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莉貞 |
---|---|
論文名稱: |
穿越迷霧——在國中教師會運作中實踐教師專業自主 |
指導教授: | 劉美慧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4 |
中文關鍵詞: | 學校教師會 、教師專業自主 、學校本位經營 、敘事探究 |
英文關鍵詞: |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autonomy, school-based management, narrative inquiry, narrative inquir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57 下載:1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回溯我的國中教師會會長經驗,乘著敘事探究的羽翼,依據Lieblich等人所提出的「類別-內容」分析模式,重現學校教師會會長處於「學校教師會運作」、「維護教師專業自主」、「參與學校本位經營」三層面交集處的故事,再從其中探討並歸結出學校教師會所實踐的教師專業自主意涵。
書寫故事以前,自己的學校教師會會長經驗,停留在「忙、盲、茫」的層次,經由自我敘說及兩位研究參與者的相互敘說,找到在學校教師會運作部分,自己促成了會務微改革的勞役均分與分權,營造合作共事的團隊;在維護教師專業自主部分,發現專業的內涵含括:「教學知能」、「班級經營」、「反省實踐」、「進修成長」、「全人發展」、「公民意識」六個要素;在學校本位經營部分,體會到學校認同意識的重要性,及需去除教師冷漠文化的必要性。
研究文本的生成,重寫出學校教師會及我個人教職生涯的雙重意義,在敘事探究後,學校教師會會長的經驗從薛西弗斯的巨石,化為我手中的一顆「專業雷達」,解答了我當老師以來的種種難題和疑惑,也提供我看待未來教職生涯發展的可能性。最後,以學校教師會局內人的親身體驗,提出呼籲:臺灣獨有的學校教師會存在有其價值,可轉型為專業組織,但不宜廢除。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trospect my experience of being a director-general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 Riding on the wings of narrative inquiry and using categorical-content analysis, I rewrote the story about how a director-general worked among “operation of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 “uphold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autonomy” and “participation in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nd then probed and concluded the meaning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autonomy developed by the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
Before constructing my director-general experience, I felt lost and confused about my teaching career. Through the process of self-narration and interactive narrative inquiry with two research participants, I uncovered that I had promoted divis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of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 work and a cooperative team had been built. As for the part of uphold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autonomy, six elements were required: pedagogical knowledge, classroom management, reflective practic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olistic development, and civic consciousness. As far as school-based management is concerned, I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school identity and the necessity of eliminating teachers’ indifference.
When I reframed my story to a new, narrative text, the frame-of-seeing had changed. On one hand, the director-general experience reconstructed my knowledge of teachers’ profession, 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 had encountered. On the other hand, it provided positive possibilities in my future teaching career. Finally, according to my study, I recommended that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s should not be abolished but should be transformed to professional unions.
一、中文部分
人民團體法(2011)。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
LawContent.aspx?PCODE=D0050091
丁志仁、曾喜城、楊益風、鄭貴立(1997)。教師會手札。臺北市:教育部。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 著。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臺北市:五南。
王為國(1995)。國小教師專業自主:一所國小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麗雲、潘慧玲(2001,6月)。以彰權益能觀點檢核學校教師會運作。載於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辦之「學校革新研討會」手冊暨論文集(頁31-49),臺北市。
王馨羚(2006)。學校教師會組織定位、運作情形及未來發展之研究─以臺北市
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白世文(1997)。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會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建德(2006)。高雄縣國民小學教師會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漢敦(1996)。一位校長談教師會。北縣教育,15,15-16。
李新鄉(2003)。教師會組織與學校行政運作互動狀況之實際與省思。現代教育論壇,10,558-571。
吳宗立(1996)。中小學教師專業自主權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0,71-75。
吳芝儀(2000)。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83-220)。高雄:麗文。
吳芝儀(譯)(2007)。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著。敘事研究:閱讀、詮釋與分析(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台北市:濤石。
