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士誠
Liu, Shih-Cheng
論文名稱: 體驗學習融入品格籃球營對弱勢青少年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 of Underprivileged Teenager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pply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to Basketball Character Camp
指導教授: 吳崇旗
Wu, Chung-Ch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7
中文關鍵詞: 體驗學習籃球品格人際關係
英文關鍵詞: Experiential learning, basketball charact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17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9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體驗學習核心,融入品格籃球營的活動課程中,討論對於弱勢青少年的人際關係影響,運用體驗學習中的經驗學習圈進行設計課程內容,並透過課程後的訪談,了解弱勢青少年在參與體驗學習的品格籃球營後,對於其自身的人際關係影響。
    本研究立意抽樣參與品格籃球營的10位學生,經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資料,將訪談內容與人際關係四面向分類,並進行分析,人際關係功能四面向,分別為 「減輕孤獨感」、「提升自我價值」、「增進自我了解」、「促進群己融合」。本研究發現,參與體驗學習籃球品格營的學生,在人際關係四面向部分,皆有正向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體驗學習籃球品格營影響學生人際關係之因素為(一)創造學員需要人際溝通的情境:讓學員在過去家庭功能所引起的不足與缺乏,能夠在課程中得到更多發展與刺激。(二)創造學員人際互動練習的機會:讓學員能夠有充分的練習人際互動與溝通的技巧,老師透過引導,讓學員學習何謂合宜的人際互動。

    This study uses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to design basketball character camp program to improve underprivileged teenager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ccording to the after program interview, we know the influe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or these teenagers.
    We chose ten teenagers to join our study by using half-constructed interview to collect data. And analyzed with fou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argets which included “lower loneness” “higher personal value” “more self-understanding” and “better group integration”. The result show that the program has positive affection to teenager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found there are two traits for this program.
    1. Creating the environment for teenagers to learn communication. Develop the skill of communication for teenagers who lack of the suitable guidance from the family
    2. Giving the chance for teenagers to practice the proper interaction. Teach teenagers how to properly interact with the other people. Through guiding, teenagers start to learn what is better way to make frien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 7 第五節 本研究之重要性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體驗學習 9 第二節 品格籃球設計之內涵 14 第三節 人際關係之意涵 16 第四節 體驗學習對於人際關係影響之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5 第四節 體驗學習理論設計的品格籃球課程流程架構 37 第五節 資料蒐集 40 第六節 研究信賴度 42 第七節 研究倫理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4 第一節 體驗學習融入品格籃球營對弱勢學生人際關係之影響 44 第二節 體驗學習籃球品格營影響學生人際關係之課程因素 5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6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5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 67 參考文獻 69 一、中文文獻 69 二、英文文獻 73 附錄一 訪談大綱 75 附錄二、研究訪談同意書 76 附錄三 信效度檢核表 77

    中文文獻
    I 運動教育平臺 (2019)。 中華民國108年運動現況調查。臺北市:教育部
    丁立宇(2011)。青出於籃-品格教育融入籃球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內政部兒童局(2009)。擴大推動弱勢家庭兒童及社區照顧服務計畫。2018年2月11日。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index.aspx
    孔慶珩(2016)。一位體驗教育活動領導者引導經驗之個案研究─以臺師大謝智謀教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少年事件處理法 (民國51年1月31日)
    王育敏、邱靖惠(2009)。窮孩子、低社交?家庭貧窮對兒童社會參與之影響。社區發展季刊,124,72-86。
    王怡婷(2012)。國民小學教師實施尊重與關懷體驗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梅香(2011)。弱勢家庭學生學習問題的關懷取向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錦鳳、許秀源、何素珍、王碧蓮、魏渭堂(1985)。心理學與心理衛生。高雄市:復文。
    呂采徽(2012)。體驗教育團體方案對安置機構青少年人際互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李旭弘(2015)。運用體驗教育進行團隊建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臺北:心理。
    李明瑾(2013)。參與社團高中生其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茂政(2007)。人際溝通新論─原理與溝通技巧。臺北市:風雲論壇。
    沈慧聲(譯)(1998)。人際傳播(DeVito, J. A.)。臺北市:楊智。(原著出版於1995)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 (民國92年05月28日)
    林怡君(2011)。人際發展介入活動對弱勢兒童同儕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南投縣課後照顧服務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姵君(2003)。增進班級人際關係活動方案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欽榮(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楊智。
    林瑾芳(2012)。體驗學習方案應用於國小學童關懷能力培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靜芬(1995)。國小兒童內外控信念與其相關因素暨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社團法人中華社區厝邊頭尾營造協會 (2003)。認識厝邊。取自 https://www.neighbor.org.tw/blank-2
