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蕙黛
論文名稱: 先秦道家之生死觀研究──以《老子》《莊子》為核心的展開
指導教授: 莊耀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5
中文關鍵詞: 道家生死觀老子莊子古代生死觀戰國道家儒道生死觀比較生命一體天人合一不朽此岸永恆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8下載:2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先秦道家之生死觀主要在老、莊二人的思想系統中見得。
    老子處於周文疲弊的時代,以為社會秩序的失序,源起於人與自我精神生命的疏離,忘卻了內在生命天真之可貴,人生大患便因此而起。老子主張化解死亡恐懼的方法,就在養生之道中解套,而養生即是養自性之德,以去執、致虛守靜的工夫,從欲念的陷溺中超拔,朝向內在生命純然素樸的本真回歸。如此,對生命存在的體悟得以由肉身的執守,提升到內在精神面的經營,一方面對無可奈何之有限生命能知守,另一方面開出人生存在之無限,豁顯出自我存在之價值。
    莊子書中瀰漫著一股巨大的人生悲感,悲感主要來自於主觀生命之我執與客觀存在之命限。莊子以「心齋」與「坐忘」的工夫解消我執,超越人對死生夭壽的執著,對生命之一切處之泰然,自適其生。在天地間挺立自我之主體,以不將不迎之態度應對人間世中的一切及生死大事。對於命限,莊子主張「安時處順」。了解生命之來與去為氣之聚散,生與死其實只是大化遷流中偶然的運行結果,一切皆是自然而然,不必為人之形而喜,亦無需為人形之消逝而憂。以自然之眼光看待生命,學會善吾之生,亦能善吾之死,做到生不足喜,死不足悲,順之而已的平靜。由老至莊,確立了道家看待生死時自在豁達的基本態度,同時亦愈發珍視個體生命之存在,莊子豐富了道家之個人生命境界。老子與莊子之生死智慧皆奠基在現世人生中主體的工夫發用,人即在當下人生之回歸本真,依順自然中尋得安身立命之處所,死亡憂懼之化解便不在彼岸的天堂,而在此岸人生生活之當下,這是以人文理性之思維看待生命的結果。這層理性思維可上溯自古代神話、宗教中「生命一體」的觀念。老莊之外,先秦道家另一支側重現實社會發展的工具型道家(文子、管子)則在生死問題的思索上有所缺憾。
    儒家與道家生死觀之根本差別,在於各自思想系統中對存在問題之解決──「道」的詮釋不同所致。儒家之道是仁道,道家之道則是自然之道;儒家強調道德生命之垂範立典,道家則重視不規範的生命價值。是以儒家重視開創與進取,道家則重自性之復歸與保全,以此判二家生死觀之本色。然而儒與道皆呈現中國哲學中特有的「此岸永恆」之思維。人生一切之痛苦與罪過,皆在人當身生命的體證中,以反求諸己的態度,去化解苦難。儒、道二家面對生死時的理性思維,皆以現世人生為實現人生幸福的場域,並恆以人實存的踐履工夫歷程,圓現生命之最高意義與價值,此即是中國哲學獨步於世界各大生死智慧中的勝場。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之省察……………………………………………..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一、研究範圍…………………………………………………………………….6 二、研究限制…………………………………………………………………….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二章 中國古代生死觀………………………………………………………10 第一節 神話中原始初民的生死觀…………………………………………….10 第二節 殷周時代的死後信仰………………………………………………….14 第三章 老子之生死觀………………………………………………………21 第一節 老子其人其書……………………………………………………..21 第二節 道論………………………………………………………………..23 一、老子之「道」詮釋之歧義……………………………………………….23 二、「道」義理性格之再思考……………………………………………...24 三、「道」形式及內涵……………………………………………………...31 第三節 人生論……………………………………………………………..35 一、人生之大患……………………………………………………………….36 二、「道」在人間的落實…………………………………………………...44 (一) 有:人之個體價值之確立…………………………………………46 (二) 無:保障自我價值純粹的工夫……………………………………48 1. 自我修身──寡欲 2. 人我關係──守柔 3. 事功的建立──功成弗居 第四節 老子之生死智慧…………………………………………………..56 第四章 莊子之生死觀…………………………………………………………64 第一節 道論………………………………………………………………..64 一、莊子之「道」…………………………………………………………….64 二、 凝道於藝……………………………………………………………72 第二節 人生論……………………………………………………………..75 一、《莊子》一書的人生悲感……………………………………………...75 二、人生悲感的源由………………………………………………………… 78 (一) 主觀之我執…………………………………………………………78 1. 自然生命的紛馳 2. 心理情緒的陷溺 3. 意念的造作 (二) 客觀之命限…………………………………………………………83 1. 存在時間之無可奈何 2. 存在內容之無可奈何 第三節 莊子之生死智慧…………………………………………………..89 一、對命限的安順………………………………………………………….…89 (一)齊死生……………………………………………………………….…..89 1. 生死為氣聚氣散 2. 死生為自然 (二) 安時處順………………………………………………………………….99 二、 對我執的超越………………………………………………………104 (一) 心齋、坐忘…………………………………………………………104 (二) 自適…………………………………………………………………110 第五章 先秦時期老莊之生死觀的延續與儒道生死觀之比較……………117 第一節 由老至莊生死觀的演變………………………………………….117 一、神話與原始宗教對老莊生死觀形成的影響……………………………117 二、由老子之生死觀到莊子之生死觀………………………………………123 第二節 先秦時期老、莊生死觀的發展………………………………….127 一、代表人物及著作思想……………………………………………………128 (一)文子、《文子》…………………………………………………………128 (二)稷下道家及《管子》四篇……………………………………………..134 第三節 儒道生死觀之比較………………………………………………..143 一、儒家的生死觀…………………………………………………………….143 (一)踐仁成聖──面對個人死生之態度…………………………………..144 (二)重視喪禮──面對他人死生之態度…………………………………..149 二、儒道生死觀比較………………………………………………………….155 第六章 結論…………………………………………………………………161 參考書目………………………………………………………………………167

