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蘇姿穎 |
---|---|
論文名稱: |
台北市國小班級網頁管理者與使用者資訊倫理認知與行為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Awareness and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Ethics among Users and Administrators of Class Websites in Taipei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s |
指導教授: | 王健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班級網頁 、資訊倫理認知 、資訊倫理行為 |
英文關鍵詞: | class websites, awareness of information ethnics,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ethic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9 下載: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使用網際網路的人口與日俱增,網際網路帶給使用者許多便利,但是,也產生了許多網路誤用行為,例如:網路隱私權和網路著作權等問題。有鑑於此,近年來「資訊倫理」的議題被持續且廣泛的討論。學校是教育的場所,教師應該傳授學生資訊倫理的概念,並且將之運用於班級網頁的製作與經營管理過程。本文透過問卷調查了解班級網頁管理者與使用者之資訊倫理認知以及資訊倫理行為,並進一步探討其中的相關性。
研究發現如下:
1.國小班級網頁管理者具備積極態度的資訊倫理認知,而在班級網頁管理上所呈現的資訊倫理行為呈現正向,卻仍有進步的空間;其資訊倫理認知與行為之間呈現顯著相關。
2.國小班級網頁使用者的資訊倫理認知以及班級網頁使用上的資訊倫理行為都屬於正向,但仍然可以向上提升;其資訊倫理認知與行為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
3.國小班級網頁管理者與使用者在資訊倫理認知和資訊倫理行為間皆無相關。
一、中文部分:
王宏德(1996)。談網路資訊倫理。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4,86-94。
王郁琦(1996)。網路上的隱私權問題。資訊法務透析,10,37-45。
王明禮(1996)。網路空間匿名言論之管制。資訊法務透析,3月號,31-36。
王瑞玉(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著作權實驗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 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尹玫君(1995)。臺灣南部地區小學資訊教育之調查。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 8, 1-52。
尹玫君(2004)。國小學生資訊倫理態度與行為的探討。南大學報,38,1-21。
白亦方等人(主編)(2004)。教育‧科技‧權利─視資訊教育為一種社會實踐(初 版)。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行政院(1994)。國家資訊通訊通信基本建設計畫。2008年5月12日,取自: http://www.stag.gov.tw/content/application/stag/about_group/index.php?cnt_id= 46&ico=3
行政院(2003)。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8年5月30日,取自: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1539&ex=1&ic=0000015
李昆諭(2005)。部落格網站使用行為之研究。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桃園縣。
呂仁禮(2000)。國小教師電腦基本能力需求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何榮桂、吳正己、李中謀(1995)。我國高級中學電子計算機簡介課程實施調查
研究。
何榮桂、藍如玉(2000)。落實「教師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 77,22-28。
沈中偉(1999)。國小資訊教育的省思與理念。資訊與教育,71,52-58。
吳菊貞(2004)。教育機構網站內容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網站為例。世新大 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宋志揚(2000年10月)。我國NII推動網際網路發展策略。TANET2000臺灣區 網際網路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何戎等人(主編)(1976)。國語日報字典(第一版,第四十刷)。臺北市:國語日報 社。
林家仲(2004)。海峽兩岸中小學資訊教育之比較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學資 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林杏子(2002)。資訊倫理(二版)。臺北市:華泰文化。
林佩儀(2000)。網站設計與使用者滿意度之關聯-以網路使用與購物經驗進行 集群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宏六、曾錦桐(1999)。智慧財產之創造、保護及授權。智慧財產權,3,59-67。
徐振雄(2005)。網際網路法。臺北市:華立圖書。
教育部(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2008年5月30日,取自: http://rs.edu.tw/information/infpln/bascont.htm
教育部(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2008年5月30日,取 自:http://rs.edu.tw/information/expand/extplan.html
教育部 (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08年5月30日,取自: 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89/guideline(9006).pdf
教育部 (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2008年11月23日,取自: http://www.hhps.phc.edu.tw/hhps/b/b4/b43.htm
教育部(2006)。九年一貫課程。2008年5月30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2.php
