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佩穎
Tsai, Pei-Ying
論文名稱: 大學女性運動員學長制文化之探究──以舉重隊為例
The study on hierarchy of seniority of female athletes in college: take the weightlifting team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許殷宏
Hsu, Yin-Hung
鄭英傑
Jheng, Ying-Ji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學長制舉重隊女性運動員學生文化
英文關鍵詞: hierarchy of seniority, weightlifting team, female athletes, student cultur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11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0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長制文化的意涵,主要目的有三:一、了解學長制文化的內涵與運作規則;二、探討女性運動員如何理解學長制文化;三、分析女性運動員如何因應學長制文化的運作規則。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質的研究方法,運用訪談方式,選取一所有舉重隊的大學,再從中挑選舉重隊成員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訪談結果,可歸納出的研究結論如下:

一、舉重隊學長制文化的來源依據為隊規,在學長制文化當中,「禮貌」為核心價值,其次為不對等的分工模式及連帶罰。而在舉重隊學妹的理解中,「禮貌」雖為核心價值,卻是有彈性的;此外隊長扮演重要的角色,決定是否要對學弟學妹施以連帶罰。迎新以及與學姐的談心時間也是學妹視為學長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二、根據舉重隊學妹之理解,舉重隊學長制文化的特徵有階序性、集體性、順從性,及後果性。
三、舉重隊學妹對於學長制文化所採取之因應策略有公、私領域之分。在公領域時會學著看人臉色,並團結一致;在私領域時則是藉由幫學長學姐跑腿,來與學長學姐建立良好關係。
四、舉重隊學長制文化之性別作用反映的是學姐與學妹間重視情感連結性,及看重人際關係及情緒的特質。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hierarchy of seniority. There are three main purposes: First,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and the rules of hierarchy of seniority; second, to understand how female athletes think about the hierarchy of seniority; third, to understand what action female athletes would take to face the hierarchy of senior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bove purposes, this study adopted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and interviews. The participants were female athletes in weightlifting team. The results of study are as followed:

1.The hierarchy of seniority of the weightlifting team is based on the team rules. First, “politeness” is the core value; the second one is the unequal division of work; and the third one is the punishment. However, the female juniors in the weightlifting team think that “politeness” is flexible. In addition, the lead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ciding whether they should impose the punishments on the juniors. The welcoming rituals and the talk time with the female seniors are also important parts to female juniors in the hierarchy of seniority.
2.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erarchy of seniority of the weightlifting team are order, collectivity, obedience and consequences.
3.The female juniors in the weightlifting team use different strategies in public and in private. In public, they learn to look at the seniors’ expressions, and stick together. In private, they help the seniors run errands to establish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niors.
4.In the weightlifting team, the role of gender reflects that seniors and juniors value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emotional connec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學長制的意涵與影響 9 第二節 女性同儕文化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7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實施 4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2 第四節 資料分析 48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0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51 第一節 舉重隊學長制文化的起源與內涵 51 第二節 舉重隊學妹眼中的學長制文化 69 第三節 舉重隊學妹對於學長制文化的因應策略 99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2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37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37 參考文獻 139 附錄 146 附錄一 第一次訪談大綱 146 附錄二 第二次訪談大綱 147 附錄三 第三次訪談大綱 150 附錄四 研究參與同意書 151