    (所有書目出版年均換算成西元,並按時間先後加以排列)

    壹、專著
    一、古籍
    (清)馬驌 《繹史》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初版。
    (宋)黎靖德編著 《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73年台三版。
    (清) 王夫之 《莊子解》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0月臺景印初版。
    (清) 魏源 《老子本義》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4月四版。
    (宋) 張載撰‧(清)王夫之校注 《張子正蒙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臺景印初版。
    (元) 吳澄 《道德經注》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8月再版。
    (漢)司馬遷著 ‧(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台北:大申書局,1982年初版。
    (秦)呂不韋輯‧林品石註譯 《呂氏春秋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初版。
    (宋)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書局,1990年初版。
    (魏) 王弼注‧(清) 紀昀校定 《老子道德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7月影印(武英殿聚珍版)再版。
    (漢) 孔安國 《尚書十三卷》台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初版。
    (漢)班固著‧張世俊,任巧珍譯注 《漢書》台北:錦繡文化,1992年初版。
    (清)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 《莊子集釋》(上、下),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初版。

    二、中國哲學通論
    徐復觀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商務印書管,1969年1月初版。
    牟宗三 《歷史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76年增訂四版。
    牟宗三 《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書局,1976年再版。
    唐君毅 《人生之體驗續編》唐君毅全集卷三,台北:學生書局,1978年4月再版。
    唐君毅 《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集》,台北:宗青,1978年初版。
    勞思光 《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初版。
    牟宗三 《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初版。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10月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全集校訂版。
    余英時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3月初版。
    張法 《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初版。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增訂臺一版。
    牟宗三 《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再版。
    楊慧傑 《天人關係論》台北:水牛書局,1994年再版二刷。

    三、道家
    (一)、道家通論
    楊儒賓 《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年6月初版。
    陳鼓應 《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3月初版一刷。
    葉海煙 《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初版。
    吳汝鈞 《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

