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薛慧娟
Hsueh, Hui-Chuan
論文名稱: 《三六九小報》鬼神故事研究 ――以反映臺灣諸文化現象為核心
A Study Of San Liou Chiou Tabloid Ghost Story ―― To Reflect Taiwan Various Cultural Phenomena As The Core
指導教授: 鍾宗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9
中文關鍵詞: 《三六九小報》日治時期鬼神故事民間信仰
英文關鍵詞: San Liou Chiou Tabloid, ghost and god story, Japanese Occupation, folk belief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4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三○年代發刊長達五年的《三六九小報》(1930-1935年),內容包羅萬象,除了具有休閒娛樂的功能外,亦可見漢文人在笑鬧之餘所寄予的社會關懷。本論文以《三六九小報》中的鬼神故事為研究範疇,欲透過文本分析了解鬼神在日治時期的形象展現,並探討當代漢文人對鬼神的看法,以及釐清鬼神故事背後的文化意義與價值。
    全篇論文共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內容、文獻探討、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第二章分析《三六九小報》鬼神故事的形成背景與呈現方式,以《三六九小報》的發刊背景作為脈絡,探討時代環境以及台灣民間信仰對於《三六九小報》鬼神故事創作的影響。另外,透過版面配置與題材來源等外在形式分析鬼神故事的呈現,以了解當時漢文人對鬼神故事的重視程度。第三章就《三六九小報》鬼神故事的內容加以分析歸類,建構三○年代鬼神世界的樣貌,並探討人鬼神之間的互動關係,了解鬼神在日治時期的特色,並從中得知鬼神世界就是人心世界的反射。而鬼神故事並不只是傳達恐怖或靈驗的故事情節,也具有保存文化和反映社會現實的功能,第四章剖析故事形成的背後意涵,藉此了解當時人民的生活樣貌,以及漢文人的使命,包括反映社會議題、保留傳統文化以及對於人性與社會歪風的批判。第五章對前四章作一歸納和總結,說明筆者的研究發現和未來展望。

    San Liou Chiou Tabloid issued up to 5 years in the 30's, and the content is comprehensive.It is not only for entertainment, but place care in the society.The research area in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ghost stories of San Liou Chiou Tabloid. We would like to understand the imagine of ghost in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explore Chinese's thought of ghost at that time through this research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culture.

    Full paper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In the chapter 1, described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scope and content,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and chapter structure. In the chapter 2,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presentation of the ghost story in San Liou Chiou Tabloid, and explore the affect to the creation of ghost story from its historical setting and traditional religion in Taiwan. In addition to, we can figure out the characteristic in ghost story through the layout and source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importance of ghost story in the mind of Chinese. In the Chapter 3, we can explore the appearance of ghost in 1930's and the interaction among ghost, God and human by analyzing the content, and learn out the view and reflection of society in human. For the ghost story, it is not only convey horrible stories, but preserve the culture and reflect the reality of society at that time. In the Chapter 4,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ghost story creation in order to learn the life of Chinese at that time and the mission for Chinese scholar, including the social issue, culture preservation and the judgement to humanity and unhealthy social tendency. The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for this thesis and expound theauthor's finding and future prospec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4 第三節 文獻探討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14 第二章 《三六九小報》鬼神故事的形成 第一節 《三六九小報》的發刊背景 17 第二節 臺灣社會鬼神信仰的發展 26 第三節 鬼神故事的版面配置與專欄名稱 33 第四節 鬼神故事的題材來源 48 第三章 《三六九小報》鬼神故事的探析 第一節 鬼神世界的形塑 59 第二節 人間與鬼神的互動關係 74 第三節 鬼神故事的特質 101 第四章 《三六九小報》鬼神故事的文化內涵與價值 第一節 呈現大眾生活 115 第二節 反映社會議題 132 第三節 保留傳統文化 150 第四節 表達批判意識 164 第五章 結論 185 參考文獻 193 附錄 205 表圖目次 表2-1第二版版面配置 33 表2-2第三版版面配置 35 表2-3第四版版面配置 39 表2-4各版欄位分布情形 44 表2-5專欄名稱分類 46 表2-6鬼神故事題材來源(他人口述) 51 表3-1陽世之罪與冥府之刑對照 72 圖5-1鬼神故事題材來源(篇數) 186 圖5-2人與鬼神互動關係 188

    一、古籍(依朝代排列,相同朝代再依姓氏筆劃排列)
    〔西漢〕劉安著,王繼如譯注:《淮南子譯注》,臺北:建安出版社,1998年。
    〔東漢〕王充:《論衡》,臺北:錦繡出版,1992年。
    〔北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6年三刷。
    〔南宋〕朱熹:《河南程氏遺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元〕汪大淵著,蘇繼廎校釋:《島夷誌略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明〕李時珍著,夏魁周校注:《李時珍醫藥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年。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清〕周鍾瑄:《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4年。
    〔清〕袁枚著,王英志校點:《袁枚全集‧子不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袁枚:《續子不語》,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6年。