吳美瑤(2013)。朝向「理性化」的學校教師會組織發展:一個功能社會系統理論的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6),79-82。
吳清山(1993)。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1995)。教師組織的定位與發展。現代教育論壇,2,3-11。
吳清山(1998)。三頭馬車跑不動,三輪馬車跑得快-建立學校行政、教師會與
家長會三者良性互動之探究。現代教育論壇,5,1-18。
林天祐(1996)。學校教師會與學校行政:競爭與合作。教育資料與研究,8,
18-19。
林志成(2004)。教師會組織運作與學校文化。現代教育論壇,10,529-551。
林君齡(2001)。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運作之微觀政治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明地(2004)。教育行政體系與教師會組織之互動:組織多元分析架構的運用。現代教育論壇,10,523-528。
林孟皇(2000)。教育主體之權利保障。研習資訊,17(6),64-75。
林秀珍(2001)。「教育即生活」抑「生活即教育」?杜威觀點的詮釋。教育研究集刊,47,1-16。
林忠賓(2004)。高級中等學校教師會對學校行政決定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香蘭(2004)。台中縣一所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的組織與運作之個案研究。臺
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彩岫(1990)。影響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自主性的因素。臺中師院學報,5,
79-92。
林淑華(2000)。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教師會的功能需求、運作策略與組織滿意之
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斌(2003)。教師會發展模式之探討—工會主義與專業主義。教育資料與研究,
51,61-67。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臺北市:心理。
周淑卿(2003)。教師敘事與當代教師專業的開展。教育資料集刊,28,407-418周淑卿(2004)。我是課程發展的專業人員?教師專業身分認同的分析。教育
資料與研究,57,329-337。
周善柔(2008)。我國國小教師專業自主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柯素月(2001)。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姜添輝(2000)。論教師專業意識、社會控制與保守文化。教育與社會研究,1,
1-24。
姜添輝(2008)。從學校教師會功能與小學教師專業認同的關聯性省思教師組織
的屬性。教育研究集刊,54(3),65-98。
姜麗華(2007)。探究教師權力。2011年10月13日,取自 http://2010.cqvip.com/
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24232193
范熾文(2006)。學校經營與管理—概念、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麗文。
胡適(1976)。徐志摩全集。台南,王家。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
高義展(1998)。學校行政官僚體制與教師專業自主關係之探討:以學校教師會
為例。教育研究資訊,6(4),30-47。
秦夢群、簡正一(2009)。學校實施本位管理之問題與對策,教育研究月刊,184,
61-72。
秦夢群、陳清溪、吳政達、郭昭佑(2013)。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成效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108,57-84。
夏林清(2003)。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
許芳菊(2011)。請重新思考:老師是做什麼的?。親子天下,2011,29。2013年4月20日,
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7881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
輔導季刊,36(4),17-26。
許禎元(2008)。權力剩餘論-學校的權力機制與運作。師大政治論叢,9、10期(合輯),85-116。
莊明貞(2005)。敘事探究及其在課程研究領域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30,
14-27。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Corrine Glesne著。質性研究導論(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rrchers: An Introduction)。臺北市:高等教育。
梁美珠(2004)。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自主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
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基本法(2006)。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
LawOldVer_Vaild.aspx?PCODE=H0020045
教師法(2010)。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
LawContent.aspx?PCODE=H0020040
黃文山(2003)。學校本位管理理念建構下:我國中等學校教師角色知覺、工作
價值觀與疏離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市:復文。
黃月美(2005)。敘事研究:一種理解課程與教學的新途徑。教育研究,130,
30-44。
黃尹竼(2006)。國內實踐學校本位管理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以喬(2005)。高雄市立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自主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旭鈞、楊益風(1996)。我國教師組織的困境與突破。現代教育論壇,2,35-40。
黃嘉雄(2001)。學校本位管理制度比較研究。臺北市:五南。
黃德祥、薛秀宜(2004)。世界各國教師會的問題與展望。現代教育論壇,10,
572-587。
黃騰(2005)。從「角色」到「自我」:論教師改變的歷史困境與可能。教育研
究集刊,51(4),89-116。
陳文彥(2011)。學校權力結構的形構與影響:以一所大型國中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8(1),67-97。
陳正泰(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本位管理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志成(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會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幸仁(2007)。微觀政治學:一個學校行政的新興研究領域。教育行政與評鑑
學刊,3,67-86。
陳幸仁(2008)。學校教師會運作之微觀政治分析:一所小學之個案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0,23-54。
陳俊生、林新發(2003)。學校本位管理及其實施成效評析。台北師院學報,16
(1),379-412。
陳鵬飛(2000)。高雄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會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臺南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舒緒緯(2003)。台灣地區教師會組織與運作之探討。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頁397-426)。臺北市:高等教育。