    (二)、老子
    余培林《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初版。
    蔣錫昌 《老子校詁》台北:東昇出版社,1978年初版。
    張揚明 《老子考證》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5月初版。
    袁保新 《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
    林語堂 《The Wisdom of Laotse(老子的智慧)》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臺初版。
    丁原植 《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年初版。
    郭鶴鳴 《老子思想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初版。
    陳鼓應 《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初版。
    吳怡 《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初版五刷。
    [美]艾蘭(Sarah Allan),[英]魏克彬(Crispin Williams)原編,刑文編譯 《郭店《老子》
    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北京:學院出版社,2002年9月初版。
    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 《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二版。
    田雲剛,張元潔 《老子人本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

    (三)、莊子
    郎擎霄 《莊子學案》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初版。
    福永光司著‧陳冠學譯 《莊子》台北:三民書局,1977年8月四版。
    杜而未 《莊子宗教與神話》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10月初版。
    錢穆 《莊子纂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11月重印初版。
    劉光義 《莊學蠡測》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5月初版。
    金白炫 《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8月初版。
    劉光義 《莊學中的禪趣》台北:商務印書館,1989年2月初版。
    葉海煙 《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4月初版。
    高柏園 《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4月初版。
    陳德和 《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智慧》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0初版。
    董小蕙 《莊子思想之美學意義》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初版。
    劉笑敢 《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崔大華 《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二刷。
    譚宇權 《莊子哲學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 《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10月初版。
    邱棨鐊 《莊子哲學體系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7月初版
    顏世安 《莊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黃錦鋐註譯 《新編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初版十六刷。
    吳怡 《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初版二刷。
    池田知久作‧黃華珍譯 《《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12月初版
    熊鐵基,劉固盛,劉韶軍著 《中國莊學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初版。
    王博 《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初版。

    (四)、其他道家著作
    婁良樂 《管子評譯》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77年11月初版。
    謝雲飛 《管子析論》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4月初版。
    王瑞英 《管子新論》台北:大立出版社,1983年6月初版。
    高明 等著《憂患意識的體認》台北 : 師大研究室,1987年初版。
    李定生,徐慧君校注 《文子要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年7月初版。
    徐漢昌 《管子思想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6月初版。
    陳麗桂 《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1991年初版。
    湯孝純 《管子述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3月初版。
    胡家驄 《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初版。
    陳德和 《淮南子的哲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2月初版。
    丁原植 《《文子》資料探索》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9月初版。
    丁原植 《文子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10月初版。
    王冬珍等校注 《新編管子》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2月初版。

    四、生死學
    傅偉勳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7月臺初版。
    康韻梅 《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6月初版。
    段德智 《死亡哲學》台北:洪葉文化,1994年8月初版。
    張淑美編 《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復文書局,1996年3月。
    錢志熙 《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初版。
    阿爾芬斯‧德根等著 《生命的終結──死亡之準備與希望》,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4月初版。
    鄭曉江 《超越死亡》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臺初版。
    尉遲淦主編 《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3月初版。
    鄭曉江 《中國死亡智慧》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初版。
    馮滬祥 《中西生死智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李霞 《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五、其他
    黃景明 《先秦喪服制度考》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初版。
    熊公哲註譯 《荀子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初版。
    (德)Karl Jaspers著,葉頌姿譯 《悲劇之超越》台北:巨流,1980年初版。
    周何編撰 《儒家的理想國—禮記》台北:時報文化1981年初版。
    曾昭旭 《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月刊雜誌社,1983年10月再版。
    唐端正 《剛健的人生》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增訂再版。
    N.J. Girardot 《Myth and meaning in early Taoism : the theme of chaos (Hun-tun)》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1983.
    劉述先 《生命情調的抉擇》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初版。
    蒙文通 《古學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初版。
    李學勤 《中國青銅器的奧秘》,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臺灣初版。
    星雲大師監修《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12月二版。
    張法 《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初版。
    (德)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初版。
    蕭兵 《黑馬──中國民俗神話學文集》,時報文化,1991年3月初版。
    陳榮捷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修訂版。
    (德)恩斯特‧卡西爾,黃龍保,周振選譯 《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顧頡剛等編纂 《古史辨》第四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二版。
    牟宗三 《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八版。
    陳榮捷編著,楊儒賓等譯 《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初版。
    姜義華注譯 《禮記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初版。
    闕名原著,郭璞,郝懿行舊注,袁珂譯注 《山海經》台北:臺灣古籍,1998年二版。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en Levy-Bruhl)‧丁由譯 《原始思維》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初版。
    劉黎明 《先秦人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5月初版。
    邱宜文 《山海經的神話思維》,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初版。
    郁賢皓,周福昌,姚曼波註譯 《新譯左傳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9月初版。
    傅錫壬註譯 《新譯楚辭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8月重印二版一刷。
    郭沫若 《青銅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年初版。
    謝冰瑩等注譯 《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5月五版六刷。

