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定傑
Hu, Ding-Jye
論文名稱: 以資訊圖表運用於國軍募兵制新進人員服役指南之創作研究
A Study on The use of Infographics on the Recruitment Guidelines of National Armed Forces
指導教授: 廖偉民
Liao, Wei-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9
中文關鍵詞: 資訊圖表新進人員環境適應
英文關鍵詞: Infographics, New staffs,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3下載:6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研究旨在以資訊圖表(infographics)的表現形式,將民眾看似艱澀的國防事務與議題,或是較難理解的軍事內容,藉由資料的視覺化使觀者能夠以直覺的方式,瞭解所要傳達的內容。
    就職業軍人的工作內容與從業人數來說,國軍堪稱國內最大的工作團體,即使面臨多次裁員與精簡,目前仍高達二十一萬餘人。除因不同階級職務賦予不同性質的工作內容外,均擁有共同的規定(軍法)、準繩(軍紀)、用語(術語)以及行為(軍事動作),這些統稱為「軍事素養」的事項。然而,不論是募兵或是徵兵,對於即將要進入此工作體系的民眾而言,現有的文字和圖像資訊是否夠清晰明瞭,能夠滿足國軍各項資料的傳達需求,都是應該被正視的問題。
    本創作研究即以國軍新進人員初期最易產生的問題為例,透過問卷調查與焦點團體訪談方式,並以官兵實際所需的專業知識為題材製作資訊圖表,過程經由創作前測、資料蒐集、風格與字體選定、實際執行創作、發表交流、實際運用於政策宣導並再次驗證。在創作的規範上,除了考量圖文的正確性,相關資訊均需與政府以及國防部政策指導吻合,以避免造成未來使用人在認知上的混淆。全文探討資訊圖表運用於軍隊體制下所帶來的創新性與便利性,以及突破既有規範的可能性,期望藉由此研究進一步探討,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作為未來軍中在文宣相關工作的參考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show infographics in the form of information.By visual information,translating the incomprehensible defense affairs,issues and military content into easy-to-understand content.Military group called the biggest domestic work because of the work content and the number.Military is still up twenty-one million people,even in the face of layoffs and streamline many times.Apart from the different roles assigned different work content,but all have a common provision(martial law),the criterion(discipline),language (terminology),and behavior(military action),which are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military accomplishment."Whether recruiting or enlistment, can the existing text and image information be 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all the information of military.In this study,the initial issue which new staff most likely to encounter it,which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s to realize new staffs how to understand the extent of the existing information they need.And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to explore image for innovation and convenience,as well as a new image of Military culture and the Military of the specific presentation.Expect further explored by this study,and to mak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findings, as the reference of military propaganda.