    〔清〕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二、專著(依姓名筆劃排列,相同再依出版時間先後)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62年。
    王詩琅:《日本殖民體制下的臺灣》,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年。
    王溢嘉:《不安的靈魂》,臺北:野鵝出版社,1993年。
    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漢民族的鬼神信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96年再版。
    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
    王見川:《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1999年。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寺廟與齋堂》,臺北:博揚文化出版,2004年。
    王見川、李世偉主編:《臺灣宗教資料彙編:民間信仰、民間文化第一輯》,臺北:博揚文化,2009年。
    王天濱:《臺灣報業史》,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3年。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出版公司,2007年。
    尹飛舟:《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
    江志宏:《臺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普度、祭厲與善書》,臺北:稻鄉出版,2005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1992年。
    吳倬:《神的世界探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吳樹平等點校:《十三經標點本》,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
    呂宗力、欒保群編:《中國民間諸神》,臺北:臺灣學生,1991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集》,臺中:臺灣新文學社,1936年。
    李慶辰:《醉茶說怪》,臺北:新文豐出版,1978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文化出版,1998年。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李富華:《神鬼之間:民間信仰面面觀》,臺北:萬卷樓出版,1999年。
    李力庸:《米穀流通與臺灣社會》,臺北:稻鄉出版,2009年。
    沈宗憲:《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臺北:商鼎文化,1993年。
    岳娟娟、顧迎新:《鬼神》,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5年。
    林熊祥、李騰嶽監修:《臺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禮俗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年。
    林熊祥、李騰嶽監修:《臺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宗教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年。
    林再復:《臺灣開發史》,臺北:三民書局,1980年。
    林在勇:《怪異:神乎其神的智慧》,臺北:國際村出版,1993年。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北縣文化出版,1995年。
    林國平:《閩臺民間信仰源流》,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洪敏麟主編:《日據初期之鴉片政策(附錄保甲制度)‧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年。
    洪敏麟主編:《日據初期之鴉片政策(附錄保甲制度)‧第二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年。
    胡萬川:《臺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范燕秋:《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時期臺灣醫學史》,臺北:稻鄉出版,2005年。
    徐華龍:《中國鬼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徐福全主稿:《臺灣民間祭祀禮儀》,新竹: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1996年。
    徐文軍:《聊齋風俗文化論》,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翁聖峰:《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五南書局,2007年。
    馬書田:《華夏諸神‧鬼神卷》,臺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
    高賢治:《臺灣三百年史》,臺北:眾文出版社,1978年。
    高育仁、邵恩新等主修:《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交通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康豹:《從地獄到仙境——漢人民間信仰的多元面貌》,臺北:博揚文化,2009年。
    張宗漢:《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張漢裕:《臺灣農業及農家經濟論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4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臺北:臺灣東華書局公司,1988年第9版。
    張福清編注:《女誡——女性的枷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樹棟、李秀領:《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
    莊永明:《臺灣紀事—臺灣歷史上的今天》,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9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許丙丁著、呂興昌編校:《許丙丁作品集(上)》,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許丙丁著、呂興昌編校:《許丙丁作品集(下)》,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連玲玲:《萬象小報 : 近代中國城市的文化、社會與政治》,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3年。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1979年。
    陳金田、馮作民合譯,片岡嚴撰:《臺灣風俗誌》,臺北:大立出版社,1981年。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1992年。
    陳俐甫:《日治時期臺灣政治運動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
    陳英仕:《清代鬼類諷刺小說三部曲:《斬鬼傳》《唐鍾馗平鬼傳》《何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5年。
    陳瑤蒨:《臺灣的地獄司法神:淸中葉以來十王信仰與玉歷寶鈔》,臺北:蘭臺,2007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初版。
    曾虛白主編:《中國新聞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曾勤良:《臺灣民間信仰與封神演義之比較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曾景來:《臺灣的迷信與陋習》,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程紹剛:《荷蘭人在福爾摩沙》,臺北:聯經出版,2000年。