舒緒緯(2013)。評析學校教師會存在之必要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6),99-102。
單文經(1992,12月)。美國中小學師資養成教育的課程。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及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舉辦之「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頁289-323),臺北市。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容雪(1999)。學校教師會運作情形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學校為例。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漢良譯(2006)。Albert Camus著。薛西弗斯的神話:闡述荒謬哲學隨筆名作(The Myth of Sisyphus)。台北市:志文。
張萬億(2008)。臺北縣公立國中教師知覺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與教師專業自主
相關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寶丹(2004)。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形象知覺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彭富源(1997)。學校教師會與教師專業自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彭富源(1998a)。台灣教改新興勢力:學校教師會。教育資料集刊,23,55-78。
彭富源(1998b)。教師專業自主分析—符合台灣現況之詮釋與建議。研習資訊,
15(2),66-80。
湯堯(1999)。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會組織與運作功能之檢討研究。臺北市:
教育部。
童江萍,(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會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淡江大學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楊巧玲(2008)。教育改革對教師專業認同之影響:五位國中資深教師的探索性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3(1),25-54。
解志強等(譯)(2007)。Joy S. Ritchie & David E. Wilson著。以教師敘事進行質疑性探索:重寫劇本(Teaching Narrative as Critical Inquiry: Reviewing the
Script)。臺北市:文景。
趙怡婷(2004)。學校教師會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
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趙鏡中(2007)。教師專業自主的理念、衝突與實踐。研習資訊,24(5),113-120。
潘慧玲(2001)。學校革新研究的構思與作法。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辦之「學校革新研討會」手冊暨論文集(頁1-9)。臺北市。
劉世閔(2007)。學校行政:校園權力觀。教育研究月刊,154,155-158。
劉春榮(1998)。教師專業自主。教育資料集刊,23,25-38。
劉國兆(2005)。教育改革與教師主體性地位之論述與批判。新好教師,41,18-24。
蔡金田(2011)。從教師組織的發展探究我國教師工會的挑戰與因應。教育研究月刊,203,28-39。
蔡俊傑(2002)。從企業管理談教育改革後的辦學理念。現代教育論壇,10,322-330。
蔡敏玲、余小雯(譯)(2003)。D. Jean Clandinin & F. Michael Connelly著。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市:心理。
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臺北市:心理。
羅能熙(2003)。國民中小學學校教師會運作狀況與改進策略之研究-以台中縣
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清水(1998)。教師專業自主與教學選擇權。研習資訊,15(6),1-8。
羅德水、劉梅君(2005)。讓教師工會引領進步。2011年9月1日,取自
http://blog.udn.com/loteshui/2076696
謝文全(2002)。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2),1-36。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傳崇、謝義鄉(2005)。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
學學報,18(1),63-94。
饒邦安(2007)。我國教師組織定位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市。
蘇進棻(2004)。學校教師會組織的理念、影響與展望。研習資訊,21(6),46-55。
顧瑜君(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載於陳伯璋、許添明(主
編),學校本位經營的理念與實務(頁231-256)。臺北市:高等教育。
二、西文部分
Anderson, L. W. (1987). The decline of teacher autonomy: Tears or chee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33, 357-373.
Carlson, R.V. (1996). Reframing and reform: Perspectives on organization,
leadership, and school change. NY: Longman.
Clandinin, D. J., & Huber, J. (2005). Interrupting school stories and stories of school:
Deepening narrative understandings of school refor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1), 43-61.
De Grauwe, A. (2004) School-based management (SBM).Does it improve quality?
Background paper for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5. The quality
imperative: UNESCO. Retrieved Septemper 30, 2011, from
http://www.moe.gov.bh/conferences/con22/146639e_8.pdf
Hanson, E. M. (2003).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Robbins, S. P., & Judge, T. A. (200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2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Wallace, R. C., Engel, D. E., & Mooney, J. E. (1997). The learning school: A guide to
Vision-based leadership. CA: Corwin Press.
Weick, K. (1976).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loosely coupled syste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1,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