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3 1.3 研究流程、範疇與限制 3 1.4 主要名詞定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2.1資訊圖表 10 2.1.1資訊圖表一詞的起源 10 2.1.2資訊圖表的發展 12 2.1.3資訊圖應具備的原則 16 2.1.4資訊圖表的類型 18 2.1.5環境中所出現的資訊圖表 23 2.2 就視覺心理學的觀點探討資訊圖表之特性 27 2.2.1 視覺是人類接收資訊的重要手段 27 2.2.2視覺神經及各構造與資訊傳遞的關聯性 28 2.2.3色彩對資訊的重要性 30 2.3運用在軍隊中的資訊符號 31 2.3.1 運用於身份辨識的符號標幟 31 2.3.2 運用於作戰任務之軍隊符號 34 2.4 國外運用於軍隊事務及人才招募之設計型式 35 2.4.1 從戰時募兵為起點的軍事文宣 35 2.4.2 因應時需與資訊圖表概念結合的軍事文宣 39 2.5 軍隊中的新進人員調適作法 43 2.5.1 我國針對入伍役男所提供的諮詢平台 43 2.5.2 國軍現行的新進人員輔導模式 45 2.6 小結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47 3.1 問卷抽樣與施測 47 3.2 問卷設計 48 3.2.1基本資料 49 3.2.2入伍前對資訊的暸解 50 3.2.3招募資訊的表達方式 50 3.3 焦點團體訪談法 51 3.3.1方法概述 51 3.3.2訪談對象選定 54 3.3.3訪談步驟 56 3.3.4訪談各階段探討 5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59 4.1 問卷施測結果分析 59 4.1.1基本資料分析 60 4.1.2入伍前對資訊暸解程度 62 4.1.3資訊表達方式對受測者在資訊獲取上的影響 66 4.2訪談實施與結果分析 69 4.2.1抽樣方式 69 4.2.2訪談大綱與實施方式 69 4.2.3樣本特性分析與意見綜整 70 4.3 小結 71 第五章 創作理念與內容 72 5.1創作架構與內容 72 5.1.1創作架構 72 5.1.2作品內容的選定 74 5.2 創作使用字體選定 75 5.3 創作流程 77 5.3.1作品呈現風格設定 77 5.3.2圖像及物件風格 79 5.3.3繪製使用軟體 80 5.4本創作研究作品完成圖 84 5.5畢業展出及預期之推廣運用方式 89 5.5.1畢業展出紀實 89 5.5.2預期推廣運用方式 90 5.5作品成效驗證與分析 93 5.5.1發表與實務運用 93 5.5.2問卷設計說明與施測 94 5.5.3問卷施測與分析 95 5.6小結 10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1 6.1研究結論 101 6.2建議 102 參考文獻 104 附錄3.1 問卷 108 附錄3.2 訪談大綱 113 附錄3.3 基本資料表 115 附錄3.4 焦點團體發言順序紀錄表 116 附錄3.5 訪談同意書 117 附錄3.6 所有準備事項自我檢查表 118 附錄4.1焦點團體訪談樣本基本資料表 119 附錄4.2焦點團體訪談意見表 120 附錄5.1服役入伍相關蒐整資料 124 附錄5.2華梵大學2015設計與文化學術研討會發表紀要 126 附錄5.3「行政院開麥拉內閣踹共」節目時間軸暨圖像對照 133 附錄5.4 「行政院開麥拉內閣踹共-國防部長網上談兵」節目收視意見問卷 138

    中文書籍文獻:
    1.eye4u視覺設計工作室(2010)。〈美感版型設計-文字與圖的對話〉。臺北:博碩文化。
    2.TUBE GRAPHICS、木村博之(2012)。〈設計的邏輯:INFOGRAPHICS深入人心的視覺法則(楊宗訓譯)〉。臺北:旗標出版。
    3.Jason Lankow,Josh Ritchie,Ross Crooks(2013)。〈視覺資訊的力量讓數字故事「更好看」:抓住眼球經濟的「資訊圖」格式全書(簡美娟譯)〉。臺北:大寫出版。
    4.方裕民(2003)。〈人與物的對話-互動介面設計理論與實務〉。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5.中華民國國防部(2013)。〈102年國防報告書〉。臺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6.李衍達(2001)。〈信息世界漫遊〉。臺北:牛頓出版社。
    7.李保忠(2003)。〈中外軍事制度比較〉。北京:商務印書館。
    8.卓耀宗(譯)(1994)。〈設計心理學(原作者: Norman,D.A.)〉。臺北:遠流出版。
    9.胡定傑、高宏達、柯立言、梁紹先、俞志德、翁根第、謝坤富、鄭向均、鄭又禎(2011)。〈永恆的輝煌-國軍建軍史話漫畫版〉。臺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10.郭瑽(譯)(2009)。信息設計原則The Information Design Handbook(原作者:簡‧維索基‧歐格雷迪Jenn Visocky O'Grady;肯‧維索基‧歐格雷迪Ken Visocky O'Grady)。中國:譯林出版社。
    11.梁紹先、胡定傑、俞志德(2011)。〈100年國防報告書漫畫版〉。臺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12.陳一平(2003)。〈視覺心理學〉。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13.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書局。
    14.潘淑滿(2003)。〈質化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論文文獻:
    1.王高成、滕昕雲(2008)。〈當前戰爭趨勢與兵制探討〉,「全募兵制與國防轉型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
    2.伊秋玲(2004)。〈國軍招募中心行銷溝通訊息通路之精進作為-以軍校招生為例〉。中央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3.吳德森(2007)。〈國軍人才招募策略之研究-以陸軍志願役士兵為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桃園。
    4.林冠琦(2005)。〈我國兵役制度興革之探討〉。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階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高雄。
    5.林孟潔(2014)。〈時間性資訊圖表應用於互動式介面設計之創作研究-以近代平面設計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6.黃文宗(1994)。〈企業識別系統中文標準字意象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7.陳文獻 (2003)。〈新人引導訓練課程之規劃與評估-以V公司為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桃園。
