孫寶鏞、陳峰(1993)。分組識字學漢語。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徐通鏘(2005)。漢語結構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語言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
出版社。
唐彪(1976)。讀書作文譜.父師善誘法。台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索緒爾(1916)。普通語言學教程(于秀英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竟鴻(1997)。識字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
張朋朋(2001)。集中識字。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張朋朋(2001)。常用漢字部首。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張朋朋(1995)。現代千字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朋朋(2002)。部首三字經。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張朋朋(2007)。文字論。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張志公(1962)。傳統語文教育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張田若、陳良璜、李衛民(2000)。中國當代漢字認讀與書寫。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張惠芬(2005)。張老師教漢字-漢字識寫課本。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陳學志、林振興(2015)。我也繪漢字Ⅰ。新北市:正中書局出版社。
陳學志、林振興(2015)。我也繪漢字Ⅱ。新北市:正中書局出版社。
崔永華(1997)。詞彙文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黃沛榮(2009)。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樂學書局。
楊自儉(2008)。字本位理論與應用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葉正苗(2005)。新編百家姓。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劉珣 (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黎錦熙(1924)。新著國語文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鄭昭明(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潘國文(2002)。字本位與漢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潘國森(1999)。千字文註解──中國文化常識小百科。香港:明報出版社。
戴汝潛、謝錫金、郝嘉杰、祝新華、李輝等(1999)。漢字教與學。濟南:山東
教育出版。
羅秋昭(1999)。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競鴻(1997)。識字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
二、 期刊論文:
卞覺非(1999)。漢字教學:教什麼?怎麼教?。語言文字應用,29,71-76。
王幼敏(2006)。談對外漢語漢字教學。載潘文國主編的《漢語國際推廣論叢第一輯》,137-14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若江(2000)。由法國字本位漢語教材引發的思考。世界漢語教學,3,89-98。
王碧霞、李寧、鍾國勝、徐葉(1994)。從留學生識記漢字的心理過程探討基礎階段漢字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3,21-33。。
白雲開(2008)。「三百千」形式結構上的經典意義。載何文勝主編的《新時期中國語文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 167-180,香港:文思出版社。
石定果(1999)。從認知科學看對外漢字教學。載呂必松主編的《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170-17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江新(2005)。針對西方學習者的漢字教學:識寫分流、多識少寫。世界漢語教學,2,123-126。
安雄(2003)。談對外理性識字法的構造。世界漢語教學,2,87-93。
朱安立(2012)。古代識字寫字教材的使用及啟示。貴州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4,71-75。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五)。世界漢語教學,3,206-219。
李彤(2005)。近十年對外漢語詞彙教學研究中的三大流派。語言文字運用,1,9-11。
李志兵(2007)。《新著國語文法》的句本位語法體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5,120-123。
余國江(2007)。傳統識字教學的優點及其對對外漢字教學的啟示。教育與職業,9,120-122。
何雅婷(2014)。從內容和編寫特點方面看蒙學教材“三百千”。語文學刊,9,112-114。
吳勇毅(2011)。漢語作為外語環境下的教材編寫—以面向法國人的《漢語入門》為例。國際漢語,1,52-56。
周小兵(1999)。對外漢字教學中多項分流、交際領先的原則。載呂必松主編的《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237-2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雪林(1996)。淺談外語教材評估標準。外語界,2,60-62。
周巧 (2011)。字本位理論與對外漢字教學。淮海工學院學報,22,75-77。
周健(2004)。對漢語教材練習設計的考察與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4,67-75。
徐通鏘(2005)。字本位和語言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6,5-15。
張靜賢(1999)。有關編寫對外漢字教材的幾個問題。載呂必松主編的《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405-41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朋朋(2005)。語言能力和文字能力。漢字文化,2,23-26。
張朋朋(2007)。語文分開、語文分進的教學模式。漢字文化,1,64-68。
張金蘭(2009)。識寫分流教學策略對外籍生漢字識寫能力之影響--以非漢字圈零起點學生為主所做的調查。中原華語文學報,3,55-74。
張金蘭(2014)。法國漢字教學現況及其對臺灣華語文教學的啟示。中原華語文學報,13,29-52。
張大成、伍新春(1999)。語言文字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漢字識字教學的心理實質及其規律。語言文字應用,4,52-55。
崔永華(1997)。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概說。中國文化研究,1,108-114。
崔永華(1999)。基礎漢語教學模式的改革。世界漢語教學,1,3-8。
黃沛榮(1996)。漢字部件教學法。華文世界,81,57-69。
黃雅英(2009)。以字頻表為基礎的對外華語初級教材字彙通用性檢視。教科書研究,1,81-85。
