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宥彤 Lin, You-Tong |
---|---|
論文名稱: |
國中小校務評鑑中督學角色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 A Study on Inspector’s Role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valuation :A Case Study of New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王麗雲
Wang, Li-Y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4 |
中文關鍵詞: | 督學 、校務評鑑 、角色 |
英文關鍵詞: | inspector, school evaluation, role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27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6 下載: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以新北市為例,透過督學與校務評鑑相關利害關係人,包括受評學校校長、評鑑委員、聘任督學等之觀點,了解督學在新舊國中小校務評鑑中之角色實踐以及評鑑利害關係人對督學在國中小校務評鑑中之角色期望。
研究結果顯示,督學在舊制校務評鑑中之角色實踐為「評鑑者」、「主導者」及「承辦人」;在新制校務評鑑中之角色實踐為「協助者」、「陪同者」、「資訊提供者」及「輔導者」。而督學本身與利害關係人對於督學在國中小校務評鑑之角色期望,與本研究中角色實踐相符的角色期望有「協助者」、「資訊提供者」及「輔導者」;有別於本研究中角色實踐的角色期望有「評鑑者」、「學習者」及「建議者」。本研究也針對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供教育主管機關與評鑑辦理單位參酌。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inspector’s factual role in old and new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valuation and ought role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valuation by different evaluation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 which includes inspector, principal, appointed supervisor.
The result shows that, in the old evaluation program, inspector’s factual role includes evaluator, leader, and undertaker; in the new evaluation program, inspector’s factual role includes entourage, information provider, helper, and counselor. And in inspectors and stakeholders’ view, the inspector’s ought role in school evaluation which is in accord with inspector’s factual role in school evaluation has information provider, counselor, and counselor;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inspector’s factual role in school evaluation has evaluator, learner, and suggester.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 this study has conclude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and evaluation center.
壹、中文部分
O' Connell Peter J.著,彭懷真等譯(1991)。社會學辭典。臺北:五南。
古博文(2000)。英國教育視導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地方制度法(1999)。
地方制度法(1999)。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
何姿瑩(2007)。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之研究-以領導卓越國小校長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圖書。
吳培源(2005)。教學視導-觀念、知能與實務。臺北:心理。
吳清山(1999)。學校行政。臺北:心理。
吳清山(2002)。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
吳清山、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43,121。
李祖壽(1979)。教育視導與教育輔導(上、下冊)。臺北:黎明。
李新鄉、黃振恭(2009)。不同世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南臺人文社會學報,1,1-30。
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的理念與作法。教師天地,117,15-20。
林展億(2010)。縣市督學視導學校事務之實踐與成長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祝里(2004)。我國地方督學實施證照制度可行性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清江(1971)。教師角色理論與師範教育改革動向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3,45-176。
邱錦昌(1988)。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教學視導工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錦昌(1997)。教育視導之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邱錦昌(2001)。當前教育行政體系下督學角色功能之探討。人本教育札記,150,28-30。
洪梓祥(2002)。臺中縣國民小學實施校務評鑑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省縣自治法(1994)。
省縣自治法(1994)。
孫志麟(2004)。學校評鑑制度之比較分析:臺北市與臺北縣。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院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秦夢群(2000)。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
秦夢群(2002)。教育行政-實務部分。臺北:五南。
翁書敏(2010)。花蓮縣督學角色踐行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袁之琦、游恆山(1986)。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五南。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素貞(2001)。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評鑑制度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主編),「中小學校長培育、證照、甄選、評鑑與專業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35-260)。
張素偵(2006)。臺灣教育評鑑之文獻分析-以博碩士論文及期刊論文為主。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83-134。
張清濱(2005)。教學視導與評鑑。臺北:五南。
張鈿富(2001)。面對校務評鑑應有的理念與作法。教育研究月刊,91,30-35。
教育基本法(1999)。
梁芳瑋(2004)。縣督學視導理念與實踐經驗之個案研究-以黃正榮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臺北:小畢空間。
莊忠儒(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狀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昭佑(1996)。教學視導-行政視導無法兼顧的層面。研習資訊,13(1),25-29。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臺北:五南。
郭昭佑(2006)。當評鑑遇上教育-教育評鑑意涵探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2,19-42。
郭為藩(1971)。角色理論在教育上的意義。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3,15-43。
郭為藩(1972)。價值觀論及其在教育學上的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4,39-64。
郭為藩(1993)。教育的理念。臺北:文景。