    8.陳佩珣 (2011)。〈軍隊人才招募網站分析:從網頁構面到網站敘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9.陳德龍 (2013)。〈國軍基層幹部管理風格之初探:基層幹部工作方法如何回應軍隊文化〉。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暨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高雄。
    10.趙美珠(2008)。〈我國軍事校院招募機制與策略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11.鄧克威(2014)。〈臺灣當令食材製作之12月份健康營養食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12.鄭旭貿(2015)。〈資訊圖表應用於臺灣竹產業介紹之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期刊文獻:
    1.李昊陞(1995)。〈世界各國主要兵役制度之比較〉,《役政特刊》,5期,頁91-112。
    2.林吉郎(2002.)。〈我國軍事改革與兵役制度發展的戰略思考〉,《國防雜誌》,18(3):頁3-20。
    3.蔡綺、謝奕旭、沈明室(2006)。〈軍隊徽章樣式之研究-以我國陸軍軍隊徽章為例〉,政戰學院95年教師專案研究彙編。臺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頁189。
    4.錢淑芬(1997)。〈階級、符號與角色:軍事社會化的模塑技術〉,復興崗學報,96期,頁127-154。
    5.錢淑芬(1999)。〈國軍軍官人事行政階職制度的形式分析:從唐代武官的考銓制度談起〉,復興崗學報,66期,頁213-245。
    6.蘇文清、嚴貞、李傳房(2007)。〈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用研究-以“標誌設計”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期,頁095-104。
    7.戴孟宗、廖彥筑、陳姵君、柯奏任(2012)。中英字型意象之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頁673-691。

    網路文獻:
    1.BRANCH(2014)。取自http://www.branchcollective.org/?ps_articles=jonathan-sachs-17861801-william-playfair-statistical-graphics-and-the-meaning-of-an-event。
    2.Isotype revisited(2014)。取自 http://isotyperevisited.org/2012/08/introduction.html。
    3.MBA智庫百科(2014)。取自 http://wiki.mbalib.com/zh-tw/ Otto Neurath。
    4.大韓民國國防部(2015)。取自大韓民國國防部官網 http://www.mnd.go.kr/mbshome/mbs/mnd。
    5.許哲瑜(2015)。取自高雄市立文山高級中學http://www.wsm.ks.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83&pageID=3293

    英文書籍文獻:
    1.Beyer, A. M.(2008). The Beauty of Focus Groups, Marketing Matters, GCI, 32-33.
    2.Carey, M.A.(1994). The group effect in focus groups: Planning, implementing and interpreting focus group research. Critical issue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3.Fern, E. F.(2001). Advanced focus group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fil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4.Klein, H.J. & Weaver, N.A.,(2000).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Organizational Level Orientation Training Program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New Hires, Personnel Psychology, 53, pp. 47-63.
    5.Morgan, DL.(1993). Successful Focus Groups: Advancing the State of the Art.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6.Morgan, DL.(1996) Focus groups. Annual Review Sociology, 22,129–152.
    7.Mosley, A.(1998). www.recruiting.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view, 45, 23-25.
    8.Vaughn, Sharon & Schumm, J. S. & Sinagub, J.(1996). Fo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Thousand Oaks, CA: Sa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