華衛民(2004)。漢語教材的整體設計及漢字教學的新途徑。漢字•漢語•漢文化,13-27。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載於高尚仁、楊中芳主編的《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404-448。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楊惠元(1997)。論《速成漢語初級教程》的練習設計。語言教學與研究,3,30-37。
趙金銘(1998)。論對外漢語教材評估。語言教學與研究,3,4-19。
趙金銘(2004)。跨越與會通-論對外漢語教材研究與開發。語言教學與研究,2,109-118。
裴斐斐(2007)。關於字本位和詞本位爭議的思考。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2,94-95。
劉社會(1994)。評價《漢語語言文字啟蒙》。世界漢語教學,4,76-79。
劉頌浩(2006)。《漢語語言文字啟蒙》與字本位教學法。語言研究與創作,10,140-164。
黎傳緒(2004)。推廣集中識字勢在必行。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19)。
潘先軍(1999)。對外漢字教學與小學識字教學。漢字文化,2,49-54。
蔡若連(2000)。《三字經》與漢字識字教材。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05-109。
鄭昭明(1981)。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2,137-153。
簡月娟(2010)。字本位理論與對外華語文教學。台東大學人文學報,2,251-274。
三、 研討會論文:
李培元、任遠(1986)。漢字教學簡述。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宋如瑜、林相君(2009)。多媒體輔助華語語法教學-以情境導向的認知教學法為例。華語文師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
計惠卿、張秀美、李麗霞(2005)。華語文數位教材之內涵與互動設計研析。第四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台北。
徐東玲、蔡雅薰、林振興(2009)。以《歐洲共同語文參考架構》為本之對外華語文數位教材設計規畫—以B1級為範例。第六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台北。
舒兆民(2009)。華語文數位學習教材之評選原則分析。第六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黃沛榮(2005)。漢字認寫的教學設計。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薛意梅(2007)。海外中小學華語電子教材之研發及師資培訓課程介紹。第五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台北。
四、 學位論文:
王瑞峰(2002)。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基礎漢語教材的漢字教學內容分析。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北京。
姚淑婷(2011)。對外華語文識字教學之初級課程研究。臺灣中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桃園縣中壢市。
李媛(2103)。張老師教漢字(漢字識寫課本)漢字研究及教學建議。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蘇州。
張欣怡(2008)。針對中級華語學習者之漢字課程設計。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燕秋(2001)。臺灣現今華語文教材的評估與展望。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亦敏(2013)。對外漢字教學的傳統與科技:硬筆手寫與電腦識打對漢字習得之探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謝慧蓉(2012)。初級對外漢字教材對比分析。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四 川。
五、 網路資料:
我國古代識字教學的優秀傳統,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4月20日。網址: http://t.30edu.com/04381229/Article.do?ID=faecf4cc-a870-4f26-9194-3fbcedd9adf5
中文妙方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0月1日。網址:
http://www.chinesecubes.com/
象形字典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1月26日。網址http://www.vividict.com/WordInfo.aspx?id=3041
錯誤的識字觀念,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2月23日。網址:
http://cooldingdang.diandian.com/post/2010-10-09/3782544
IQ Chinese介紹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3月20日。網址
http://www.iqchinese.com/
中文妙方Chinese Cubes介紹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3月23日。網址:
http s://www.chinesecubes.com/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線上檢索日期:21015年5月28日。網址: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86NEWS/86ch15.htm?open
現代漢語常用字頻率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5月28日。網址: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chifreq/
全球華文網,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6月1日。網址:
http://www.huayuworld.org/
基於漢字字彙知識之教學模式發展與數位教學平台建構,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7月1日。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hcntnutop101/101intro/101digitalplatform
六、 英文文獻:
Hutchinson,T&Waters,A(1987).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Cambridge:CUP.
Miller, G.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Psychological Review, 63,81-97.
Sheldon Clark(2010). Jerome Bruner: Teaching, Learning and the Spiral Curriculum.Community and Thought in Education.
Tan, L. H., Spinks, J. A., Eden, G. F., Perfetti, C. A., & Siok, W. T. (2005). Reading depends on writing in Chines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2,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