    貳、期刊論文
    康德謨 〈法國兩位先哲對於中國道家思想的看法〉,《中國學誌》第五本,1969年。
    陳榮捷 〈戰國道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4卷3期,1972年10月。
    劉德美 〈范祖禹與唐鑑〉,《食貨月刊》第9卷7期,1979年11月。
    戴朝福 〈論語中的鬼神觀〉,《孔孟月刊》第24卷1期,1985年9月。
    葉海煙 〈論莊子的終極關懷〉,《哲學年刊》第10期,1994年6月。
    羅 光 〈中國人的生死觀〉,《哲學年刊》第10期,1994年6月。
    李匡郎 〈生、死的轉化與超越──儒、道、佛、天主教生死觀初探〉,《哲學年刊》第10期,1994年6月。
    鄔崑如 〈莊子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第21卷7期,1994年7月。
    王邦雄 〈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鵝湖》第21卷6期,1995年12月。
    沈清松 〈《文子》的道論──兼論其與《老子》的比較〉,《哲學與文化》第23卷8期,1996年8月。
    魏啟鵬 〈文子學術探微〉,《哲學與文化》第23卷9期,1996年9月。
    王邦雄 〈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義」的觀念〉,《哲學與文化》第23卷9期,1996年9月。
    鄭曉江 〈中國傳統生死觀探析〉,《孔孟月刊》第35卷8期,1997年4月。
    林正昌 〈孔門弟子宰我淺析〉,《孔孟月刊》第35卷8期,1997年4月。
    袁信愛 〈《管子》中黃老道家的人學思想〉,《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12期,1997年12月。
    李美燕 〈由老莊的生死觀論其養生哲學〉,《屏東師院學報》第11期,1998年。
    朱繼英 〈論生死觀的演變〉,《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西寧)》,第1期,1998年。
    陳鼓應 〈「管子」四篇的心學和氣論〉,《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22期,1999年1月。
    何保中 〈死亡問題在莊子思想中的意義與地位〉,《台大哲學論評》第22期,1999年1月。
    陳鼓應 〈「管子」四篇的道論〉,《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23期,2000年1月。
    陳麗桂 〈圖強稱霸的寶典──管子〉,《國文天地》第14卷10期,1999年3月。
    葉海煙 〈《太一生水》與莊子的宇宙觀〉,《哲學與文化》第26卷4期,1999年4月。
    段德智 〈「不出而出」與「出而不出」──試論孔子死亡哲學的理論特徵〉,《鵝湖月刊》第25卷1期,1999年7月。
    張岫峰 〈試析老子的生死觀〉,《中國道教》第5期,2000年。
    陳鼓應 〈「管子」四篇的道論〉,《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23期,2000年1月。
    謝明陽〈從《老子》到《管子》四篇看「心」的概念之發展〉,《鵝湖月刊》第25卷8期,2000年2月。
    陳鼓應 〈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52期,2000年6月。
    莊耀郎 〈「庖丁解牛」──論《莊子》的養生觀〉,《國文天地》第16卷8期,2001年1月。
    黃瑩暖 〈儒家的生死觀〉,《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2001年5月。
    吳建明 〈論莊子對「命」的思考及其「安命」之可能〉,《鵝湖月刊》第26卷11期,2001年5月。
    寧新昌 〈簡論「死」的智慧──述評幾種不同的生死觀〉,《孔孟月刊》第40卷2期,2001年10月。
    劉笑敢 〈“儒家不能以儒道為忌”──試論牟宗三“以道釋儒”之詮釋學意義〉,《人文學報》第24期,2001年12月。
    鄭宗義 〈論牟宗三先生的經典詮釋觀:以先秦道家為例〉,《人文學報》24期,2001年12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紀錄 〈莊子〈齊物論〉講演錄(一)~(十五)〉,《鵝湖月刊》27卷11期~28卷8期,2002年1月~2003年2月。
    陳鼓應 〈稷下學宮與稷下道家〉,《哲學雜誌》第38期,2002年5月。
    葉海煙 〈莊子〈齊物論〉的對話倫理〉,《哲學與文化》29卷8期,2002年8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紀錄 〈老子《道德經》講演錄(一)~(十)〉,《鵝湖月刊》28卷10期~29卷3期,2003年4月~2004年1月。
    郝翠榮,吳沁芳 〈試析先秦儒道理想人格之差異〉,《管子學刊》第1期,2004年。
    洪錦淳 〈生死兩無憾──傳統儒家的臨終關懷〉,《孔孟月刊》第40卷6期,2002年2月。
    蕭仕平 〈莊子的三種生死觀的矛盾及其解決〉,《哲學與文化》第29卷8期,2002年8月。
    王邦雄 〈儒道講座(第八講)--生死大關的懸解火傳(上)〉,《孔孟月刊》第42卷6期,2004年2月。
    王邦雄 〈儒道講座(第八講)--生死大關的懸解火傳(下)〉,《孔孟月刊》第42卷7期,2004年3月。
    孫中曾 〈傅偉勳的生死學與心性論〉,《生死學研究》創刊號,2003年12月。
    莊耀郎 〈論牟宗三先生對道家的定位〉,《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2005年9月。
    金貞姬 〈論「人籟」、「地籟」、「天籟」喻在《莊子‧齊物論》篇中的結構性意義〉,《鵝湖學誌》第34期,2005年6月。
    周雅清 〈《莊子‧齊物論》與向郭的義理殊異辨析〉,《鵝湖學誌》第34期,2005年6月。