一、中文部分
王宗吉(1992)。體育運動社會學。新北市:銀禾。
王心怡(2007)。女孩們的課業生活:高中女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王昱翔(2017)。大專運動代表隊知覺辱禮活動現況與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嘉義縣。
伍振鷟(1998)。英國的公學。臺北市:五南。
江映帆(2012)。台灣體育界的性別文化及陽剛女運動員的生存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臺北市。
宋鎮照(1997)。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宋佳玲(2019)。我不壞,是你不懂why──國中女學生的抗拒文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李建平(2002)。大專網球優秀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呂碧琴(2010)。銘刻在身的痛:優秀女性運動員運動身體痛/苦經驗之敘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辛愛梅(2015)。認同對球隊的影響──以某大學女子排球校代表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林昱瑄(2007)。來自邊緣的聲音:兩位青少女哪吒的性別認同形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7(2),83-122。
林文蘭(2010)。棒球作為「原/圓夢階梯」:教育體制、文化創生與社會階序繁衍(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臺北市。
林君玶(2011)。舞蹈團姐妹情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林佳瑩(2010)。高中體育班的潛在課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林雅馨(201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績優生生涯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林逢祺(譯)(2013)。J. Rachels著。道德哲學要義(The Elements of Moral Philosophy, 4th ed.)。臺北市:桂冠圖書。
邵如冰(1996,12月2日)。藝校體罰報告 被指敷衍。聯合晚報,04版。
邱韋樺(2015)。現行運動團隊學長學姐制下的權力展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桃園市。
洪知俊(2008)。學長制在排球隊中的角色功能──以某大學男子排球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餐旅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洪知俊、張碧玲(2007)。學長學弟制在排球隊中的角色功能:以大專排球聯賽某特優級男子排球隊為例。大專學術體育專刊,7,368-372。
陳慧儀、陳婉婷(譯)(1998)。C. R. Berry, & T. Traeder著。女人該有女朋友
(Girlfriends Invisible Bonds Enduring Ties)。臺北市:平安文化。
陳文獻(2000,11月19日)。「不服輸的勇者」讓田中國中學子感佩。中國時報,中部17版。
陳怡仁(2015)。體育系大學生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縣。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黃宜珊(2018)。體育系課程規劃與學生未來發展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嘉義縣。
黃宜萍(2002)。徘徊在社會體制的十字路口──十八名女性運動員運動社會化與身分認同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黃鴻文(2003)。國民中學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臺北市:學富文化。
黃馨慧(2003)。性別與溝通──兩性差異與溝通。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255-281)。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良傑(2006,6月9日)。屏教大陋習 學長操罰學弟27人被懲處。自由時報,A8版。
黃曬莉(2012)。性別歧視的多重樣貌。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第二版):2012年(頁3-26)。臺北市:巨流。
黃嫈琇(2014)。往日情懷──女性羽球運動員姐妹情誼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張大昌(2003)。校代表隊組訓。學校體育,13(2),39-44。
張澄輝(2004,11月24日)。二兵上吊亡 腳傷痕累累。中國時報,C2版。
張珍瑋、鄭英傑(譯)(2016)。J. A. DeVito著。新時代的人際溝通(Essentials of Human Communication)。臺北市:學富文化。
崔治中(2012)。人生十八才開始?明星高中的青少女文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童琬芬(2002)。青少年漫畫閱讀文化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兩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曾如瑩(譯)(2003)。R. Simmons著。怪女孩出列:揭開女孩間的隱性攻擊文化(Odd Girl Out: The Hidden Culture of Aggression)。臺北市:商周。
鈕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楊基榮(1958)。日本的體育。臺北市:師範大學體育衛生教育學會。
潘慧玲(1998)。檢視教育中的性別議題。教育研究集刊,41,1-15。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潘欣中(2004,7月8日)。疑老鳥欺生 新兵跳樓。聯合報,B4版。
劉宜(2006,6月14日)。露白襪 戴眼鏡 立威廉變身「土炮老師」。中國時報,D2版。
蔡禎雄(1998)。日據時代臺灣師範學校體育發展史。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佳圻(2016)。大學校院優秀女性運動員角色衝突與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賴士維(2011)。建中橄欖球隊的認同與熱情:幾位黑衫軍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桃園市。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修訂版)。
臺北市:培生。
謝佳男(2001)。運動之路的起伏與調適──八位體育保送生的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謝詩(2011)。競技運動員的生產、訓練生活和團體文化──甲組射箭運動隊的民族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新竹。
薛明淳、胡崇偉、鄭家惠、林明佳(2012)。傅柯觀點:運動中的學長制與權力。運動研究,21(2),59-72。
戴澤軒(2015)。學長好!─尋找體育系中學長制的正向領導特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花蓮縣。
羅浚濱(2002,12月10日)。台日竹中21期校友相見歡。中國時報,18版。
譚光鼎(2016)。教育社會學(第二版)。臺北市:學富文化。
魏池伊、高三福(2011)。女性運動團隊之姐妹淘情誼與女同志現象。大專體育,112,1-7。
蘇曉倩(2004)。身體與教育──以日治時期台灣實業學校的身體規訓為例(1919-1945)(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南投縣。
二、英文部分
Aapola, S., Gonick, M., & Harris, A. (2005). Young femininity : Girlhood, power, and
social change.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Becker, H. S., Geer, B., Hughes, E. C., & Strauss, A. L. (1961). Boys in white: Student culture in medical school. Chicago,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e Press.
Blumer, H. (1969). Soc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thought of George Herbert Mead. In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 (pp. 61-77).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ullough, V., & Bullough, B. (1978, September). Nineteenth century English
homosexual teachers: the up front and back stage performance. Paper presented at Seventy-Thi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Dunning, E., & Sheard, K. (2005). Barbarians, gentlemen and players. New York, NY: Taylor & Francis.
Delamont, S. (1976).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 Contemporary sociology of the school. London: Routledge.
Eder, D., & Parker, S. (1987).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gender: The effect of extracurricular.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0(3), 200-213.
Gibson, M. A. (1987). Punjabi immigrants in an American high school. In G. B.
Spindler & L. S. Spindler (Eds.), Interpretive ethnography of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pp. 281-31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roves, M., Griggs, G., & Leflay, K. (2012). Hazing and initiation ceremonies in university sport: setting the scene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United Kingdom. Sport in Society, 15(1), 117-131.
Haviland, W. A. (1983). 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Holland. D. C., & Eisenhart. M. A. (1990). Educated in romance.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ohnson, J. (2002). Are sisters doing it for themselves? An analysis of gender and the sport initiation ceremony. Canadian women’s studies, 21(3), 125-131.
Johnson, J., & Holman, M. (2004). Making the team: Inside the world of sport initiations and hazing. Toronto, Canada: CSPI.
Johnson, J., & Margery, H. (2009). Gender and hazing: The same but different.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80(5), 6-9.
McConnell, J. (1985). English public schools. London: The Herbert Press Limited.
McRobbie, A., & Garber, J. (1976) Girls and subcultures: An exploration. In S. Hall.
& T. Jefferson (Eds.), 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 (pp. 209-222). London: Hutchinson.
Scraton, S., & Flintoff, A. (2002). Gender and sport: a reader. New York, NY: Routledge.
Paechter, C., & Clark, S. (2007). Learning gender in primary school playgrounds: Findings from the tomboy identities study. Pedagogy, Culture & Society, 15(3),
317-331.
Paraschak, V. (2007). Doing race, doing gender: First Nations, ‘sport’,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K. Young & P. White (Eds.), Sport and gender in Canada (2nd ed.) (pp. 137-154). Toronto, Canad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iss, M. S. (2000). Culture, context and content analysis: An exploration of elite women gymnasts in the high school world. In N. Dyck (Ed.), Games, sports and cultures (pp. 183-200). Oxford, UK: Berg.
Willis, P. (1977). Learning to labour.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