郭鴻儀(1997)。國小教師科技與資訊素養課程目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 業科技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芳瑜(2000)。師範院校學生之網路倫理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桂勤(2006)。新竹縣國小資訊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美靜(1998)。國中教師電腦基本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德禹(1992)。從當前環境談勞雇倫理。勞工行政, 47,27-31。
陳家駿(1998)。談Internet網路著作權法律問題。研考報導,42,35-44。
陳建志、王淑昭(2007年6月)。班級網站製作類型現況分析與探討─以臺北市 國民小學為例。2007數位科技與創新管理研討會,臺北華梵大學。
許怡安(2002)。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臺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 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岱年(1991)。中國倫理思想研究。臺北:貫雅。
郭鴻志(1998)。從網路倫理談資訊倫理教育。應用倫理研究通訊,5,19-20
康旭雅(2004)。國小學生資訊倫理實驗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 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莊道明(1996)。圖書館專業倫理。臺北:文華。
莊道明(1997)。建構資訊社會的新秩序─資訊倫理。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周 刊,175,11-12。
張益仁(2002)。臺北縣國民小學資訊教育之實施與需求探討─資訊教育基礎建設 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前後之比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花蓮縣。
張峰銘(2005)。國小班級網站互動性功能分析以及案例設計研究─以桃園縣國民 小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項靖(2000)。線上政府:我國地方政府WWW網站之內涵與演變。行政暨政策 學報,2,41-96。
黃淑蘭(2002)。國中小教師資訊應用基本素養之指標建構及初探模式驗證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貞芬、許孟祥、林東清(1996年12月)。資訊倫理守則現況:以社會層級及倫 理議題分析。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 研究所籌備處主辦。
黃誌坤(2002)。從全面品質管理觀點評鑑屏東縣國民小學網站經營。教育政策論 壇,5,145-167。
溫嘉榮(1999)。資訊與電腦網路科技對教師的衝擊。資訊與教育雜誌,72,10-14。
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南 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育碩士班,未出版,台南市。
楊文祝、廖遠光(2003)。建置國小網站重要因素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63, 25-34。
楊舒婷 (2005)。中學職前教師之網路著作權課程研發與評估。國立交通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楊坤峰(2005)。網頁模組套件在國小班級網頁之需求分析與設計。淡江大學教育 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資策會(2008)。2007年12月底止臺灣上網人口【公告】。取自: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193
詹炳輝、任文瑗、郭秋田、張裕敏(2005)。資訊倫理與法律。臺北市:旗標。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98)。台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一期計畫。臺北市:臺北市 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1)。台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二期計畫。臺北市:臺北市 教育局。
網絡世界之崛起(夏鑄九、王志弘譯)(2000)。臺北:唐山。
趙憶菁、洪瑞敏(1999)。國小學生電腦網路使用現況及其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 台南師範學報,20,67-100
榮泰生(2002)。資訊科技一日千里,資訊倫理跟上了嗎?管理雜誌,338, 54-55+58-59。
鄭綺兒(2002)。影響臺北市國小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相關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佳蓁(2003)。雲林縣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推動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蔡元智(2007)。屏東縣國民小學網管人員資訊素養與學校行政電腦化之相關研 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屏東縣。
劉淑娟(1997)。我國公共圖書館技術服務員資訊素養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 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劉建人、柯菁菁、陳協志 (2004)。資訊倫理與社會─重建網路社會新秩序。台 北縣:普林斯頓。
謝景岳(2005)。臺灣與紐西蘭中小學資訊教育之比較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 育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宜蘭縣。
謝清俊(1996年12月)。談資訊的定義與性質。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學術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謝清俊(1992)。資訊倫理與社會。新聞學研究,46,頁1-15。
謝銘洋(1999)。網路上表不當言論的法律責任。網路資訊,61,93-97。
藍金水(2004)。班級經營網路化的實施策略與成效。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宜蘭縣。
嚴增虹(2002)。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之關係研究。國 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R. E., Johnson, D. G., Gotterbarn, D. & Perrolle, J. (1993). Using the New
ACM Code of Ethics in Decision Mak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36(2),
98-107.