    參、論文集論文
    楊儒賓 〈支離與踐形──論先秦思想裡的兩種身體觀〉,《中國古代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3月初版。
    陳榮捷 〈莊子的神秘之道〉,《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上),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陳榮捷 〈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中國哲學論集》,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1994年初版。
    史華慈 〈黃老學說──宋銒和慎到論評〉(劉文靜譯),《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裘錫圭 〈稷下道家精氣說的研究〉,《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8月校定一版。
    朱伯崑 〈莊學生死觀的特徵及其影響〉,《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8月校定一版。
    金谷治 〈《莊子》的生死觀〉,《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8月校定一版。
    劉長林 〈《管子》論攝生和道德自我超越〉,《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8月校定一版。
    李定生 〈文子非偽書考〉,《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8月校定一版。
    李定生 〈文子其人考〉,《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8月校定一版。
    王葆玹 〈南北道家貴因貴陽說之歧異〉,《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8月校定一版。
    谷中信一 〈《管子》中的秩序與和諧觀──稷下道家的考察〉,《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8月校定一版。
    高柏園 〈論牟宗三先生對老子形上思想之定位〉,儒道學術國際研討會—先秦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辦,發表於2002年5月25日。

    肆、學位論文
    全明鎔 《先秦生死觀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金基喆 《論語中之孔子思想》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張明月 《莊子生命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金東銖 《先秦道家支派之綜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林素英 《從古代的生命禮儀透視其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謝靜惠 《莊子養生主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余靜惠 《死亡的問題與《莊子》哲學的回應》,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李宗蓓 《莊子生死觀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盈慧 《莊子聖人觀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蘇慧萍 《《老》《莊》生死觀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