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皜歈 Hao-Yu Chiou |
---|---|
論文名稱: |
錫青銅之鑄造與退火實驗研究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in Bronze Casting and Annealing |
指導教授: |
劉德慶
Liu, Teh-Ch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球科學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55 |
中文關鍵詞: | 青銅器 、退火 、金相組織 |
英文關鍵詞: | bronze, annealing, microstructur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3 下載:1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中國歷史來看,青銅器的使用時間約1500年,雖然世界各地都有青銅器物的出土,但無論是數量、形制還是工藝,都遠不及中國,因此,對於研究青銅器的材料,中國豐富了許多,但也更加複雜。
本篇文章想藉由模擬實驗,自製青銅錠,並進行分析,想藉由分析結果與分析過後的古青銅器物作比對,試著還原古青銅器物的製作條件。
從本實驗樣品金相組織來看,銅重量百分比超過80%(包含80%),樹枝狀組織顯著。
對樣品Cu80-Sn20樣品的退火實驗來看,在低溫600℃的退火,金相組織由樹枝狀變為粒狀,但退火時間超過20小時,金相組織沒有明顯變化;在高溫780℃退火、水中冷卻的實驗,樹枝狀組織消失,組織逐漸均勻化。
From the the Chines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e use of bronze time around 1500, although parts of the world have unearthed bronze objects, but regardless of the number, shape or process, are nowhere near China material for research bronzes enriched many, but also more complex.
In this article, we would like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homemade bronze ingot, and analysis, would like for comparison by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after the analysis of ancient bronze objects, try to restore the production conditions of the ancient bronze objects.
From the present experimental sample microstructure point of view, the copper weight percentage exceeds 80% (including 80%), dendritic structure significantly.On of samples Cu80-Sn20 sample annealing experiments at low temperature of 600 ° C annealing, the microstructure changes from dendritic to grainy, but the annealing time is over 20 hour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microstructure; 780 ℃ annealing at high temperatureswater-cooling experiments, the dendritic structure disappeared, homogenized tissue gradually
中文文獻:
Pieter Meyers、Lore L. Holmes、Ednard. V. Sayre(1994),《商代青銅器的元素分析》。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第6卷,第1期,53-59。
內田純子,飯塚義之,菊池誠一,三宅俊彥(2009),《越南窖藏錢的化學分析》。
何堂坤、歐潭生(1994),《羅山固始商代青銅器科學分析》。中原文物,第3期,95-100。
何世坤(1983),《殷商青銅器鑄造方法復原的實驗》。大陸雜誌,66:1,34-38。
李學勤(1987),《中國青銅器的奧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李學勤(2005),《青銅器與古代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岳占偉、荊志淳、劉煜、James B. Stoltman、Jonathan Mark Kenoyer(2012),《殷墟青銅器鑄造技術相關問題》。故宮文物月刊,第355期,46-54。
祝中熹,李永平(2004),《青銅器》。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
馬承源(2003),《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馬清林、胡之德、李最雄(1999),《中國古代鍍錫青銅器(一)— 鍍錫與表面富錫的青銅器》。故宮文物月刊,9,102-115。
馬清林、蘇伯民、胡之德、李最雄(2000),《中國古代鍍錫青銅器(二)— 表面鍍錫青銅器及其金相研究》。故宮文物月刊,6,104-113。
馬清林、胡之德、李最雄、白崇斌(2000),《中國古代鍍錫青銅器(三)— 研究實例》。故宮文物月刊,12,104-117。
梁鎮海、張業、李和平、魏毅強、孟乃昌(1995),《從鐘鼎之齊方差分析看「考工記」六齊之成分》。太原工業大學學報,第26卷,第三期。
張鴻愷(2006),《殷周青銅器的歷史、文化意涵及藝術精神》。中國文化月刊,第308期,8-33。
賈腊江、趙叢蒼、金普軍、楊小剛、凌雪、柳小明、鍋鹽利、金蘭(2011),《一批早期青銅兵器的初步研究》。西北大學報,41:1,67-72。
萬家保(1970),《殷商青銅盔的金相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
萬家保(1974),《中國古代青銅器金屬組織初探》。大陸雜誌,49:3,1-9。
萬家保(1975),《論殷商的青銅技術及其相關問題》。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5,1-48。
萬家保(1976),《青銅器的科學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9:8,49-50。
英文文獻:
Andreas Hauptmann(2007),《The Archaeometallurgy of Copper》。Berlin: Springer
David A. Scott(1991)《Metallography and Microstructure of Ancient and Historic Met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