Chaney, L. H. & Simon,J.C. (1994).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computer ethics.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Fall, 19-22.
Computer Ethics Institute (1997). The ten commandment of computer ethics. Retrieved
from: http://www.cpsr.org/program/ethics/cei/html
CyberCitizen. (2003). Cyber Ethics: Applying Old Values to a New Medium. Retrieved
from: http://www.cybercitizenship.org/ethics/ethics.html
Carbo, T. & Almagno, S. (2001). Information ethics:The duty, privilege and challenge
of educating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Library Trend, 49(3), 510-518.
Collins, W. R., Miller,K.W., Spielman, B. J. & Wherry, P. (1994). How good is good
enough.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37(1), 81-91.
Emmans, C. (2000). Internet ethics won’t go away. The Education Digest, 66, 24-26.
Frankena, W. K. (1963). Ethics. NJ: Prentic Hall.
Forester, T. & Morrison, P. (1994). Computer ethics─cautionary tales and ethical
dilemmas in computing(2nd ed.).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Fisher, M. M. (1997). The Voice of Experience: Inservice Teacher Technology
Competency Recommendations for Preservice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5(2/3), 37-48.
Gorniak, K. (1996). The computer revolution and the problem of global ethic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2(2).
Hauptman, R. & Motin, S. (1994). The internet, cyberethics, and virtual morality.
Online, 1(18), 2-8.
Huff, C. & Martin, C. D. (1995). Computing Consequences: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Ethical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38(12), 75-84.
IST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1993). ISTE
Recommended Foundations in Technology for All Teach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iste.org/
John, D. H. and Thomas, A. L. (2000). A Common Language for Computer Security Incidents. Sandia Report, October, 1998. Johnson, D. G.. Computer Ethics (3nd ed). NJ: Prentice Hall.
Licklider, J. C. R. and Taylor, Robert. (1968). The Computer as a Communication Device. In Social and Technology: For the Technical man in Management No. 76.April 1968. pp. 21-31.
Laudon, K. C. and Laudon, J. P. (1998).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New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 and Technology. Prentice Hall.
Licklider, J. C. R.& Taylor, Robert. (1968). The Computer as a Communication
Moore, J. H. (1985). What is computer ethics? Metaphilosophy,16(4).
Mason, R. O. (1995). Applying Ethics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sue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38(12), 55-57.
MACQT (Ministerial Advisory Council o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June 1997).
Computer Proficiency for Teach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dtec.nsw.gov.au/minister/teacher1.htm.
Mason, R. O. (1986). Four ethical issue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MIS Quarterly, 10(1),
4-12.
Overbaugh, R. C. (1993). Critical Element of Computer Literacy for Teach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5922)
Parker, D. B. (1990). Ethical Conflicts in Computer Seience and Technology, AFIP
Press.
Pierce, M. A. & Henry, J. W. (1996). Computer Ethics:the Role of Personal, Informal,
and Foemal Code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5, 425-437.
Rogerson, S. (1996). The ethics of computing:the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 The
Business Ethics Network New, 6.
Rogers M. (2000).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Crime and Hacking, working paper of
Graduate Studies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Manitoba.
Siponen, M. T. (1997). The applicability of ethical theories to computer ethics ─
selected issues. Unpublish paper.
Samuel. D. Warren &Louis D. Brandeis. (1890). The Right to Privacy. Hard.L.Rev.
l4(5), 193.
Siponen M.T. & Kajava ,J. (2000). Computer ethics─the most vital social Aspect of
computing : some themes and issues concerning moral and ethical problem of
IT. Retrieved from: http://www.ifi.uio.no/iris20/Proceedings/12.htm
Schwartau, W. (2001). Internet&computer ethics for kids. Winn Schwartau &
Interpact, Inc.
Williams, B. K., Sawyer, S. C. & Hutchinson, S. E. (1999).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 communi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