陳俊雄(2013)。地方督學教育視導與學校改善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奎憙(1993)。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浙雲(2004)。縣市課程督學課程領導角色知覺與角色踐行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游京慈(2003)。高雄市教育夥伴的橋樑-督學視導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湯志民(2001)。臺北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評析。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教系、國教所主辦之「教育行政第八次論壇」論文集(頁109-132),新竹市。
湯志民(2002)。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評析。初等教育學刊,10,25-50。
湯志民(2003)。敎育行政視導。載於林天祐(主編),敎育行政學(頁283-322 )。臺北市:心理。
湯志民(2005)。學校評鑑理論與實務:北桃三縣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探析。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頁251-299)。臺北市︰心理。
黃政傑(2002)。督學視導體系與專業視導功能之研究。臺北:教育部。
黃瑞琴(2002)。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組織規程(2013)。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督學任用要點(2015)。
臺灣省各縣市政府教育局主任督學、督學暨課長遴用資格參考標準(1997)。
臺灣省各縣市教育行政人員任用遷調辦法(1970)。
臺灣省各縣市教育行政人員遴用辦法(1982)。
劉真(1986)。教育行政。臺北﹕正中書局。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潘慧玲(2004)。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院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蔡明學、林信志(2013)。縣市政府教育局督學、科(課)長專業發展需求評估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40,149-182。
蔡青芳(2003)。英國教育標準署督學培訓與專業發展在我國實施之可行性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臺南。
蔡樹芬(2010)。督學教育視導角色與功能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崇趁(2006)。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及實施方式研究。臺北:心理。
盧增緒(1995)。論教育評鑑觀念之形成。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3-59)。臺北:師大書苑。
縣市教育局(科)長督學及課(股)長遴用標準(1961)。
賴奕彣(2004)。臺灣地區縣市督學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文全(1985)。比較教育行政。臺北:五南。
謝文全(1998)。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
顏國樑(2003)。校務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因應做法。學校行政,24,3-20。
蘇秀花(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的發展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50,28-31。
貳、英文部分
Allport, G 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Inc.
Biddle, B J & Thomas, E J (1966). Role theory: Concepts and research. New York: John Wiley.
Bormann, E G (1990). Communicating in small groups: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Cohen(1993). The Neuropsychology of attention. New York: Plenum Press.
Durkheim(1893).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trans W D Halls. NY: Free Press.
Freeman, R E (1984).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ion, MA: Pitman.
Goodman, N(1992).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 Inc
Gross, N , Mason, W S & McEachern, A W (1958). Explorations in role Analysis: Studies of the School Superintendency. N Y Jhon Wiely & Sons, Inc
Hopkins(1989). Evaluation for school development Keynes.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Horton and C L Hunt (1976). Soci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Hoy, W K &Miskel, C G (1982).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2nded) N Y:Random House.
Langness, L L , & Frank, G (1981). Lives: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biography Novato. CA: Chandler & Sharp.
Levine, M W ; Shefner, J M (1991). Fundamentals of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Linton, R (1945).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personality.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 Crofits.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M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oreno, J L (1965). Psychotherapie de groupe et psychodrame: Introduction theorique et clinique a la socianalyse. Paris: P U F.
Morris, B (1971). Reflection on role analysi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22 (4), 395-409.
Nevo, E (1995). School-based eva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New York: Pergamon.
Nobbs, J(1983). Sociology in context. N Y:Macmillan Education Limited.
Parsons, T(1961). An outline of the social system in Parsons, T (Ed ), Theories of society-foundation of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pp 41-43). New York Free Press.
Popham, W J (1988). Education evaluation(2nd ed )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obbins, S P (200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th Ed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arbin, T R (1968). Role In Sills, D L (Ed ),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Vols 13) New York: MacMillan & The Tree Press.
Stufflebeam, D L ,Madaus, G F ,& Kellaghan, T (Eds ) (2000).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2nd ed ). 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Wenting, T L (1980). Evaluating occup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 Boston:Allyn and Bacon, Inc.
Wiles & Bondi(1986). Supervision-A Guide to Practice (2nd Ed ). Columbuds, Ohio-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Zanden, J W (1993). Sociology: The core(3rd ed ). New York: McGraw-Hill,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