    邱招婷(2002)。國民中學青少年次級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芳全、夏麗鳳(2011)。新移民子女的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0,73-101。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淑卿(2002)。體育運動中道德之發展。中華體育,67,87-93。
    張舒婷(2010)。玩出品格力─「尊重」之體驗學習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花蓮縣。
    教育部體育署 (2014)。 青少年籃球教練指南。臺北市:教育部
    莊耀嘉(譯)(1993)。健康的性格(DiCaprio, N. S)。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於1976)
    陳李綢(2009)。「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之發展。測驗學刊,56(3),343-368
    陳昌文、鍾玉英、奉春梅、周瑾、嚴炯(2004)。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新文京開發。
    陳美雪(2015)。臺中市國民小學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及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皎眉(1995)。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臺北市:教育部編印。
    陳皎眉(1997)。人際關係。臺北市:空大。
    陳皎眉、鐘思嘉(2002)。人際關係。臺北市:幼獅文化。
    傅清雪(2005)。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臺北市:高立圖書。
    傅瓊慧(2008)。國民小學促進班級人際關係學習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尊重心、關懷情體驗學習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就業服務法(民國 81 年 5 月 8 日)
    曾端真、曾玲珉(譯)(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Verderber, R. F., & Verderber, K. S.)。臺北市:揚智。(原著出版於1977)
    游欣雯(2018)。登山體驗學習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與希望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黃思恬(2015)。高關懷少年體驗學習團體對復原力培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臺中市。
    黃致傑、陳鎰明(2005)。國內運動道德之現況與推展策略探討。大專體育學刊,76,54-59。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惠惠(2002)。自我與人際溝通。臺北市:張老師
    楊錦登(1999)。論述人際關係。國教輔導,38(3),48-53。
    楊錦登(2000)。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之探討。學生輔導,69,104-113
    萬育維(2001)。社會工作概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雙葉。
    葉麗貞(2014)。以體驗學習培養四年級學童同儕衝突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永元(1988)。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概念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易婷(2012)。體驗學習融入國小三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劉姿慧(2015)。從情境到實境:高風險青少年參與體驗教育後之轉化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劉彥余(2014)。運用體驗學習方案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關懷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新北市。
    歐子甄(2017)。體驗學習結合靜思語團體方案對國中弱勢學生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歐用生(2002)。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5(4):107-12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蔡居澤(1995)。探索教育與心療活動之探討。公民訓育學報,4,409-432。
    鄭佩芬(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臺北市:揚智。
    謝春雄(1978)。社區運動會的目標與方向。國民體育季刊,14(4),22-25。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6-15。
    謝智謀(2004)。體驗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體驗教育推廣及資源手冊,3-9。 臺北市:財團法人海棠文教基金會
    謝智謀、王怡婷(譯)(2003)。體驗教育─帶領反思指導手冊(Knapp, C. E.)。臺北市:幼獅。(原著出版於1992)
    謝智謀、王貞懿、莊欣瑋(2007)。體驗教育從150個遊戲中學習。桃園市:臺灣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謝龍卿(2012)。青少年臉書成癮、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闕漢中(1999)。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臺北市:洪葉。
    魏芳瑜(2014)。體驗學習團體對高關懷學生挫折容忍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藤仁貴(1970)。近代體育。臺北市:維新。
    嚴佑寧(2011)。一場用生命譜寫的籃球賽-籃球隊訓練與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西文文獻
    Bandura, A.(1973).Aggression: A social learning analysis.NJ:Prentice-Hall.
    Cruz, J., Boixados, M., Valiente, J., & Capdevila, L. (1995). Prevalent values in youth Spanish soccer plays.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s,30, 355-373.
    Derlega, V. J., & Janda, L. H. (1986). Personal adjustment: The psychology of everday life (3rd ed.).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Gass,M.A.(1993).Adventure therapy: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Dubuque, IA: Kendall/Hunt.
    Huston, T. L., & Levinger, G. (1978).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nd relationship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9, 115-156.
    Kraft, R. A. & Sakofts, M. (1985). The theory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CO: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Saunders, P. (2008). Measuring wellbeing using non-monetary indicators: Deprivation and social exclusion. Family Matters,78,8-1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