    黃澤新:《中國的鬼文化》,臺北:幼獅文化,1995年。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文化,2004年。
    黃洽:《《聊齋誌異》與宗教文化》,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黃慧貞:《日治時期臺灣「上流階層」興趣之探討:以《臺灣人士鑑》為分析樣本》,臺北:稻鄉出版,2007年。
    楊青矗:《臺灣俗語詞典》,高雄:敦理出版,2001年。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大事年表1895-1945》,臺中:晨星發行,2000年。
    董芳苑:《臺灣民間宗教信仰》,臺北:長青文化,1984年增訂版。
    董芳苑:《探討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研究叢刊第37種‧臺灣交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55種‧臺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近代史‧社會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近代史‧政治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近代史‧經濟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近代史‧文化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黃連財等人編譯:《臺灣慣習記事‧第壹卷上》(中譯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黃連財等人編譯:《臺灣慣習記事‧第貳卷下》(中譯本) ,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年。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出版,1983年。
    劉守華:《道教與民間文學》,臺北:文津出版,1991年初版。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1994年。
    劉青雷:《切腹:日本商人之魂—-探究日本成功的秘密》,臺北:遠流出版,2000年。
    劉還月:《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醮事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4年。
    劉還月:《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6年。
    劉還月:《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靈媒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6年。
    劉還月:《臺灣人的歲時與節俗》,臺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劉清虔:《神、人、生死:臺灣民間信仰》,臺南:人光出版社,2003年。
    潘家慶:《新聞媒介・社會責任》,臺北:臺灣商務,1984年。
    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蔣竹山:《島嶼浮世繪 : 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臺北:蔚藍文化,2014年。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鄭志明:《宗教與文化》,臺北:臺灣學生,1990年。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中國篇》,嘉義:私立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臺灣篇》,嘉義:私立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鄭志明:《文學民俗與民俗文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9年。
    鄭志明:《臺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臺北:大元書局,2005年。
    鄭樑生編著:《日本史--現代化的東方文明國家》,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鄭政誠:《臺灣大調查 :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臺北:博揚文化,2005年。
    蕭玉貞:《鄭坤五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2007年。
    謝宗榮:《臺灣傳統宗教文化》,臺中:晨星出版,2003年。
    鍾華操:《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顏清洋:《蒲松齡的宗教世界》,臺北:新化圖書出版,1996年。
    龔韻蘅:《兩漢靈冥世界觀探究》,臺北:文津出版,2006年。
    〔日〕井出季和太、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日〕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局,1985年。
    〔日〕伊能嘉矩著,江慶林、劉寧顏等譯:《臺灣文化志‧中卷》,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
    〔日〕伊能嘉矩著,江慶林、劉寧顏等譯:《臺灣文化志‧卷》,臺中:臺灣省文戲委員會,1991年。
    〔日〕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1989年。
    〔日〕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
    〔日〕劉明修(伊藤潔)著,李明峻譯:《臺灣統治與鴉片問題》,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年。
    〔日〕增田福太郎著,古亭書屋編譯:《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的體系》,臺北:眾文圖書,1999年。
    〔日〕增田福太郎著,江燦騰主編:《臺灣宗教信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年。
    〔日〕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臺灣宗教論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Denis McQuail著,潘邦順譯:《大眾傳播理論》,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年。
    三、期刊論文(按發表先後順序)
    高新一:〈上海的小報〉,《社會與教育》,1932年8月27日。
    黃城:〈談談南音〉,《臺北文物》,3卷2期,1954年8月。
    葉明勳:〈光復以來的臺灣報業〉,《中央日報》,1957年3月12日。
    李嘉嵩:〈日本治臺—宗教政策考(一)〉,《瀛光》第128期,1963年10月22日。
    李嘉嵩:〈日本治臺—宗教政策考(三)〉,《瀛光》第131期,1963年12月8日。
    李希躍:〈鬼神是人創造的—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鬼世界初探〉,《廣西大學學報.哲社版》,1990年2月。
    范燕秋:〈醫學與殖民擴張—以日治時期臺灣瘧疾研究為例〉,《新史學》第7卷第3期,1996年9月。
    陳秀蓉:〈日治時期臺灣民間信仰的發展〉,《歷史教育》第3期,1998年6月。
    顧希佳:〈清代筆記小說中的縊鬼受阻型故事〉,《民間文化》第2期,1999年。
    劉翠溶:〈日治後期臺灣合作農倉功能試探〉,《臺灣史研究》第7卷第1期,2000年6月。
    姚衛群:〈佛教的「輪迴」觀念〉,《宗教學研究》第3期,2002年。
    劉士永:〈醫療、疾病與臺灣社會的近代性格〉,《歷史》第201期,2004年10月。
    毛文芳:〈情慾、瑣屑與詼諧-《三六九小報》的書寫視界〉,《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6期,2004年12月。
    姚政志:〈《三六九小報》中的臺灣藝妲〉,《政大史粹》第7期,2004年12月。
    吳聰敏:〈臺灣農村地區之消費者物價指數:1902-1941〉,《經濟論文叢刊》第33期,2005年12月。
