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佳兒 |
---|---|
論文名稱: |
臺北縣烏來風景區觀光發展之時空動態 |
指導教授: | 王文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7 |
中文關鍵詞: | 觀光地理 、溫泉業 、國家 、制度 、在地行動者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6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討烏來觀光業與溫泉業發展歷程中,國家、制度、在地行動者、及其彼此間在時間與空間交互作用如何影響地方產業發展。這些時空作用解釋旅遊目地地生命週期不同發展階段演化,所引領的烏來地區經濟發展、溫泉會館空間分布特色、及不同溫泉業者合作的角色。田野的資料收集乃透過面對面訪談溫泉業者、當地耆老、專家學者等溫泉業相關樣本,計47個訪問對象;並且採用參與觀察法,實際參與當地產業聯盟會議計17次。
結果顯示,烏來觀光地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驅動力量,從國家到在地行動者,並與制度做為互為交織作用。國家對於地方制度進行管制,對於行動者產生規範,影響烏來不同時期所呈現出來的觀光地理。制度同時受到國家與在地行動者的影響,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觀光意象,並對國家政策產生影響,透過慣習影響在地行動者。行動者受到國家的規範與制度的慣習影響,對制度展現能動性,並對國家規範進行調適。
過去主導力量為國家政策,政策影響社會風氣,塑造烏來的制度—即觀光意象。制度的轉變修正國家政策,並透過慣習影響行動者。1997年行動者—溫泉業者—帶動溫泉風,達到回春期,然而受到種種限制,進入第二次衰退期。溫泉會館空間分布可分為四個小區域,受歷史發展、地形限制影響,四區在業者背景、設備、行銷方式、顧客特性、同業關係上,均有所差異。業者過去曾組織協會,但近年來協會運作不若以往活躍,且業者關係競爭大於合作,整合不易;面對溫泉業衰退,由璞石麗緻溫泉會館發起,組織烏來觀光產業聯盟,期望整合業者意見,催逼公部門有所作為,突破國家與制度帶來的限制。2010年溫泉法實施,將使行動者受到更多國家與制度上的影響。在國家、制度與在地行動者之間不斷來回,造就烏來觀光業與溫泉業的發展與演變。
Allen, J., & Cochrane, A. (2007). Beyond the Territorial Fix: Regional Assemblages, Politics and Power. Regional Studies, 41(9), 1161-1175.
Amin, A. (1999). An institutionalist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3, 365-378.
Bathelt, H. (2003). Geographies of production: growth regimes in spatial perspective 1 -innovation,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systems. Human Geography, 27(6), 763-778.
Butler, R. W. (1980).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The Canadian Geographer, 24 5-12.
Castells, M. (2000). End of millennium (2nd ed.).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Coe, N. M., Hess, M., Yeung, H. W.-c., Dicken, P., & Henderson, J. (2004). Globaliz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a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perspective.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NS, 29, 468-485.
Edquist, C., & Johnson, B. (1997).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in Systems of Innovation. In C. Edquist (Ed.), Systems of Innovation: Technologie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pp. 41-63). London: Pinter.
Gertler, M. S. (2001). Best practice? Geography, learning and the institutional limits to strong converg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1, 5-26.
Gertler, M. S. (2004). Manufacturing culture: The institutional geography of industrial pract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Gertler, M. S. (2007). Tacit knowledge in production systems: how important is geography? In: Polenske, K. R. (ed.)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Gertler, M. S. (2010). Rules of the Game: The Place of Institutions in Regional Economic Change. . Regional Studies, 44, 1-15.
Hall, P. (1986). Governing the Economy: The Politics of State Intervention in Britain and Fr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Hodgson, G. M. (1988). Economics and Institutions: A Manifesto for a Moder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Cambridge: Polity.
Hollingsworth, J. R. (2000). Doing institutional analysis: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innovatio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7(4), 595-644.
North, D. C. (1991).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olanyi, K. (1944).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oston, MA.: Beacon.
Raynolds, L. T. (2004). The globalization of organic agro-food networks. . World Development 32, 725-743.
Urry, J. (2007). 觀光客的凝視. 台北: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Veblen, T. (1919). The Place of Science in Modem Civilisation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NY.: B. W. Huebsch.
Veblen, T. (2007). 有閑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An Economic Study of lnstitutions (朱登 & 錢厚默, Trans.): 南海出版公司.
王文誠. (2007). 休閒資源與地區發展. In 楊建夫等 (Ed.), 休閒遊憩概論 (pp. 127-146): 華都文化.
王秋萍. (2008). 遊客休閒生活形態與旅遊消費行為之研究--以北投及烏來溫泉區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台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 (2010). 轄區說明. http://www.wratb.gov.tw/ChineseMain.aspx: 瀏覽於2009年11月15日.
台北縣綜合發展計畫. (1993). 台北縣地區綱要計畫烏來鄉建設發展計畫. 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taipei_county/: 瀏覽於2009年11月15日.
台灣永續環境工程顧問. (2010). 台灣昔時八景及十二勝. http://www.epa.com.tw/: 瀏覽於2009年11月15日.
交通部觀光局. (1970-2009). 觀光統計年報. 台北: 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 (2010). 觀光統計年報.http://admin.taiwan.net.tw/indexc.asp: 瀏覽於2010年5月15日.
行政院主計處. (2010). 提要分析.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瀏覽於2010年5月15日.
余誌松. (2008). 烏來溫泉櫻花季活動之評估. 亞洲大學碩士論文.
林耀南、徐達光. (2008). 服務品質、關係品質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北部地區溫泉旅館為例. 管理研究學報, 7(2), 285-313.
徐世怡. (1987). 烏來觀光旅遊空間的社會歷史分析. 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徐秀珍. (2005). 旅遊地生命週期模式運用在鹿港鎮觀光發展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
烏來鄉公所. (2009). 地方史流.http://www.wulai.gov.tw/1_2.html: 瀏覽於2009年12月15日.
烏來鄉戶政事務所. (2009). 歷年人口統計.
http://www.wulai.ris.tpc.gov.tw/web/Home?command=display&page=flash:瀏覽於2009年12月15日.
陳茂泰. (2001). 台北縣烏來鄉泰雅族耆老口述歷史. 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陳瑋鈴. (2003). 台北市新北投溫泉休閒產業發展的時空特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賴瑟珍. (1980).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回國參加慶典僑胞意見調查摘要. In 交通部觀光局 (Ed.), 觀光統計年報 (pp. 25-27). 台北市: 交通部觀光局.
蘇一志. (1996). 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空間的形成與分析:1950-1995年.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 21, 39-64.