    張琬聆:〈〈林投姐〉故事鬼魂文化研究〉,《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06年9月。
    唐詩瑀:〈臨水夫人信仰的儀式活動:以臺南臨水夫人廟為例〉,《民俗曲藝》第154期,2006年12月。
    柳書琴:〈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臺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異(1930-1941)〉,《臺灣史研究》第14卷第2期,2007年6月。
    馮藝超:〈《子不語》正、續二書中僵屍故事初探〉,《東華漢學》第6期,2007年12月。
    余育婷:〈通俗與諷刺—論許丙丁《小封神》之文學啟蒙方式與文化省思〉,《台南文化》新 62 期,2008年9月。
    陳熙遠:〈從馬吊到馬將—小玩意與大傳統交織的一段歷史因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9年3月。
    羅景文:〈論許丙丁《小封神》民間信仰書寫與啟蒙論述之間的關係〉,《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8期,2009年4月。
    高海燕:〈明代賭博現象初探〉,《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2010年6月。
    施懿琳、陳曉怡:〈日治時期府城士紳王開運的憂世情懷及其化解之道〉,《臺灣學誌》第2期,2010年10月。
    曾立維:〈日治時期臺灣的公共電話之發展〉,《政大史粹》第20期,2011年6月。
    陳玉箴:〈日本化的西洋味: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洋料理及臺人的消費實踐〉,《臺灣史研究》第20卷第1期,2013年3月。
    張曉旻:〈日治時期臺灣性病防治政策的展開〉,《臺灣史研究》第20卷第2期,2013年6月。
    許俊雅:〈日治時期臺灣報刊小說改寫現象及其敘述策略〉,《臺灣文學學報》第23期,2013年12月。
    陳文松:〈日記所見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打麻雀」--以吳新榮等人的經驗為中心〉,《成大歷史學報》第45號,2013年12月。
    四、學位論文(按發表先後順序)
    李燕惠:《魏晉南北朝鬼神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廖祺正:《三○年代臺灣鄉土話文運動》,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陳美玲:《從古典小說的鬼觀察鬼信仰的心理與文化現象》,國立高雄師範大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王崇憲:《臺灣閩南諺語的鬼神文化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金智淵:《《閱微草堂筆記》鬼神故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柯喬文:《《三六九小報》古典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淑美:《鬼故事與現代兒童》,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江昆峰:《《三六九小報》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鄧代芬:《《閱微草堂筆記》的陰間界域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琬貽:《臺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鬼魅研究(1980-2004)》,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雅文:《《聊齋誌異》果報故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6年。
    陳銘助:《臺灣牙醫發展史之研究》,臺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楊惠娟:《臺灣日治時期報紙版面編輯設計形式特色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葉又菁:《子不語鬼神故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劉文元:《六朝志怪鬼神故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鍾愛玲:《徘徊在「鬼」「怪」之間——苗栗地區「魍神」傳說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佩洵:《清筆記小說的鬼書寫》,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秀華:《臺灣民間女鬼故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黃帆儀:《臺中縣閩南語鬼神故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劉仲娟:《《聊齋誌異》鬼故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吳燕秋:《「拿掉」與「毋生」--戰後臺灣婦女墮胎史》,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林英英:《婆媳的衝突與糾葛—徐坤泉小說《新孟母》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9年。
    林淑杏:《《三六九小報》的笑話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9年。
    王俐茹:《臺灣文人的記者初體驗及其創作實踐——以李逸濤為例的探討》,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與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李家愷:《台灣魔神仔傳說的考察》,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阮淑雅:《中國傳統小說在臺灣的續衍:以日治時期報刊神怪小說為分析場域》,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張玉秋:《日治時期宗教「迷信」話語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楊瑞美:《臺灣客家鬼神相關諺語的文化解析》,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顏菊瑩:《蕭永東研究——以《三六九小報》為探討文本》,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呂宜哲:《《聊齋誌異》所反映之清初社會狀態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張清菁:《《聊齋誌異》諷刺題材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張琬聆:《清代筆記小說縊鬼故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簡焕杰:《從臺灣自行車消費文化發展探討社會分化》,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志明:《日治時期農業統制下的臺灣米穀政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日本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林意筑:《《太平廣記》中的鬼形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陳彩鳳:《日治時期漢文人的美人觀——以《三六九小報》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陳正維:《臺灣檳榔的文化符碼及其政治運用》,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五、日治時期的報刊雜誌(按發刊日期排列)
    《臺灣總督府府報》1896-1945年,臺灣總督府。
    《臺灣日日新報》1898-1944年,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青年》1920-1922年,東方文化書局影印。
    《新竹州報》1920-1943年,新竹州。
    《臺灣民報》1923-1930年,東方文化書局影印。
    《三六九小報》1930-1935年,成文書局復刻本。
    《臺灣新民報》1930-1937年,東方文化書局影印。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